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维,段云云[1](2022)在《早期抚触配合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患儿胆红素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早期抚触配合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患儿胆红素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我院接收的15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早期抚触配合蓝光照射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首次排便时间、黄疸消退时间、胎便转黄时间、住院时间、排便频次以及睡眠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黄疸指数、TBIL、DBIL、IBI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CD4+、CD8+、CD4+/CD8+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抚触配合蓝光照射治疗黄疸患儿的效果显着,能有效改善相关临床指标,降低患儿黄疸指数及相关血清指标水平,提高患儿的免疫功能。
强喜迎,段云云[2](2022)在《俯卧位抚触疗法结合母亲声音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病情改善情况及睡眠质量、行为状态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俯卧位抚触疗法结合母亲声音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病情改善情况及睡眠质量、行为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俯卧位抚触疗法结合母亲声音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病情改善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胎便转黄时间及黄疸消退时间)、实验室指标(TBIL、IBIL及DBIL)、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及行为状态评分。结果观察组的首次排便时间、胎便转黄时间及黄疸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的TBIL、IBIL及DBIL水平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入睡时间短于对照组,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行为状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护理新生儿黄疸中应用俯卧位抚触疗法结合母亲声音干预有助于促进患儿病情改善,也能提高其睡眠质量,改善行为状态,值得推广应用。
崔晨辉,杜巧婷,刘令令[3](2021)在《中药药浴辅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临床问题之一, 其中病理性黄疸风险极高, 尽早治疗可避免病情恶化, 减少后遗症的发生。目前中药药浴作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辅助疗法, 已逐渐在临床广泛应用。本文从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中药药浴的作用机制、中药药浴的辅治应用方案与临床疗效、组成方药等方面展开综述, 旨在为中药药浴辅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陈卫华,李洁[4](2021)在《新生儿护理预警机制对新生儿黄疸症状改善及家长满意度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新生儿护理预警机制对新生儿黄疸症状改善及家长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黄疸新生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护理预警机制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黄疸症状改善情况和家长满意度。结果给予新生儿护理预警机制进行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黄疸消退时间,胎便转黄时间均显着短于对照组,且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治疗效果、医疗环境及护士态度的满意度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黄疸患儿给予预警护理,能有效改善患儿的黄疸症状,并提升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和使用。
李玲玲,季巧元,笪亚红[5](2021)在《研究心理护理在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中的效果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在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选本院接收的22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选取时间为2020年1月~2020年10月,分组采用系统抽样法,每组113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与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在黄疸减退时间、住院时间方面比较,观察组更短,差异明显(P<0.05);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水平方面,两组护理前未见显着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更低,存在显着差异(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方面,对照组18.58%,观察组8.85%,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明显(P<0.05)。护理总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是95.58%,对照组是87.61%,观察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明显(P<0.05)。结论新生儿黄疸患儿采取蓝光治疗过程中,结合心理护理有助于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而且能够缩短治疗时间,及早改善黄疸,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采纳与推广。
