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化瘀解毒汤灌肠治疗盆腔炎50例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化淤解毒汤灌肠治疗盆腔炎50例(论文文献综述)

朱云英[1](2019)在《妇炎宁汤内服加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妇炎宁汤口服加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1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接受常规西药治疗的60例为对照组,接受妇炎宁汤口服加灌肠治疗的60例为试验组,疗程为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高切、低切及血浆黏度,评估治疗效果。随访3个月,观察复发率。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获得显着改善(P <0. 05),但试验组改善水平更为显着(P <0. 05)。随访3个月,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妇炎宁汤口服加灌肠可有效提高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

王晓旭[2](2018)在《内服外敷综合疗法对盆腔炎性包块患者干预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散结消症汤联合中药透敷治疗与单纯口服散结消症汤对盆腔炎性包块治疗的临床效果,以探讨两种疗法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疗效差异,为治疗该病提供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搜集2016年09月至2017年09月在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中西医妇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散结消症汤联合中药透敷治疗,对照组单纯口服散结消症汤治疗。20天为一个疗程,观察两个疗程。透敷治疗于月经干净第3天至月经前使用,原则上连续治疗10天为一个疗程。散结消症汤两组均于就诊当天开始服用,连续口服2个疗程,月经期不间断服药。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包块积分、包块大小、总积分,评估两组治疗后综合疗效、症状疗效、包块缩小情况,对其进行评价。结果:(1)综合疗效评价: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3.55%、71.88%;痊愈率分别为:77.42%、56.25%,经秩和检验(z=-2.021,P=0.043<0.05),两组存在明显差异。(2)症状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7.10%,65.63%;痊愈率分别为:70.97%、46.88%,两组有明显差异(z=-2.103,P=0.035<0.05)。(3)包块缩小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3.55%,75.00%;痊愈率分别为:83.87%、59.38%,两组有明显差异(z=-2.226,P=0.026<0.05)。结论:(1)综合疗法对盆腔炎性包块的缩小优于单纯口服中药组。(2)综合疗法对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优于单纯口服中药组。(3)综合疗法较单纯中药口服能明显提高疗效,缩短疗程。(4)临床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药物相对安全。

肖孝凤[3](2017)在《中药联合超声药物导入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中药联合超声药物导入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均为湿热瘀结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自拟银翘红藤解毒汤联合中药外敷治疗,观察组口服自拟银翘红藤解毒汤联合超声药物导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依从率、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疼痛评分、治疗费用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联合超声药物导入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确切,价格低廉。

牛力,纪国,李梅[4](2016)在《复发性盆腔炎患者采用中药灌肠联合理疗的治疗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析复发性盆腔炎患者运用中药灌肠与理疗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复发性盆腔炎患者13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则运用中药和理疗联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2周治疗,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运用中药灌肠和理疗对复发性盆腔炎患者进行联合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改善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楼毅[5](2012)在《红藤解毒汤对小儿阑尾脓肿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小儿阑尾脓肿是小儿腹部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是小儿急性阑尾炎未及时就诊而致炎症扩散,炎症被大网膜及周围肠管包裹局限化,或继发于阑尾穿孔、坏死形成局限性腹膜炎所致。由Fitz等人于1886年首次文献报道该病。由于小儿无法准确表述病情和积极配合检查等原因导致急性阑尾炎尤其是婴幼儿阑尾炎误诊率偏高,约为4%-10%的小儿急性阑尾炎发展成为阑尾脓肿。临床上考虑阑尾脓肿后主要依赖于腹部B超来确诊。腹部B超诊断小儿阑尾脓肿的正确率在90%以上。阑尾脓肿的治疗采用手术或非手术尚存在分歧。有学者认为阑尾脓肿应早期积极手术切除阑尾并引流脓肿,这样可防止炎症扩散蔓延,减轻全身中毒症状。但是手术难度比较大,而且肠瘘、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率高。有学者主张腹腔脓肿引流术,但创伤性的治疗极易出现腹腔内脏损伤等并发症。有学者主张采用几种抗生素联合的保守治疗。但炎性包块周围组织的粘连,严重影响血液循环,使得抗生素在局部难以达到有效浓度,致使西药抗菌效果不佳。在当患者的体温和炎症指标都已恢复正常,而痛性脓肿迟迟无法消退,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和生长发育。近年来有报道认为以内服中药为主的中西医结合可以提高阑尾脓肿的治疗疗效。红藤是传统的中药材,红藤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研究认为大黄素和β-谷甾醇是大血藤中抗菌消炎的有效成分。鞣质是红藤的主要化学成分,对多种细菌、真菌、酵母菌都有明显的抑制能力,鞣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尤为明显,且其抑菌活性与饮片中总皂苷、总鞣质、游离葸醌及总绿原酸的含量密切相关。红藤解毒汤是以红藤为主料,辅以蒲公英、败酱草、牡丹皮、赤芍、白芍、炒山楂和生甘草。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目前常用于治疗妇科炎症如盆腔炎、消化道溃疡、胃肠炎症、慢性痢疾及各种肿瘤等。因此我们尝试用红藤解毒汤结合西医来治疗小儿阑尾脓肿。目的:观察红藤解毒汤结合西医对比单纯西医治疗小儿阑尾脓肿的临床疗效差别。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例采用西医抗生素治疗,治疗组50例采用西医基础上,结合红藤解毒汤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体征消退的平均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和腹部B超等辅助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P<0.05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组的症状、体征消退平均时间和住院平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第3天、第6天、第9天、第12天的WBC和CRP比对照组有更明显的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第6天、第12天的腹部B超结果比对照组有更明显的缩小,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以红藤解毒汤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阑尾脓肿可显着提高临床疗效。

