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泽欣[1](2021)在《调强放疗和三维适型放疗致鼻咽癌患者皮肤损伤的队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最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其中以广东省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初诊时超过70%的患者为中晚期。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及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是NPC主要的治疗手段,但NPC患者在头颈部放疗时易造成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皮肤损伤。诱导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Induction Chemotherapy-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IC-CCRT)具有缩小肿瘤体积、有效杀灭微小转移灶、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放化疗完成率等优势,显着改善局部中晚期NPC患者肿瘤控制率和远处转移率,提升总生存率。然而,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与三维适形放疗(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3D-CRT)等现代放疗技术应用的副作用可能存在与化疗毒性叠加的风险,从而加重皮肤损伤的发生风险及程度,且IC-CCRT中不同放疗方式对于局部中晚期NPC患者的毒副作用及临床结果尚存在争议。因此,有必要开展基于医院队列数据关于IC-CCRT的NPC患者行IMRT和3D-CRT所致放射性皮肤损伤及其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是有效筛选高危人群,制定肿瘤综合诊治及有效预后措施的基础,也是提高患者序贯治疗依从性的关键。目的本研究基于己建立的前瞻性队列,通过随访首次接受IMRT与3D-CRT的NPC患者,分析发生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特征,比较IC-CCRT中应用不同放疗技术对局部中晚期NPC患者皮肤损伤的影响,探索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因素,了解我院放疗所致损伤规律,为开展肿瘤综合防治和随访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于2013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肿瘤科首次进行放疗的NPC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研究对象,按照放疗方式将其分为IMRT组和3D-CRT组,随访收集患者入院诊疗经过、放疗过程中放射性损伤的发生时间及程度等信息,并评价其近期疗效和远期预后。通过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两组发生皮肤损伤和加重损伤程度的风险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对不同疗效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研究对象基线特征:研究期间共有937例NPC患者首次进行放疗,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535例接受IC-CCRT方案的NPC患者,分为IMRT(44.67%,239/535)和3D-CRT(55.33%,286/535)两组队列。所有患者自放疗开始至随访过程结束,中位随访时间为11个月,时间区间为4-26个月。基线资料中的性别、住院医保类型、出生地、烟酒史、婚姻状况、现病史、肿瘤临床分期、KPS评分等特征在IMRT组和3D-CRT组间的分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放疗前基本情况均衡可比。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特点:放疗过程中共有522例(97.57%)患者出现放射性急性损伤,分别有516例(96.45%)和458例(85.61%)出现口腔黏膜炎和皮肤损伤。其中,有15例(2.80%)和11例(2.06%)患者因出现严重的放射性皮肤损伤和口腔黏膜炎导致放疗中断或暂停。发生皮肤损伤的患者中仅有32例(5.98%)在病历中诊断为放射性皮肤损伤。IMRT组和3D-CRT组的皮肤损伤发生率分别为89.12%和82.77%,III级以上的重度皮肤损伤的发生率为30.65%,其中IMRT组为35.98%,3D-CRT组为26.36%。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皮肤损伤3周、5周、7周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1.35%、49.56%、83.19%,其中IMRT组分别为14.23%、54.81%、80.07%,3D-CRT组分别为6.14%、32.89%、65.49%。IMRT组中位发生时间26天(范围为23-28天),3D-CRT组中位发生时间35天(范围为32-36天)。