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珊珊[1](2021)在《虫草益肾方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组织RhoA/ROCK1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基于RhoA/ROCK1通路对其下游因子ILK的调控,参与肾间质纤维化形成物质COL-I、COL- Ⅲ等的调控,验证虫草益肾方对RhoA/ROCK1信号通路的影响,探索虫草益肾方防治肾纤维化的作用机理。方法:根据体重不同将100只雄性SD大鼠逐一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盐酸咪哒普利组、虫草益肾方组、虫草益肾方高剂量组,每组20只。造模选用左侧输尿管梗阻法建立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术后次日开始灌胃给药。虫草益肾方组每日给与虫草益肾方水煎液6.57g/(kg·d)灌胃,虫草益肾方高剂量组每日给与虫草益肾方水煎液13.14g/(kg·d)灌胃,盐酸咪哒普利组给与盐酸咪哒普利水溶液0.9g/(k g·d)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日给与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至实验周期完成。实验期间定期记录大鼠的一般状态、体重变化情况,分别于造模第7天、14天取材,留取大鼠血清用于检测血清尿素氮、血清肌酐;留取肾组织以HE染色、Masson染色法研究肾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情况,以免疫组化法检测PDGF-BB、ROCK1、ILK、COL-I、COL- Ⅲ蛋白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RhoA、ROCK1、ILK、E-cad、a-SMA蛋白表达情况,Realtime PCR等法检测RhoA、ROCK1、ILK、E-cad、a-SMA等基因表达情况。分别于造模第6天、13天,以随机方式从各组分别选取10只大鼠放入代谢笼中,留取24小时尿液,用于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 UPQ)检测,禁食不禁水。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模型组大鼠一般状态不佳,皮毛暗淡,体重减轻,活动减少;虫草益肾方组、盐酸咪哒普利组、虫草益肾方高剂量组大鼠反应能力、皮毛色泽、体重变化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改善。(2)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24小时尿蛋白定量:模型制备后第7天、14天,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盐酸咪哒普利组、虫草益肾方组、虫草益肾方高剂量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血清肌酐水平明显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HE和Masson染色显示:虫草益肾方可改善UUO大鼠肾脏的病理变化程度,可减少UUO大鼠肾组织纤维化面积百分比,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肾间质纤维化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盐酸咪哒普利组、虫草益肾方组、虫草益肾方高剂量组第7天、14天与模型组比较,肾间质纤维化面积百分比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虫草益肾方组与虫草益肾方高剂量组比较,虫草益肾方组肾间质纤维化面积百分比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盐酸咪哒普利组与虫草益肾方高剂量组比较,盐酸咪哒普利组肾间质纤维化面积百分比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免疫组化检测显示:实验第14天时,检测大鼠肾组织PDGF-B B、ILK、R OCK 1、COL-Ⅰ、C OL-Ⅲ蛋白表达情况,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上述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盐酸咪哒普利组、虫草益肾方组、虫草益肾方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上述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虫草益肾方高剂量组比较,虫草益肾方组、盐酸咪哒普利组ILK、ROCK1、COL-Ⅰ、CO L-Ⅲ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 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DGF-BB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Real-Time PCR显示:实验第14天,检测肾组织RhoAmRNA、R OCK1mRNA、ILKmRNA、E-cadherinmRNA、a-SMAmRNA表达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RhoAmRNA、ROCK1mRNA、ILKmRNA、a-SMA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E-c adhe rinmRNA明显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盐酸咪哒普利组、虫草益肾方组、虫草益肾方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RhoA、ROCK1mRNA、ILKmRNA、a-SMA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E-cadherinmRNA明显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虫草益肾方高剂量组比较,虫草益肾方组、盐酸咪哒普利组RhoAmRNA、ROCK1mRN A、ILKmRNA、a-SMA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Western Blot显示:实验第14天,检测大鼠肾组织RhoA、ROC K1、ILK、E-cadherin、a-SMA蛋白表达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ROCK1、RhoA、IL K、a-SMA蛋白表达水平升高,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盐酸咪哒普利组、虫草益肾方组、虫草益肾方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ROCK1、RhoA、ILK、a-SMA蛋白表达水平下降,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虫草益肾方高剂量组比较,盐酸咪哒普利组、虫草益肾方组ROCK1、RhoA、ILK、E-cadherin、a-SMA蛋白表达水平有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研究证实了虫草益肾方可改善UUO模型大鼠的一般状态,降低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生化指标。2.虫草益肾方能够延缓肾脏病理改变,保护肾功能。3.在肾纤维化形成过程中存在RhoAROCK1信号通路的激活,虫草益肾方可以抑制UUO模型大鼠肾组织PDGF-BB、ROCK1、RhoA等的表达,下调ILK的表达。4.虫草益肾方抑制肾组织IL K表达,从而干预ILK所介导的EM T,抑制E-cadherin、a-SMA、Ⅰ型和 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延缓肾间质纤维化的进展。
