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娇[1](2021)在《基于线粒体节律的四逆酸枣仁汤干预失眠症日间疲劳疗效和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失眠症是典型的节律紊乱疾病,发病率高达48%,损害患者身心健康。安眠药如艾司唑仑等苯二氮草类药物可延长睡眠时间,但存在困倦、疲劳等日间功能损害。最新研究提示,线粒体能量代谢具有显着的近日节律,其功能失调与睡眠-觉醒节律及能量代谢关系密切。中医学认为“昼精夜瞑”是人体良好的睡眠节律,当机体失眠时,会伴随睡眠节律紊乱如入睡难、早醒和日间功能不足的症状。课题组发现,基于“从肝论治失眠症”处方的四逆酸枣仁汤具有较好疗效,不仅有助于夜间睡眠质量的改善,而且较艾司唑仑等苯二氮草类安眠药物在改善日间功能方面也有优势。综上,结合《素问·五藏生成篇》“卧则血归于肝”及中医理论对人体能量节律的认识,提出“基于肝藏血、主疏泄调节机体睡眠-觉醒节律干预失眠症以达到‘昼精夜瞑’的治疗目标是中医的特色优势,其现代生物学基础与线粒体能量调节机制的昼夜节律有关”的假说。本研究拟以线粒体动力学指标节律变化为核心,临床试验与基础实验研究相结合,综合运用核心体温、红外、CPC心肺耦合、基因蛋白检测等技术,以艾司唑仑为对照药,探讨四逆酸枣仁汤调节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的疗效和机理。方法文献研究:通过计算机检索Cochrane、Pubmed、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4月30日,纳入艾司唑仑相较于安慰剂或空白组治疗失眠症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isk of bias 2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然后使用Revman 5.4、Stata MP14进行Meta分析,对于不能合并的研究采用描述性分析。主要结局指标:疲劳、日间功能、不良反应;次要结局指标:睡眠潜伏期、睡眠效率等睡眠因子。并且,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回顾性分析2011-2021十年中全国范围内医疗机构使用的第二类精神药品中艾司唑仑片的使用状况,对用药频度(DDDs)、处方占比、研究地区等指标进行汇总分析。临床试验:通过横断面临床试验设计,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部招募失眠患者,基于CPC心肺耦合技术、FS-14量表(Fatigue Scale-14)、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对失眠患者的日间疲劳及夜间睡眠质量进行评估,采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以期掌握失眠患者日间功能的状况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并且通过病例系列临床试验设计,对失眠就诊患者日间疲劳、睡眠质量进行干预前后对照(0周、2周、4周),并于8周时进行随访。采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比较和监测失眠患者日间功能的改善效果。实验研究:通过腹腔注射PCPA复制失眠症大鼠模型,通过翻正实验评价失眠模型。此后给予艾司唑仑阳性对照药和四逆酸枣仁汤进行干预,通过核心体温(昼夜取6个时间点测量)、红外热成像(昼夜取11个时间点测量)技术评价大鼠的睡眠-觉醒情况与宏观能量代谢昼夜节律的相关性;通过蛋白印记表达法、实时荧光定量PCR、荧光素酶法,探讨大鼠12:00及24:00下丘脑周期基因Per1、Per2、Bmal1与全脑ATP、线粒体动力学蛋白(Mfn1、Mfn2、Opa1、Drp1、Fis1)昼夜表达的相关性并评价四逆酸枣仁汤的干预作用;并联合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艾司唑仑及四逆酸枣仁汤干预后大鼠24:00前额叶线粒体动力学及血清LDH、CK、BUN的含量变化。结果文献研究:关于艾司唑仑与安慰剂的对照研究发现,疲劳、运动减退、嗜睡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1项研究指出,与安慰剂相比,艾司唑仑治疗失眠症后吞咽功能下降,表现为服用艾司唑仑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上升,EAT-10评分上升,VFSS评分下降。2项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发现,艾司唑仑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P<0.05),1项研究指出艾司唑仑1mg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4%高于安慰剂组43%。关于夜间睡眠情况的数据3项研究无法进行META分析,3项研究提示艾司唑仑组对于睡眠质量的疗效优于安慰剂组。1项关于艾司唑仑与空白组对照的实验指出,艾司唑仑可以有效降低老年睡眠障碍伴高血压患者的次日血压,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且对于患者失眠治疗有效率88%高于空白对照组68%(P<0.05)。(2)近十年国内艾司唑仑的使用量居高不下,处方量大、占比高,处方占比排序在二类精神药品中多处于前列(排序在第1、2位),处方占比多超过10%,甚至部分研究占比量高达80%。临床试验:(1)横断面结果显示,87%的失眠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力疲劳,98%的失眠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体力疲劳,90.32%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日间功能损害;PSQI日间功能因子和FS-14关系紧密(509,P<0.01);PSQI日间功能因子和CPC睡眠质量评估系统获取的熟睡时间(即稳定睡眠期,对应CPC分析中的高频部分)密切相关(.851,P<0.01),FS-14脑力疲劳因子与睡眠总时间密切相关(.508,P<0.01)、REM(.488,P<0.01)密切相关。(2)四逆酸枣仁汤对失眠症患者干预4周,并于8周随访:FS-14总得分逐渐减小,干预2周后得分5.63分降至4.83(P>0.05)、4周2.91分(P<0.01)、8周1.54分(P<0.01)。脑力疲劳因子得分范围为0-6分,干预2周后得分从2.83分下降至2.28分(P>0.05),第4周1.75分(P<0.01),8周0.81 分(P<0.01)。体力疲劳因子得分范围为0-8分,干预2周后得分从5.63分降至4.83分(P>0.05),第4周2.91分(P<0.01),第8周1.55分(P<0.01)。日间功能因子得分范围0-3分,干预2周后得分从2.03分下降至1.45分(P<0.05),干预4周后降至1.00分(P<0.01),8周随访时1.09分(P<0.01)。实验研究:(1)大鼠宏观能量指标(核心体温、红外热成像)的昼夜变化监测:昼夜24小时平均取6个时间点(4:00、8:00、12:00、16:00、20:00、24:00)进行核心体温测量,正常组大鼠核心体温存在昼(睡眠期)低夜(活动期)高的趋势,与既往研究规律一致,即核心体温下降则诱导入睡,核心体温上升则诱导觉醒:12:00四组大鼠体温达到昼夜最低值,正常组36.93℃,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核心体温升高(P>0.05),和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体温降低(P<0.05),中药组体温降低(P<0.01)。8:00、16:00时,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体温升高(P>0.05),和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组体温降低,仅8:00西药组与模型组有显着差异(P<0.05)。4:00、20:00时,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体温上升趋势减缓,体温低于正常组。24:00时,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体温低于正常组(P<0.01),和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组体温上升(P>0.05)。昼夜24小时取11个时间点进行尾部红外测量,正常组大鼠尾部温度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与其它时间点基本无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尾部温度呈现昼夜振荡,即以12:00为波谷、以24时为周期的类余弦曲线,12:00大鼠尾部温度出现最低值25.00℃,和12:00相比,大鼠尾部2:00、20:00、22:00温度升高(P<0.05)。12:00各组大鼠尾部温度处于最低值,正常组尾部温度26.88℃,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尾部温度降低(P>0.05)。(2)大鼠全脑节律基因、ATP和线粒体动力学指标的昼夜表达变化:正常组大鼠下丘脑Per1、Per2、Bmal1 mRNA表达量呈现昼(睡眠期)低夜(活动期)高的趋势,失眠模型大鼠Per1、Per2、Bmal1 mRNA表达量发生节律紊乱,经药物干预后,节律恢复。节律基因表达的组间比较:24:00和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Per1、Per2、Bmal1 mRNA的表达有下降趋势(P>0.05);和模型组大鼠相比,西药组Per1、Per2、Bmal1 mRNA表达有增加的趋势(P>0.05),中药组大鼠Per1、Per2、Bmal1 mRNA表达增加(P<0.01)。12:00和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Per1、Bmal1 mRNA表达有升高的趋势(P>0.05),Per2表达增加(P<0.01);和模型组大鼠相比,西药组和中药组 Per1、Per2、Bmal1 mRNA 表达均下降(P<0.05)。