III期以上皮肤损伤5周、7周、9周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35%、50.59%、94.12%,其中IMRT组分别为9.66%、14.11%、35.39%,3D-CRT组分别为0.00%、27.44%、79.58%。皮肤损伤发生及程度的影响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2017-2019年较更早之前皮肤损伤的发生风险有所下降,但III级以上风险增加了86.30%。BMI、肿瘤分期、饮酒史、放疗技术及诱导化疗药物的应用对皮肤损伤发生率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在调整接受治疗年份、年龄、BMI、放疗时间等基线资料后,与3D-CRT组相比,IMRT发生皮肤损伤的风险增加了76.00%,饮酒、肿瘤IVa、IVb期和应用顺铂诱导化疗药物发生皮肤损伤的风险分别增加了43.80%、80.60%、76.10%和45.90%,但IMRT并没有增加III级以上皮肤损伤的风险。超分割放疗、吸烟者、肿瘤IVa、IVb期和顺铂诱导化疗药物是加重NPC放疗患者皮肤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的患者导致严重皮肤损伤的风险是非吸烟患者的1.769倍(95%Cl:1.064-2.941,P=0.028),接受超分割放疗剂量的患者导致严重皮肤损伤的风险是接受常规分割剂量放疗的4.903倍(95%Cl:2.829-8.498,P<0.001),接受顺铂化疗药物的风险是奈达铂的4.106倍(95%Cl:1.626-10.368,P=0.003)。在临床治疗有效的患者中,IMRT组发生风险是3D-CRT组的1.578倍,而III级以上皮肤损伤发生风险无显着差异。结论IC-CCRT作为NPC患者主要的综合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仍处于较高水平,III-IV级皮肤损伤所占比例较2016年以前有所上升,医师对于放疗急性不良反应还需加强重视。放疗技术、肿瘤分期、饮酒史及诱导化疗药物的应用是影响NPC放疗中出现皮肤损伤的独立因素;肿瘤分期、放疗分割剂量、吸烟史及诱导化疗药物是影响NPC放疗中出现严重皮肤损伤的独立因素。目前主流的IMRT和超分割放疗将有可能降低NPC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可弱化远处转移率的控制,亟需提出相应的规范化诊断和防治措施,避免化疗毒性与放疗副作用叠加,有利于NPC患者的连贯治疗并提高其生活质量,间接提高局部肿瘤有效缓解率及生存率。
王茹媛[2](2019)在《内镜联合显微镜切除颅底复杂沟通性肿瘤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颅底沟通性肿瘤是指来源于颅内外组织或颅骨本身的病变,早期表现甚为隐蔽,后期常跨越颅底骨性支架和或经正常沟通之孔道侵及颅内外结构,造成局部缺损及严重的功能障碍。颅底沟通性肿瘤的周围解剖组织关系复杂,常毗邻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临床上较少见,常累及多个学科领域,表现为广泛侵袭,手术操作空间狭小,难度大,面临较高的手术风险。分析我院内镜经鼻入路联合显微镜经颅外入路切除颅底复杂沟通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手术技巧及疗效,探讨其应用价值,为颅底复杂沟通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寻一种更为理想的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由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协同神经外科医师共同完成内镜经鼻联合显微镜经颅外入路下手术的颅底复杂沟通性病变的临床资料,所有的病例随访8-36个月,对病例的性别与年龄、病变部位与性质、术中重要神经血管的保护以及颅底重建的方法、病变切除情况、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术后病情恢复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8例病例,男女比例5:4,平均年龄46岁。其中主要累及前颅底6例(脑膜瘤),主要累及中颅底7例(包含1例脑膜瘤、1例脊索瘤,2例复发侵袭性垂体瘤(其中1例伴瘤内卒中)、1例软骨肉瘤、1例放化疗后复发鼻咽癌、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主要累及后颅底5例(脊索瘤)。术前均常规行鼻内镜、头部及胸部CT、头MRI平扫及强化、颅内血管CTA、颈部超声等检查,对于病变可能累及颈内动脉的患者,术前完善颈动脉球囊闭塞实验充分评估手术范围及风险,所有患者均行内镜经鼻联合显微镜颅外入路进行手术,术中对大血管进行保护,并做好牺牲受累血管及血管搭桥的准备,肿瘤切除后均行颅底重建。16例获得肿瘤全切除,1例获得次全切除,1例获得大部分切除。手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4例脑脊液鼻漏(其中1例合并颅内感染,1例合并轻度精神障碍,1例合并术后重度贫血,1例出现额窦皮肤瘘);1例面部麻木伴右耳分泌性中耳炎;4例不同神经损伤;出院后和或随访结束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恢复;术后无出血和死亡病例。随访8-36个月,平均(16±1.7)个月。至随访结束时,共16例恢复良好,2例恢复不良,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颅底复杂沟通性肿瘤术前应充分评估肿瘤范围及周围重要血管情况;术中注重神经电生理的监测以及对大血管进行保护,重视颅底的修复与重建。