刘弘[6](2011)在《妇科Ⅰ号方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病理与免疫机制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盆腔炎性疾病及其后遗症住院患者普通细菌、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的阳性构成比及药敏情况;探索我科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协议处方妇科Ⅰ号方(四逆散加味)分别对于大肠杆菌造模和解脲支原体造模的两种小鼠盆腔炎性疾病模型炎性病理改善情况及其对于小鼠免疫机制的影响;探索盆腔炎性疾病动物模型不同建立方法的特点。方法:临床研究:收集我科住院患者资料,按照诊断标准入选盆腔炎性病例124人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病例92人,排除检查资料不完整者16人,进行宫颈分泌物普通细菌、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加药敏检测结果的数据分析,分析各种病原体阳性构成比以及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实验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采用大肠杆菌菌液致小鼠盆腔炎性疾病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左氧氟沙星组、妇科Ⅰ号方四组,中药灌胃21天,阳性对照药给予14天,剩余天数给予同等剂量的蒸馏水,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同等剂量同等天数的蒸馏水。观察妇科Ⅰ号方对于阴道、宫颈、子宫、输卵管四个部位病理改善情况,同时采用小鼠血清细胞因子IL-2、IL-6、IL-10、TNF-α浓度和胸腺指数、脾指数作为免疫观测指标。第二部分采用雌激素预处理下,解脲支原体血清8型阴道接种感染致小鼠盆腔炎性疾病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雌激素对照组、模型组、阿齐霉素组、妇科Ⅰ号方五组,给药干预方法同上,观察阴道、宫颈、子宫、输卵管四个部位病理炎症状况,同时采用小鼠血清细胞因子IL-2、IL-6、IL-10、TNF-α浓度(Elisa法)和胸腺指数、脾指数以及T-bet/GATA3 mRNA(real-time PCR法)作为免疫观测指标,多组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非参数分析,多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单因素分析。结果:临床研究:盆腔炎性疾病患者解脲支原体阳性率为42/124例(33.87%),合并其它微生物感染的有7例,分别是光滑假丝酵母菌、粪肠球菌、热带假丝酵母菌、无乳链球菌(B群)、白假丝酵母菌、沙眼衣原体、人型支原体各1例。人型支原体阳性1/124例(0.81%)。沙眼衣原体阳性1/136例(0.81%)。普通细菌培养阳性21/124例(16.94%),其中念珠菌6例(白假丝酵母菌3例,光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各1例),大肠埃希菌5例,粪肠球菌3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链球菌2例,细球菌属、棒杆菌属、变形菌属各例。盆腔炎性疾病患者感染uu对四环素类最敏感,大环内酯类次之,而喹诺酮类耐药最为严重。不孕症患者uu阳性率为36/92例(39.13%),合并大肠埃希菌感染2例,光滑假丝酵母菌1例,人型支原体感染2例;人型支原体2/92例(2.17%);衣原体未见感染者(0%);普通细菌感染者6/92例(6.52%),包括大肠埃希菌2例、凝固酶阴性葡球菌、光滑假丝酵母菌、金黄色葡球菌、溶血链球菌各1例。TFI患者感染uu对四环素类最敏感,大环内酯类次之,而喹诺酮类耐药最为严重。PID患者与TFI患者感染uu的构成比以及与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研究:第一部分:空白组阴道、宫颈、子宫、输卵管四个部位组织结构清晰,可有少量炎细胞。模型组:阴道组织鳞状上皮部分缺损,炎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阴道内可见炎性渗出物及脱落上皮,固有层可见充血及炎细胞浸润。宫颈组织粘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上皮及固有层、肌层炎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宫颈腔内可见大量炎性渗出物及坏死组织。子宫组织内膜上皮破碎,出现复层核和空泡状,大量炎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少量浆细胞,粘膜下可见充血、水肿,肌层可见炎细胞浸润,腺体不同程度的增生、扩张及鳞状上皮化生。输卵管组织炎细胞浸润不明显,以粘膜层病变为显着,部分纤毛显着变短或消失,粘膜皱襞变平、减少、疏松水肿。四个部位均可见少量肥大细胞,并有脱颗粒现象。中西药治疗组四个部位的病理均有改善,病理评分后阴道、子宫、输卵管组织炎症病变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妇科Ⅰ号方对于小鼠血清细胞因子、胸腺指数和脾指数的升高或降低均无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空白对照组和雌激素对照组阴道、宫颈、子宫、输卵管结构正常,未见充血、肥大、水肿、渗出。模型组可见外阴脱毛、红肿、阴道分泌物较多,宫颈肥大,子宫和输卵管不同程度水肿。光镜下观察空白对照组小鼠生殖器官结构清晰,可有少量炎症细胞,上皮角化不全或过度,腺体内可见均匀粉染的分泌物。雌激素对照组宫颈部分呈中度炎症改变,其余组织同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可见粘膜层以及间质中性粒细胞的不同程度的浸润,管腔内有不同程度的脓性渗出,腺体有扩张或增生,间质有疏松水肿。输卵管部分纤毛结构模糊或消失,呈矮柱状上皮。中西药治疗组四个部位的病理均有改善,病理评分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妇科Ⅰ号方对于支原体致小鼠盆腔炎症性疾病胸腺指数和脾指数的影响:模型组的胸腺指数与空白组比较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阿齐霉素组和妇科Ⅰ方组的胸腺指数均较模型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齐霉素组的胸腺指数仍较空白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脾指数各组无统计学意义。妇科Ⅰ号方能够升高模型小鼠血清IL-2,降低血清IL-6、IL-10和TNF-α浓度,第一项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复方对于T细胞亚群的影响:模型组和雌激素组CD4+/CD8+与空白组相比均有显着降低,中药及西药干预后能够提高这一比值,但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显着性。单纯雌激素组的CD4+和CD8+与模型组相比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其比值与模型组相比有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空白组相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西药对于小鼠脾组织T-bet/GATA-3mRNA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我科盆腔炎性疾病及其后遗症住院患者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以解脲支原体为主,普通细菌以大肠杆菌为主,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情况严重。2妇科Ⅰ号方能够改善大肠杆菌致小鼠盆腔炎性疾病模型的炎性病变,但对其血清细胞因子等免疫方面未见影响。3妇科Ⅰ号方能够改善解脲支原体致小鼠盆腔炎性疾病模型的炎性病变,对其免疫机制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探索。4不同病原体致小鼠盆腔炎性疾病模型有不同病理特点,其致炎机理、发生发展过程、免疫系统的参与机制以及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的实验证实。