节律基因表达的昼夜比较:大鼠下丘脑Per1正常组,24:00表达量高于12:00(P<0.05);模型组24:00表达量低于12:00(P<0.01),西药组和中药组的24:00表达量高于12:00(P<0.01),且中药组趋势更加明显。Per 2正常组24:00表达量高于12:00(P>0.05);模型组24:00表达量低于12:00(P<0.01),西药组和中药组的24:00表达量高于12:00(P<0.05),且中药组趋势更加明显(P<0.01)。Bmal1正常组的24:00表达量相较于12:00有升高趋势(P>0.05),模型组24:00表达量低于12:00(P<0.01),西药组和中药组的24:00表达量高于12:00(P<0.05),且中药组趋势更加明显(P<0.01)。ATP含量组间比较:24:00和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全脑ATP的含量降低(P>0.05),和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组全脑ATP水平均有上升趋势,且中药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12:00和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全脑ATP的含量升高(P>0.05),和模型组相比,西药组含量降低(P>0.05),中药干预后ATP含量降低且低于正常组(P>0.05),且中药干预后ATP含量降低且低于正常组。线粒体动力学蛋白组间比较:正常组大鼠全脑线粒体动力学蛋白表达量呈现昼(睡眠期)低夜(活动期)高的趋势,而失眠模型大鼠线粒体动力学蛋白昼夜差异趋势不变,差异量增加,药物干预后,差异量减小。24:00和正常组大鼠相比,失眠模型大鼠Opa1、Fis1、Mfn2表达量有升高趋势(P>0.05),和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和西药组表达量降低(P<0.01)。12:00各组线粒体相关蛋白Drp1、Fis1、Mfn1、Mfn2、Opa1的表达量趋势平稳(P>0.05)。线粒体动力学蛋白昼夜比较:大鼠全脑Opa1、Fis1、Mfn2蛋白表达量正常组,24:00表达量高于12:00(P>0.05);模型组24:00表达量仍高于12:00,节律趋势更加明显(P<0.05),西药组和中药组的24:00表达量均高于12:00,但差异量变小(P>0.05)。Mfn1、Drp1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的24:00表达量高于12:00(P>0.05),西药组的24:00表达量高于12:00(P<0.05)。(3)失眠大鼠活动期疲劳指标的测定:24:00和正常组相比,模型大鼠前额叶Opa1、Fis1、Mfn2、Drp1的蛋白表达量有上升趋势(P>0.05),Mfn1蛋白表达量增加(P<0.05);和模型组相比,西药组Opa1、Fis1、Mfn2、Drp1蛋白表达量有上升趋势(P>0.05),Mfn1蛋白表达量增加(P<0.05);中药组Opa1、Fis1、Mfn1、Drp1蛋白表达量有下降趋势(P>0.05),甚至低于正常组(Drp1)。24:00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清LDH、CK含量升高(P<0.05),BUN含量有上升趋势(P>0.05);和模型组相比,西药组血清CK、BUN含量有上升趋势(P>0.05),LDH含量有下降趋势(P>0.05);中药组LDH、CK、BUN含量有明显下降趋势,且LDH与模型组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从人体昼夜节律和能量代谢的角度可以发现“从肝论治失眠”的潜在机制。其机制在于中医肝对于能量代谢节律的调控,通过这种多靶点、多层次的治疗进而明显改善睡眠质量外也明显改善患者日间疲劳。(1)失眠症患者存在日间功能损害,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脑力疲劳和体力疲劳。PSQI日间功能与CPC深睡眠时间有关,脑力疲劳与REM和浅睡眠时间有关。(2)基于“从肝论治失眠”出发的四逆酸枣仁汤干预失眠症后可以达到“昼精夜瞑”的疗效,具有可观的远期疗效。(3)PCPA失眠核心体温昼夜节律的振幅减小,相位不变,活动期功能受到损害,四逆酸枣仁汤干预后,宏观层面紊乱的能量代谢节律得到恢复。(4)PCPA失眠大鼠在四逆酸枣仁汤干预后可通过干预下丘脑节律基因的昼夜表达进而调控全脑微观线粒体动力学的昼夜节律,使得ATP供能重回平衡,以恢复正常的睡眠-觉醒节律。(5)四逆酸枣仁汤可以消除失眠大鼠活动期的脑力与体力疲劳水平,其机制或是调节线粒体动力学蛋白的表达。
李爱红[2](2021)在《支气管哮喘合并焦虑抑郁临床观察及用药疗效评估》文中认为第一部分第一章支气管哮喘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研究目的:通过对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 BA)患者的ACT评分、焦虑量表评分、抑郁量表评分的分析,为支气管哮喘、焦虑抑郁两者相关性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支气管哮喘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方法。方法:应用一般资料表、哮喘控制测试表自测版(ACT)、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选择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科(2019年1月-2020年12月)共185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统计其的年龄、性别、吸烟史、哮喘病程、ACT评分以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通过统计学分析,探讨支气管哮喘与焦虑抑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本次研究的185例BA患者中,女性为103例,占总人数的54.3%,男性为82例,占45.7%;其中年龄最大86岁,最小16岁,平均年龄57.03±12.98岁,无吸烟人数为119人,占总人数的64.3%,吸烟患者66人,占总人数的37.5%;哮喘控制水平(ACT):哮喘症状控制不佳人数共97名,占总数的52.4%;其次哮喘症状良好控制为77名,占41.6%;哮喘完全控制的人数最少,只有4例,占2.2%;哮喘症状未得到控制是7例,占总人数的3.8%。病程:病程小于5年患病人数最多,为85例,约占45.7%;其次,5年~10年患病人数38例,占20.3%;病程最短为1个月,最长病程达60年。2、本研究的185例BA患者,焦虑状态:23.8%可能有焦虑,30.3%肯定为焦虑,22.7%肯定有明显的焦虑状态,13%有严重的焦虑状态。男性可能有焦虑、肯定有焦虑、肯定有明显焦虑及可能为严重焦虑者共66例,占男性总人数的80.4%;女性有焦虑、肯定有焦虑、肯定有明显焦虑及可能有严重焦虑者共100例,占女性总人数的97.08%;女性患者焦虑人数多于男性患者,焦虑与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症症:33.5%可能有抑郁症,50.3%肯定有抑郁症,7.0%有严重抑郁症;男性患抑郁症有66例,占男性总人数的80.48%;女性患抑郁症共102例,占女性总人数的99.02%;统计学计算得出,P<0.05,抑郁状态与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男女抑郁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患抑郁症程度较男性高。3、焦虑抑郁情况与哮喘患者年龄、病程和ACT相关性研究:(1)185例BA患者中可能有焦虑者年龄集中在46~55岁和56~65岁;肯定有焦虑者和肯定有明显焦虑者及可能为严重焦虑者均集中56~65岁和66岁以上,统计P=0.001(P<0.05),焦虑评分与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说明年龄越大患焦虑的可能性也就越大;185例BA患者中可能有抑郁症及肯定有抑郁症的年龄均集中在45~55岁,56-65岁及大于66岁;严重抑郁症患者的年龄集中在56~65岁。抑郁评分在年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5))。(2)185例BA患者焦虑在ACT中分布:哮喘症状未得到控制(85.71%)>哮喘症状控制不佳(80.41%)>哮喘症状控制良好(48.05%)>哮喘症状完全控制(0%),焦虑人数最多者分布在哮喘症状控制较差和哮喘症状未得到控制两组内。经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P=0.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5例BA患者抑郁症在ACT中分布具体如下:哮喘症状未得到控制(85.71%)>哮喘症状控制不佳(69.07%)>哮喘症状控制良好(41.55%)>哮喘症状完全控制(25%)。经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通过本次研究发现,由于10例患者无法提供正确哮喘病程故只统计175例;焦虑患病率:病程小于5年患焦虑为88.37%;病程5~10年患焦虑为83.78%;病程10~20年患焦虑为100%;病程20~30年患焦虑为88.23%;病程大于30年为96%。焦虑患病率:病程10~20年>病程大于30年>病程小于5年>病程20~30年>病程5~10年。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P=0.206(P>0.05),哮喘病程与焦虑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抑郁症患病率:病程小于5年患抑郁症为88.37%;病程5~10年患抑郁症为86.48%;病程10~20年患抑郁症为100%;病程20~30年患抑郁症为94.11%;病程大于30年患病人数为96%;患抑郁症人数:病程10~20年>病程大于30年>病程20~30年>病程小于5年>病程5~10年,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P=0.498(P>0.05),哮喘病程与抑郁症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二章从肝论治支气管哮喘的文献研究目的:通过对从肝论治支气管哮喘的文献整理、分析、总结,为支气管哮喘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案。