内镜经鼻入路联合显微镜经颅外入路双重入路能结合两者的优势,肿瘤全切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罗展雄[3](2017)在《B超检测腮腺血流对鼻咽癌放疗患者口干程度的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鼻咽癌通常采用放射线或放射线加上化学治疗的方式,在治疗过程中,病人经常出现口干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为此,本文对鼻咽癌患者放疗过程中伴随的口干症状机理进行研究,对目前口干程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进行文献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B超检测腮腺的血管内径、血流速率变化,确立一种评价放疗口干症状的客观检测方法,可以预测患者口干程度的变化并作出相应的处置,相较于目前常用检测方法,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减少患者检查痛苦。
张顺[4](2016)在《结合MRI治疗鼻咽癌放疗并发症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MRI)检查下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期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诊治的40例鼻咽癌患者资料,均为原发癌患者;对其临床进行磁共振(MRI)检查,掌握具体的病症变化情况;所有患者采用放射治疗方式,持续6个月回访调查,对并发症及处理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结果鼻咽癌放射治疗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全身反应、局部反应、后退症等;包括:乏力、头晕、胃纳减退、恶心、呕吐、口中无味等;经过对症治疗处理,并发症状得到显着控制,患者对并发症治疗表示满意。结论结合MRI治疗鼻咽癌可掌握具体病况,对放疗并发症诊断与处理起到了引导作用,临床值得推广。
钟华林[5](2012)在《豚鼠耳颞部60Coγ射线照射后对耳蜗核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鼻咽癌是我国南方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广西鼻咽癌发病率在全国排第二,占头颈部肿瘤发病率的首位,放射治疗是目前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等头颈部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感音神经性耳聋(sensorineurial hearing loss, SNHL)是鼻咽癌(NPC)放疗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机理尚未明确,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放疗后感音神经性耳聋与射线引起的耳蜗损伤有关。由于在鼻咽癌放射治疗中,患者的内耳、听神经、脑干等听觉器官均不可避免地受到照射,放疗后感音神经性耳聋除与耳蜗的损伤有关外,是否也与蜗神经核损伤有关,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以豚鼠为动物模型,用60Coγ射线对豚鼠耳颞部进行照射。通过观察对放疗后ABR和蜗神经核形态学改变以及与凋亡密切相关蛋白在蜗神经核中的表达,初步探讨60Co照射引起蜗神经核损伤及其形态学改变,为放疗后感音神经性聋中枢病变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48只健康白色红目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与实验组(40只),对照组是未进行照射的健康豚鼠,实验组40只豚鼠一次性给予耳颞部40Gy60Co Y射线照射,并于60Co照射后1天,4天,7天,14天,30天行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检查后立即处死,4%多聚甲醛溶液心脏灌流固定后取出耳蜗核,行HE观察耳蜗组织的形态学病理变化和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凋亡蛋白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ysteine-containing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ases, Caspase-3), Bax, Bcl-2的表达。结果:1.大体标本观察:40Gy剂量60Coγ射线照射后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4天豚鼠听泡内无明显积液及脓性分泌物,照射后30天部分豚鼠(2只)听泡内出现积液。