宗惠[7](2010)在《活血补肾法调控慢性盆腔炎大鼠炎症细胞因子及粘连相关指标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血清、子宫组织中炎症细胞因子、粘连相关指标及核因子的变化,探讨活血补肾法治疗慢性盆腔炎(CPID)的抗炎抗粘连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以Wistar雌性大鼠为实验对象,采用混合细菌加机械损伤方法,复制慢性盆腔炎动物模型。将65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盆腔炎高、中、低剂量组、盆炎净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的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包括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8(IL-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介素-10(IL-10)及粘连相关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大鼠子宫形态学观察后,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a).细胞间粘附分子-1 (ICAM-1)及核因子κB (NF-κB)、核因子抑制蛋白(IκB)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大鼠子宫组织TNF-amRNA、ICAM-1mRNA的表达。结果: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血清前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8、MCP-1水平较正常组大鼠升高,抗炎症细胞因子IL-10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大鼠降低,血清中粘连相关细胞因子TGF-β1、子宫组织中的粘连相关指标TNF-α、ICAM-1、TNF-amRNA. ICAM-1mRNA表达及子宫组织NF-κB、IκB表达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极显着性(P<0.01)。药物干预后,各治疗组大鼠血清前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及TGF-β1水平均较模型组下降,抗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则均较模型组升高;各治疗组大鼠子宫组织中TNF-α、ICAM-1、NF-κB、IκB的表达均较模型组降低(P<0.05或P<0.01);各治疗组大鼠子宫组织TNF-amRNA、ICAM-1mRNA表达水平均较模型组下降。其中盆腔炎中、大剂量组各指标水平除子宫组织ICAM-1mRNA均已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盆腔炎中剂量组NF-κB与TNF-amRNA表达、TNF-amRNA与TNF-a表达、NF-κB与ICAM-1mRNA表达、ICAM-1mRNA与ICAM-1表达之间均呈显着正相关性(P<0.01)。结论:活血补肾法通过对大鼠血清、子宫组织的炎症细胞因子和粘连相关指标表达的调节,恢复机体免疫平衡,有效抑制盆腔炎模型大鼠炎症,缓解盆腔粘连。活血补肾法调节机体免疫平衡的可能机制之一是通过抑制核因子的活化继而抑制其启动的多种细胞因子及免疫分子的转录及表达。