于航[2](2021)在《杞膝消渴肾衰安汤治疗消渴肾衰(肝肾阴虚兼瘀毒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杞膝消渴肾衰安汤联合外用保留灌肠治疗消渴肾衰(肝肾阴虚兼瘀毒证)的作用,主要观察血肌酐、尿素氮、24h尿蛋白定量、肾小球滤过率及中医症状积分等指标的改善情况,从而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诊断为消渴肾衰(肝肾阴虚兼瘀毒证)的门诊和疗区患者72例,将试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根据每个患者个体情况施以对症基础治疗,例如降糖、降压、纠酸、降脂等。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予杞膝消渴肾衰安汤内服联合中药外用保留灌肠;对照组予海昆肾喜胶囊口服联合肾康栓治疗。疗程为12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血肌酐、尿素氮、24h尿蛋白定量、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的改善情况,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结果:1.试验观察共12周,试验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4例,在此过程中,没有患者因出现不良反应而退出试验。最终完成病例试验组34例,总有效率为82.35%,对照组32例,总有效率为6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试验组每个症状都得到显着的改善,在倦怠乏力、口干渴、头晕、头痛、腰酸膝软、尿少色黄、大便干结这些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五心烦热、浮肿这两个症状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的差异(P>0.05)。3.在治疗血肌酐、尿素氮方面,试验组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明显下降(P<0.01),且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24h尿蛋白定量的改善情况,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在肾小球滤过率方面的改善情况,试验组肾小球滤过率明显提高,且其改善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杞膝消渴肾衰安汤方治疗消渴肾衰(肝肾阴虚兼瘀毒证),较之肾康栓联合海昆肾喜胶囊治疗,能显着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肌酐、尿素氮、24h尿蛋白定量,减缓尿蛋白漏出,能明显提高肾小球滤过率,且安全性可靠,有明确的临床价值和推广意义。
麦文顶[3](2021)在《三七注射液对慢性肾衰竭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构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三七注射液对慢性肾衰竭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低剂量治疗组、中剂量治疗组、高剂量治疗组和贝那普利组共6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大鼠以外各组大鼠均采用5/6肾切除的方法建立慢性肾衰竭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对正常组、模型组予以生理盐水(10m L/kg·d)腹腔注射给药;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分别予以三七注射液1、2、3g/kg·d腹腔注射给药,贝那普利组予盐酸贝那普利5mg/kg·d药液灌胃,每天一次,共干预8周。6组大鼠均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肾功能;采用ELISA检测硫酸吲哚酚(IS)和D-乳酸(D-LA)水平;采用鲎试验法定量检测内毒素;采用宏基因组测序菌群鉴定肠道内容物:应用Alpha多样性分析的4个指标:Ace、Chao1、Shannon、Simpson检测物种丰度及物种多样性;使用基于Beta多样性分析进行的主坐标分析法(PCo A)研究样本群落组成的相似性或差异性;在门、属水平上采用OTU分析进行物种注释及分类学分析。结果:(1)代谢毒素指标:模型组大鼠BUN、SCr和IS水平较正常组上升(P<0.01),而经三七注射液及盐酸贝那普利干预后,BUN、SCr和IS水平呈下降趋势,其中中、高剂量治疗组及贝那普利组较模型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2)模型组内毒素和D-LA水平较正常组上调(P<0.01),而经三七注射液和盐酸盐酸贝那普利干预后,各用药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有下降趋势,其中中、高剂量治疗组及贝那普利组较模型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3)Ace、Chao1两个丰度指数分析显示:模型组Ace、Chao1丰度指数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七注射液及贝那普利治疗后各治疗组的Ace、Chao1指数有升高趋势,低中高剂量治疗组、贝那普利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模型组Shannon指数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七注射液及贝那普利治疗后各治疗组的Shannon指数有升高趋势,低中高剂量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贝那普利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模型组Simpson指数上升,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七注射液及贝那普利治疗后各治疗组的Simpson指数有下降趋势,但低中高剂量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贝那普利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PCo A分析结果提示各组组内相似性好,高剂量治疗组和贝那普利组与模型组及低剂量治疗组有显着差异,中剂量治疗组与模型组及低剂量治疗组也有显着差异,差异小于模型组和高剂量治疗组,正常组与模型组也有显着差异,但与低剂量治疗组差异不大。(5)各组样本菌群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所占比例最高,平均超过75%,其次为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各组菌群在门水平上无明显差异。(6)各组在属水平上,相对于模型组和低剂量治疗组,在贝那普利组,中、高剂量治疗组中,肠杆菌科-志贺菌属丰度下降显着,乳杆菌属、毛螺菌属、瘤胃菌属、瘤胃球菌属等丰度显着上升。结论:三七注射液可以显着改善慢性肾衰竭大鼠肾功能,对肠道粘膜屏障有明显保护作用,可改善肠道菌群物种丰度及多样性。