2.ABR各波潜伏期及反应阈值:照射后第1天ABR阈值(31.88±2.59dB SPL)比对照组(29.17±1.95dB dB SPL)高,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照射后第4天ABR阈值(35.00±3.17dB SPL)、第7天ABR阈值(35.83±2.04dB SPL)、第14天ABR阈值(39.17±2.05dB SPL)、第30天ABR阈值(41.67±2.58dB SP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照射后第1天ABR I波潜伏期(1.27±0.09ms)、第4天Ⅰ波潜伏期(1.29±0.02ms)、第7天工波潜伏期(1.32±0.16ms)、第14天I波潜伏期(1.38±0.05ms)、第30天Ⅰ波潜伏期(1.44±0.06ms)、与对照组(1.21±0.04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照射后第1天ABR Ⅱ波潜伏期(2.07±0.15ms)、第4天Ⅱ波潜伏期(2.10±0.05ms)、第7天Ⅱ波潜伏期(2.14±0.03ms)、第14天Ⅱ波潜伏期(2.21±0.07ms)、第30天Ⅱ波潜伏期(2.33±0.09ms)、与对照组(1.96±0.07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照射后第1天ABR Ⅲ波潜伏期(2.87±0.21ms)、第4天Ⅲ波潜伏期(2.90±0.05ms)、第7天Ⅲ波潜伏期(2.92±0.06ms)、第14天Ⅲ波潜伏期(3.02±0.1lms)、第30天Ⅲ波潜伏期(3.17±0.19ms)、与对照组(2.67±0.06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照射后第1天ABR Ⅰ~Ⅱ波峰间期(0.79±0.05ms)、第4天(0.81±0.04ms)、第7天(0.82±0.02ms)第14天(0.83±0.03ms)、第30天(0.88±0.04ms)、与对照组(0.74±0.04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照射后第1天ABRⅡⅢ波峰间期(0.80±0.07ms)、第4天(0.80±0.02ms)、第7天(0.80+0.04ms)、第14天(0.81+0.04ms)、第30天(0.84±0.02ms)、与对照组(0.70+0.07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照射后第1天ABR Ⅰ~Ⅲ波峰间期(1.60±0.12ms)第4天Ⅰ~Ⅲ波峰间期(1.61±0.04ms)、第7天Ⅰ~Ⅲ波峰间期(1.61±0.05ms)、第14天Ⅰ~Ⅲ波峰间期(1.64±0.07ms)第30天Ⅰ~Ⅲ波峰间期(1.72±0.16ms)、与对照组Ⅰ~Ⅲ波峰间期(1.45±0.05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HE染色及尼氏染色结果显示:在光学显微镜下见正常对照组豚鼠耳蜗核神经细胞数目较多,染色也较均匀,胞浆丰富,尼氏体正常,胞核和胞浆未见有无明显皱缩和空泡样改变,胶质细胞正常。实验组豚鼠耳蜗核在60Co照射后1d,4d,7d,其神经元细胞数目及染色改变不明显,但是60Co照射后14天出现神经细胞肿胀,胞浆减少着色浅淡,胞核皱缩,尼氏体减少,胶质细胞增生,数量增多,60Co照射后30天以上改变更加明显。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aspase-3免疫组化阳性结果是耳蜗核神经元胞浆棕黄色染色,对照组豚鼠耳蜗核神经元未见明显阳性表达,实验组豚鼠耳蜗核神经元Caspase-3阳性表达,照射后第1天耳蜗核神经元的Caspase-3灰度值(136.37±24.42)、照射后第4天(94.67±15.33)、第7天(91.40±11.71)、第14天(110.80±4.23)、第30天(123.56±32.56*)与对照组(172.33±17.81)比较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Bax免疫组化阳性表达为耳蜗核神经元胞浆棕黄色染色,对照组豚鼠耳蜗核神经元有少量阳性表达,实验组豚鼠耳蜗核神经元Bax呈现较强阳性表达,照射后第1天耳蜗核神经元的Bax灰度值(128.10±4.89)、照射后第4天(77.85±6.08)、第7天(104.48±11.12)、第14天(109.65±7.55)、第30天(123.56±32.56)与对照组(164.18±1.52)比较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Bcl-2免疫组化阳性表达为耳蜗核神经元胞浆棕黄色染色,对照组豚鼠耳蜗核神经元Bcl-2呈现较强阳性表达,实验组豚鼠耳蜗核神经元阳性表达减弱,照射后第1天耳蜗核神经元的Bcl-2灰度值(117.77±4.62)、照射后第4天(157.30±9.50)、第7天(95.64±5.54)、第14天(102.97±3.57)、第30天(104.99±3.33)与对照组(74.73±7.64)比较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小结:1.40Gy的60Coγ射线照射豚鼠耳颞部后,可以引起听力及耳蜗核组织结构的损伤,随着照射后观察时间的延长,其损害更明显,成功地建立了60Coγ射线照射后耳蜗核损伤模型。2.60Co γ射线照射后可引起细胞凋亡蛋白Caspase-3、Bax表达上调,Bcl-2表达下调,可能参与耳蜗核神经元放疗损伤过程。3.60Co照射后耳蜗核神经元在光学显微镜下形态学改变可能迟于ABR及分子生物学的改变。
孙开,刘慧忠,冀绪广,姜华,王艳,沈中顺[6](2010)在《气管切开术后无名动脉破裂抢救成功1例》文中研究表明1资料患者,女,84岁,3个月前因脑梗死反复肺内感染及呼吸衰竭入住我院ICU科,行气管切开术。术后气管切开窦道形成良好,佩戴带有气囊的气管套管。2010年7月14日晨起无明显诱因出现气管内血痰,起初量不多,给予静脉、