结果:从72篇文献中统计得出,从肝论治支气管哮喘的常见证型为:肝气郁结、肝火犯肺、肝风内动、肝气乘肺、肝气乘脾、肝肺阴虚;常见的病理要素为:痰、气郁、风、火或热、虚;常采用的治法为疏肝、清肝、柔肝、平肝;常用的归肝经药物:柴胡、僵蚕、枳壳、地龙、川芎、丹参、香附、白芍。第二部分临床研究目的:针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或临床缓解期(肝气侮肺、肺气郁闭证),采用我院宣肺解郁中药复方进行治疗,为支气管哮喘共病焦虑抑郁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室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60例哮喘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符合各项临床标准纳入研究。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前后进行顺序编号1~60,然后借助统计学软件,产生随机数字,按照产生数字的单双属性分为两组,单数为对照组,双数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西医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之上,给予“宣肺解郁”中药复方。总疗程为2周。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治疗前后的血清指标、肺功能各项指标、哮喘评分、焦虑抑郁评分等进行比较,评估宣肺解郁方的临床疗效。结果:1.血清指标: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的EOS计数、血清总Ig E与治疗前对比显着降低,计算得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然观察组的血清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肺功能检查: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的各项肺功能指标均显着改善,计算得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FEV1、FVC、FEV1/FVC等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ACT评分:治疗后两组哮喘评分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的ACT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两组治疗后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显着降低,且观察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哮喘患者中存在焦虑抑郁的情况,并且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主要集中在中老年,ACT评分越低,焦虑抑郁也就越严重。2.宣肺解郁方可以明显降低哮喘合并焦虑抑郁患者HAMA、HDMD,改善血清指标、肺功能指标、ACT评分。
李坤明[3](2021)在《清火养心安神方治疗肝火扰心型失眠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清火养心安神方治疗肝火扰心型失眠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11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石家庄市中医院脑病四科门诊的患者60例,此类患者经入组筛查后均诊断为肝火扰心型失眠。将所有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患者给予口服中药清火养心安神方,另外对照组30例患者给予口服艾司唑仑片。两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4周,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中医证候评分、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安全性指标的变化情况。研究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此来评估清火养心安神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PSQI各因子积分和总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经组内比较,各因子积分和总积分都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SQI各因子积分及总积分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症状各分项积分及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经组内比较,中医症状单项积分及中医证候总积分都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各分项积分及中医证候总积分经组间比较,在心烦易怒、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口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及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效果要高于对照组;而在改善主症失眠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SG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经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经组间比较,两组在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潜伏期(SL)、睡眠效率(SE)、觉醒次数(AT)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睡眠质量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为80.00%,对照组为76.67%。(5)中医证侯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经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66.67%,治疗组的治疗效果要高于对照组。(6)安全性比较:在本次研究过程中,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清火养心安神方与艾司唑仑在治疗失眠患者睡眠质量上具有相同的效果。(2)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口服清火养心安神方组的治疗效果要高于口服艾司唑仑组。(3)清火养心安神方在改善总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睡眠效率、觉醒次数方面与艾司唑仑相比具有同等的优势。(4)清火养心安神方在治疗失眠患者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
周晓红[4](2021)在《从肝论治针灸对OA模型大鼠软骨损伤的效应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从肝论治针灸对改良Hulth法制备的内侧间室OA模型大鼠软骨组织的影响,初步阐明从肝论治针灸防治OA模型大鼠软骨组织损伤的效应及昼夜节律作用机制,以期为从肝论治防治OA提供科学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一选用30只12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正常组,每组10只。模型组,采用改良Hulth法,切开右膝关节前内侧皮肤,钝性分离,暴露股骨内侧髁及关节囊,依次切断内侧副韧带和前交叉韧带,剔除内侧半月板,假手术组仅切开并暴露股骨内侧髁及关节囊,而正常组未予任何手术处理。术后1周,将大鼠放入跑台运动装置每天跑30min,持续3周以复制OA模型。造模术后每周进行旷场实验、足底痛阈测试实验、膝关节活动度等行为学检测,影象学检查右膝关节,关节液中TNF-α、IL-1β含量使用免疫酶联ELISA法检测,软骨损伤情况使用关节标本HE染色及Mankin评分观察,软骨组织中Bmal1、Clock蛋白含量使用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实验二将40只12周龄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从肝论治取穴组、常规取穴组、模型组。其中正常组不做处理,另3组均予造模。治疗从造模手术后4周开始(即跑台3周结束后开始治疗),共治疗4周。从肝论治取穴组取阳陵泉、肝俞、太冲,常规取穴组取足三里、外膝眼、内膝眼。造模术后每周进行旷场实验、足底痛阈测试实验、膝关节活动度等行为学检测,关节液中IL-1β、TNF-α含量使用免疫酶联ELISA法检测,关节软骨损伤情况使用标本HE染色及Mankin评分观察,软骨组织中Bmal1、Clock蛋白含量使用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实验三将50只12周龄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5组。各组处理如下:1)正常组:不手术,不治疗。2)模型组:仅造模,不治疗。3)ERK抑制剂组:造模,手术4周后腹腔注射ERK抑制剂,连续注射28天。4)从肝论治取穴组:造模,手术4周后针灸治疗,从肝论治取穴选取肝俞、太冲、阳陵泉。5)ERK抑制剂+从肝论治取穴组:造模,手术4周后腹腔注射ERK抑制剂,连续注射28天,同时进行针灸治疗,从肝论治取穴选取肝俞、太冲、阳陵泉。治疗结束后,关节标本HE染色及Mankin评分观察软骨损伤情况,免疫酶联ELISA法检测关节液中IL-1β、TNF-α含量,并通过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软骨组织中Bmal1、Clock、P-ERK、IL-1β、TNF-α蛋白含量。