徐霜霜[4](2021)在《复方大黄净化液结肠透析对CKD4-5期(非透析)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治疗前后慢性肾脏病(CKD)4-5期(非透析)患者免疫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及中医证候评分的变化,探讨复方大黄净化液结肠透析对CKD4-5期非透析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病例收集来源于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住院,或门诊就诊的CKD4-5期非透析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酌情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控制血压及血糖、纠正钙磷代谢紊乱等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复方大黄净化液结肠透析治疗,1周6日,1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至观察结束时治疗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完成55例。观察两组完成病例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比例(CD3+%、CD4+%、CD8+%和CD4+/CD8+)、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以及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胱抑素C(CysC)、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实验室指标、中医证候积分与疗效的变化。结果:1.T细胞亚群:治疗前两组CD3+%、CD4+%、CD8+%以及CD4+/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前后CD3+%、CD4+%、CD4/CD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前后CD3+%、CD4+%、CD8+%以及CD4+/CD8+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治疗后组间T细胞亚群比例,治疗组CD3+%、CD4+%与CD4+/CD8+较对照组比较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在复方大黄净化液治疗组能提高患者CD3+%、CD4+%、CD4+/CD8+,而对CD8+%的影响不明显。2.血清免疫球蛋白:对比治疗前两组IgG、IgM、IgA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干预后IgG、IgM、IgA较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前后IgG、IgM、IgA对比,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治疗后组间免疫球蛋白水平,治疗组IgG、IgA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IgM无统计学差异(P>0.05)。3.肾功能指标:两组治疗前Scr、BUN、CysC、eGFR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组内比较,Scr和CysC较治疗前下降,eGFR较治疗前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BUN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Scr、BUN、CysC、eGFR均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Scr较对照组下降,eGFR较对照组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UN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提示经过复方大黄净化液结肠透析治疗,患者的肾功能明显改善。4.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经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8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53.33%,两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两组治疗均能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症状,而治疗组在改善中医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复方大黄净化液结肠透析可明显提高CKD4-5期非透析患者血CD3+%、CD4+%、CD4+/CD8+的比值以及IgG、IgA水平,表明复方大黄净化液中药结肠透析对CKD4-5期患者具有免疫调节作用。2.复方大黄净化液结肠透析可降低CKD4-5期患者Scr和CysC水平,提高患者eGFR,提示复方大黄净化液能一定程度改善患者肾功能。3.复方大黄净化液中药结肠透析可明显改善CKD4-5期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丁博[5](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马晓燕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用药规律》文中提出目的:本文旨在通过运用频数、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的方法,总结马晓燕教授运用中草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用药经验及组方规律等,为临床治疗慢性肾衰竭提供更多的经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搜集自2018年10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马晓燕教授专家门诊就诊、符合慢性肾衰竭诊断标准的患者,搜集患者病例信息,建立患者数据库,采用Excel自带的函数功能进行药物统计分类,运用SPSS Clementine 12.0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运用SPSS Statistics 26.0对药物进行聚类分析,记录相关统计结果。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123名患者,共363次就诊记录。男性患者66名,女性患者57名,男女比例为1.2:1。45岁以上患病人数最多,占比69.92%。2.共涉及111味中草药,累计用药频次为9133次。使用频率>100次的药物有27味。使用最多的前10味药物是黄芪、忍冬藤、半夏、白术、大黄、砂仁、牡蛎、白茅根、茯苓、车前子。3.本次研究涉及15类中药,使用最多的是补虚药、清热药、化湿药及活血化瘀药,频次分别为20.75%、13.17%、10.37%、10.20%。药物归经统计中,归于脾经、肾经的药物最多。四气统计分析中,微寒性药物最多,寒性、温性、平性药物次之。五味统计结果显示,甘味药物使用最多,其次为辛味、苦味药物。4.关联规则分析中,二阶关联度最高的是:藿香→半夏,鸡内金→半夏,佩兰→半夏,佩兰→黄芪。三阶关联规则中关联度最高的是:太子参+砂仁→半夏,白术+太子参→黄芪。四阶关联规则中关联度最高的是:葛根+牡蛎+砂仁→忍冬藤。5.聚类分析得出4个核心组方:类1:半夏、砂仁、忍冬藤、牡蛎、白茅根、茯苓、柴胡、牡丹皮、黄芪、白术、大黄、车前子、丹参、莪术;类2:葛根、益母草、夏枯草;类3:菟丝子、鳖甲、鸡内金、藿香、太子参、佩兰;类4:山茱萸、山药、紫苏叶、苦杏仁。结论:1.慢性肾衰以中老年人群占比最高,表明其是一个长期、慢性疾病。2.慢性肾衰“肾虚毒蕴”为其病机关键,提出“健脾益肾以抗毒,审因论治以解毒,因势利导以排毒”三法并用,尤以调理脾胃为重点,攻补兼施,充分体现中医治病求本,整体观念。3.马教授临证治疗慢性肾衰时多采用甘味微寒性、归脾肾经之补虚药、清热化湿药、活血化瘀药,其常用药:黄芪、忍冬藤、半夏、白术、大黄、砂仁、牡蛎、白茅根、茯苓、车前子等,与CRF基本病机“虚”、“湿”、“热”、“瘀”、“毒”相吻合。