刘宇龙[7](2005)在《鼻咽癌中医证型与放射敏感性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鼻咽癌中医证型与放射敏感性的相关性,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鼻咽癌组织中nm23,cerbB2,VEGF,MVD表达,并分析其与证型之关系。 [方法] 合格受试对象:经病理确诊的鼻咽癌患者,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入本研究之病例数为162例,其中2例因严重急性放射反应,而中途终止放疗(未完成计划剂量的2/3)。实际合格病例数为160例。 研究方法:所有纳入病例,放疗前1周内参照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同期检测鼻咽癌活检癌组织nm23,cerbB2,VEGF,MVD表达,然后患者按计划接受放疗,放射治疗方法:放疗设备为SIEMENS PRIMUS直线加速器,采用常规分割放疗,2.0Gy/次,每天1次,每周5次,用低熔点铅挡块不规则面颈联合野与面颈分野等中心治疗。鼻咽靶区根治剂量为68~76Gy。观察方法:制订统一观察表,由观察医师逐项填写:观察项目有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理,TNM分期,原发灶部位,症状,体征,舌象、脉象,VEGF、MVD、NM23、CerbB2,中医证型。放疗期间每周观察鼻咽病灶及颈部淋巴结消退情况及全消时放疗剂量,放疗前、放疗结束及放疗后3月各复查鼻咽及颈部MRI,了解肿瘤病灶及颈部淋巴结变化。应用SPSS11.05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及统计分析。主要分析各证型之间鼻咽病灶及颈部淋巴结全消率,全消剂量差异,分析各证型之间nm23,cerbB2,VEGF,MVD表达的差异,判定各证型与放射敏感性的相关性。 [结果] VCA-IgA滴度阳性率达86.7%(98/113);VCA-IgA滴度1:60以下40例,占35.4%;1:80及以上58例,占51.33%(58/113)。EA-IgA滴度1:40以下48例,占42.5%;1:60及以上58例,占24.8%(58/113),EA-IgA滴度阳性率67.3%。 nm-23表达阳性率高达69.7%(53/76),VEGF与cerb-B2阳性率近似,分别为32.9%,36.8%;MVD在15~30占25%(19/76),31~45占39.5%(30/76),46~60占35.5%(27/76)。 鼻咽病灶全消率81.9%(131/160),高于局部淋巴结全消率75.34%(110/146);鼻咽病灶全消剂量(53.97±6.89)高于淋巴结全消剂量(46.98±4.33);残留部位中以颈部淋巴结较高(15%)。160例患者中有两例患者放疗结束鼻咽病灶缩小不到50%(1
费泰河[8](2005)在《鼻咽癌放疗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鼻咽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放射治疗一直是鼻咽癌治疗的首选方法。早期(Ⅰ,Ⅱ期)病人的5年生存率已达76%~90%。但中晚期(Ⅲ,Ⅳ期)鼻咽癌单纯放射治疗的5年生存率多年来一直徘徊中20%~50%左右。而大部分患者来就诊时已是中晚期,治疗上采用放射治疗为主,化疗为辅。虽然近期疗效有显着提高,但对总生存率的报道至今尚不一致,而且毒性副反应比较严重。因而从中医药中寻找低毒高效的放射增敏药物是鼻咽癌临床研究课题之一。本研究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下,观察运用中医辨证分型论治结合放疗治疗鼻咽癌,为临床更好地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目的 ①中医辨证论治结合鼻咽癌放疗增效的临床观察。 ②中医辨证论治防治鼻咽癌放疗所致急性副反应的临床观察。 ③中医辨证论治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及对鼻咽癌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情况分析。 研究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将被确诊为鼻咽癌并首次进行放疗的患者58例分为两组:治疗组放疗结合中医辨证治疗37例,和对照组单纯放疗21例。治疗组从放疗的第一天起开始口服中药(中药每周开方两次,通过辨证进行适当的调整)至放疗结束,对照组不服中药单纯放疗。放疗中观察肿瘤消退情况,放射剂量和皮肤、口咽粘膜、唾液腺、胃肠道、骨髓反应、患者的生活质量、血分析、肝肾功能、免疫功能等观察指标。 结果 1.两组治疗所有纳入观察的病例,均取得较好的疗效,完全缓解均为“CR”或部分缓解为“PR”。治疗组鼻咽肿瘤完全缓解率(CR)为83.78%,对照组CR为71.4%;治疗组颈转移淋巴结CR为37.9%,对照组CR 31.25%。虽然近期疗效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但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稍高。原发灶所用的放疗剂量治疗组为(71.35±4.81)Gy,对照组为(73.21±2.30)Gy:颈部转移淋巴结所用的放疗剂量治疗组为(61.68±12.33)Gy,对照组为(64.63±15.71)Gy,治疗组所用剂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所用的放射剂量较对照组小。 2.治疗组对粘膜反应、唾液腺分泌、胃肠道反应的减轻较对照组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皮肤反应、白细胞下降较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并且治疗组比对照组反应程度轻。血红蛋白、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较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在放疗过程中,WBC下降明显,患者10/21例,治疗期
