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施怀堂新九针临床应用及学术思想综述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师怀堂新九针临床运用精要及学术思想概述(论文文献综述)

王艳[1](2021)在《田霞教授新九针治疗顽固性面瘫撷要》文中研究指明周围性面瘫症状迁延不愈达3个月以上者称为顽固性面瘫,多为久病气血痹阻,瘀滞经脉,导致筋脉失养,筋肉弛缓不收而发本病。此研究从顽固性面瘫的理论依据、新九针治疗、针刺方法等方面结合验案阐述,介绍田霞教授新九针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经验。田霞教授治疗顽固性面瘫首在辨证,注重扶正祛邪,善用新九针理论,灵活施治,疗效显着。

苏聪[2](2020)在《锋钩针联合四君子汤治疗过敏性鼻炎(肺脾气虚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对锋钩针联合四君子汤治疗过敏性鼻炎(肺脾气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观察治疗后的近远期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更加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案。方法:将2018年9月-2019年05月在山西省针灸医院针灸三科收集的86例过敏性鼻炎(肺脾气虚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锋钩针联合四君子汤治疗过敏性鼻炎;对照组43例:口服氯雷他定片治疗过敏性鼻炎。治疗组:选用新九针中的锋钩针针刺迎香(双)、通天(双)、印堂,每10天针刺一次,3次为1个疗程,同时口服四君子汤加味,1剂/日,早晚分服,共服10剂;对照组:口服10mg氯雷他定片,1次/日,10mg/次,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血清中Ig E数值的变化,评定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在治疗结束后6个月时,对两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评估两组治疗方法的远期疗效。结果:1.两组治疗方法在治疗后与治疗前作比较,临床症状均有改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治疗方法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有差别,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锋钩针联合四君子汤治疗过敏性鼻炎(肺脾气虚型)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口服氯雷他定片治疗过敏性鼻炎(肺脾气虚型)。2.两组治疗方法在治疗后与治疗前作比较,体征均有改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治疗方法治疗后的体征改善情况有差别,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锋钩针联合四君子汤治疗过敏性鼻炎(肺脾气虚型)在改善体征方面优于口服氯雷他定片治疗过敏性鼻炎(肺脾气虚型)。3.两组治疗方法在治疗后与治疗前作比较,血清中Ig E数值均有下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方法治疗后的血清中Ig E数值下降情况有所不同,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锋钩针联合四君子汤这一治疗方法使血清中Ig E数值下降更明显。4.两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均有疗效,锋钩针联合四君子汤治疗过敏性鼻炎(肺脾气虚型)的总有效率为88.30%,口服氯雷他定片治疗过敏性鼻炎(肺脾气虚型)的总有效率为7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锋钩针联合四君子汤治疗过敏性鼻炎(肺脾气虚型)的临床疗效乐观。对两组进行远期随访,治疗组的复发率为4.6%,对照组的复发率为9.3%,表明锋钩针联合四君子汤治疗过敏性鼻炎(肺脾气虚型)的远期疗效更好。结论:锋钩针联合四君子汤作为一种针药结合的中医疗法,标本兼治,临床上近远期疗效都比较乐观,更加快速高效的解决患者痛苦,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锋钩针联合四君子汤作为一种绿色疗法,无任何副作用,是临床上治疗过敏性鼻炎(肺脾气虚型)的比较实用的方法,可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陈月英[3](2020)在《基于《内经》员利针关刺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主要采取随机对照试验,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VAS量表和Constant-Murley评分表的分值,对比员利针治疗肩周炎与常规电针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差异,探讨员利针治疗肩周炎的应用。分析员利针治疗肩周炎的疗效,为临床治疗肩周炎提供一种更为快速有效的方法。方法:本研究选取在佛山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肩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其中符合标准的72例患者,根据就诊顺序采用区组随机分组法分配至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在经络查体取穴后采用员利针进行针刺,对照组则采取常规电针治疗,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1周3次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采用VAS、Constant-Murley评分表作为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1疗程后和2疗程后的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研究过程中,员利针组脱落3例,电针组脱落4例,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实际例数为员利针组33例,电针组32例。两组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疗程后两组VAS评分分值均较治疗前下降,Constant-Murley评分均较前升高(P<0.05);治疗2疗程后两组VAS评分分值均较1疗程时下降,Constant-Murley评分亦均较前升高(P<0.05);员利针组在1疗程后、2疗程后的VAS均明显低于同阶段的电针组,Constant-Murley 评分亦高于同阶段的对照组(P<0.05);完成 2 个疗程后,员利针组病情痊愈18例,显效的13例,有效的2例,无效的0例,总有效率为100%;常规电针组痊愈11例,显效11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5%。数据经秩和检验分析,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果证明两种治疗方法都能减轻肩周炎患者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员利针疗法在减轻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电针治疗,并且能够有效缩短疗程;员利针治疗肩周炎的最终疗效优于常规电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郎娟[4](2020)在《悬挂针结合耳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悬挂针结合耳灸与常规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差异以及安全性和依从性,以期为临床治疗面肌痉挛提供有效、便捷、安全的综合治疗方案。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面肌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采用悬挂针结合耳灸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总疗程为期6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对面肌痉挛Cohen强度分级、Penn频率分级、面部残疾指数评分(Facial Disability Index,FDI)进行比较,进而评估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1、两组基线结果显示: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情况及各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2、面肌痉挛强度Cohen分级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面肌痉挛频率Penn分级比较:组内比较: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4、FDI评分:两组治疗后FDI躯体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DI社会功能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治疗后FDI社会功能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5、总体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总体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安全性及依从性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组治疗方案均能改善面肌痉挛的症状以及社会心理障碍。2、两组治疗方案在改善面神经躯体残疾方面疗效相当。3、悬挂针结合耳灸在改善面肌痉挛的症状以及社会心理障碍方面要优于常规针刺方法。4、两组均有较好的安全性及依从性。5、悬挂针结合耳灸综合疗法具有操作便捷、安全有效的特点,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张琨[5](2020)在《磁圆针联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磁圆针配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仓房沟分部针灸病房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30例试验组(磁圆针配合针刺治疗)和30例对照组(普通针刺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VAS与JOA评分变化并进行总体疗效评价。结果:在治疗结束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VAS评分在治疗后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的JOA评分在治疗后有明显差异(P<0.05);其中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结论: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磁圆针配合针刺治疗与普通针刺治疗均有一定的疗效,前者在改善疼痛症状方面疗效较明显。

