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波[1](2021)在《基于快速康复理念的快速周转护理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基于快速康复理念的快速周转护理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该院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基于快速康复理念的快速周转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髋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功能、疾病认知情况、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疾病认知情况、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快速康复理念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快速周转护理,能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功能,同时还能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杜娟,刘晓娜,戈麟,许英[2](2021)在《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人性化管理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人性化护理对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并发症预防效果。方法选定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住院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0例,以单盲随机抽样法分组(每组25例),参照组采纳传统护理,试验组采纳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人性化护理,对比2组SAS评分、SDS评分、VAS评分、Harri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结果试验组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VA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试验组护理后Harris评分高于参照组,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4.00%)低于参照组(28.00%),试验组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人性化护理可有效减轻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不良情绪,改善髋关节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借鉴。
贾伞伞[3](2021)在《基于动静互补平衡论的功能锻炼对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探讨基于动静互补平衡论的功能锻炼在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功能锻炼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患肢疼痛、髋关节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锻炼自我效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来评价其效果,以优化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功能锻炼方法,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减少或降低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方法以2019年11月~2020年12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髋关节科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80例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为骨科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运用基于动静互补平衡论的功能锻炼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1个月疼痛程度;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髋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术后1周、术后2周康复锻炼自我效能;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试验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学历、支付类型、照护支持系统、患侧、合并症种类)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假体材料、拔除引流管时间、拔除镇痛泵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疼痛评分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前、术后1周疼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术后1个月疼痛评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3.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术后2周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髋关节功能优于对照组。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术后2周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5.康复锻炼自我效能评分比较术后1周两组患者康复锻炼自我效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6.术后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术后并发症(恶心呕吐、便秘、压疮、假体脱出、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床上坐起或下床站立及锻炼时眩晕总持续时间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眩晕人数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眩晕总持续时间及眩晕人数低于对照组。结论基于动静互补平衡论的功能锻炼能够减轻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疼痛,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增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康复锻炼自我效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张毫[4](2021)在《补肾活血汤促进股骨颈骨折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补肾活血汤治疗股骨颈骨折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后,分析比较补肾活血汤联合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与单纯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对股骨颈骨折术后骨折愈合疗效的差异,为临床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提供一种便廉的治疗手段。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在江西省中医院收治的6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试验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治疗组在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后加服补肾活血汤。