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1](2016)在《小剂量90Sr-90Y敷贴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浅表血管瘤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小剂量90Sr-90Y敷贴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浅表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2013年9月到2015年1月期间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核医学科就诊的血管瘤患儿。纳入标准:符合婴幼儿浅表血管瘤的诊断;年龄1-6个月;无其他方法(如激光、手术等)治疗史;排除标准:有心、肺、肝等各器官的疾病;在治疗中患儿出现了与治疗副作用无关的其他严重疾病;治疗过程中采用了其他治疗方法;或。患儿随机采用四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A、B、C、D组。A组为常规剂量90Sr-90Y敷贴治疗,总剂量为15-20Gy;B组为普萘洛尔治疗,治疗剂量为1.5mg/kg;C组为小剂量90Sr-90Y敷贴治疗,总剂量为5-10Gy;D组为小剂量90Sr-90Y敷贴联合普萘洛尔治疗,总剂量为5-10Gy;普萘洛尔治疗剂量为1.5mg/kg。血管瘤疗效评价标准为:治愈:血管瘤病变完全消失,皮肤颜色恢复正常或局部仅遗留少许痕迹;好转:血管瘤面积缩小,颜色变浅;无效:血管瘤无明显变化或有增长趋势【备注:(治愈+好转=有效)】。统计各组在治疗2个月、4个月和6个月后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并对相关数据进行χ2检验;统计各组副反应发生率并进行χ2检验。结果:四组患儿年龄构成、性别构成、血管瘤部位构成、血管瘤面积构成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治疗2个月观察:A组治愈率为69.7%、有效率为100%;B组治愈率为12.3%、有效率为83.6%;C组治愈率为48.1%、有效率为100%;D组治愈率为48.8%、有效率为100%;治疗4个月观察:A组治愈率为87.6%、有效率为100%;B组治愈率为23.3%、有效率为89.0%;C组治愈率为62.0%、有效率为100%;D组治愈率为67.1%、有效率为100%;治疗6个月观察:A组治愈率为93.3%、有效率为100%;B组治愈率为65.8%、有效率为90.4%;C组治愈率为75.9%、有效率为100%;D组治愈率为92.7%、有效率为100%。D组与A组在治疗2个月、4个月后的治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6个月后的治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D组与B组在治疗各阶段的治愈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D组与C组在治疗2个月和4个月后的治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6个月的治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副反应发生率为20.2%;B组副反应发生率为9.6%;C组副反应发生率为12.7%;D组副反应发生率为9.8%。D组与A组的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B组的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C组的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90Sr-90Y敷贴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浅表血管瘤疗效显着,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洋,吴江[2](2011)在《小儿血管瘤的药物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儿脉管性疾病是小儿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血管瘤是脉管性疾病中的一种。1982年Mulliken[1]等提出了细胞生物学分类标准,即将血管瘤分为二大类:血管畸形和血管瘤。小儿血管瘤有自行消退的趋势,消
郭为人[3](2007)在《自拟冰黄散治疗小儿海绵状血管瘤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把二味中药并用临床治疗小儿海绵状血管瘤十几年效果很好。为了证明同其它治疗方法比较。门诊收治21例小儿海绵状血管瘤病人,进行分类对照治疗。经验证明效果显着,药源广泛,方法简便经济,实可供同道参考。
赛音图,王英俊[4](2001)在《冰黄散治疗小儿海绵状血管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国羽,张岩[5](1998)在《皮肤血管瘤的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宋学贤[6](1988)在《冰黄散治疗小儿海绵状血管瘤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 笔者自1971~1987年用自拟冰黄散外敷治疗小儿海绵状血管瘤21例,收到满意效果。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1例中,男性16例,女性5例;年龄最小者40天,最大者12岁;病程最短者40天,最长者5年。药物制备冰片3克、雄黄3克、米醋500毫升、鸡蛋1个。将鸡蛋放入罐头瓶内,倒入米醋500毫升,将口封严。浸泡7~8天,待蛋壳溶化后取出,去其蛋黄,放人冰片、雄黄,调匀备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综述 |
| 1.1 激光治疗 |
| 1.2 冷冻治疗 |
| 1.3 手术治疗 |
| 1.4 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 |
| 1.5 药物治疗 |
| 1.5.1 抗肿瘤药物 |
| 1.5.2 干扰素 |
| 1.5.3 硬化药物 |
| 1.5.4 糖皮质激素 |
| 1.5.5 5%咪喹莫特 |
| 1.5.6 普萘洛尔 |
| 1.5.7 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 |
| 1.5.8 阿替洛尔 |
| 1.5.9 其他药物 |
| 1.6 总结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第2章 引言 |
| 第3章 材料和方法 |
| 3.1 研究资料 |
| 3.1.1 诊断标准 |
| 3.1.2 纳入标准 |
| 3.1.3 排除标准 |
| 3.1.4 临床资料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治疗前准备 |
| 3.2.2 治疗方法 |
| 3.2.3 治疗分组 |
| 3.3 疗效评价 |
| 3.4 副作用评价 |
| 3.5 随访 |
| 3.6 统计学处理 |
| 第4章 结果 |
| 4.1 四组患儿构成情况比较 |
| 4.2 疗效比较 |
| 4.2.1 A组患儿不同时间治疗效果 |
| 4.2.2 B组患儿不同时间治疗效果 |
| 4.2.3 C组患儿不同时间治疗效果 |
| 4.2.4 D组患儿不同时间治疗效果 |
| 4.2.5 各组患儿不同时间治愈率比较 |
| 4.3 副作用比较 |
| 4.3.1 放射性副作用 |
| 4.3.2 普萘洛尔副作用 |
| 第5章 讨论 |
| 第6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1 已应用于临床的药物 |
| 1.1 抗肿瘤药物 |
| 1.1.1 平阳霉素 (博来霉素A5) : |
| 1.1.2 OK-432/沙培林: |
| 1.2 糖皮质激素 |
| 1.3 咪喹莫特: |
| 1.4 干扰素: |
| 1.5 硬化剂: |
| 1.6 中药制剂: |
| 2 有待发展的药物 |
| 2.1 三苯氧胺: |
| 2.2 普萘洛尔: |
| 2.3 分子生物学制剂 |
| 2.3.1 血管抑素 (angiostatin) : |
| 2.3.2 内皮抑素 (endostatin) : |
| 3 总结及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