马文光[8](2009)在《炎克宁V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Ⅱ)》文中认为目的:本文在综述了慢性盆腔炎古今研究概况的基础上,研究炎克宁V号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采用慢性盆腔炎的常见致病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成功的制作了慢性盆腔炎大鼠模型,将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炎克宁V号高、中、低剂量组和中药对照组。分别应用光镜和电镜方法对各组大鼠子宫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反应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NF-κB、Bax和ICAM-1的表达;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TNF-α和IL-10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清中SOD含量;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组织INF-γmRNA、NF-κBmRNA和ICAM-1 mRNA的表达。结果:炎克宁V号各组与模型组比较能明显减轻子宫粘膜充血、水肿、炎性渗出及粘连,促进组织修复。其中炎克宁V号中、低剂量组优于中药对照组(P<0.05);炎克宁V号中剂量组NF-κB、Bax和ICAM-1表达与模型组、高剂量组和中药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炎克宁V号明显减弱了INF-γmRNA、NF-κBmRNA和ICAM-1 mRNA在子宫组织中的表达(P<0.05);炎克宁V号中、低剂量组血清中TNF-α和IL-10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高剂量组和中药对照组(P<0.05);炎克宁V号中剂量组血清中SOD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炎克宁V号高剂量组和中药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本实验说明炎克宁V号能明显减轻组织充血、水肿、炎性渗出及粘连,促进组织修复;炎克宁V号能明显降低NF-κB及其下游产物ICAM-1、TNF-α、L-10、INF-γ的水平;炎克宁V号能够促进子宫组织Bax表达,从而促进炎症细胞的凋亡;炎克宁V号能够通过增加SOD活性,加快清除氧自由基;炎克宁V号可能通过抑制NF-κB及炎性介质、促进炎细胞的凋亡及氧自由基的清除,有利于慢性盆腔炎症的消除。炎克宁V号方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有效方剂。

张海琴[9](2009)在《慢性盆腔炎的证候规律调查及活血化瘀法调节T细胞亚群和红细胞免疫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查阅理论文献及进行大样本的调查研究,总结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CPID)的病因病机及证候规律特征;应用活血化瘀方剂桂枝茯苓胶囊对CPID模型大鼠进行实验研究,试以阐明活血化瘀法治疗CPID对T细胞亚群和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调节机理,从而为进一步揭示CPID的发病机制提供线索,为中医药治疗CPID的作用机理奠定现代生物学基础。方法:1、理论和文献研究:通过收集文献资料和经典着作中有关慢性盆腔炎的相关内容,论述CPID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论治方法。2、临床研究:通过填写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调查表方式进行大样本证候规律调查,应用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法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3、实验研究:以Wistar雌性大鼠为受试对象,用混合菌(大肠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加机械损伤造模法建立CPID大鼠模型。9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桂枝茯苓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和少腹逐瘀胶囊、金刚藤胶囊组。应用光镜方法对各组大鼠子宫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大鼠脾脏CD3+、CD4+、CD8+T细胞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ion T cell,Treg)数量百分比及CD4+T/CD8+T细胞比值;应用红细胞免疫花环试验检测大鼠血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结果:1、理论研究认为CPID以“血瘀”为基本病机,活血化瘀法应是治疗此病的基本治法。2、调查分析得出CPID的五大证型:湿热瘀结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寒湿瘀滞证、气虚血瘀证。各证型的百分比分别为:31.3%、23.8%、19.7%、14.6%、10.6%。湿热瘀结证的主成分分别是:主成分1:小腹灼痛、脉弦滑、月经量多、经血鲜红或深红;主成分2:舌苔腻;主成分3:白带气臭;主成分4:舌质红。气滞血瘀证的主成分分别是:主成分1:痛经、舌质瘀点瘀斑、小腹胀痛或刺痛;主成分2:脉弦涩、乳房胀痛或刺痛;主成分3:喜叹息。肾虚血瘀证的主成分分别是:主成分1:面淡而晦黯、脉沉涩、肌肤甲错、腰膝酸软;主成分2:小腹酸痛;主成分3:舌质黯红。寒湿瘀滞证的主成分分别是:主成分1:形寒肢冷、月经量少、脉紧涩;主成分2:小腹冷痛;主成分3:大便溏泄。气虚血瘀证的主成分分别是:主成分1:体倦乏力、小腹隐痛、经血质稀;主成分2:脉弦涩无力。结果表明,各证型均有血瘀病机表现,说明“血瘀”为本病基本病机。3、以活血化瘀法为主的桂枝茯苓胶囊、少腹逐瘀胶囊及以清热解毒法为主的金刚藤胶囊对CPID模型大鼠均有明显疗效。子宫组织光镜观察,炎性细胞减少,炎性浸润减轻。各给药组大鼠较模型组大鼠CD3+、CD4+T细胞数量百分比及CD4+T/CD8+T细胞比值明显升高,CD8+T细胞数量百分比明显降低,趋向于正常。中、高剂量桂枝茯苓胶囊能明显降低模型大鼠异常升高的CD4+CD25+Treg数量百分比,趋向于正常。T细胞亚群各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CD4+CD25+Treg与CD4+T呈负相关,与CD4+T/CD8+T细胞比值呈负相关。桂枝茯苓胶囊及少腹逐瘀胶囊能调节异常的红细胞免疫功能,使RBC-C3bRR水平升高,RBC-ICR降低,恢复正常免疫功能。结论:理论文献研究及临床调查分析表明CPID的病机以“血瘀”为主,因此活血化瘀法是基本治法。实验研究证明,CPID模型大鼠存在免疫功能的紊乱或低下,以活血化瘀法为主的方剂通过调控T细胞亚群和红细胞的免疫功能,达到治疗CPID的目的,此是活血化瘀法治疗CPID的机制之一。