董娟[6](2021)在《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失代偿期患者TGF-β1、Col Ⅳ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失代偿期脾肾气虚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患者血清中TGF-β1、Col Ⅳ的影响,从抑制肾间质纤维化的角度探讨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1.随机将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两组,即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试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中药灌肠方进行结肠透析,对照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尿毒清颗粒进行结肠透析,两组疗程均为8周。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2.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肾小球滤过率(GFR)、肾功(Scr、BU N、UA)、血脂(CHOL、TG)、电解质(Ca、P、K、CO2)、血常规(WBC、RBC、HB)、肝功(ALT、AST)、血清TGF-β1、Col Ⅳ等实验室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各指标变化情况,分析两组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3.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通过量化其中医证候积分来分析其疗效。结果:1.临床总疗效的比较: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4.44%、80.56%,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2.实验室各指标的比较: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肾功(Scr、UA)、肾小球滤过率(GFR)、电解质(Ca、P)、血脂(CHOL、TG)、血常规(HB)等各指标,发现两组中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或P<0.01)。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常规(WBC、RBC)、肝功(ALT、AST)、肾功(BUN)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发现两组中差异均不显着(P>0.05)。3.血清TGF-β1、Col Ⅳ的比较: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TGF-β1、Col Ⅳ水平,试验组与对照组中TGF-β1、Col Ⅳ水平较前改善,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且试验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4.中医证候的疗效比较: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着(P<0.05或P<0.01)。5.中医症状的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均较前改善,试验组要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中药结肠透析能有效缓解慢性肾衰竭失代偿期脾肾气虚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降低血清中TGF-β1、Col Ⅳ的浓度水平。提示中药结肠透析可通过降低患者的TGF-β1、Col Ⅳ,抑制肾间质纤维化进展,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病情、延缓CRF进展的目的。
宋佳微[7](2021)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慢性肾脏病3-5期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对慢性肾脏病(CKD)3-5期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和实验室理化检查指标的变化,客观评价香砂六君子汤加味通过健脾化湿、益肾化瘀法对于此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该研究通过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病房病案信息系统筛选出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被诊断为CKD3-5期的患者437例。遵循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患者306例,其中使用肾康注射液和海昆肾喜胶囊的患者42例记为对照组,使用肾康注射液和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的患者42例记为治疗组,两组分别治疗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Cr、BUN、GFR以及中医症候积分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西医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8.10%;对照组总有效率76.1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肾功能方面,两组治疗后Cr、BUN均有明显降低,同时GFR升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钙、血磷、血红蛋白、二氧化碳结合力治疗后两组均有所改善,且血钙、血磷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二氧化碳结合力治疗组没有明显优势。4.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64.29%;两组具有显着差异(P<0.01)。且治疗组在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膝酸软、恶心、呕吐、肢体困重、面色晦暗、脘腹胀满、大便不实、口中粘腻方面中医单项症候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香砂六君子汤加味降低Cr、BUN水平,提高GFR,保护残存肾功能。2.香砂六君子汤加味缓解贫血症状,提高血红蛋白含量,改善钙磷代谢紊乱。3.香砂六君子汤加味降低中医症候积分,尤其在倦怠乏力、恶心呕吐、口中粘腻等方面具有显着效果。
李旭东[8](2021)在《金匮肾气丸对腹膜透析肾阳虚证患者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金匮肾气丸对腹膜透析肾阳虚证患者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等的影响。方法选取于腹透门诊行标准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纳入64例证型为肾阳虚证的腹膜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2例、治疗组32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基础西医治疗,治疗组给予服用金匮肾气丸联合基础西医治疗,疗程共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做中医疗效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根据公式计算蛋白分解率(nPCR)、总尿素清除指数(Kt/V)、总肌酐清除率(Tccr)以及残肾GFR等。结果(1)一般情况:纳入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期间于本院腹透门诊规律随诊中医辨证为肾阳虚证的腹膜透析患者64名,男性31例(48.44%),女性33例(51.56%);平均年龄52.13±10.75岁,平均腹透时长47.81±32.59月。(2)中医疗效方面:对照组32例,显效1例,有效11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37.5%;治疗组32例,显效4例,有效2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4.