何超,戴熙善,付彦乔,余滋中[9](2003)在《鼻咽癌放疗致迷路功能丧失5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刘凤[10](2019)在《鼻咽癌患者在放疗过程中营养支持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案,可有效的杀死肿瘤细胞,大大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但同步放化疗也明显增加了治疗不良反应,其中营养不足和营养风险问题尤为突出。后者可导致放化疗风险增加,甚至治疗中断,结局恶化。本研究结合系统评价与临床实证数据,旨在探讨鼻咽癌患者在放疗过程中营养支持对患者急性反应,生存质量和生存结局等的重要性,以期为临床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和营养干预提供依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包括:第一部分:进行了一项关于营养干预对鼻咽癌患者放疗期间营养指标和副反应发生率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初检出相关中英文文献共82篇,最终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纳入17篇文献。对文章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营养干预虽不能直接起到抗肿瘤及消灭肿瘤细胞的作用,但对于患者的临床结局有着有益的影响。鼻咽癌患者放疗营养干预组的肱三头肌皮皱厚度[MD=1.741,95%CI(1.287,2.194),Z=7.53,P<0.001]、体质量[MD=5.647,95%CI(4.505,6.789),Z=9.69,P<0.001]、血红蛋白[MD=1.741,95%CI(0.901,2.582),Z=4.06,P<0.001]、白蛋白[MD=3.762,95%CI(1.324,6.199),Z=3.02,P=0.002]、营养风发生率[RR=0.493,95%CI(0.246,0.987),Z=2.42,P=0.015]与对照组间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回顾性分析了本科2003年5月至2018年5月进行根治性放疗的鼻咽癌患者共346人,所有患者均通过鼻咽镜活检病理确诊为鳞状细胞癌,均进行了根治性放疗,部分患者进行了同步化疗。按照是否进行营养干预将346名患者分为两组,比较分析营养干预的近期效果和生存结局。结果显示:营养干预组在BMI、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血小板)、不良反应(吞咽疼痛和骨髓抑制)、KPS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干预组的生存率要高于对照组。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鼻咽癌放疗患者,全程接受肠内营养支持的营养干预组,各项营养指标下降明显较少,放化疗的顺应性及耐受性均增强,Ⅲ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下降,干预组的生存率提高。因此推荐鼻咽癌进行放化疗的患者进行全程的营养支持治疗。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第一章 引言 |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资料与方法 |
| 2.2.1 资料收集与暴露分组 |
| 2.2.2 随访调查 |
| 2.2.3 观察指标 |
| 2.3 统计学方法 |
| 2.4 质量控制 |
| 第三章 结果 |
| 3.1 基线人口学特征分析 |
| 3.2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特点 |
| 3.3 IC-CCRT方案中NPC患者皮肤损伤发生及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 3.3.1 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的统计描述和单因素分析 |
| 3.3.2 影响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 |
| 3.3.3 重度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的统计描述和单因素分析 |
| 3.3.4 影响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程度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 |
| 3.4 不同短期疗效患者的亚组分析 |
| 3.4.1 IMRT和3D-CRT对发生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影响 |
| 3.4.2 IMRT和3D-CRT对重度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影响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严重皮肤损伤或致使NPC放疗中断 |