曹旭升[10](2009)在《孕产与盆腔炎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四川省成都市不同经济水平地区育龄期妇女进行孕产情况与盆腔炎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初步探索孕产与盆腔炎性疾病的相关性、寻求产(包括流产、足月产)后盆腔炎性疾病的中医症状分布规律及该病与肾虚的可能关系。同时,配合计划生育国策倡导女性严格避孕,尽可能防止非意愿妊娠,避免人工流产,重视生殖健康,也更好的指导盆腔炎性疾病的防治,进一步关爱女性。本研究源于导师四川省科技攻关项目及成都中医药大学校基金课题“孕产的生殖健康与肾的相关性研究”。[研究方法]在四川省成都市及周边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对年龄≤35岁有孕产史的育龄期女性进行整群抽样调查,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入选1343例。制定详细的“孕产与盆腔炎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调查问卷,开展回顾性调查,将所有有效调查表使用Epidata数据录入软件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x2检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等,得出统计结果。[研究结果]1.盆腔炎性疾病组与无盆腔炎性疾病组孕产次数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各孕次水平的盆腔炎性疾病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孕产次数与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生呈正相关(r=0.113,P<0.01)。2.单纯足月产次数与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生呈正相关(r=0.112,P<0.05)。3.单纯流产次数与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生呈正相关(r=0.232,P<0.05)。4.产后盆腔炎性疾病的中医症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为:腹胀、下腹疼痛,腰骶疼痛,白带异常;其中白带异常表现以量多出现频率为高。5.两组肾虚的发生频率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随孕产次数(含足月产、流产)的增多盆腔炎性疾病发生的风险可能增加。2.产后盆腔炎性疾病的中医症状表现中可能以腹胀、下腹疼痛,腰骶疼痛,白带量多为主。3.产后患盆腔炎性疾病者较无盆腔炎性疾病者可能易发生肾虚。

二、化淤解毒汤灌肠治疗盆腔炎5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淤解毒汤灌肠治疗盆腔炎5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妇炎宁汤内服加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选择标准
    1.4 方法
        1.4.1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1.4.2 试验组采用妇炎宁汤口服加灌肠治疗。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2.2 血流变指标
    2.3 复发
3 讨论

(2)内服外敷综合疗法对盆腔炎性包块患者干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 诊断标准
    3 筛选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标准
        3.4 脱落标准
    4 评分标准
        4.1 症状评分标准
        4.2 病情分级标准
    5 研究方法
        5.1 治疗药物
        5.2 治疗方法及分组
        5.3 观察方法
        5.4 观察指标
    6 疗效评定标准
        6.1 盆腔炎性包块疗效评定标准
        6.2 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6.3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6.4 安全性评价标准
    7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病历完成情况
        1.2 基线资料分析
    2 临床疗效
    3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盆腔炎的认识
    2 中医对盆腔炎的认识
    3 导师学术思想探讨
        3.1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3.2 导师治法探究
    4 散结消症汤的组方及现代药理分析
    5 透敷药物分析及作用机理
    6 研究基础
    7 结果分析
    8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病例观察表
附录2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3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及论文发表情况