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室指标方面:①对照组的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较治疗前稍有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治疗后,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甘油三酯(TG)二组治疗前后比较没有差异,但治疗组TG有下降趋势,二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③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二组治疗前后比较没有差异,但治疗组呈下降趋势,对照组上升趋势,二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④二组血红蛋白、白蛋白、nPCR、钙、磷、PTH治疗前后以及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4)透析充分性方面:二组患者的Kt/V、Tccr水平治疗前后、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5)残余肾功能、残余肾尿量方面:对照组经基础西医治疗后,残肾尿量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经服用金匮肾气丸联合基础西医治疗后,残肾尿量较治疗前稍有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本研究12周内未见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二组治疗前后白细胞、血小板、谷丙转氨酶等未见异常升高或降低。结论1.金匮肾气丸能改善腹膜透析肾阳虚证患者的中医症状,提高中医临床疗效;2.金匮肾气丸能提高腹膜透析肾阳虚证患者的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对降低甘油三酯及炎症指标水平有一定影响:3.金匮肾气丸能延缓腹膜透析肾阳虚证患者残肾尿量下降。
王希,张珊珊,王腾,张丽芬[9](2021)在《大黄附子汤及其不同给药途径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的系统评价》文中提出目的探究大黄附子汤及其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慢性肾衰的临床疗效。方法中文检索,以"大黄附子汤,慢性肾功能衰竭"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文科技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外文检索,以"Dahuang Fuzi decoction,Chronic renal failure,CRF"为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0年5月10日。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排除明显不符合的文献后,下载相关文献并仔细阅读全文,排除资料不完整、文献重复、非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的文献,并对剩余文献进行数据提取。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将大黄附子汤根据用药途径不同分为灌肠组、结肠透析组和口服组,并对某些可能影响总体实验结果的指标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17个RCT,包括1 159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OR=5.35,95%CI:3.53~8.09);在减少尿素氮方面,灌肠和口服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肠透析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其他方面(血肌酐MD=-61.97,95%CI:-69.23~-54.71、肌酐清除率MD=6.25,95%CI:4.69~7.82)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1,95%CI:0.33~3.15)。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大黄附子汤治疗较单纯西医常规治疗可显着提高慢性肾衰竭病人治疗疗效。但由于纳入研究质量和数量问题,今后仍需要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RCT研究进行验证。
刘定承[10](2021)在《国医大师邹燕勤教授辨治慢性肾衰医案的数据挖掘及核心处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国医大师邹燕勤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的临床医案进行多角度分析,总结邹燕勤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并基于网络药理学技术,对邹老治疗慢性肾衰的核心处方进行研究,探析处方的作用机制,阐释处方的科学内涵,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的临床实践提供积极参考和有效指导。研究方法(1)收集整理自2017年7月至2020年12月邹燕勤教授于江苏省中医院门诊诊治慢性肾衰的病历资料,严格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所有收集的医案,纳入150例(共456诊次)慢性肾衰病案,建立数据库。借助频数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病案中的四诊信息、病机、治法、处方用药规律进行多角度挖掘,最后结合吾师辨治慢性肾衰的相关论着及日常门诊的临证指导,从数据挖掘结果中提炼其辨治慢性肾衰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2)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和BATMAN-TCM数据库,筛选收集邹师治疗慢性肾衰的核心处方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检索Genecards数据库,整合慢性肾衰相关靶点,将核心方靶点与慢性肾衰靶点取交集得到复方治病靶点,构建方剂-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复方治病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筛选核心靶点。借助David数据库,对复方治病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研究结果(1)数据挖掘研究:①一般情况:150例慢性肾衰患者中,男性89人,占59.33%;女性61人,占40.67%,年龄跨度在17-85岁,平均年龄52岁,40-59岁的患者发病率最高,占46.50%。有原发病诊断者共计145例,占96.67%,其中原发病居首位的是糖尿病肾病,共29例,占19.33%。在慢性肾衰456诊次中,按照慢性肾脏病(CKD)分期,CKD3期占60.75%,CKD4期占 24.78%,CKD5 期占 14.47%。②四诊信息:在慢性肾衰456诊次中,出现频率在15%以上的高频临床表现为:夜尿频(30.70%)、尿沫(30.04%)、腰酸(29.82%)、乏力(25.88%)、便溏(24.34%)、寐差(23.90%)、口干(15.79%)、下肢肿(15.57%)、舌苔薄黄腻(43.64%)、舌苔薄黄(33.33%)、舌苔黄腻(26.97%)、舌边齿痕(16.89%)、脉细(85.75%)、脉弦(25.00%)。③病机情况:在456诊次中,慢性肾衰病位涉及多部,致病因素不一,高频病机依次为:湿浊瘀阻(80.70%)、脾肾气虚(66.45%)、脾气不足(20.39%)、湿浊内蕴(13.38%)、肾虚肝亢(11.18%)、气阴两虚(8.55%);病位主要在肾(94.52%)、脾(92.54%)、脉络(89.25%)、肝(17.54%);主要病理因素(或病性)为湿热(98.68%)、气虚(97.59%)、浊毒(96.71%)、瘀血(89.04%)、风阳(11.84%)、阴虚(8.55%)。