结果实验一1.大鼠术后第1周,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活动总距离、活动速度、机械痛阈值、热痛阈值、关节活动度减小,休息时间延长(P<0.01),假手术组仅活动速度、机械痛阈值、热痛阈值减小(P<0.01),而活动总距离、休息时间、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假手术组活动总距离、活动速度、关节活动度增加,休息时间减少(P<0.01);术后第2-4周,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活动总距离、活动速度、机械痛阈值、热痛阈值、关节活动度减小,休息时间延长(P<0.01),而假手术组旷场实验、机械痛阈值、热痛阈值、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大鼠膝关节炎影象学检查显示,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右膝关节可见关节间隙存在,且内外侧间隙均匀一致,未见明显骨赘及骨破损。模型组:右膝关节可见关节间隙变窄,且内侧间隙小于外侧,有明显骨赘形成。3.软骨标本HE染色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Markin评分明显升高(P<0.01),假手术组Marki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采用免疫酶联ELISA法检测大鼠右膝关节液显示,与正常组相比,假手术组IL-1β、TNF-α的含量差异不明显(P>0.05),模型组IL-1β、TNF-α的含量明显增多(P<0.01)。5.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Bmal1,Clock蛋白的表达明显下降(P<0.01),而假手术组Bmal1,Clock蛋白的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二1.大鼠术后1周,与正常组相比,其他各组旷场实验、热痛阈值、机械痛阈值、关节活动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造模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4周,与正常组相比,其他各组大鼠活动总距离、活动速度、热痛阈值、机械痛阈值、关节活动度减小(P<0.05),休息时间明显延长(P<0.05),但造模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术后第5-8周,与正常组相比,其他各组活动总距离、活动速度、热痛阈值、机械痛阈值、右膝关节活动度明显降低(P<0.05),休息时间明显延长(P<0.05),与模型组相比,常规取穴组和从肝论治取穴组均能提高大鼠活动总距离、热痛阈值、机械痛阈值、右膝关节活动度,并减少休息时间(P<0.05),且从第6周开始常规取穴组和从肝论治取穴组均能提高大鼠运动速度(P<0.05),与常规取穴组相比,从肝论治取穴组明能提高大鼠活动总距离、热痛阈值、机械痛阈值、右膝关节活动度,并减少休息时间(P<0.05),且从第7周开始从肝论治取穴组能明显提高大鼠活动速度(P<0.05)。2.软骨标本HE染色显示,与正常组比,其他各组Markin评分均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常规取穴组和从肝论治取穴组Marki n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与常规取穴组相比,从肝论治取穴组M arkin评分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采用免疫酶联ELISA法检测大鼠右膝关节液显示,与正常组相比,其他组TNF-α、IL-1β的含量增多(P<0.01);与模型组相比,常规取穴组和从肝论治取穴组IL-1β、TNF-α的含量明显减少(P<0.05);与常规取穴组相比,从肝论治取穴组IL-1β、TNF-α的含量更少(P<0.05)。4.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关节软骨组织显示,与正常组相比,其他各组Bmal1、Clock蛋白含量均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常规取穴组和从肝论治取穴组Bmal1、Clock蛋白含量均升高(P<0.01);与常规取穴组相比,从肝论治取穴组Bmal1、Clock蛋白含量均升高(P<0.05)。实验三1.软骨标本HE染色显示,从Markin评分来看,与正常组比,其他组均明显增高(P<0.001);与模型组相比,从肝论治取穴组、ERK抑制剂组和ERK抑制剂+从肝论治取穴组均明显降低(P<0.01);与ERK抑制剂组相比,从肝论治取穴组Markin’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K抑制剂+从肝论治取穴组Markin’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从肝论治取穴组相比,ERK抑制剂+从肝论治取穴组Markin’s评分明显降低(p<0.05)。2.采用免疫酶联ELISA法检测大鼠右膝关节液中IL-1β、TNF-α的含量显示,与正常组比,其他组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ERK抑制剂组、从肝论治取穴组和ERK抑制剂+从肝论治取穴组明显减少(P<0.01);与ERK抑制剂组相比,从肝论治取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K抑制剂+从肝论治取穴组IL-1β、TNF-α的含量更少(P<0.05);与从肝论治取穴组相比,ERK抑制剂+从肝论治取穴组IL-1β、TNF-α的含量更少(P<0.05)。3.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关节软骨组织显示,与正常组相比,其他各组Bmal1、Clock蛋白表达量均下降(P<0.05),P-ERK、IL-1β、TNF-α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ERK抑制剂组、从肝论治取穴组和ERK抑制剂+从肝论治取穴组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中Bmal1、Clock蛋白表达量均增多(P<0.01),P-ERK、IL-1β、TNF-α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减少(P<0.01);与ERK抑制剂组相比,从肝论治取穴组Bmal1、Clock、P-ERK、IL-1β、TNF-α蛋白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K抑制剂+从肝论治取穴组Bmal1、Clock蛋白表达量增多(P<0.05),P-ERK、IL-1β、TNF-α蛋白表达量减少(P<0.05);与从肝论治取穴组相比,ERK抑制剂+从肝论治取穴组Bmal1、Clock蛋白表达量较高(P<0.05),P-ERK、IL-1β、TNF-α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1.采用改良Hulth法造模可以有效复制内侧间室OA模型,且模型昼夜节律蛋白存在异常。2.从肝论治针灸治疗内侧间室OA效果优于常规取穴针灸。3.从肝论治针灸可以改善内侧间室OA关节功能,修复损伤软骨,可能与昼夜节律蛋白抑制ERK1/2的磷酸化,减少炎症物质产生、减少软骨基质破坏有关。
陈灵丹[5](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纪云西教授治疗不寐病的用药规律》文中提出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的方式,分析研究导师纪云西教授治疗不寐病的用药规律和诊疗特色,总结其治疗经验,传承其学术思想。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浙江省中医院纪云西教授在中医内科门诊中符合不寐病诊断的病案,按照纳排标准进行筛选,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案资料导出,利用Excel2013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Clementine12.0软件、Apriori算法、SPSS Statistics V26.0软件、Liquorice软件,运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合临床实践归纳、总结纪云西教授治疗不寐病的用药组方规律。结果 筛选得到388位患者,处方388张,包含160味中药,高频药物是龙骨、牡蛎、甘草、五味子、茯神、磁石、桂枝、远志、酸枣仁、合欢皮、石菖蒲等,以安神药、补虚药、收涩药居多。用药药性以平、温、寒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药物归经主要分布在心、肾、肺、肝。高频药物聚类分析的结果是分为五类。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关联度较高的药对为龙骨-牡蛎,龙骨-远志,酸枣仁-五味子,茯神-磁石。根据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并结合临床得出治疗不寐病的核心药方如下:龙骨-牡蛎-甘草-茯神-五味子-磁石-桂枝-远志-酸枣仁-合欢皮。结论 纪云西教授在治疗不寐病时注重中医整体观念,把握疾病内在联系,结合脏腑之间的关系,以“内阳外阴”本体结构立论,以“交通阴阳”为法,以“引阳入阴”原则治疗不寐病,值得学习和传承。
朱晓煜,聂玲辉,谢炜,伍志勇[6](2020)在《癫痫与抑郁症共病的研究进展及中医“从肝论治”的学术思想》文中研究说明癫痫与抑郁症共病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精神病学现象,癫痫与抑郁症可能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该文主要阐述癫痫与抑郁症共病的相关影响因素、发病机制、西医治疗和中医"从肺论治"思想等内容。
