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宁[1](2021)在《崔红生教授治疗哮病中医用药规律及中医诊断与治疗量表拟定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哮病是一种以突然发作、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喉间发出哮鸣音为特征的呼吸道疾病,现代医学中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以及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均可参照其辨证论治。这其中部分支气管哮喘极为顽固,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约5%会发展为难治性哮喘,尤其是激素依赖性哮喘(steroid dependent asthma,SDA),需要长期应用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才能控制。现代医学对SDA的治疗措施有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撤药与治疗的矛盾,临床多应用中医中药进行干预。然针对其中医证候类型划分、诊断及治疗方法选择始终无法得到统一,尚无证候学与治疗学相结合的规范化治疗指南或共识出现,严重困扰着众多的临床医生和患者。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崔红生教授应用中医中药治疗哮病的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其遣方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用药经验。并重点分析其经验方-加减乌梅丸方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治疗SDA的分子机制。最后围绕SDA的中医中药应用过程中尚未达共识的证型、遣方用药及安全性等问题进行了德尔菲法的调查问卷初探,详细地进行了专家访谈,拟定了关于SDA中医药诊治的量表,供后续指南的拟定提出研究方向与科学基础。方法1.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为计算载体,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总结崔红生教授治疗哮病的用药规律,通过统计2011年4月至2020年12月经崔红生教授诊治哮病的医案,筛选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后纳入病历,通过中国科学院研制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录入审核数据,最后利用平台软件以及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总结崔红生教授的用药经验。2.对崔红生教授经验方-加减乌梅丸方治疗SDA进行分子机制研究,分别通过TCMSP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查找加减乌梅丸中中药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靶点蛋白和人类激素依赖型哮喘相关的作用靶点,构建有效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的网络图;蛋白互作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进行构建,通过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最后使用分子对接技术对有效活性成分和靶点进行验证。3.根据文献研究法和专家访谈法,结合临床实际情况构建SDA治疗量表初稿,并通过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确定治疗量表各级指标,供后续指南的拟定提出研究方向与科学基础。结果1.研究纳入病历2011例/次,共计有效处方1040张。纳入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05,年龄区间8~99岁。医案中处方用药涉及273味,药物四气以寒、凉为主(共占50.52%),其中寒性药使用最多(占45.92%),其次为温性药、平性药;药物五味以以甘、苦、辛为主(共占87.69%);药物归经以归肺、胃、脾为主(共占57.86%)。医案涉及高频用药补虚药使用最多(占总用药比22.86%),其次为止咳平喘药(占总用药比16.37%)。根据统计结果及组方规律,通过频数及置信度统计得出常见药物组合:麦冬-芦根、芦根-黄芩、炙甘草-枇杷叶、麦冬-黄芩、乌梅-白芍。通过基于网络的关联性分析得出纳入医案中运用的核心方药为:乌梅、白芍、黄芩、紫苏子、金银花、麦冬、芦根、薏苡仁、杏仁、生石膏、桃仁、枇杷叶、桑白皮、桔梗、炙甘草、菊花、防风、桑叶、法半夏、蝉蜕、浙贝母。多项结果均显示治疗中多与吾师的经验方-加减乌梅丸方有密切关系。2.经过筛选,加减乌梅丸方中的槲皮素、β-谷甾醇、山奈酚、豆甾醇等多个关键活性成分,可能通过作用在转录因子AP-1(Transcription factor AP-1,JUN)、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 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MAPK1)、RAC-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RAC-alpha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AKT1)、细胞肿瘤抗原 p53(Cellular tumor antigen p53,TP53)等核心基因表达上参与加减乌梅丸方的治疗。