王璇,徐斌[6](2020)在《以九针为例浅论关于针具发展及标准制定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灸标准化的不一性问题一直是针灸国际化进程中的阻碍,当前针灸无痛化、无菌化的发展趋势极大限制了针具多元的发展和应用。目前临床针具多以毫针及锋针为主,其余针具已渐近失传,针具其单一化削弱了针灸治疗特色,建立一种验而有效的针具标准迫在眉睫。文章以九针理论基础,从针具发展的角度阐述针具的材质、规格等方面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总结其对现代针具的启示,结合新式针具创制深化特点提出建立基于生理病理效应的针具标准的概念,为完善针具创制、应用及推动针具标准化进程提供新思路。

王璇,徐斌[7](2019)在《浅论关于针具发展及标准制定的思考》文中指出针灸无痛化、无菌化的发展趋势极大限制了针具多元的发展和应用,目前临床使用针具已局限于毫针等极少数针具,临床针具的单一化削弱了针灸治疗特色。本文回顾了传统九针和新九针的区别与联系,分析了两者对于现代针具的发展与启示,总结其对针具材质、针具形式、作用部位等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并提出建立基于生理病理效应的针具标准的概念,旨在制定一种验而有效的针具使用标准,为推动针具标准化进程提供新思路。

凌秋玲[8](2019)在《《内经》九针针具的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文献检索,收集整理九针针具的相关文献,对九针针具的古今发展进行梳理,分析针具的发展与针具材质、生产力水平的关系,从而为针刺针具的创新提供思路。方法:本文以九针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搜集与《内经》九针有关的古代文献资料,结合相关出土文物的考证及现代针刺针具的革新情况,梳理出《内经》九针针具的发展脉络,分析针具的发展与针具材质、生产力水平的关系,为针刺针具的创新提供思路。成果:对针灸针具以朝代梳理分析,春秋战国之前常用针具为砭石、陶针、骨针、草木针、青铜针;战国时期,出现铁制针具,并对人体的脉、经络及穴位等有较深入的认识,一直至秦汉时期古医家们在长期针刺治疗实践过程中,对金属针具的尺寸、形状及大小不断改进,最终形成了功能、形制、尺寸不同的“九针”,而《黄帝内经》中九针相关的文献则是对早期金属针具发展成果的理论总结。后世医家以《内经》为基础,后世医家不断努力,使九针的治疗范围逐渐扩大到了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皮肤等各科疾病。元代医家通过文字记载的描述,绘制了有不同的九针图像,明末还创制眼科针具,即《审视瑶函》“金针拨障术”中使用的“金针图”,明清时期九针中毫针在针刺疗法、刺禁、临床治疗等方面得以扩充发展。针具的发展史不是单纯的“砭石→陶针→骨针→骨针→草木针→铜针→铁针→金针→银针→不锈钢针、电针、激光针”的过程,而是螺旋式发展,相互交错,相互促进。针具发展是在现代生产力水平上的革新和创造,与针具在提高治疗效率上是一致的。结论:按朝代梳理分析针刺针具材质的发展,表明每个时期的针具使用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交叠的,并且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针具的发展息息相关。