④治法分布:在慢性肾衰的456诊次中,吾师皆以复合治法为主,高频治法依次为:和络清利泄浊(81.14%)、益肾补气健脾(66.45%)、补气健脾(19.74%)、清利泄浊(13.38%)、益肾平肝(11.18%)、补气养阴(8.55%)。⑤处方用药:在慢性肾衰病案的所有诊次中,出现频率在80%以上的高频用药是:续断、桑寄生、生黄芪、炒白术、丹参、茵陈、土茯苓、生蒲黄、积雪草、五灵脂、车前子、熟大黄。这些高频药物与K均值聚类分析最终所得核心方的组成药物一致,是邹燕勤教授治疗慢性肾衰最主要证型(脾肾气虚、湿浊瘀阻)的核心处方用药。在所有诊次中,最常用的三味药、五味药、七味药、九味药组合分别是:茵陈+生蒲黄+五灵脂;茵陈+土茯苓+生蒲黄+五灵脂+车前子;续断+桑寄生+茵陈+土茯苓+生蒲黄+五灵脂+车前子;续断+桑寄生+生黄芪+茵陈+土茯苓+生蒲黄+五灵脂+车前子+熟大黄。(2)网络药理学研究:治疗慢性肾衰的核心处方中166个活性成分(主要包括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丹参酮IIA等)作用于慢性肾衰306个靶点(主要涉及PTGS2、PTGS1、NCOA2、SCN5A、STAT3、JUN等)。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生物过程1728个条目,细胞成分88个条目,分子功能1 1 8个条目,主要涉及对类固醇激素的反应、RNA聚合酶Ⅱ转录因子复合物、核受体活性等方面;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得出177条通路,主要涉及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方面。研究结论(1)学术传承研究邹燕勤教授辨治慢性肾衰,强调肾元亏虚为发病之本,湿浊内蕴为致病之标,脾肾气虚、湿浊瘀阻为基本病机,病位主在肾、脾、脉络,兼及肝、肺、心、咽喉,脏腑同病,多部皆涉,病理因素以湿热、浊毒、瘀血为主,兼见风阳、痰热,病因复合为患,病性虚实错杂,故吾师以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益肾补气健脾、和络清利泄浊为根本治法,辅以养阴、养肝、平肝、养心、清肺、利咽。治疗以核心方药为主,常随主次证候及病机变化,而灵活变化,加减用药。(2)网络药理学研究邹燕勤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的核心复方内含各类生物活性成分,具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符合中医学整体观、系统论的思想。核心方的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纤维化和抗凋亡等作用,通过影响类固醇激素的反应、RNA聚合酶Ⅱ转录因子复合物、核受体活性等方面,发挥生物学功能,并整体调节诸多炎症及癌症相关信号通路中的基因靶点集群,联合调控肾组织的多种损伤机制,如炎症损伤、纤维化损伤、氧化应激损伤、细胞凋亡等,从而延缓慢性肾衰患者肾功能恶化。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缩略语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综述 |
| 1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学研究 |
| 1.1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病名研究 |
| 1.2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研究 |
| 1.3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研究 |
| 2 慢性肾衰竭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 2.1 慢性肾衰竭的流行病学研究 |
| 2.2 慢性肾衰竭的发病原因和机制研究 |
| 2.3 慢性肾衰竭的治疗进展研究 |
| 3 RhoA∕ROCK1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
| 3.1 RhoA∕ROCK1信号通路的概述 |
| 3.2 RhoA∕ROCK1信号通路与多种肾脏疾病 |
| 3.3 RhoA∕ROCK1信号通路与肾间质纤维化 |
| 实验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2 实验方法 |
| 2 统计学处理 |
| 结果 |
| 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
| 1.1 实验过程中各组大鼠存活情况及分析 |
| 1.2 各组大鼠宏观表征变化情况 |
| 1.3 各组大鼠体重变化情况 |
| 1.4 各组大鼠尿量变化情况 |
| 2 生化指标 |
| 2.1 各组大鼠血清肌酐水平变化情况 |
| 2.2 各组大鼠血清尿素氮水平变化情况 |
| 2.3 各组大鼠24小时尿蛋白定量水平变化情况 |
| 3 各组大鼠肾脏脏器系数观察 |
| 4 各组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情况 |
| 4.1 各组大鼠肾脏大体形态学观察 |
| 4.2 HE染色 |
| 4.3 Masson染色 |
| 4.4 各组大鼠Masson染色肾间质纤维化面积统计结果 |
| 5 大鼠肾组织中PDGF-BB、ILK、ROCK1、COL-I、COL-Ⅲ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检测 |
| 5.1 免疫组织化学人工判定结果 |
| 5.2 免疫组 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PDGF-BB、ILK、ROC K1、COL - I、COL-III |
| 6 大鼠肾组织中RhoA、ROCK1、ILK、E-cadherin、a-SMA蛋白的WestnBlot检测 |
| 6.1 大鼠肾组织RhoA蛋白表达的WestenBlot检测 |
| 6.2 大鼠肾组织ROCK1蛋白表达的WestenBlot检测 |
| 6.3 大鼠肾组织ILK蛋白表达的WestenBlot检测 |
| 6.4 大鼠肾组织E-c adherin蛋白表达的WestenBl ot检测 |
| 6.5 大鼠肾组织a-SMA蛋白表达的WestenBlot检测 |
| 7 大鼠肾组织中RhoA、ROCK1、ILK、E-cadherin、a-SMAmRNA表达情况 |
| 7.1 大鼠肾组织RhoAmRNA表达情况 |
| 7.2 大鼠肾组织ROCK1mRNA表达情况 |
| 7.3 大鼠肾组织ILKmRNA表达情况 |
| 7.4 大鼠肾组织E-cadherinmRNA表达情况 |
| 7.5 大鼠肾组织a-SMAmRNA表达情况 |
| 讨论 |
| 1 实验设计 |
| 1.1 肾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 1.2 对照药物的选择 |
| 1.3 选取指标的说明 |
| 1.4 检测方法的选择 |
| 1.5 检测时间点的选择 |
| 1.6 药物剂量的选择 |
| 2 虫草益肾方的组方研究 |
| 2.1 虫草益肾方前期研究进展 |
| 2.2 虫草益肾方组方分析 |
| 3 虫草益肾方对肾脏的保护作用 |
| 3.1 虫草益肾方对UUO模型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 3.2 虫草益肾方对UUO模型肾脏病理组织学的改变 |
| 3.3 虫草益肾方对UUO大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
| 4 虫草益肾方对UUO大鼠RhoA∕ROCK1信号通路的影响 |
| 4.1 虫草益肾方对UUO大鼠RhoA、ROCK1的影响 |
| 4.2 虫草益肾方对UUO大鼠PDGF-BB的影响 |
| 4.3 虫草益肾方对UUO大鼠ILK的影响 |
| 5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创新点说明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致谢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引言 |
| 文献综述 |
| 1 现代医学对DKD的研究 |
| 1.1 发病机制 |
| 1.2 糖尿病肾病药物干预与治疗 |
| 2 祖国医学对DKD的研究 |