| 4.2 NPC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情况 |
| 4.3 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的相关因素 |
| 4.4 III级以上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相关因素 |
| 4.5 放射性损伤的防治 |
| 4.6 本次研究的不足之处及相关改进措施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综述 不同放化疗方案致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 前言 |
| 研究现状、成果 |
| 研究目的、方法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手术治疗 |
| 1.2.1 术前准备 |
| 1.2.2 手术方法 |
| 1.2.3 颅底修复与重建 |
| 1.3 术后评估 |
| 2 结果 |
| 2.1 性别、年龄 |
| 2.2 性别、年龄 |
| 2.3 病变切除情况 |
| 2.4 术中出血 |
| 2.5 术后住院时间 |
| 2.6 并发症及预后 |
| 2.7 典型病例分析 |
| 2.7.1 前颅底沟通性脑膜瘤 |
| 2.7.2 中颅底沟通性垂体腺瘤 |
| 2.7.3 放化疗后复发鼻咽癌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颅底内外沟通性肿瘤治疗的相关研究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鼻咽癌放射治疗引起口干的机理研究 |
| 2 口干程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
| 2.1 生理测量方式: |
| 2.2 口干问卷: |
| 3 B超检测腮腺血流评价口干程度的方法探讨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MRI检查 |
| 1.2.2 疗效评估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鼻咽癌病理分析 |
| 3.2 鼻咽癌MRI检查 |
| 3.3 放疗并发症处理方法 |
| 4 结论 |
| 英文缩写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资料 |
| 2 讨论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鼻咽癌古代文献研究 |
| 一、鼻衄 鼽衄 脑衄 |
| 1.病名与症状 |
| 2.病因病机 |
| 3.治则治法 |
| 4.方药 |
| 小结 |
| 二、鼻渊 脑漏 鼻痔 |
| 1.病名与症状 |
| 2.病因病机 |
| 3.治则治法 |
| 4.方药 |
| 小结 |
| 三、石疽 上石疽 缺盆疽 瘰疬 马刀 失营 |
| 1.病名与症状 |
| 2.病因病机 |
| 3.治则治法 |
| 4.方药 |
| 小结 |
| 四、头痛 耳聋 耳鸣 视岐 (复视) |
| 小结 |
| 第二部分 鼻咽癌现代医学诊治进展 |
| 一、流行病学现状 |
|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
| 三、鼻咽癌放射治疗进展 |
| 1.鼻咽常规体外照射技术的改进 |
| 2.鼻咽癌非常规分割放射治疗 |
| 3.放射治疗失败原因分析 |
| 4.鼻咽癌立体适形放射治疗 |
| 5.鼻咽癌复发的挽救放疗 |
| 6.鼻咽癌的分层综合治疗 |
| 四、放射增敏剂的研究和应用 |
| 1.肿瘤的放射敏感性研究概况 |
| 2.目前常见放射增敏剂研究现状 |
| 3.放射增敏剂在鼻咽癌放疗中的应用 |
| 五、鼻咽癌放疗后患者生存质量研究 |
| 第三部分 中医药在鼻咽癌放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 一、减毒研究 |
| 1.鼻咽癌急性放射反应及发生率 |
| 2.鼻咽癌急性放射反应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
| 3.鼻咽癌急性放射反应辩证论治 |
| 4.急性放射反应基本方加减或中成药治疗 |
| 5.鼻咽癌远期并发症的中医药防治 |
| 二、增效(敏)研究 |
| 1.辨证论治 |
| 2.基本方加减或中成药治疗 |
| 3.实验研究 |
|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 |
| 一、引言 |
| 二、对象与方法 |
| (一) 诊断标准 |
| 1.鼻咽癌诊断标准 |
| 2.鼻咽癌TNM分期标准 |
| 3.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 4.Karnofsky评分标准 |
| (二) 纳入标准 |
| (三) 排除标准 |
| (四) 研究方法 |
| 1.中医辨证方法 |
| 2.鼻咽MRI扫描 |
| 3.VEGF、MVD、cerbB2、nm23检测 |
| 4.放射治疗方法 |
| 5.观察方法 |
| 6.资料处理 |
| 7.统计分析 |
| 8.技术路线 |
| 三、结果 |
| 1.一般临床资料 |
| 2.血清EB病毒抗体滴度测定 |
| 3.癌组织MVD, VEGF, cerbB2, nm23检测 |
| 4.病灶消退及残留情况 |
| 5.病理类型与VEGF, MVD, nm23, cerbB2 |
| 6.TNM分期与VEGF, MVD, nm23, cerbB2 |