林洁洁[7](2020)在《小柴胡汤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小柴胡汤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和诊断标准的90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中药组、联合组,每组各30例;西药组予西药常规治疗(盐酸度洛西汀),中药组予小柴胡汤联合西药常规治疗,联合组予小柴胡汤联合认知行为疗法+西药常规治疗,治疗8周。观察三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医证候积分量表及不良反应量表(TESS)的各项评分变化。结果:(1)临床疗效:治疗后联合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6.42%,中药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8.89%,西药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2%,联合组的治疗有效率为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CL-90评分:治疗后联合组的SCL-90评分为110.86±25.37分,中药组的SCL-90评分为135.76±27.69分,西药组的SCL-90评分为146.29±29.63分,联合组的评分低于中药组和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HAMD评分:治疗后联合组的HAMD评分为8.17±2.32分,中药组的HAMD评分为8.93±2.19分,西药组的HAMD评分为9.16±2.37分,联合组的评分低于中药组和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HAMA评分:治疗后联合组的HAMA评分为8.16±2.33分,中药组的HAMA评分为9.20±2.19分,西药组的HAMA评分为10.49±2.16分,联合组的评分低于中药组和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联合组的中医证候积分评分为8.37±1.96分,中药组的中医证候积分评分为10.26±2.05分,西药组的中医证候积分评分为12.68±2.51分,联合组的评分低于中药组和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不良事件:本研究整个治疗过程中未观察到应用治疗方案后有严重不良反应,三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无损害。结论:(1)小柴胡汤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躯体形式障碍,能改善患者躯体化、焦虑、抑郁、精神病性等症状。(2)小柴胡汤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躯体形式障碍,可以改善患者躯体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疗效确切,且安全性好,毒副作用少。
李笑[8](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总结李七一教授辨治失眠伴抑郁和(或)焦虑状态的临床经验》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李教授治疗失眠伴抑郁和(或)焦虑状态患者医案中临床表现、舌苔脉象、病机、临证用药等数据进行挖掘,以冀整理李教授治疗失眠伴抑郁和(或)焦虑状态的用药特点及辩证规律,总结探讨其临床经验。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名医堂李七一教授门诊失眠伴抑郁和(或)焦虑状态患者的医案,按照病历标准对收集的医案进行整理、筛选共得到157例治疗有效患者医案。一是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健康问卷躯体症状群量表(PHQ-15)、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和9条目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对临床治疗的失眠患者进行测评,统计出治疗前后积分情况,运通IBM SPSS Statistics19.0进行疗效评价分析。二是选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将筛选出的医案中数据进行整理,针对临床表现、舌苔脉象、病机、临证用药等进行频数分析,再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19.0分析病机、症状、药物各要素之间相关性,以及核心方药。结果:本次研究的的157例医案中,女性105例,男性52例,女性患者人数较男性患者人数明显多;年龄分布在18-83岁之间,主要集中在31-60岁年龄阶段。既往使方面,本次医案纳入患者人群中患有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既往史相对较多。脉象方面,共见有12种脉象,出现频率在10%以上的脉象有5种,依次为滑脉131次(83.44%)、数脉 78 次(49.68%)、弦脉 72 次(45.86%)、细脉 63 次(40.13%)和沉脉58次(36.94%)。舌苔方面,分别为36种舌象和19种苔象。临床症状上与主症失眠相关的症状描述有:入睡困难、多梦、复寐困难、易醒和寐浅,与情绪相关的症状描述有情绪低落、性躁易怒、焦虑、烦躁不安等。病机方面,高频病机有心肝郁滞76次(20.82%)、心肝郁热52次(14.25%)、气血不足40次(10.96%)、阴血不足37次(10.14%)和痰瘀互阻30次(8.22%)以及中焦虚寒、阴虚内热和痰热扰心均为10次(2.74%)。病机内关联中,多以心肝郁滞、心肝郁热为主要病机兼见其他病机,其次常见的主病机为气血不足、阴血不足和痰瘀互阻。用药方面,常用药物作用以疏肝解郁(柴胡、香附等)、养血(丹参、酸枣仁、熟地黄等)、滋阴(生地黄、合欢皮等)、清热(黄芩、焦栀子、牡丹皮等)和安神(柏子仁、酸枣仁等)为主。病机、症状和药物相互关联中,以心肝郁滞为主要病机,常见入睡困难、情绪低落症状,药物常用柴胡、香附、甘松、柏子仁、酸枣仁和合欢皮等;以心肝郁热为主要病机,常见入睡困难、多梦、焦虑、烦躁不安症状,药物常用丹参、牡丹皮、焦栀子、柴胡、香附、甘松、柏子仁、酸枣仁和合欢皮等;出现气血不足病机时,症状常见有神疲乏力、怕冷等,常用药物有黄芪、炙黄芪、红景天、灵芝、刺五加、绞股蓝等;出现阴血不足病机时,症状常见便秘、盗汗、烦躁不安,药物常用知母、黄柏、生地黄、熟地黄、百合等;出现痰瘀互阻病机时,无明显强关联症状,常用药物有牡丹皮、丹参等。结论:一、通过疗效评价显示: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健康问卷躯体症状群量表(PHQ-15)、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和9条目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治疗前后积分的比较分析,统计结果有意义。李七一教授辨治失眠伴抑郁和(或)焦虑状态具有较好疗效,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借鉴。二、通过数据挖掘显示:李七一教授辨治失眠伴抑郁和(或)焦虑状态的主要病机为:心肝郁滞、心肝郁热等,核心药物处方为:柴胡、香附、甘松、合欢皮、酸枣仁、柏子仁等。
李丹丹[9](2020)在《舒眠解郁汤治疗肝郁气滞型失眠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舒眠解郁汤治疗肝郁气滞型失眠伴焦虑抑郁的临床疗效,并对其治疗的安全性进性评价,以期为临床治疗失眠伴焦虑抑郁病患者提供更全面的研究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于门诊和病房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组)、对照组(联合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右佐匹克隆3mg/片,睡前1片;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舒眠解郁汤,每日1剂,早晚各一次,每次200ml。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中医失眠症证候疗效评价量表、PSQI、HAMA、HAMD、ISI、MFI-20量表评分变化,评估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治疗前对两组病例一般资料、PSQI量表、中医证候、HAMA、HAMD经组间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76.67%,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显着差异。(3)治疗结束后两组病例PSQI、中医证候、HAMA、HAMD、失眠严重程度、多维疲劳量表总评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各项评分经组内比较结果P值均小于0.01,组间比较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舒眠解郁汤可以降低肝郁气滞型失眠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睡眠量表、中医证候量表、焦虑、抑郁、失眠严重程度、多维疲劳量表的评分;2舒眠解郁汤可以提高患者睡眠质量、睡眠效率,并能改善失眠患者的中医证候、缓解疲劳及焦虑抑郁情绪,且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3舒眠解郁汤在治疗肝郁气滞型失眠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疗效温和,且安全性高,未见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陆浩楠[10](2019)在《认知行为疗法结合疏肝安神方治疗肝郁化火型不寐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观察认知行为疗法(CBT-I)结合疏肝安神方治疗肝郁化火型不寐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研究组(CBT-I+疏肝安神方)共32例受试者,对照组A(CBT-I+安慰剂)共32例受试者,对照组B(单用疏肝安神方)共32例受试者。