治疗组术后第一天开始服用补肾活血汤,4周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3个疗程;对照组不予口服药物。两组患者均于术前和术后第1、3个月复查肝肾功能。两组患者骨折愈合程度采用Lane-Sandhu X线评分标准,通过术后第1、3、6、12个月术肢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评估;两组骨折不愈合标准采用《实用骨科学》股骨颈骨折不愈合标准,通过术后第12个月术肢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评估,计算两组股骨颈骨折不愈合率;髋关节功能标准采用Harris评分标准,于术后第12个月统计计算两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最后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基线资料: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股骨颈骨折Garden分型分布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Lane-Sandhu X线评分:两组患者骨折愈合程度Lane-Sandhu X线评分第1个月无明显差异(P>0.05),而第3、6、12个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骨折不愈合率:术后12个月治疗组骨折不愈合率为3.33%低于对照组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术后12个月治疗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活血汤用于股骨颈骨折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后,可促进骨折愈合,并对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及降低股骨颈骨折不愈合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且无毒副作用,用药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马淼[5](2021)在《MIS-DAA入路和AL入路半髋关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老年股骨颈骨折采取微创直接前入路半髋关节置换(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hip hemiarthroplasty)进行治疗的近期临床疗效评估,并与前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Anterolateral approach hip hemiarthroplasty)进行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骨三科老年股骨颈患者,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微创直接前入路组和前外侧入路组。微创前入路组:共14例,其中男4例,女10例,平均年龄70.92±3.91,根据Garden分型,Ⅰ型1例、Ⅱ1例、Ⅲ7例、Ⅳ5例;身体质量指数28.06±2.96;前外侧入路组:共14例,其中男3例,女11例,平均年龄69.28±5.72,根据Garden分型,Ⅰ型1例、Ⅱ2例、Ⅲ6例、Ⅳ5例;身体质量指数28.08±3.12;通过对两组患者围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初次负重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时长),手术疗效相关指标(VAS评分、Harris髋关节评分)和手术并发症的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近期疗效的差异性。结果:微创直接前方入路组手术切口平均长度(8.26±0.24)cm,术中出血(257.07±20.49)ml,手术时间(72.57±2.76)min,术后引流量(50.64±8.39)ml,术后首次负重下地时间(1.57±0.51)天,术后住院时长(7.50±1.58)天。前外侧入路组手术切口平均长度(11.10±0.26)cm,术中出血(303.57±27.36)ml,手术时间(53.50±2.82)min,术后引流量(65.61±8.82)ml,术后住院时长(8.46±1.05)天。其中,微创直接前入路组在围手术期各项指标除手术时间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日髋关节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直接前入路术后VAS评分小于前外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后1周、术后1月Harris髋关节评分微创直接前方入路组大于前外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两组Harris髋关节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直接前方入路组术中发生假体周围骨折1例,股骨粗隆纵向劈裂,但并未影响股骨柄假体的安装及稳定,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经下腔静脉植入滤器后出院,无假体周围感染及脱位、无异位骨化。前外侧入路组无并发症发生。微创直接前方入路组与前外侧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14.28%、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直接前入路与前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同时,微创直接前入路为利用肌间隙入路手术方式,手术创伤小、围手术期疗效好、能够促进快速康复,可供临床医生和患者选择。
李云玲[6](2021)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性股骨颈骨折的应用及针对性护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性股骨颈骨折的应用及针对性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接治的80例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40例,给予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并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40例,则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并加以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与护理效果,比较两组治疗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功能评分以及疼痛评分和治疗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予以全髋关节置换术加以针对性护理,其效果较为显着,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缓解患者的疼痛。
胡海波[7](2020)在《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后围手术期中医证型分布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后围手术期中医证型的分布,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的关系,分析研究病例主要变现症状及各证型的相互关系。方法: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患者,收集记录其年龄、性别等信息。按照观察表采集术后第2天的症状、体征及中医诊断信息等项目,并界定症状出现阳性者取1,阴性者取0。使用SPSS 20中文版建立数据调查表并进行数据录入,进行分析。结果:本次临床调查研究共收集127例患者,通过聚类得出三类证型分布:I类气阴两虚,血瘀化热证56例,II类为气阴两虚,湿热血瘀证16例,III类血虚津亏证55例。本研究结果其中医证型特点是以虚为主,兼夹实证;相对于传统的三期理论更加具体、详细、实用。临床中只有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辩证论治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才能正确的施以用药,为患者带来满意的疗效,对于患者的术后康复才有积极作用。