| 7.鼻咽癌组织VEGF、MVD、nm23、cerbB2之间关系 |
| 8.证候与VEGF, MVD, nm23, cerbB2关系 |
| 9.证型与TNM分期 |
| 10.证型与鼻咽病灶 |
| 11.证型与病理类型 |
| 12.证型与累及范围 |
| 13.证型与局部淋巴结 |
| 14.中医证型与放射敏感性 |
| 四、讨论 |
| 1.血清EB病毒抗体在鼻咽癌诊断和预后的价值 |
| 2.癌组织MVD、VEGF、nm23、cerbB2表达 |
| 3.证型与MVD、VEGF、nm23、cerbB2的相关性 |
| 4.证型与与TNM分期 |
| 5.证型与鼻咽病灶 |
| 6.证型与病理类型 |
| 7.证型与累及范围 |
| 8.证型与局部淋巴结 |
| 9.证型与放疗疗效 |
| 10.证型与残留部位 |
| 11.证型与放射敏感性研究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一、实体瘤近期疗效评价标准(可测量病变) |
| 二、在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着作及获奖情况 |
| 致谢 |
| 一、引言 |
| 二、鼻咽癌的研究进展 |
| (一) 西医学对鼻咽癌的研究概况 |
| 1.流行病学 |
| 2.鼻咽癌的发病因素及病因研究 |
| 3.病理类型及其生物特性 |
| 4.解剖及肿瘤临床概要 |
| 5.诊断依据 |
| 6.治疗 |
| (二) 鼻咽癌放疗结合中医辨证治疗的研究进展及评价 |
| 1.古文献对鼻咽癌的认识及论述 |
| 2.鼻咽癌放疗结合中医辨证治疗研究进展 |
| (三) 研究设想 |
| 三、资料与方法 |
| (一) 研究对象 |
| 1.病例选择标准 |
| 2.鼻咽癌临床分期 |
| 3.中医辨证标准 |
| 4.纳入标准 |
| 5.排除标准 |
| (二) 研究方法 |
| 1.研究中遵循的原则 |
| 2.病例分组 |
| 3.治疗方法 |
| 4.观测指标 |
| 5.疗效评定标准 |
| (三) 统计分析 |
| 四、研究结果 |
| (一) 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 |
| 1.治疗前年龄、性别、营养、性格比较 |
| 2.两组治疗前工作环境、患鼻病情况、家族癌史的比较 |
| 3.两组治疗前首发症状及出现时间的比较 |
| 4.两组治疗前临床分期(UICC分期)、病理类型的比较 |
| (二) 两组放疗效果近期比较 |
| 1.两组放疗总剂量及近期疗效的比较 |
| 2.两组鼻咽肿块和颈部转移淋巴结不同放射剂量的消失率比较 |
| (三) 急性放射反应比较 |
| 1.两组急性放射反应程度的比较 |
| 2.两组WBC、Hb、PLT、NEU、LYM的比较 |
| 3.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比较 |
| (四) 两组病人生活质量、一般情况及体重的比较 |
| 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
| 2.两组病人一般情况的比较 |
| 3.两组治疗前后体重的比较 |
| (五) 治疗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的比较 |
| 1.治疗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NK(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比较 |
| 2.治疗组治疗前后体液免疫及补体检测比较 |
| (六) 治疗组放疗过程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
| 五、讨论 |
| (一)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分析 |
| (二) 两组急性治疗反应的比较分析 |
| (三) 两组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分析 |
| 1.两组病人治疗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 |
| 2.治疗组前后免疫功能分析 |
| (四) 放疗过程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分析 |
| (五)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 1.存在的问题 |
| 2.展望 |
| 六、结论 |
| 七、参考文献 |
| 八、附表临床辨证观察表 |
| 九、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概述 |
| 1.2 研究基本内容 |
| 1.3 研究的临床和科研意义 |
| 第二章 鼻咽癌患者营养干预研究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 2.1 研究目的 |
| 2.2 材料和方法 |
| 2.3 结果 |
| 2.4 讨论 |
| 第三章 鼻咽癌患者放化疗过程中营养干预的效果评价 |
| 3.1 研究目的 |
|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3.3 结果 |
| 3.3.1 基本情况描述 |
| 3.3.2 主要结局指标的比较 |
| 3.3.3 生存分析 |
| 3.4 讨论 |
| 第四章 研究小结 |
| 4.1 主要结论及临床意义 |
| 4.2 研究局限性 |
| 4.3 进一步研究计划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