武杰[9](2018)在《圆利针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梨状肌综合征成为一种多发病和常见病,人们对此病的重视程度也随之提升,及早干预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近几年的文献分析,根据导师冀来喜教授多年的实践经验并结合团队前期的研究成果,本课题以新九针中圆利针疗法为基本治疗手段,通过临床研究证实圆利针对梨状肌综合征临床疗效的影响,明确其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机制及圆利针疗法的优势所在,为以后的临床研究提供相应的依据,提供一种新的诊疗思路及规范化处方以促进针灸学科的发展。方法:从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国医堂门诊的患者中筛选与本研究标准相符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圆利针治疗,每3天治疗1次,2次/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天;对照组采用毫针治疗,隔天治疗1次,3次/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天,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分别在患者治疗前、后记录相应的VAS评分、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等,对所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治疗前后两组VAS评分资料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资料组内比较经t检验,P值都<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的VAS评分资料组间比较经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圆利针组比毫针组的疗效更优。2.治疗前后两组临床资料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和体征、髋关节功能积分情况组内比较经t检验,P值都<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的症状和体征、髋关节功能积分情况组间比较经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圆利针组比毫针组的疗效更优。3.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情况分析:治疗组有效率为90%;对照组有效率为66.7%。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情况经?(17)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圆利针组比毫针组的疗效更优。结论:通过本研究证实对梨状肌综合征分别采用圆利针、毫针进行干预治疗均有效,二者都能够消除或缓解相应的臀部疼痛及下肢不适等症状,与毫针相比运用圆利针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更确切、更可靠,治愈率、有效率更高,值得借鉴使用。

张凌云[10](2018)在《当代针灸流派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众所周知,针灸学的发展离不开针灸流派的百家争鸣。针灸事业的发展需要通过深入研究针灸流派,创新针灸流派的发展模式,发扬针灸流派的临床优势,推动针灸知识创新。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旨在通过系统梳理当代针灸流派的形成过程,发掘其中的个性及共性因素,进一步总结促使当代针灸流派形成的规律,以期为推动针灸知识创新和新流派的诞生提供借鉴。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辅以分类对比法和举例分析法。本研究通过对针灸流派概念的梳理,提出相应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在广泛搜集共71个针灸相关派别的基础上筛选出26个当代针灸流派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随后,本课题将当代主要针灸流分成六大类进行研究,分别是以独特取穴思路为特色的针灸流派、以创新施治部位为特色的针灸流派、以针法创新为特色的针灸流派、以针具改制为特色的针灸流派、民族特色针法流派、以研究针灸学术全部体系的流派。通过梳理当代主要针灸流派的形成过程,从政治、经济、文化、地域、时代特性等多个角度归纳对当代针灸流派形成的影响因素,对其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作个性和共性上的总结发现:社会的变革影响流派形成的学术环境,文化的多元丰富了流派形成所需的学术基础,创始人为流派的学术思路奠基,发展过程中的临证变化不断完善流派的学术体系,地域差异强化了流派形成中的学术特色,传承模式的多样化扩大形成流派所必须的学术力量。最后,本研究总结针灸流派形成和发展规律,对流派在当代发展中弱化的原因进行探讨,从学术特色的弱化、整理总结的欠缺、传承教育的不足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尝试提出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应如何发展针灸流派的建议,即加大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改革教育传承机制,提高传承人素质;加强流派之间的交流融合,取长补短,保持并继续深化流派特色;顺应时代,多种渠道,动态传承。

二、师怀堂新九针临床运用精要及学术思想概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师怀堂新九针临床运用精要及学术思想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田霞教授新九针治疗顽固性面瘫撷要(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依据
    1.1 病因病机
    1.2 辨证分型
2 针刺方法
    2.1 毫针治疗
    2.2 梅花针治疗
    2.3 镵针治疗
    2.4 火针治疗
    2.5 锋钩针治疗
    2.6 磁圆梅针治疗
3 验案举例
4 小结