研究组和对照组A采用双盲法,对照组B采用单盲法进行研究。研究组给予疏肝安神方颗粒每日一剂,连服42剂,口服给药的同时给予CBT-I;对照组A给予安慰剂口服每日一剂,安慰剂为研究组用药1/10剂量,口服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CBT-I;对照组B给予疏肝安神方颗粒每日一剂,口服药物治疗的同时不给予CBT-I系统治疗,只提供一般的心理支持治疗。三组患者每2周随访一次,连续观察6周。采用改进型SPIEGEL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不寐病肝郁化火型症状评分量表以及睡眠态度与信念量表评分作治疗前后对比。结果:共纳入失眠症患者96例,完成91例,其中研究组30例,对照组A 31例,对照组B 30例。1.PSQI评分:组间比较,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B减分绝对值均高于对照组A(P<0.05)。组内比较,研究组、对照组A、对照组B不同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评分结果均表现为6周<4周<2周<0周(P<0.05)。改进型SPIEGEL量表:组间比较,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B均低于对照组A(P<0.05)。组内比较,研究组、对照组A、对照组B不同时间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照组A评分结果表现为6周<4周<2周<0周(P<0.05),对照组B除4周与6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它两两时点间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疗效评价:研究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A总有效率58.06%,对照组B总有效率80.00%,研究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A(P<0.05)。3.不寐病肝郁化火型症状评分量表:组间比较,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B均低于对照组A(P<0.05)。组内比较,研究组、对照组A、对照组B不同时间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照组B评分结果表现为6周<4周<2周<0周,两两时点间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除2周与4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它两两时点间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DBAS-16:研究组、对照组A,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认知行为疗法结合疏肝安神方治疗失眠症有良好疗效,其疗效与单用疏肝安神方相似且优于单用认知行为疗法。2.疏肝安神方较认知行为疗法能显着改善患者的中医肝郁化火证候。3.认知行为疗法可以纠正失眠症患者错误的睡眠认知与建立良好的睡眠信念。4.认知行为疗法结合疏肝安神方治疗失眠依从性及安全性高,治疗期间未观察到明显不良事件。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线粒体的昼夜节律 |
| 1. 线粒体的形态与功能 |
| 2. 线粒体的节律 |
| 2.1 线粒体组学的昼夜节律 |
| 2.2 线粒体功能的昼夜节律 |
| 3. 线粒体昼夜节律的机制 |
| 3.1 氧与线粒体昼夜节律 |
| 3.2 褪黑素与线粒体昼夜节律 |
| 3.3 线粒体动力学与节律中枢的互作机制 |
| 4. 小结 |
| 综述二 失眠症与能量代谢昼夜节律的现代研究进展 |
| 1. 昼夜节律的进化 |
| 2. 睡眠与能量代谢的昼夜节律 |
| 2.1 能量代谢与热量的关系 |
| 2.2 能量保护与线粒体节律 |
| 2.3 睡眠与核心体温的节律 |
| 2.4 失眠症与高度觉醒模型 |
| 3. 小结 |
| 综述三 失眠大鼠线粒体和节律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
| 1. 睡眠剥夺失眠模型对于线粒体相关参数的影响 |
| 2. 慢性束缚失眠模型对于线粒体相关参数的影响 |
| 3. 化学物质失眠模型对于线粒体和节律相关参数的影响 |
| 3.1 PCPA失眠大鼠模型对于线粒体相关参数的影响 |
| 3.2 PCPA失眠大鼠模型节律信号通路的改变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文献研究 |
| 文献研究一 艾司唑仑对失眠症患者日间功能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 1. 研究目标 |
| 2. 资料和方法 |
| 2.1 参考标准 |
| 2.2 检索策略 |
| 2.3 纳排标准 |
| 2.4 般资料和数据提取 |
| 2.5 偏倚风险评估 |
| 2.6 统计学分析 |
| 3. 研究结果 |
| 3.1 流程图 |
| 3.2 一般情况 |
| 3.3 偏倚风险 |
| 3.4 结局指标 |
| 4. 讨论 |
| 文献研究二 近十年国内艾司唑仑的使用状况分析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数据来源 |
| 1.2 检索方法 |
| 1.3 数据库建立 |
| 1.4 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2.1 艾司唑仑使用情况的研究数量 |
| 2.2 艾司唑仑在二类精神药品中的处方占比 |
| 2.3 艾司唑仑年度用药频度 |
| 2.4 艾司唑仑使用情况的地域分析 |
| 3. 讨论 |
| 临床研究 |
| 临床试验一 失眠患者的日间疲劳状况的观察试验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对象 |
| 2.1 诊断标准 |
| 2.2 纳入标准 |
| 2.3 排除标准 |
| 3. 研究设计 |
| 3.1 设计类型 |
| 3.2 硬件配备 |
| 3.3 观测指标 |
| 3.4 采集和判断方法 |
| 3.5 数据整理 |
| 3.6 统计学分析 |
| 4. 试验结果 |
| 4.1 受试者来源 |
| 4.2 入组及完成情况 |
| 4.3 人口学特征 |
| 4.4 睡眠及日间功能情况 |
| 4.5 日间功能相关分析 |
| 5. 讨论 |
| 临床试验二 四逆酸枣仁合方治疗失眠患者日间疲劳的疗效评价 |
| 1. 临床试验方案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评定工具 |
| 1.6 治疗方案 |
| 1.7 观察指标及节点 |
| 1.8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
| 1.9 质量监控 |
| 2. 试验结果 |
| 2.1 入组及完成情况 |
| 2.2 疗效分析 |
| 3. 讨论 |
| 3.1 基于“肝为罢极之本”对从肝论治失眠症日间疲劳的认识 |
| 3.2 基于“肝藏血”对从肝论治失眠症日间疲劳的认识 |
| 3.3 基于“肝主疏泄”对从肝论治失眠症日间疲劳的认识 |
| 实验研究 |
| 实验研究一 失眠症能量代谢紊乱的实验观察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设备与试剂 |
| 1.3 实验方法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模型判定 |
| 2.2 一般情况 |
| 2.3 体重 |
| 2.4 进食量 |
| 2.5 核心体温昼夜变化 |
| 2.6 尾部温度昼夜变化 |
| 3. 讨论 |
| 实验研究二 基于节律调控线粒体信号通路研究四逆酸枣仁汤干预失眠大鼠的药效机制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设备 |
| 1.3 实验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动物分组 |
| 2.2 造模、干预方法 |
| 2.3 实验取材 |
| 2.4 全脑组织冷冻研磨 |
| 2.5 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大鼠下丘脑中Per1、Per2、Bmal1 mRNA的昼夜变化 |
| 2.6 基于荧光素酶法测试失眠大鼠全脑中ATP含量的昼夜变化 |
| 2.7 基于蛋白印记表达法测定大鼠全脑线粒体动力学Mfn1、Mfn2、Opa1、Drp1、Fis1蛋白的昼夜变化 |
| 2.8 统计学分析 |
| 3. 实验结果 |
| 3.1 大鼠下丘脑Per1、Per2、Bmal1 mRNA昼夜变化 |
| 3.2 失眠大鼠全脑中ATP含量的昼夜变化 |
| 3.3 大鼠全脑中线粒体动力学Mfn1、Mfn2、Opa1、Drp1、Fis1蛋白昼夜变化 |
| 4. 讨论 |
| 实验三 四逆酸枣仁汤改善失眠大鼠活动期疲劳的作用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设备 |
| 1.3 实验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动物分组、造模方法、干预方法 |
| 2.2 实验取材 |
| 2.3 蛋白印记方法测定24:00前额叶线粒体动力学Mfn1、Mfn2、Opa1、Drp1、Fis1蛋白的表达变化 |
| 2.4 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CK、LDH、BUN的含量变化 |
| 2.5 统计方法 |
| 3. 结果 |
| 3.1 大鼠24:00前额叶线粒体动力学Mfn1、Mfn2、Opa1、Drp1、Fis1蛋白含量 |
| 3.2 大鼠24:00血清中LDH、CK、BUN的水平 |
| 4.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
| 第一章 支气管哮喘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研究 |
| 1.研究目的 |
| 2.研究资料 |
| 3.研究方法 |
| 4.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 5.研究结果 |