杨爱玲,冯雅敏,张有成[6](2021)在《抚触和穴位按摩配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比较抚触和穴位按摩配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方法:检索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CBM、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文献数据库。按照Cochrane handbook评价系统查找抚触护理和穴位按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篇文献,23个研究,共2064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抚触护理联合蓝光与单独蓝光治疗黄疸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6,95%CI(1.08,1.26),P=0.000 2],患儿黄疸经过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29.52,95%CI(-39.56,-19.47),P<0.000 01],患儿治疗后黄疸消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89,95%CI(-2.50,-1.29),P<0.000 01];穴位按摩联合蓝光对黄疸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4,95%CI(1.01,1.28),P=0.04],能降患儿黄疸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MD=-27.10,95%CI(-30.71-,-23.50),P<0.000 01],患儿治疗后黄疸消退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40,95%CI(-1.99,-0.80),P<0.000 01]。结论:抚触护理联合蓝光治疗能增加黄疸治疗有效率,可明显降低患儿黄疸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缩短黄疸消退时间;穴位按摩联合蓝光能提高黄疸治疗有效率,降低患儿黄疸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缩短黄疸消退时间。
杨秋霞[7](2020)在《新生儿黄疸早期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生儿黄疸是临床儿科的常见疾病,由于黄疸的患儿消化系统尚未完善,刚出生时免疫功能低下,所以容易发展为核黄疸,对听力以及智力造成一定的损害。该文回顾了新生儿黄疸的现况,并针对目前国内外采用的护理方案,从抚触护理、光疗护理、游泳、中药药浴、中医穴位按摩等方面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黄疸患儿预后的影响,以期为减少并发症,促进疾病治愈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黎丽,陈美翠[8](2020)在《蓝光照射联合早期抚触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应用蓝光照射联合早期抚触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6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联合早期抚触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TSB)以及初次排便时间、胎便转黄时间、黄疸消退时间、排便次数、住院时间等。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TSB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观察组TSB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初次排便时间、胎便转黄时间、黄疸消退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排便次数显着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新生儿黄疸患儿应用蓝光照射联合早期抚触治疗,黄疸消退快,排便快速恢复正常,并可减少住院时间,临床效果优于单纯蓝光照射治疗,值得推广。
姜宁[9](2019)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应用蓝光照射联合早期抚触的临床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应用蓝光照射联合早期抚触的临床效果。方法 112例黄疸患儿实施分组探讨,各56例,对比常规组(蓝光照射)、研究组(蓝光照射联合早期抚触)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黄疸消退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排便次数以及胎便转黄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体重、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蓝光照射治疗的同时尽早抚触,效果确切。
余舒[10](2019)在《清胎毒法小儿推拿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观察清胎毒法小儿推拿对新生儿黄疸患儿的疗效影响,明确该法对新生儿黄疸的疗效优势。2.为运用清胎毒法小儿推拿治疗新生儿黄疸提供临床研究依据,为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提出新的临床思路。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案以随机对照为原则,随机将合格受试者收入两个不同组别,试验组和对照组均以“蓝光疗法”治疗5天,治疗后随访1周,试验组在光疗的5天里加用清胎毒法小儿推拿每天治疗1次。分别对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胆红素值和证候评分及整体疗效情况进行记录、统计、分析、评价。结果:1.血清胆红素值:两组治疗后血清胆红素值相比治疗前均减少,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值之差试验组大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天试验组血清胆红素值小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评分:两组治疗后证候总评分相比治疗前均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证候总评分之差和主症评分之差试验组均大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次症评分之差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总体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88%,试验组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愈率76.47%,对照组治愈率45.45%,试验组治愈率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黄疸消退所需时间小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胎毒法小儿推拿结合蓝光疗法可促进新生儿黄疸患儿胆红素代谢,加速胆红素排泄,缩短黄疸消退时间。清胎毒法小儿推拿结合蓝光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可促进黄疸证候的改善,安全有效,临床可推广使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儿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