(2)锋钩针联合四君子汤治疗过敏性鼻炎(肺脾气虚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研究结果
讨论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内经》员利针关刺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及治疗
        一、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二、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治疗
    第二节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与治疗
        一、传统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二、传统医学对肩周炎的病因病机论述
        三、中医治疗肩周炎的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
        二、临床资料
        三、研究方法
        四、意外状况的处理
        五、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六、记录
        七、统计分析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基线数据可比性分析
        二、疗效比较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员利针治疗肩周炎的理论基础
        一、员利针的来源
        二、员利针的作用部位及操作
    第二节 本研究设计的依据和思路
        一、治疗组的选择依据
        二、对照组的选择依据
        三、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第三节 疗效分析
    第四节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4)悬挂针结合耳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受试者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终止标准
        1.8 脱落病例的处理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方法
        2.3 对照方法
        2.4 盲法设定
        2.5 技术路线图
        2.6 治疗方案
        2.7 观察指标
        2.8 疗效评定标准
        2.9 依从性分析
        2.10 安全性观察与评价
        2.11 不良事件的记录与处理
        2.12 伦理学原则
        2.13 研究质量监控与保证
        2.14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分析
        3.2 治疗前两组基线资料的分析
        3.3 临床疗效分析
        3.4 依从性评价
        3.5 安全性评价
        3.6 两组病程与疗效的关系分析
第二部分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HFS的认识
        1.1 病名及流行病学特征
        1.2 HFS的病因探讨
        1.3 HFS的发病机制探讨
        1.4 HFS的西医治疗方法
    2 祖国医学对HFS的认识
        2.1 HFS病名溯源
        2.2 HFS在祖国医学中的病因病机
        2.3 祖国医学治疗HFS的认识
    3 选题依据
        3.1 HFS治疗现状
        3.2 悬挂针在治疗HFS中的优势
        3.3 耳灸在治疗HFS中的优势
    4 对悬挂针、耳灸的认识
        4.1 悬挂针的历史源流
        4.2 耳灸的历史源流
    5 机制探讨
        5.1 悬挂针治疗HFS的作用探讨
        5.2 耳灸治疗HFS的作用探讨
    6 穴位选择的理论依据
    7 对照组常规针刺法选择依据
    8 关于评价指标的选用
    9 关于中医证型的选用
    10 研究结果探讨
        10.1 基线分析
        10.2 流行病学分析
        10.3 结果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二:知情同意书
附件三:量表
附件四: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5)磁圆针联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临床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试验分组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定标准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LDH的研究近况
    2 中医对LDH的认识
    3 磁圆针治疗LDH的依据
    4 研究结果分析与思考
    5 不足与展望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6)以九针为例浅论关于针具发展及标准制定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九针理论发展进程
    1.九针理论为针具多元奠定基础
    2.新九针的发明及应用
九针理论对现代针具发展的启示
    1.针具材质多用
    2.针具形式多样
    3.施术部位细化
    4.辨证选取针具
建立基于生理病理效应的针具标准

(7)浅论关于针具发展及标准制定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九针发展进程
    1.1 九针理论为针具多元奠定基础
    1.2 新九针的发明及应用
2 对现代针具发展的启示
    2.1 针具材质多用
    2.2 针具形式多样
    2.3 施术部位细化
    2.4 辩证选取针具
3 建立基于生理病理效应的针具标准

(8)《内经》九针针具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 对“九针”古代文献的研究
        1.1 九针之源
        1.2 九针之形
        1.3 九针之用
        1.4 使用要领
        1.5 《内经》九针的临床应用研究
    2. 现代九针针刺针具的文献研究
        2.1 传统针具的改进
        2.2 现代技术的引进
    3. 常用针具的分类
        3.1 浅刺针具
        3.1.1 无创痛浅刺针具
        3.1.2 浅刺营卫针具
        3.1.3 深刺针具
        3.2 带刃针具
        3.3 穴位刺激针具
        3.4 针刺治疗中的针具选择
        3.4.1 针具选择与疾病不同病期局部病理相应
        3.4.2 针具选择应与疾病所在层次及部位相应
        3.4.3 针具选择应与患者体质和适应性相合
        3.4.4 因病施治,注重手法
        3.4.5 多种针具配合,以求实效
    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第一部分 针具的发展史
    1. 战国及以前针具的发展
    2. 战国后至秦汉时期针具的发展
    3. 内经时代后至建国前针具的发展
第二部分 针具材质的发展分析
第三部分 针具发展与生产水平的关系
第四部分 针具的发展对针刺治疗的影响
    1. 丰富针刺治疗方法
    2. 促进针刺理论发展
    3. 扩大疾病治疗的范围
    4. 加强针针刺安全性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附件2:不涉及统计分析证明