KEGG富集分析所涉及的通路包括癌症通路(Pathways in cancer)、PI3K-Akt 信号通路(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HIF-1 信号通路(HIF-1 signaling pathway)、NF-kappa B 信号通路(NF-kappa B signaling pathway)、cAMP 信号通路(cAMP signaling pathway)、Jak-STAT 信号通路(Jak-STAT signaling pathway)等。3.建立了 2项一级指标,11项二级指标及234项三级指标的激素依赖型哮喘治疗量表初稿。结论1.崔红生教授治疗哮病主要通过祛邪扶正、调补阴阳的治法,提出从肝论治,其经验方-加减乌梅丸方应用频繁,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用药经验。2.加减乌梅丸方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复杂作用机制发挥抗炎作用,进而对激SDA起到治疗作用。3.通过德尔菲专家访谈法,分析、整合出适合SDA的治疗量表初稿,对未来指南的拟定提供了研究方向与科学基础。
郑炜东[2](2021)在《麻杏石甘汤对过敏性哮喘大鼠辅助T淋巴细胞调控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使用卵清蛋白(OVA)复制过敏性哮喘模型大鼠,验证麻杏石甘汤的抗过敏作用,进而探究麻杏石甘汤对过敏性哮喘模型大鼠辅助T淋巴细胞Th2、Th9、Th17的调控作用和主要调控细胞;并使用体外培养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方式探究麻杏石甘汤干预过敏性哮喘的作用靶点;探讨麻杏石甘汤干预过敏性哮喘细胞免疫的主要机制,为阐明麻杏石甘汤抗过敏性哮喘和作用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1.麻杏石甘汤对过敏性哮喘模型大鼠的抗过敏作用观察。观察麻杏石甘汤对过敏性模型大鼠血清Ig E,肺组织病理(HE染色),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的调控作用。采用OVA致敏、激发的方法复制过敏哮喘模型大鼠,然后给予麻杏石甘汤经口灌胃干预,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g E,HE染色法观察肺组织病理,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实验观察麻杏石甘汤对肥大细胞膜的稳定作用。2.麻杏石甘汤对过敏性哮喘大鼠Th2、Th9、Th17的调控作用观察麻杏石甘汤对过敏性哮喘模型大鼠血清IL-4、TGF-β、IL-9、IL-5、IL-10、IL-17含量的影响。观察麻杏石甘汤对过敏性哮喘模型大鼠肺组织中IL-4、TGF-β、IL-9表达的影响。观察麻杏石甘汤对过敏性哮喘模型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Th2、Th9、Th17比例的影响。采用OVA致敏、激发的方法复制过敏性哮喘模型大鼠,然后给予麻杏石甘汤经口灌胃干预,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4、TGF-β、IL-9、IL-5、IL-10、IL-17的含量。采用Western-Blot及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肺组织中IL-4、TGF-β、IL-9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Th2、Th9、Th17的比例。3.麻杏石甘汤调控CD4+T细胞Th2、Th9、Th17亚型的作用采用体外培养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使用细胞因子和含药血清体外干预CD4+T细胞发育,采用免疫荧光法和ELISA法观察麻杏石甘汤对PBMC中Th2、Th9、Th17阳性率和细胞因子含量,阐述麻杏石甘汤调控Th2、Th9、Th17的抗过敏机制。结果:1.动物体内实验部分1.1采用腹腔注射OVA后再行雾化吸入OVA可成功诱导大鼠过敏性哮喘模型。1.2麻杏石甘汤可明显改改善造模大鼠的一般状态,麻杏石甘组大鼠肺组织HE染色气管黏膜完整,未断裂,支气管黏膜慢性炎症较轻,黏膜增生突起、杯状细胞增生较轻,肺气肿及肺间质性炎性改变较轻,周围存在少数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细胞浸润。说明麻杏石甘汤可整体改善大鼠过敏性哮喘肺组织病变程度。1.3在肥大细胞脱颗粒检测中,西药对照组、麻杏石甘组大鼠肥大细胞计数、脱颗粒的肥大细胞计数、脱颗粒率均明显降低(p<0.05);与西药对照组比较,麻杏石甘组大鼠肥大细胞计数、脱颗粒的肥大细胞计数、脱颗粒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麻杏石甘组可降低肥大细胞在肺组织中的募集、减少肥大细胞脱颗粒,缓解气道炎症。且与西药效果相当。1.4 OVA造模大鼠血清中Ig E含量明显增高,空白组大鼠血清Ig E未见明显变化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其余两组经药物干预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麻杏石甘组和西药对照组中大鼠血清Ig E水平均明显下调(p<0.05)。虽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比数据,麻杏石甘组对Ig E的调控效果略优于西药对照组。推测示中药复方颗粒剂可能是通过抑制Ig E,增强抗过敏作用,从而减轻气道炎症反应。1.5采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分别测定辅助T淋巴细胞比例和细胞因子含量。