| 第二章 从肝论治支气管哮喘的文献研究 |
| 1 研究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对象 |
| 3 研究方法 |
| 4 统计方法 |
| 5 实验结果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结论 |
| 问题和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支气管哮喘合并焦虑抑郁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写表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临床资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2 中医病名诊断标准 |
| 1.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脱落标准 |
| 1.6 中止试验标准 |
| 1.7 样本量的估算 |
| 2 研究方法 |
| 2.1 分组方法 |
| 2.2 治疗方法 |
| 3 临床观察指标 |
| 3.1 一般指标 |
| 3.2 安全性观测指标 |
| 3.3 疗效性观测指标 |
| 4 疗效评定指标 |
| 4.1 睡眠质量评定 |
| 4.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
| 5 安全性判定 |
| 6 统计学处理 |
| 结果 |
| 1 病例纳入情况 |
| 2 一般资料 |
| 3 治疗前后PSQI各因子积分的比较 |
| 4 治疗前后PSQI总积分的比较 |
| 5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各分项积分的比较 |
| 6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比较 |
| 7 治疗前后PSG比较 |
| 8 治疗后的睡眠质量疗效比较 |
| 9 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 10 安全性比较 |
| 讨论 |
| 1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
| 2 肝火扰心型失眠的病因病机分析 |
| 2.1 从心论治失眠 |
| 2.2 从肝论治失眠 |
| 2.3 从心肝之间的关系论治失眠 |
| 3 肝火扰心证型的相关研究 |
| 4 清火养心安神方的方药特征与治疗作用 |
| 4.1 清火养心安神方的立方依据 |
| 4.2 清火养心安神方的药物组成及方义 |
| 4.3 清火养心安神方药物分析 |
| 5 临床结果分析 |
| 5.1 PSQI积分分析 |
| 5.2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
| 5.3 多导睡眠监测分析 |
| 5.4 疗效分析 |
| 5.4.1 睡眠质量疗效分析 |
| 5.4.2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 5.5 安全性分析 |
| 6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失眠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实验一 改良Hulth法建立OA模型及检测模型中昼夜节律蛋白Bmal1、Clock的表达 |
| 1 材料、仪器、试剂 |
| 1.1 动物 |
| 1.2 主要仪器 |
| 1.3 主要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
| 2.2 动物模型制备 |
| 2.3 行为学观察指标及方法 |
| 2.4 取材及检测方法 |
| 2.5 统计学处理 |
| 3 结果 |
| 3.1 旷场实验 |
| 3.2 足底痛阈测试实验 |
| 3.3 大鼠关节活动度 |
| 3.4 大鼠膝关节影像学检查 |
| 3.5 软骨标本HE染色及Mankin′s评分 |
| 3.6 免疫酶联ELISA法检测关节液中IL-1β、TNF-α的含量 |
| 3.7 免疫荧光法检测软骨组织中Bmal1、Clock蛋白的表达 |
| 3.8 免疫印迹法检测软骨组织中Bmal1、Clock蛋白的含量 |
| 4 讨论 |
| 4.1 目前使用的膝骨关节炎动物模型 |
| 4.2 模型成功的依据 |
| 4.3 关节炎模型昼夜节律存在异常 |
| 实验二 不同配穴方法对大鼠OA模型炎症及昼夜节律蛋白Bmal1、Clock的影响 |
| 1 材料、仪器、试剂 |
| 1.1 动物 |
| 1.2 主要仪器 |
| 1.3 主要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
| 2.2 动物模型制备 |
| 2.3 针刺治疗方法 |
| 2.4 行为学观察指标及方法 |
| 2.5 取材及检测方法 |
| 2.6 统计学处理 |
| 3 结果 |
| 3.1 旷场实验 |
| 3.2 足底痛阈测试实验 |
| 3.3 大鼠关节活动度 |
| 3.4 软骨标本HE染色及Mankin′s评分 |
| 3.5 免疫酶联ELISA法检测关节液中IL-1β、TNF-α |
| 3.6 免疫荧光法检测软骨组织中Bmal1、Clock蛋白的表达 |
| 3.7 免疫印迹法检测软骨组织中Bmal1、Clock蛋白的含量 |
| 4 讨论 |
| 4.1 针灸疗法的取穴规律 |
| 4.2 从肝论治针灸治疗OA的理论依据 |
| 4.3 从肝论治针灸治疗OA的探讨 |
| 实验三 从肝论治针灸调控昼夜节律蛋白Bmal1、Clock介导ERK1/2信号通路抑制大鼠OA模型炎症的机制 |
| 1 材料、仪器、试剂 |
| 1.1 动物 |
| 1.2 主要仪器 |
| 1.3 主要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
| 2.2 动物模型制备及ERK抑制剂使用方法 |
| 2.3 针刺治疗方法 |
| 2.4 取材及检测方法 |
| 2.5 统计学处理 |
| 3 结果 |
| 3.1 软骨标本HE染色及Mankin’s评分 |
| 3.2 免疫酶联ELISA法检测关节液中IL-1β、TNF-α |
| 3.3 免疫荧光法检测软骨组织中Bmal1、Clock、P-ERK、IL-1β、TNF-α蛋白的表达 |
| 3.4 免疫印迹法检测软骨组织中p-ERK、IL-1β、TNF-α、Bmal1、Clock蛋白的含量 |
| 4 讨论 |
| 4.1 MAPK/ERK信号通路的介绍 |
| 4.2 软骨基质与ERK1/2 信号通路的关系 |
| 4.3 炎症因子与ERK1/2 信号通路的关系 |
| 4.4 从肝论治针灸对大鼠ERK1/2 信号通路的影响 |
| 全文讨论 |
| 1 中医对OA的认识 |
| 1.1 病名 |
| 1.2 病因病机 |
| 1.3 辨证分型 |
| 1.4 针灸治疗OA的概况 |
| 2 现代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
| 2.1 现代医学对OA发病机制的认识 |
| 2.2 炎症物质对OA的影响 |
| 2.3 昼夜节律失常对OA的影响 |
| 2.4 ERK1/2 信号通路对OA的影响 |
| 3 “补疏结合”是从肝论治针灸防治OA的重要取穴原则 |
| 结语 |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从肝论治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二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不寐病研究探析 |
| 一、不寐病名探究 |
| 二、不寐的病因 |
| (一) 饮食失节 |
| (二) 情志失常 |
| (三) 劳逸失调 |
| (四) 久病、年老体虚 |
| 三、不寐的病机 |
| 四、不寐的治疗方法 |
| (一) 中药内服 |
| 1. 五脏分型 |
| 2 从肝论治 |
| 3. 经方运用 |
| 4. 自拟方运用 |
| 5. 成药运用 |
| (二) 针灸 |
| (三) 推拿 |
| (四) 非药物治疗 |
| 第二部分 纪云西教授临床病案数据挖掘 |
| 一、研究资料和方法 |
| (一) 研究资料 |
| 1. 西医诊断标准 |
| 2. 中医诊断标准 |
| 3. 中医疗效判定标准 |
| 4. 纳入标准 |
| 5. 排除标准 |
| (二) 研究方法 |
| 1. 病案来源和筛选 |
| 2. 数据规范化处理 |
| 3. 数据量化和录入 |
| 4. 数据分析方法 |
| 5. 技术路线图 |
| 二、数据分析结果 |
| (一) 不寐病患者的性别年龄构成比较 |
| (二) 用药频次统计 |
| (三) 用药功效归类统计 |
| (四) 高频用药频次统计 |
| (五) 高频用药功效归类统计 |
| (六) 高频药物药性统计 |
| (七) 高频药物药味统计 |
| (八) 高频药物归经统计 |
| (九)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
| (十) 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
| (十一) 复杂网络分析结果 |
| 第三部分 纪云西教授诊疗经验分析与讨论 |
| 一、频数分析 |
| 二、高频药物功效分析 |
| (一) 安神药 |
| (二) 补虚药 |
| (三) 收涩药 |
| 三、高频药物药性药味分析 |
| 四、高频药物归经分析 |
| 五、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
| (一) 第一类 |
| (二) 第二类 |
| (三) 第三类 |
| (四) 第四类 |
| (五) 第五类 |
| 六、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
| (一) 龙骨与牡蛎 |
| (二) 龙骨与远志 |
| (三) 酸枣仁与五味子 |
| (四) 茯神与磁石 |
| 七、复杂网络分析 |
| 八、诊疗经验讨论 |
| (一) 阴阳失位,阳不入阴 |
| (二) 交通阴阳,引阳入阴 |
| (三) 注重沟通,将息调理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文献综述 不寐的中医药治疗研究概述 |
| 参考文献 |
| 1 癫痫与抑郁症共病的相关因素 |
| 1.1 癫痫与抑郁症共病的致病因素 |
| 1.2 药物、手术影响 |
| 2 癫痫与抑郁症共病的机制 |
| 3 筛查方式 |
| 4 癫痫与抑郁症共病的西医治疗 |