| 2.2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黄疸相关指标比较 |
| 2.3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
| 2.4 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儿的病情改善时间比较 |
| 2.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实验室指标比较 |
| 2.3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及行为状态评分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黄疸减退时间及住院时间 |
| 2.2 血清胆红素水平 |
| 2.3 不良反应发生状况 |
| 2.4 护理满意度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文献检索策略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资料提取 |
| 1.5 质量评价 |
| 1.6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 2.3 质量评价 |
| 2.4 Meta分析结果 |
| 2.4.1 总有效率 |
| 2.4.1. 1 抚触护理联合蓝光治疗与蓝光治疗比较 |
| 2.4.1. 2 穴位按摩联合蓝光治疗与蓝光治疗比较 |
| 2.4.1. 3 其他疗法联合蓝光治疗与蓝光治疗比较 |
| 2.4.2 血清总胆红素 |
| 2.4.2. 1 抚触护理联合蓝光治疗与蓝光治疗比较 |
| 2.4.2. 2 穴位按摩联合蓝光治疗与蓝光治疗比较 |
| 2.4.2. 3 其他疗法联合蓝光治疗与蓝光治疗比较 |
| 2.4.3 黄疸消退时间 |
| 2.4.3. 1 抚触护理联合蓝光治疗与蓝光治疗比较 |
| 2.4.3. 2 其他疗法联合蓝光治疗与蓝光治疗比较 |
| 3 讨论 |
| 1 新生儿黄疸概述 |
| 2 早期护理干预 |
| 2.1 皮肤抚触 |
| 2.2 蓝光疗法 |
| 2.3 新生儿游泳 |
| 2.4 中药药浴 |
| 2.5 穴位按摩 |
| 3 结语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治疗方法 |
| 1.5 观察指标 |
| 1.6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2组患儿治疗前后TSB比较 |
| 2.2 2组患儿初次排便时间、胎便转黄时间、黄疸消退时间、排便次数、住院时间比较 |
| 3 讨论 |
| 0 引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引言 |
| 研究内容 |
| 1 研究对象 |
|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 1.2.1 诊断标准 |
| 1.2.2 纳入标准 |
| 1.2.3 排除标准 |
| 1.2.4 脱落、剔除、终止标准 |
| 1.2.5 剔除、脱落、终止病例的处理 |
| 1.2.6 不良事件的处理 |
| 2 研究方法 |
| 2.1 试验分组及样本含量 |
| 2.2 随机方案 |
| 2.3 盲法处理 |
| 2.4 对照设计 |
| 3 治疗方案 |
| 3.1 对照组治疗方案 |
| 3.1.1 蓝光设备 |
| 3.1.2 蓝光照射方法 |
| 3.2 试验组治疗方案 |
| 3.2.1 清胎毒法小儿推拿治疗前准备 |
| 3.2.2 清胎毒法小儿推拿基本方 |
| 3.2.3 清胎毒法小儿推拿穴位定位及操作手法 |
| 3.3 观察指标 |
| 3.3.1 一般观察资料 |
| 3.3.2 疗效指标 |
| 3.4 随访 |
| 3.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 3.6 研究流程 |
| 研究结果 |
| 1 两组病例完成情况 |
| 2 两组基线比较 |
| 2.1 两组患儿性别比较 |
| 2.2 两组患儿日龄比较 |
| 2.3 两组患儿胎龄比较 |
| 2.4 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值比较 |
| 2.5 治疗前两组患儿中医证候主症评分比较 |
| 2.6 治疗前两组患儿中医证候次症评分比较 |
| 2.7 治疗前两组患儿中医证候总评分比较 |
| 3 结果分析 |
| 3.1 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值比较 |
| 3.2 治疗第三天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值比较 |
| 3.3 治疗后两组患儿中医证候总评分比较 |
| 3.4 治疗后两组患儿中医证候主症评分比较 |
| 3.5 治疗后两组患儿中医证候次症评分比较 |
| 3.6 治疗后两组患儿总体疗效比较 |
| 3.7 经治疗后两组患儿黄疸消退所需天数比较 |
| 3.8 安全性评价 |
| 讨论 |
| 1 祖国医学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认识 |
| 1.1 祖国医学对黄疸的认识 |
| 1.2 祖国医学对胎黄的认识 |
| 1.2.1 胎禀湿蕴是胎黄的关键病机 |
| 1.2.2 气滞血瘀易导致胎黄难退 |
| 1.3 胎黄的治疗 |
| 2 现代医学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认识 |
| 2.1 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 2.1.1 胆红素生成过多 |
| 2.1.2 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能力低下 |
| 2.1.3 胆红素排泄异常 |
| 2.1.4 肠肝循环导致胆红素重吸收增加 |
| 2.2 胆红素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影响 |
| 2.2.1 胆红素的生理功能 |
| 2.2.2 胆红素的病理影响 |
| 2.3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现代医学治疗思路 |
| 3 试验观察指标的选择 |
| 3.1 血清总胆红素 |
| 3.2 黄疸指数 |
| 4 治疗方法的选择 |
| 4.1 小儿推拿治疗新生儿黄疸安全有效 |
| 4.2 清胎毒法小儿推拿的处方依据 |
| 4.2.1 清胎毒法的理论基础——谨守病机诊疗模式 |
| 4.2.2 清胎毒法小儿推拿谨守胎黄胎禀湿蕴之病机 |
| 4.3 清胎毒法小儿推拿处方分析 |
| 4.4 清胎毒法小儿推拿对TSB的影响 |
| 4.5 清胎毒法小儿推拿对胎黄证候的影响 |
| 4.6 清胎毒法小儿推拿对总体疗效的影响 |
| 5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
| 附件一: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件二:中医证候评分表 |
|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 附件四:操作图片示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