(3)中药联合超声药物导入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疗效评定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IL-2、TNF-α、疼痛评分、治疗费用比较
3 讨论
    3.1 慢性盆腔炎概况
    3.2 中药联合超声药物导入治疗
    3.3 注意事项

(4)复发性盆腔炎患者采用中药灌肠联合理疗的治疗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5)红藤解毒汤对小儿阑尾脓肿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研究方法
    2.3 检测方法
    2.4 出院标准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全部病例资料分析
    3.2 退出病例资料分析
    3.3 实验病例资料分析
    3.4 两组病例在不同时间点WBC恢复情况比较
    3.5 两组病例在不同时间点CRP恢复情况比较
    3.6 两组病例在不同时间点腹部B超影像比较
    3.7 两组病例平均住院时间、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红藤药理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论文: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阑尾脓肿的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6)妇科Ⅰ号方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病理与免疫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中医经方治疗盆腔炎性疾病进展
        1 《伤寒论》经方
        2 《金匮要略》妇人三篇经方
        3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篇》经方
        4 《金匮》其它经方
    第二章 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实验研究进展
        1 免疫方面
        2 其它方面
        3 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四逆散研究近况
        1 关于四逆散治疗疾病的临床报道
        2 关于四逆散方证的中医理论研究
        3 关于四逆散的实验研究
    第四章 解脲支原体生殖道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1 健康妇女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率
        2 女性生殖道炎症患者支原体感染情况分析
        3 妊娠妇女、子宫内膜炎、不孕症中解脲支原体的感染情况
    第五章 解脲支原体女性生殖道感染的中西医治疗概况
        1 解脲支原体生殖道感染的抗生素应用分析
        2 中医药治疗解脲支原体生殖道感染的近况
    第六章 中医药治疗解脲支原体生殖道感染的实验研究进展
        1 中草药体外抑菌试验的研究
        2 动物实验研究进展
        3 女性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致不孕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妇科Ⅰ号方对大肠杆菌致小鼠盆腔炎症性疾病的病理和免疫方面的实验研究
        1 妇科Ⅰ号方对大肠杆菌致小鼠盆腔炎症性疾病的病理影响
        2 妇科Ⅰ号方对大肠杆菌致盆腔炎症性疾病小鼠模型血清TNF-α、IL-2、IL-6、IL-10细胞因子以及胸腺指数和脾指数的影响
        3 实验讨论
    第二章 妇科Ⅰ号方对解脲支原体致小鼠盆腔炎性疾病的病理和免疫功能的作用
        1 妇科Ⅰ号方对解脲支原体致小鼠盆腔炎性疾病的病理影响
        2 妇科Ⅰ号方对解脲支原体致盆腔炎性疾病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3 实验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1 大肠杆菌造模动物实验附图
    2 解脲支原体造模动物实验附图
    3 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双参数直方图点图
    4 PCR法检测T-bet/GATA-3 mRNA扩增溶解曲线图像

(7)活血补肾法调控慢性盆腔炎大鼠炎症细胞因子及粘连相关指标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一、中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一) 古代文献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记载
        (二) 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西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一) 病原学研究
        (二) 病理机制
    三、导师刘瑞芬教授诊治慢性盆腔炎的主要学术思想
        (一) 导师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 血瘀兼肾虚证的病因病机
        (三) 活血补肾法治法探讨
    四、导师前期研究成果及活血补肾法的现代研究进展
        (一) 导师前期研究成果
        (二) 活血补肾法的应用及现代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一、实验材料
        (一) 实验动物
        (二) 实验条件
        (三) 实验试剂
        (四) 实验仪器
        (五) 实验器械和材料
        (六) 实验药物
    二、实验方法
        (一) 慢性盆腔炎动物模型复制方法
        (二) 分组及给药方法
        (三) 取材方法
        (四) 实验检测指标
        (五) 光镜切片制备方法
        (六) 大鼠子宫组织相关指标免疫组化S-P法检测方法
        (七) 大鼠血清中相关指标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方法
        (八) 各组大鼠子宫组织相关指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法)检测方法
        (九) 统计方法
    三、实验结果
        (一) 组织形态学观察
        (二) 各组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的浓度
        (三) 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NF-κB、IκB、ICAM-1、TNF-α的表达情况
        (四) 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TNF-αmRNA、ICAM-1mRNA的表达情况
        (五) 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一、慢性盆腔炎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一) 造模方法的选择依据
        (二) 模型优点
        (三) 本实验中模型复制的关键技术要点
    二、盆腔炎颗粒的组方依据及方药分析
    三、盆腔炎颗粒中主要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四、本研究涉及的各指标在慢性盆腔炎病理中的作用
        (一) 本研究涉及的各指标的生物学特性及在慢性炎症中的作用
        (二) 细胞因子网络调控模式的形成
    五、活血补肾法调控慢性盆腔炎大鼠抗炎抗粘连机制探讨
        (一) 活血补肾法对慢性盆腔炎大鼠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二) 活血补肾法对慢性盆腔炎大鼠粘连相关指标的影响
        (三) 活血补肾法调控慢性盆腔炎大鼠细胞因子及粘连相关指标的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科研课题
中文详细摘要