| 5 癫痫与抑郁症共病从肝论治的学术思想 |
| 5.1 癫痫与抑郁症共病从肝论治的理论源流 |
| 5.2 肝的生理病理与癫痫、抑郁症共病的关系 |
| 5.3 从肝论治癫痫与抑郁症共病独特疗法 |
| 6 小结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 1 临床资料 |
| 1.1 资料及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2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实验分组 |
| 2.2 分组干预 |
| 3 观察指标 |
| 3.1 主要观察指标 |
| 3.2 疗效评价标准 |
| 3.2.1 临床疗效评定 |
| 3.2.2 SCL-90量表评定 |
| 3.2.3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14 项(HAMA)评定 |
| 3.2.4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24 项(HAMD)评定 |
| 3.3 安全性观测指标 |
| 4 统计学方法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结果与分析 |
| 1 临床资料分布比较 |
| 1.1 临床观察资料分布 |
| 1.2 一般资料比较 |
| 2 资料结果与分析 |
| 2.1 三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 2.2 SCL-90评分比较 |
| 2.3 HAMD的评分比较 |
| 2.4 HAMA的评分比较 |
| 2.5 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 2.6 安全性比较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现代医学对躯体形式障碍的认识 |
| 1.1 SFD特点及发展 |
| 1.2 发病机制 |
| 1.3 现代医学对SFD治疗的研究进展 |
| 2 中医对躯体形式障碍的认识 |
| 2.1 历史沿革 |
| 2.2 SFD病因病机以肝郁气滞为本 |
| 2.3 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
| 2.3.1 中药治疗 |
| 2.3.2 针灸治疗 |
| 3 小柴胡汤与SFD的相关性 |
| 3.1 论少阳经与SFD的关系 |
| 3.2 小柴胡汤立方依据 |
| 3.3 小柴胡汤药的现代药理分析 |
| 4 认知行为疗法对SFD的影响 |
| 5 小柴胡汤联合心理干预SFD的研究意义及临床疗效探讨 |
| 5.1 研究意义 |
| 5.2 临床疗效探讨 |
| 5.2.1 三组患者SCL-90评分分析 |
| 5.2.2 三组患者HAMD、HAMA评分分析 |
| 5.2.3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中医症候评分分析 |
| 5.2.4 药物安全性分析 |
| 6 研究的展望及不足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中医药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写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失眠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 1.1 失眠的定义 |
| 1.2 失眠的病理机制和假说 |
| 1.3 失眠的诊断 |
| 1.4 失眠的临床亚型 |
| 1.5 失眠的测评 |
| 1.6 失眠的治疗 |
| 2. 失眠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
| 2.1 失眠的定义 |
| 2.2 失眠的诊断 |
| 2.3 失眠的病因病机 |
| 2.4 失眠的中医治疗 |
| 3. 抑郁、焦虑障碍的现代医学研究 |
| 3.1 抑郁障碍的现代医学研究 |
| 3.2 焦虑障碍的现代医学研究 |
| 3.3 焦虑、抑郁障碍的测评 |
| 4. 抑郁、焦虑的中医学认识 |
| 5. 失眠和抑郁、焦虑的关系 |
| 第二部分 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资料来源 |
| 1.2 诊断纳入排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数据信息采集 |
| 2.2 数据规范和清洗 |
| 2.3 数据挖掘方法 |
| 2.4 数据分析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问卷测评结果 |
| 3.2 数据挖掘结果 |
| 4. 讨论 |
| 4.1 性别年龄分布结果分析 |
| 4.2 病因病机探讨 |
| 4.3 治法方药的探讨 |
| 4.4 临证要点的探讨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祖国医学对失眠伴焦虑抑郁的认识 |
| 1.1 祖国医学对失眠的研究进展 |
| 1.2 祖国医学对焦虑抑郁的认识 |
| 1.3 失眠伴焦虑抑郁相关性的研究 |
| 2 现代医学对失眠伴焦虑抑郁的认识 |
| 2.1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研究概述 |
| 2.2 现代医学对焦虑、抑郁的病机探讨 |
| 2.3 失眠与焦虑抑郁状态相关性探讨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2 诊断标准 |
| 2.1 失眠的诊断标准 |
| 2.2 焦虑抑郁状态的诊断标准 |
| 3 纳入标准 |
| 4 排除标准 |
| 5 剔除标准 |
| 6 研究方法 |
| 6.1 分组方法 |
| 6.2 治疗方法 |
| 6.3 观察指标 |
| 7 统计学方法 |
| 8 研究结果 |
| 8.1 病例一般情况比较 |
| 8.2 治疗前两组病例PSQI积分比较 |
| 8.3 治疗前两组病例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 8.4 治疗前两组病例汉密尔顿焦虑(HAMA)、抑郁(HAMD)评分比较 |
| 8.5 治疗前两组病例ISI、MFI-20评分比较 |
| 9 结果分析 |
| 9.1 治疗后两组病例总疗效比较 |
| 9.2 治疗前后PSQI各因子评分比较 |
| 9.3 治疗前后PSQI总评分比较 |
| 9.4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 9.5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评分比较 |
| 9.6 治疗前后HAMA评分比较 |
| 9.7 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 |
| 9.8 治疗前后失眠严重程度(ISI)评分比较 |
| 9.9 治疗前后多维疲劳量表(MFI-20)评分比较 |
| 10 安全性分析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选题理论 |
| 2 舒眠解郁汤的探讨 |
| 2.1 药物组成及方义 |
| 2.2 单味药物分析 |
| 3 研究结果分析 |
| 4 结论 |
| 5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从肝论治失眠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写索引 |
| 引言 |
|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 1.2 研究对象分组 |
| 1.3 盲法的实施 |
| 1.4 疗效评价指标 |
| 1.5 样本量估算 |
| 1.6 诊断标准 |
| 1.6.1 西医诊断标准 |
| 1.6.2 中医辨证标准 |
| 1.7 纳入标准 |
| 1.8 排除标准 |
| 1.9 中止试验标准 |
| 1.10 治疗与疗程 |
| 1.10.1 研究组 |
| 1.10.2 对照组A |
| 1.10.3 对照组B |
| 1.11 操作流程 |
| 1.12 疗效判断标准 |
| 1.12.1 睡眠情况疗效指标 |
| 1.12.2 疗效评价 |
| 1.12.3 中医证候变化情况 |
| 1.12.4 睡眠个人信念与态度变化情况 |
| 1.13 安全性观察指标 |
| 1.14 统计分析 |
| 1.15 技术路线图 |
| 2 结果 |
| 2.1 基线比较 |
| 2.2 睡眠情况疗效指标 |
| 2.2.1 PSQI量表评分 |
| 2.2.2 改进型SPIEGEL量表评分 |
| 2.3 疗效评价 |
| 2.4 不寐病肝郁化火型症状评分量表结果比较 |
| 2.5 DBAS-16量表评分结果比较 |
| 2.6 不良事件记录 |
| 3 分析与讨论 |
| 3.1 现代医学对失眠症的认识 |
| 3.1.1 失眠症的病因 |
| 3.1.2 失眠症的机制 |
| 3.1.3 失眠症的临床表现 |
| 3.1.4 失眠症的相关辅助检查 |
| 3.1.5 失眠症的治疗 |
| 3.2 中医对于不寐的认识 |
| 3.2.1 关于不寐的学说 |
| 3.2.2 不寐的病位 |
| 3.2.3 不寐的病因病机 |
| 3.2.4 不寐的辨证论治 |
| 3.2.5 王翘楚教授对不寐的理论和临床研究 |
| 3.3 疏肝安神方的认识 |
| 3.3.1 方药组成 |
| 3.3.2 现代药理研究 |
| 3.4 结果分析 |
| 3.4.1 睡眠情况 |
| 3.4.2 疗效评价 |
| 3.4.3 中医证候 |
| 3.4.4 睡眠个人信念与态度 |
| 3.4.5 依从性分析 |
| 3.4.6 不良事件 |
| 4 评价与展望 |
| 4.1 评价与不足 |
| 4.2 展望 |
| 5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文献综述 从肝论治失眠症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2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 |
| 附录3 改进型SPIEGEL量表 |
| 附录4 不寐病肝郁化火型症状评分量表 |
| 附录5 睡眠个人信念与态度量表(DBAS16) |
| 附录6 睡眠日志 |
| 附录7 随访流程图 |
| 附录8 伦理审查批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