(9)圆利针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临床症状体征积分表
    附表2 髋关节功能评定量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当代针灸流派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针灸流派的研究概论
    1. 针灸流派的概念
        1.1 流派的含义
        1.2 中医学术流派的含义
        1.3 针灸流派的含义
    2. 针灸流派的研究进展
        2.1 关于“当代”概念
        2.2 古代针灸流派的研究现状
        2.3 当代针灸流派的研究现状
        2.4 小结
    3. 当代针灸流派的研究主体
        3.1 文献研究情况
        3.2 流派选择标准
        3.3 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 当代主要针灸学术流派的形成过程
    1. 以取穴为特色的针灸流派
        1.1 董氏奇穴
        1.2 广东靳三针疗法流派
    2. 以施术部位为特色的针灸流派
        2.1 浮针
        2.2 头针
        2.3 腹针
        2.4 平衡针
        2.5 腕踝针
        2.6 辽宁彭氏眼针学术流派
    3. 以针法创新为主的针灸流派
        3.1 河南邵氏针灸流派
        3.2 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流派
        3.3 甘肃郑氏针法学术流派
        3.4 管氏特殊针法学术流派
        3.5 安徽周氏梅花针灸学派
        3.6 苏州尤氏针灸
        3.7 北京程氏针灸
        3.8 上海黄氏针灸流派
        3.9 上海杨氏针灸流派
        3.10 上海秦氏针灸流派
        3.11 上海陆氏针灸流派
        3.12 湖湘五经配伍针推流派
    4. 以针具改制为特色的针灸流派
        4.1 四川李氏杵针流派
        4.2 针刀
        4.3 新九针
    5. 民族特色针法流派
        5.1 广西黄氏壮医针灸
        5.2 蒙医五疗温针流派
    6. 以研究针灸学术全部体系为特色的针灸流派
        6.1 澄江针灸学派
第三部分 当代针灸流派形成因素分析
    1. 社会的变革影响着当代针灸流派形成的学术环境
        1.1 政权更迭主宰针灸的存续
        1.2 社会动荡加速针灸学科的进步
        1.3 平静的社会环境为针灸流派诞生提供土壤
    2. 文化的多元丰富了当代针灸流派形成的学术基础
        2.1 回溯经典,阐发古义
        2.2 信仰科学,中西汇通
        2.3 技术革新,升化理论
    3. 创始人奠定了流派形成的学术思路
        3.1 济世救人,医德高尚
        3.2 勤奋刻苦,专业扎实
        3.3 勇于创新,钻研探索
    4. 临证变化完善了流派形成的学术体系
        4.1 提高临床疗效
        4.2 适应患者需求
        4.3 扩大适应范围
    5. 地域差异强化在流派形成中的学术特色
        5.1 地域特性带来疾病诊疗上的变化
        5.2 地域特色随时代发展逐渐弱化
    6. 传承模式的多样化扩大了流派形成的学术力量
        6.1 家传和师承是关键
        6.2 院校教育是主流
        6.3 培训班和多媒体教学是重要方式
第四部分 当代针灸流派的形成和发展的启示
    1. 当代针灸流派形成和发展中的问题
        1.1 学术特色的弱化
        1.2 整理总结的欠缺
        1.3 传承教育的不足
    2. 更好的发展针灸流派的建议
        2.1 国家扶持,政策倾斜,挖掘整理
        2.2 革新传承,加强监督,提高质量
        2.3 取长补短,交流融合,保持特色
        2.4 顺应时代,多种渠道,动态传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71个针灸相关派系的名单
致谢

四、师怀堂新九针临床运用精要及学术思想概述(论文参考文献)

  • [1]田霞教授新九针治疗顽固性面瘫撷要[J]. 王艳. 光明中医, 2021(05)
  • [2]锋钩针联合四君子汤治疗过敏性鼻炎(肺脾气虚型)的临床研究[D]. 苏聪.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3]基于《内经》员利针关刺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 陈月英.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悬挂针结合耳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D]. 郎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磁圆针联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琨.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6]以九针为例浅论关于针具发展及标准制定的思考[J]. 王璇,徐斌.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0(03)
  • [7]浅论关于针具发展及标准制定的思考[A]. 王璇,徐斌. 新时代 新思维 新跨越 新发展——2019中国针灸学会年会暨40周年回顾论文集, 2019
  • [8]《内经》九针针具的发展研究[D]. 凌秋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圆利针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D]. 武杰.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当代针灸流派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凌云.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1)


针灸培训班论文 针灸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B超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避孕针Mesigyna和Cyclofem对育龄妇女凝血和纤溶系统影响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