李威威[8](2020)在《无头空心加压螺钉、空心拉力螺钉治疗GardenⅠ、Ⅱ型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对比》文中提出目的比较运用无头空心加压螺钉与空心拉力螺钉治疗Garden Ⅰ、Ⅱ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7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按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空心拉力螺钉治疗,研究组采用无头空心加压螺钉治疗,每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根据术后9~12个月两组患者门诊随访情况,比较患侧髋关节活动功能、股骨颈短缩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长于研究组,股骨颈短缩移位发生率高于研究组,骨不连发生率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固定失效、股骨头缺血坏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方式治疗Garden Ⅰ、Ⅱ型股骨颈骨折相比,空心拉力螺钉组骨折愈合时间长于无头空心加压螺钉组,股骨颈短缩移位发生率高于无头空心加压螺钉,骨不连发生率低于无头空心加压螺钉,两组髋关节Harr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
白晓亮[9](2020)在《空心螺钉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空心螺钉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寻找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收集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创伤骨科住院所有股骨颈骨折患者共361例,根据预先制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严格筛选后剩余89例,患者年龄范围均在60-70岁,术后每半年随访一次,随访时间为12个月至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9.5个月,失访24例,剩余65例患者均获得满意且完整的随访结果,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空心螺钉内固定组3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35例,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侧别、Garden分型、ASA评分、术前合并症、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输血量、围手术期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1年死亡率、1年再手术率、Harris评分(6个月和12个月)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及总结。结果:1、空心螺钉内固定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在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时间、输血量及出血量的比较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空心螺钉内固定组较优;2、两组在术前合并症、术后并发症、术后1年死亡率、术后1年再手术率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上,在术后第6个月,Harr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头置换组优于空心螺钉内固定组;而在术后第12个月,两组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60-70岁老年患者,空心螺钉内固定和人工股骨头置换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各有其优缺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很快可以下地负重,但髋关节置换费用昂贵,手术创伤大,而且人工股骨头置换是终期治疗。两者远期髋关节功能无显着差异,内固定甚至优于股骨头置换,并且手术费用相对较低,患者及家属易接受。此外,基于关节假体使用寿命有限,在此年龄段患者远期存在翻修可能,故建议60-70岁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
阙敏强[10](2020)在《香槟方对THA术后胃肠功能及血栓形成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理论背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目前是临床现阶段治疗老年患者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方案。但THA术后患者常出现胃肠功能、凝血功能障碍以及深静脉血栓(DVT)等并发症,针对这些并发症,目前普遍存在治疗针对性不明确,临床疗效不明显,甚至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等情况,需要从理论方法上找到解决这些临床难题的思路及路径。中医学将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症状归属于脾胃病“痞满”、“胃脘痛”、“便秘”等范畴,凝血功能障碍及深静脉血栓归属于“股肿”、“血瘀”、“瘀证”等范畴。麻醉、手术创伤及长时间卧床可伤及经络血脉,血瘀气滞,血液运行不畅凝固形成瘀血;肠道失运则胀痛拒按,大便不通或脾胃运化失职,水谷相杂而下。气机升降失调为主要病机,调升降、疏理气机以畅通三焦为其主要治法。中医药治疗THA术后并发症有不良反应少,效果明显的优势,本次研究所用香槟方具有行气理气、益气活血的功效,拟通过临床研究为其治疗THA术后并发症提供有力科学的临床依据。目的:本课题拟探究香槟方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老年患者并发症的影响,通过检测患者胃肠、凝血功能的相关指标,评估香槟方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降低机体高凝反应和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在我院因股骨颈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第一天起每天皮下注射依诺肝素钠4000U,用药时间为7天。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第一天开始口服中药香槟方(槟榔10g、人参9g、乌药10g、砂仁6g、桃仁10g),中药为颗粒剂,温水200ml冲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用药时间为7日。两组均在术后行常规康复治疗,疗程均为7日。术后4h、8h、12h、24h、48h、72h分次记录肠鸣音活动情况,同时记录术后肛门首次排气及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1d、3d、7d进行早晨空腹抽血,检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并进行血管彩色超声检查。建立数据库,用SPSS 22.0数据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本研究共收集病例60例,研究过程均无脱落,其中实验组30人,对照组30人。