| 2.1 病名的认识 |
| 2.2 病因病机 |
| 2.3 消渴肾病的治疗 |
| 3 问题与展望 |
| 试验研究 |
| 1 病例来源 |
| 2 病例选择 |
| 2.1 中医诊断、辨证标准 |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 2.3 试验病例标准 |
| 3 试验方法 |
| 3.1 病例分组 |
| 3.2 治疗方法 |
| 4 观察项目及观察指标 |
| 4.1 安全性观测 |
| 4.2 疗效性观测 |
| 5 疗效评定 |
| 5.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 5.2 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
| 5.3 安全评定标准 |
| 6 统计方法 |
| 7 研究结果 |
| 8 安全性分析 |
| 讨论 |
| 1 消渴肾衰(肝肾阴虚兼瘀毒)的病因病机 |
| 2 治疗大法 |
| 3 临床疗效分析 |
| 4 方药分析 |
| 5 典型医案 |
| 6 体会 |
| 结论 |
| 本文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CRF的概念与分期 |
| 1.1 CRF的概念 |
| 1.2 CRF的分期 |
| 1.3 CRF的治疗 |
| 2 现代医学对肠-肾轴理论的研究 |
| 2.1 肠-肾轴理论的概述 |
| 2.2 肠-肾轴理论与肾脏病 |
| 3 现代医学对肠道菌群的研究 |
| 3.1 肠道菌群的种类及功能 |
| 3.2 GM对各种疾病的影响 |
| 4 CRF与肠道的关系 |
| 5 中医学论治 CRF |
| 5.1 古时医家论治 |
| 5.2 当代医家论治 |
| 5.3 中医药对 CRF 的治疗 |
| 5.3.1 中药内服 |
| 5.3.2 中医外治 |
| 6 小结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2.1 分组 |
| 2.2 造模 |
| 2.3 模型检测 |
| 2.4 药物干预 |
| 2.5 标本采集、处理 |
| 2.6 实验指标检测 |
| 3 统计学分析 |
| 4 实验结果 |
| 5 讨论 |
| 结论 |
|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综述 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衰竭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CKD的现代医学研究 |
| 1.1 流行病学 |
| 1.2 CKD的病因、机制及治疗研究概况 |
| 1.3 CKD患者的免疫功能相关研究 |
| 1.3.1 CKD发病及病情进展的相关免疫机制 |
| 1.3.2 CKD患者存在的免疫失调 |
| 1.3.3 CKD免疫缺陷状态对其并发症的影响 |
| 2 从肠治肾的现代理论基础--肠肾轴 |
| 2.1 肠肾轴与CKD |
| 2.2 肠道与CKD免疫调节 |
| 2.3 中药结肠透析通过调整肠道屏障治疗CKD的研究 |
| 3 中医对CKD的认识 |
| 3.1 病因病机 |
| 3.2 辨证论治 |
| 3.3 中医通腑泻浊法治疗CKD |
| 4 中药结肠透析 |
| 4.1 中药结肠透析的概念和方法 |
| 4.2 复方大黄净化液 |
| 4.2.1 组方及配伍特点 |
| 4.2.2 现代药理学研究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资料 |
| 1.1 病例选择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及终止试验标准 |
| 1.6 脱落标准及脱落病例的处理 |
| 2 研究方法 |
| 2.1 研究设计 |
| 2.2 分组方法 |
| 2.3 信息采集 |
| 2.4 治疗方案 |
| 2.4.1 一般基础治疗 |
| 2.4.2 复方大黄净化液结肠透析 |
| 2.5 观察指标(疗效标准) |
| 2.6 统计方法 |
| 3.研究结果 |
| 3.1 一般资料 |
| 3.1.1 两组在性别、年龄方面的基线比较 |
| 3.1.2 两组分期及原发病分布的比较 |
| 3.1.3 两组在治疗前相关指标比较 |
| 3.2 治疗疗效比较 |
| 3.2.1 T细胞亚群 |
| 3.2.2 血清IgG、IgM、IgA |
| 3.2.3 肾功能相关指标 |
| 3.2.4 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评定 |
| 4 讨论 |
| 4.1 对T淋巴细胞的影响 |
| 4.2 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 4.3 对肾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 |
| 4.4 对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的影响 |
| 4.5 安全性分析 |
| 4.6 不足与展望 |
| 5.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表1 |
| 附表2 |
| 缩略词表 |
| 综述 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资料 |
| 3 研究方法 |
| 4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引言 |
| 资料与方法 |
| 1.一般资料 |
| 2.病例选择 |
| 2.1 诊断标准 |
| 2.1.1 西医诊断标准 |
| 2.1.2 中医诊断标准 |
| 2.1.4 血清TGF-β1、Col Ⅳ |
| 2.2 纳入标准 |
| 2.3 排除标准 |
| 2.4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
| 3.分组 |
| 4.治疗方法 |
| 4.1 常规治疗 |
| 4.2 分组治疗方案 |
| 5.观察指标 |
| 5.1 安全性检测指标 |
| 5.2 疗效性观测指标 |
| 6.疗效评定标准 |
| 7.统计学处理 |
| 临床资料 |
| 1.基本资料 |
| 2.分组 |
| 研究结果 |
| 1、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 |
| 2、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的比较 |
| 2.1 中医证候的疗效比较 |
| 2.2 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
| 2.3 舌、脉象比较 |
| 3、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
| 3.1 两组TGF-β1、Col Ⅳ比较 |
| 3.2 两组肾功能及GFR比较 |
| 3.3 两组血常规比较 |
| 3.4 两组肝功能、血脂比较 |
| 3.5 两组电解质比较 |
| 4.其它安全指标及不良反应的观察 |
| 讨论 |
| 1.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 1.1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2 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证的认识 |
| 2.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研究进展 |
| 3.慢性肾衰竭与TGF-β1、Col Ⅳ的关系 |
| 4.尿毒清颗粒作为对照组的合理性 |
| 5.中药组方分析 |
| 5.1 方剂来源 |
| 5.2 方剂组成及方义分析 |
| 5.3 单味药物研究 |
| 6.研究结果分析及讨论 |
| 6.1 两组总体疗效分析 |
| 6.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 |
| 6.3 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型患者中医症状的比较 |
| 6.4 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型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的比较 |