(8)炎克宁V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Ⅱ)(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综述
    一、中医药学关于慢性盆腔炎的古今源流记载
    二、中医药学关于慢性盆腔炎的现代研究进展
        (一)辨证分型治疗
        (二)经方治疗
        (三)中成药治疗
        (四)专方专药治疗
        (五)外治疗法
        (六)针灸推拿治疗
        (七)综合治疗
    三、慢性盆腔炎实验研究涉及的医学理论与技术
        (一)慢性盆腔炎细菌性动物模型的成功建立
        (二)慢性盆腔炎免疫机理的现代研究
        (三)粘附分子与慢性炎症
        (四)细胞凋亡与慢性盆腔炎
    四、现代医学关于慢性盆腔炎防治的临床研究进展
        (一)流行病学特征
        (二)病因病理研究现状
        (三)治疗方法
实验研究
    一、实验材料
        (一)实验动物
        (二)实验药物制备
        (三)实验用主要仪器
        (四)实验用主要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一)菌液制备
        (二)分组及造模方法
        (三)分组及给药方法
        (四)指标检测及方法
    三、实验结果
        (一)形态学观察结果
        (二)炎克宁Ⅴ号对各组大鼠NF-κB、ICAM-1和Bax的影响
        (三)炎克宁Ⅴ号对各组大鼠子宫组织INF-rmRNA,NF-κBmRNA和ICAM-1mRNA表达的影响
        (四)炎克宁Ⅳ号对各组大鼠血清中TNF-α和IL-10含量的影响。
        (五)炎克宁Ⅴ号对各组大鼠血清中SOD含量的影响
附图
讨论
    一、导师马宝璋教授的学术思想
    二、炎克宁v号的组成及方药分析
    三、试验中相关的免疫学指标的讨论分析
        (一)NF-κB、IFN-γ和ICAM-1及血清中TNF-α、IL-10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激活与调控
        (二)炎克宁Ⅴ号对CPID大鼠血清中TNF-α和IL-10的影响
        (三)炎克宁Ⅴ号对CPID大鼠子宫组织IFN-γ、NF-KB和ICAM-1的影响
        (四)炎克宁Ⅴ对CPID大鼠子宫组织Bax表达的影响
        (五)炎克宁Ⅳ对CPID大鼠血清中SOD的影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9)慢性盆腔炎的证候规律调查及活血化瘀法调节T细胞亚群和红细胞免疫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和文献研究
    1 古代医学文献的相关认识
        1.1 病名、症状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治疗
    2 现代中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研究进展
        2.1 病因病机
        2.2 辨证论治
        2.3 周期治疗
        2.4 古方验方
        2.5 用药途径
        2.6 慢性盆腔炎的实验研究
    3 活血化瘀法的应用
        3.1 瘀血概念及其辨证特点
        3.2 活血化瘀治法的发展
        3.3 活血化瘀法的分类及应用
        3.4 活血化瘀中药的作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准备及方法
        1.2 资料来源
        1.3 慢性盆腔炎病例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一般情况
        2.2 症状出现率与严重程度
        2.3 证候规律特征
        2.4 主成分分析与传统辨证方法的比较
    3 讨论
        3.1 中医证候规范体系的研究
        3.2 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3.3 慢性盆腔炎的证候规律分布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条件
        1.3 实验药物
        1.4 实验器械和材料
        1.5 主要试剂
        1.6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混合细菌悬液制备
        2.2 造模方法
        2.3 分组及给药方法
        2.4 取材方法
        2.5 指标检测及方法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形态学观察结果
        3.2 各组大鼠脾脏CD3~+T细胞数量百分比比较
        3.3 各组大鼠脾脏CD4~+T细胞数量百分比比较
        3.4 各组大鼠脾脏CD8~+T细胞数量百分比比较
        3.5 各组大鼠脾脏CD4~+T/CD8~+T细胞比值比较
        3.6 各组大鼠脾脏CD4~+CD25~+TREG数量百分比比较
        3.7 各组大鼠脾脏T细胞亚群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8 各组大鼠血RBC-C3BRR及RBC-ICR比较
    4 讨论
        4.1 动物模型的建立
        4.2 活血化瘀法治疗CPID的立论依据及现代药理研究
        4.3 活血化瘀法对慢性盆腔炎的免疫调节机理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着作
详细摘要
临床工作总结