其中男性14例,女性46例,最小年龄为60岁,最大为8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方面,其基线资料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肠鸣音次数比较术前两组肠鸣音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12h、24h、48h实验组肠鸣音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h两组肠鸣音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h实验组肠鸣音接近术前水平,术后48h较术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h对照组肠鸣音接近术前水平,术后72h较术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排气排便恢复时间比较实验组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对比对照组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胃肠功能评分表得分情况比较实验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胃肠功能评分表,对比对照组均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PT、APTT值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其中PT两组变化程度不同,而APTT两组变化程度相同。两组PT、APTT值呈先下降后逐渐升高的趋势。组内不同时间点的比较发现两组在术后第1天与术前比较PT、APTT值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3天与术后第1天比较PT、APTT值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7天与术后第3天比较 PT、APTT值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同一时间点的比较: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3天PT值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7天PT值比较,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PTT两组变化程度相同(P>0.05)。6.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FIB、D-二聚体值呈先上升后逐渐下降的趋势。两组组内不同时间点相比,发现术后第1天与术前FIB、D-二聚体值均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3天与术后第1天比较FIB、D-二聚体值均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7天与术后第3天比较FIB、D-二聚体值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同一时间点相比,发现在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3天的时间点上,两组间的FIB、D-二聚体值变化不明显,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7天FIB、D-二聚体值比较,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下肢血管彩超结果比较60例患者中只有对照组出现1例小腿肌间隙静脉血栓,经Fisher检验,两组术后7d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1>0.05)。结论:1.香槟方可以改善THA术后患者的胃肠蠕动功能,促进排气排便。2.香槟方可以延长THA术后患者PT时间,可降低THA术后患者FIB、D-二聚体水平。因而,香槟方可以改善THA术后患者的高凝状态,预防血栓形成,香槟方联合西药效果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2.1 纳入标准: |
| 1.2.2 排除标准: |
| 1.3 方法 |
| 1.3.1 参照组: |
| 1.3.2 试验组: |
|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 1.5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SAS评分、SDS评分比较 |
| 2.2 VAS评分、Harris评分比较 |
| 2.3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 2.4 住院时间比较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股骨颈骨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1 祖国医学对股骨颈骨折的认识 |
| 1.2 现代医学对股骨颈骨折的认识 |
| 2 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功能锻炼 |
| 2.1 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
| 2.2 祖国医学对功能锻炼的认识 |
| 2.3 西方医学对功能锻炼的认识 |
| 2.4 国内外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功能锻炼的研究现状 |
| 3 动静互补平衡论 |
| 3.1 动静互补平衡论的来源 |
| 3.2 动静互补平衡论的内涵 |
| 3.3 心神层面上“动”与“静”的功能锻炼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
| 3.4 形体层面上“动”与“静”的功能锻炼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
| 3.5 动静互补平衡论的应用现状 |
|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 1.2 病例入选标准 |
| 2 样本量估算 |
| 3 分组方法 |
| 4 干预方法 |
| 4.1 基础护理 |
| 4.2 常规功能锻炼 |
| 4.3 基于动静互补平衡论的功能锻炼 |
| 5 疗效评定 |
| 5.1 基线资料 |
| 5.2 观察指标 |
| 5.3 资料的收集 |
| 6 统计学方法 |
| 6.1 基线资料 |
| 6.2 观察指标 |
| 7 质量控制 |
| 7.1 研究设计阶段 |
| 7.2 研究实施阶段 |
| 7.3 资料收集阶段 |
| 7.4 数据录入和分析阶段 |
| 8 伦理原则 |
| 9 技术路线图 |
| 第三部分 结果 |
| 1 研究对象完成情况 |
| 2 基线资料分析 |
| 3 疾病相关资料分析 |
| 4 干预后各项指标分析 |
| 4.1 疼痛评分比较 |
| 4.2 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
| 4.3 髋关节功能评分及各子项目评分比较 |
| 4.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 |
| 4.5 康复锻炼自我效能评分比较 |
| 4.6 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 |
| 第四部分 讨论 |
| 1 “动静互补”功能锻炼理论分析 |
| 2 一般资料及疾病相关资料分析 |
| 3 “动静互补”功能锻炼对THA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
| 4 “动静互补”功能锻炼对THA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
| 5 “动静互补”功能锻炼对THA患者康复锻炼自我效能的影响 |
| 6 “动静互补”功能锻炼对THA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
| 结论 |
|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平乐正骨平衡理论的应用现状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股骨颈骨折中西医研究进展 |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 1 病例资料 |
| 2 病例筛选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 2.3 分型标准 |
| 2.4 纳入标准 |
| 2.5 排除标准 |
| 2.6 脱落标准 |
| 3 手术方法 |
| 4 术后处理 |
| 5 疗效判定标准 |
| 5.1 骨折愈合诊断标准 |
| 5.2 骨折不愈合诊断标准 |
| 5.3 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 |
| 6 统计方法 |
| 第三章 结果 |
| 1 受试者完成状况 |
| 2 一般资料均衡性比较 |
| 3 疗效评价 |
| 3.1 主观评价 |
| 3.2 客观评价 |
|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
| 1.现代医学方面 |
| 1.1 西医对股骨颈骨折治疗方案选择 |