| 6.5 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型患者肾功能及GFR水平的影响 |
| 6.6 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型患者血脂的影响 |
| 6.7 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型患者电解质的影响 |
| 6.8 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型患者血常规的影响 |
| 6.9 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型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
| 6.10 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型患者TGF-β1、Col Ⅳ的影响 |
| 7.对安全性指标的评估 |
| 8.课题研究特色 |
| 9.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研究进展 |
| 一.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病因病机 |
| 二.慢性肾衰的中医治疗 |
| (一)辨证分型治疗 |
| (二)辨证分期治疗 |
| (三)专方专药治疗 |
| (四)单味药及中成药治疗 |
| (五)中药结肠透析治疗 |
| (六)中医其他治疗 |
| 三.慢性肾衰竭/肾纤维化的相关研究 |
| 四.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
| 附录2 中医证候积分量化表 |
| 知情同意书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试验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多途径治疗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写词表 |
| 前言 |
| 一、临床资料 |
| (一) 研究对象 |
| (二) 诊断标准 |
| (三) 纳入标准 |
| (四) 排除标准 |
| (五) 入组患者营养状况评估 |
| 二、研究方法 |
| (一) 研究设计 |
| (二) 伦理审查 |
| (三) 样本量计算 |
| (四) 分组 |
| (五) 治疗方案 |
| (六) 观察指标 |
| (七) 疗效判定标准 |
| (八) 注意事项 |
| (九) 脱落病例和退出事件 |
| (十) 统计分析方案 |
| 三、研究结果 |
| (一) 一般情况 |
| (二) 分组均衡性分析 |
| (三)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 (四) 两组治疗前后肾阳虚症状积分比较 |
| (五)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
| (六) 两组治疗前后透析充分性指标比较 |
| (七) 两组治疗前后残余肾功能、残余尿量比较 |
| (八) 随访终点事件及安全性观察 |
| 四、讨论与分析 |
| (一) 腹膜透析现代医学认识 |
| (二) 中医对腹膜透析的认识、中医辨证分型方案及相关临床研究 |
| 1. 中医对腹膜透析的认识 |
| 2. 腹膜透析经典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案 |
| 3. 腹膜透析患者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 |
| (三) 金匮肾气丸对腹膜透析患者肾阳虚证临床疗效 |
| 1. 金匮肾气丸对腹膜透析患者肾阳虚证临床疗效 |
| 2. 金匮肾气丸对腹膜透析患者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的影响 |
| 3. 金匮肾气丸对腹膜透析患者甘油三酯的影响 |
| 4. 金匮肾气丸对腹膜透析患者Hs-CRP的影响 |
| 5. 金匮肾气丸对腹膜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残余肾尿量的影响 |
| (四)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致谢 |
| 文献综述 温阳法在慢性肾衰中的应用进展 |
| 参考文献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文献检索 |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 1.2.1 纳入标准 |
| 1.2.2 排除标准 |
| 1.3 文献提取 |
| 1.4 风险及质量评估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 |
| 2.1.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 2.1.2 质量评价 |
| 2.2 疗效分析 |
| 2.2.1 总有效率 |
| 2.2.2 血肌酐(Scr) |
| 2.2.3 尿素氮(BUN) |
| 2.2.4 肌酐清除率(Ccr) |
| 2.3 不良反应 |
| 2.4 发表偏倚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1. 慢性肾衰中医研究 |
| 1.1 病名探讨 |
| 1.2 病因病机 |
| 1.3 辨证分型 |
| 1.4 治疗古法 |
| 1.5 经方化裁 |
| 1.6 外治疗法 |
| 2. 国医大师学术传承 |
| 2.1 历届国医大师辨治慢性肾衰学术传承 |
| 2.2 国医大师邹燕勤教授辨治肾脏病学术传承 |
| 3.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及网络药理学的中医药研究 |
| 3.1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中医药研究 |
| 3.2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中医药研究 |
| 4. 问题与展望 |
| 4.1 慢性肾衰治疗方面 |
| 4.2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国医大师学术传承方面 |
| 4.3 国医大师邹燕勤教授的治肾学术传承方面 |
| 第二部分 邹燕勤教授辨治慢性肾衰医案的数据挖掘 |
| 1. 研究对象 |
| 1.1 资料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医案信息采集 |
| 2.2 医案信息预处理 |
| 2.3 数据挖掘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纳入医案基本特征 |
| 3.2 整体医案集内数据 |
| 3.3 整体医案集外数据 |
| 4. 邹燕勤教授辨治慢性肾衰学术思想浅析 |
| 4.1 慢性肾衰辨治规律 |
| 4.2 慢性肾衰经典医案 |
| 第三部分 邹燕勤教授治疗慢性肾衰核心处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复方活性成分研究 |
| 1.2 复方治病靶点研究 |
| 1.3 复方活性成分-治病靶点网络构建 |
| 1.4 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及核心靶点研究 |
| 1.5 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 |
| 1.6 复方治病靶点-KEGG通路网络构建 |
| 2. 研究结果 |
| 2.1 复方主要活性成分 |
| 2.2 复方治疗慢性肾衰相关靶点 |
| 2.3 复方活性成分-治病靶点网络图 |
| 2.4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及核心靶点 |
| 2.5 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 2.6 复方治病靶点-KEGG通路网络图 |
| 3. 结果讨论 |
| 3.1 慢性肾衰核心方的活性成分分析 |
| 3.2 慢性肾衰核心方的配伍思路分析 |
| 3.3 慢性肾衰核心方的作用机制分析 |
| 第四部分 研究总结 |
| 1. 研究小结 |
| 2. 研究创新 |
|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