(10)孕产与盆腔炎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1.1 调查地点的选择
        2.1.1.2 调查人群的选择
        2.1.1.3 调查时间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诊断标准
        2.1.4.1 最低标准
        2.1.4.2 附加标准
        2.1.4.3 特异标准
        2.1.5 中医肾虚证的辨证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表的制定与完善
        2.2.2 调查方案的确定
        2.2.3 样本量的确定
        2.2.4 调查员操作规范
    2.3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2.4 调查研究结果
        2.4.1 一般情况
        2.4.1.1 年龄、身高、体重
        2.4.1.2 文化程度
        2.4.1.3 体质
        2.4.2 月经史
        2.4.3 初次性生活年龄
        2.4.4 孕产史
        2.4.4.1 孕产次数
        2.4.4.2 单纯足月产
        2.4.4.3 单纯流产(含人工流产、自然流产)
        2.4.5 盆腔炎性疾病组与无盆腔炎性疾病组一般情况比较
        2.4.5.1 两组年龄比较
        2.4.5.2 两组身高比较
        2.4.5.3 两组体重比较
        2.4.5.4 两组文化程度比较
        2.4.5.5 两组体质比较
        2.4.6 孕产次数与盆腔炎性疾病的关系
        2.4.6.1 两组孕产次数比较
        2.4.6.2 不同孕次水平的盆腔炎性疾病发生率比较
        2.4.6.2.1 孕产1次与≥2次盆腔炎性疾病发生率比较
        2.4.6.2.2 孕产≤2次与≥3次盆腔炎性疾病发生率比较
        2.4.6.2.3 孕产≤3次与≥4次盆腔炎性疾病发生率比较
        2.4.6.2.4 孕产≤4次与≥5次盆腔炎性疾病发生率比较
        2.4.6.2.5 孕产≤5次与≥6次盆腔炎性疾病发生率比较
        2.4.6.3 孕产次数与盆腔炎性疾病的相关性分析
        2.4.6.4 单纯足月产次数与盆腔炎性疾病的关系
        2.4.6.4.1 两组单纯足月产次数比较
        2.4.6.4.2 单纯足月产次数与盆腔炎性疾病的相关性分析
        2.4.6.5 单纯流产次数与盆腔炎性疾病的关系
        2.4.6.5.1 两组单纯流产次数比较
        2.4.6.5.2 单纯流产次数与盆腔炎性疾病的相关性分析
        2.4.7 产后盆腔炎性疾病的中医症状分布情况
        2.4.7.1 中医症状分布
        2.4.7.2 白带异常分布
        2.4.8 产后盆腔炎性疾病与肾虚的关系
3.结论
    3.1 随着孕产次数的增多盆腔炎性疾病发生的风险可能增加
        3.1.1 盆腔炎性疾病发生的风险可能随单纯足月产次数增加而增加
        3.1.2 盆腔炎性疾病发生的风险可能随单纯流产次数增加而增加
    3.2 产后盆腔炎性疾病的中医症状表现可能以腹胀、下腹疼痛,腰骶疼痛,白带量多为主
    3.3 产后患盆腔炎性疾病者可能易发生肾虚
4.讨论与分析
    4.1 孕产、盆腔炎性疾病、肾虚的相关性
    4.2 产后盆腔炎性疾病的中医症状分析
5.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附表:"孕产与盆腔炎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调查表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化淤解毒汤灌肠治疗盆腔炎5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妇炎宁汤内服加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临床疗效观察[J]. 朱云英.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02)
  • [2]内服外敷综合疗法对盆腔炎性包块患者干预的影响[D]. 王晓旭.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8(02)
  • [3]中药联合超声药物导入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J]. 肖孝凤. 临床医药实践, 2017(11)
  • [4]复发性盆腔炎患者采用中药灌肠联合理疗的治疗效果分析[J]. 牛力,纪国,李梅.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02)
  • [5]红藤解毒汤对小儿阑尾脓肿的疗效研究[D]. 楼毅. 浙江大学, 2012(10)
  • [6]妇科Ⅰ号方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病理与免疫机制初探[D]. 刘弘.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7]活血补肾法调控慢性盆腔炎大鼠炎症细胞因子及粘连相关指标的实验研究[D]. 宗惠.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12)
  • [8]炎克宁V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Ⅱ)[D]. 马文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1)
  • [9]慢性盆腔炎的证候规律调查及活血化瘀法调节T细胞亚群和红细胞免疫的实验研究[D]. 张海琴.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11)
  • [10]孕产与盆腔炎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 曹旭升.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S1)


盆腔炎论文 对照组论文 解毒汤论文 成分分析论文 性疾病论文

上一篇:抢救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护理体会
下一篇: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的临床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