| 1.2 西医对骨折的修复过程的认识 |
| 1.3 西医对股骨颈骨折愈合因素分析 |
| 1.4 西医促进股骨颈骨折愈合的方法 |
| 2 祖国医学方面 |
| 2.1 中医对骨折修复过程的认识 |
| 2.2 中医促进骨折愈合的方法 |
| 3 补肾活血汤成方依据 |
| 3.1 方剂方药依据 |
| 3.2 方剂方药分析 |
| 4 研究结果分析 |
| 5 不足与展望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资料和方法 |
| 1 临床资料 |
| 1.1 研究对象和分组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 1.4 一般资料 |
| 2 治疗方法 |
| 2.1 术前准备 |
| 2.2 微创直接前方入路手术方案 |
| 2.2.1 手术方法 |
| 2.2.2 术后处理 |
| 2.3 前外侧股入路手术方案 |
| 2.3.1 手术方法 |
| 2.3.2 术后处理 |
| 3 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测定 |
| 3.1 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测定 |
| 3.2 手术疗效相关指标 |
| 3.3 手术并发症相关指标 |
| 4 统计方法 |
| 结果 |
| 1 一般资料对比 |
| 2 围手术期相关指标 |
| 3 手术疗效相关指标 |
| 4 手术并发症 |
| 讨论 |
| 1 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的概述 |
| 2 微创直接前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技术 |
| 2.1 微创直接前入路的发展 |
| 2.2 微创直接前入路的优势 |
| 2.3 微创直接前入路的劣势 |
| 2.4 微创前入路髋关节置换的技术要点 |
| 2.5 微创前入路半髋关节置换结局指标讨论 |
| 3 本研究的不足和对未来的展望 |
| 3.1 本研究的不足 |
| 3.2 对未来的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疗效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治疗护理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 |
| 2.2 两组患者治疗护理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
| 2.3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 |
| 2.4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
| 3 讨论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一、研究方法 |
| (一)纳入标准 |
| (二)排除标准 |
| (三)研究方法 |
| (四)数据资料分析整理与统计 |
| 二、研究结果 |
| (一)一般资料 |
| (二)聚类分析 |
| 1.症状分析 |
| 2.证型分布与部分因素相关性分析 |
| 讨论 |
| 一、骨科相关疾病中医证型的研究现状 |
| 二、分析本临床研究的中医症状特点 |
| 三、分析本临床研究的中医证型特点 |
| 四、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治疗过程与本临床研究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
| 五、基于本临床研究结果探讨术后早期中药的临床应用 |
| 六、本临床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简述中西医对股骨颈骨折的认识及同种髋关节置换的对比研究 |
| 一、简述中西医对股骨颈骨折的认识 |
| 1.股骨颈骨折的病因 |
| 2.股骨颈的解剖 |
| 3.股骨颈骨折的分型 |
| 4.股骨颈骨折的治疗 |
| 5.髓内钉内固定 |
| 二、同种髋关节置换术的对比研究 |
| 1.全髋关节置换的对比研究 |
| 2.人工半髋关节置换的对比研究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后围手术期中医证型调查表 |
| 致谢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股骨颈骨折病理生理及治疗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及在研期间发表论文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第2章 综述 |
| 2.1 股骨近端解剖结构 |
|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2.3 临床表现及诊断 |
| 2.4 骨折分型 |
| 2.5 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案 |
| 2.6 功能锻炼 |
| 2.7 术后并发症 |
| 2.8 小结 |
| 第3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3.1 一般资料 |
| 3.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 3.2.1 纳入标准 |
| 3.2.2 排除标准 |
| 3.3 治疗方法 |
| 3.3.1 术前评估及准备 |
| 3.3.2 手术方法 |
| 3.3.3 术后处理 |
| 3.4 疗效观察 |
| 3.5 统计学方法 |
| 第4章 结果 |
| 4.1 术前一般临床资料 |
| 4.1.1 患者基本资料 |
| 4.1.2 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比较 |
| 4.1.3 术前合并症 |
| 4.2 术中相关资料 |
| 4.3 术后相关资料 |
| 4.3.1 术后并发症 |
| 4.3.2 术后1 年死亡率 |
| 4.3.3 术后1 年再手术率 |
| 4.3.4 术后髋关节功能 |
| 第5章 讨论 |
| 第6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作者简介及学习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1 股骨颈骨折相关治疗研究现状 |
| 1.2 THA术后常见并发症成因 |
| 1.3 国内外对THA术后并发胃肠功能障碍研究现状 |
| 1.4 国内外对THA术后并发凝血功能障碍、深静脉血栓研究现状 |
| 1.5 中医药对术后并发症的研究现状 |
| 1.5.1 中医药对围手术期胃肠功能并发症的研究现状 |
| 1.5.2 中医药对THA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 |
| 1.6 目前研究现状的不足 |
| 1.7 香槟方药物组成与现代药理作用 |
| 1.8 香槟方现代化研究进展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2.1 研究目的 |
| 2.2 研究意义 |
| 2.3 研究对象 |
| 2.3.1 研究病例来源 |
| 2.3.2 诊断标准 |
| 2.3.3 纳入标准 |
| 2.3.4 排除标准 |
| 2.3.5 脱落标准 |
| 2.3.6 脱落病例的处理 |
| 2.3.7 分组方法 |
| 2.4 研究方法 |
| 2.4.1 治疗方法 |
| 2.4.2 观察指标 |
| 2.4.3 标本采集 |
| 2.4.4 统计方法 |
| 2.5 技术线路 |
| 2.6 研究结果 |
| 2.6.1 一般资料比较 |
| 2.6.2 两组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 |
| 第三章 讨论 |
| 3.1 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病因分析 |
| 3.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针对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优势 |
| 3.3 目前临床预防THA术后并发症的解决方案 |
| 3.4 香槟方的组方原则 |
| 3.5 相关观察指标评价意义 |
| 3.5.1 胃肠功能指标 |
| 3.5.2 凝血功能指标 |
| 3.5.3 影像学检查 |
| 3.6 疗效分析 |
| 3.6.1 胃肠功能方面 |
| 3.6.2 凝血功能方面 |
| 3.6.3 下肢血管彩超检查 |
| 3.7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 3.8 创新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宙核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