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的大鼠肺组织中IL-4、TGF-β、IL-9、IL-5、IL-10、IL-17表达明显上调(p<0.05),Th2细胞、Th9细胞、Th17细胞比例均增大。说明Th2、Th9、Th17及其主要细胞因子在支气管哮喘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与文献报道一致。实验还发现Th2细胞因子(IL-4,IL-5)上调趋势明显同时流式检测Th2细胞阳性率最高,证实了Th2细胞在哮喘的发展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经过药物治疗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麻杏石甘组和西药对照组大鼠肺组织中IL-4、TGF-β、IL-9、IL-5、IL-10、IL-17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p<0.05),麻杏石甘组指标皆优于西药对照组且麻杏石甘组中IL-4、TGF-β、IL-9表达下调较为明显(p<0.05),尤其在流式检测中,麻杏石甘组Th9细胞阳性率大体与空白对照组相当(p>0.05)且明显低于西药对照组(p<0.05),证明麻杏石甘汤在调控Th2、Th9、Th17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但麻杏石甘汤最可能是通过调控Th9细胞来干预过敏性哮喘。1.6进一步对肺组织中与Th9分化发育有关的IL-4、TGF-β和Th9分泌的特异性细胞因子IL-9进行研究。IHC结果提示在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杯状细胞、肥大细胞中可检测到IL-4、TGF-β、IL-9,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麻杏石甘汤可下调IL-4、TGF-β、IL-9表达(p<0.05)。横向观察IHC、western blot及ELISA法所测得的各组数值,显示出麻杏石甘汤可显着下调IL-9的表达(p<0.05),同时抑制IL-4和TGF-β表达(p<0.05),说明麻杏石甘汤可能同时抑制CD4+T细胞向Th9细胞分化和Th2细胞向Th9细胞的转化。推测麻杏石甘汤可能是通过调控细胞因子来干预Th9细胞的发育与分化以达到治疗过敏性哮喘的目的。2.动物体外实验部分2.1使用Ficoll-paque(菲科帕克)成功提取PBMC。2.2通过免疫荧光法证明Th9细胞的分化与IL-4和TGF-β协同作用密不可分,含有麻杏石甘汤成分的血清能够有效调控CD4+T细胞增殖能力。2.3麻杏石甘汤有效调控PBMC中IL-4、TGF-β、IL-9、IL-5、IL-10、IL-17表达在检测IL-4时,细胞因子对照组和含药血清组中IL-4含量均比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其中IL-4组增加最明显(p<0.05),含药血清组增加最少(p<0.05)。说明在IL-4高表达的情况下,原始CD4+T细胞可能向Th2细胞分化,当同时存在TGF-β表达时CD4+T细胞可能向非Th2细胞分化,麻杏石甘汤可能具有抑制Th2细胞分化的作用。在检测TGF-β时,IL-4组中TGF-β含量是细胞因子组中最低的(p<0.05)。含药血清组TGF-β含量较细胞因子组降低(p<0.05),证明麻杏石甘汤可能具有调控TGF-β表达的作用。在检测IL-5含量时,IL-4组和IL-4+TGF-β组无统计学差异且TGF-β组含量很少(p<0.05),证明IL-5主要由Th2细胞分泌,而含药血清组IL-5含量与TGF-β组基本相当(p>0.05),证明麻杏石甘汤可能具有抑制IL-5表达的作用。在检测IL-10时,IL-4+TGF-β组中IL-10含量较余下细胞因子组明显增高(p<0.05),IL-4组和TGF-β组IL-10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上述结果与文献一致。含药血清组IL-10含量明显降低,证明麻杏石甘汤可能具有干预Th9细胞表达IL-10的作用。为了进一步验证麻杏石甘汤对Th9细胞的干预能力,我们检验Th9最主要细胞因子IL-9在各组中的含量,结果显示IL-4+TGF-β组的IL-9含量为细胞因子组中最高(p<0.05),含药血清组IL-9含量明显下降(p<0.05),进一步证明麻杏石甘汤可通过干预细胞因子IL-9调控Th9细胞。最后在检测IL-17时,TGF-β组和IL-4+TGF-β组中IL-17高表达(p<0.05),证明TGF-β是Th17细胞分化的必要细胞因子,含药血清组IL-17表达降低(p<0.05),说明麻杏石甘汤可能具有抑制IL-17表达的作用。结论:1.通过动物体内实验,揭示麻杏石甘汤可降低哮喘大鼠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使大鼠血清中Ig E的含量降低,发挥治疗气道炎症的作用;麻杏石甘汤还可通过干预IL-4、TGF-β、IL-9、IL-5、IL-10、IL-17等表达来调控Th2、Th9、Th17细胞以达到控制哮喘的目的。同时麻杏石甘汤可以显着下调IL-9、IL-4和TGF-β的表达,推测麻杏石甘汤可能主要通过干预Th9细胞的分化与IL-9的分泌来达到抗哮喘的作用。2.通过动物体外实验,进一步验证了IL-4和TGF-β对于Th9细胞分化起决定性作用;麻杏石甘汤能够有效抑制CD4+T细胞中Th2、Th9、Th17增殖能力,其中抑制Th9细胞增殖能力最强;进一步证明麻杏石甘汤能够有效干预Th9细胞的分化和相应细胞因子的表达来发挥抗哮喘作用。
林成创[3](2020)在《重组灵芝免疫调节蛋白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及免疫调节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最常见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之一,据统计,哮喘作为一个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影响3亿左右人口,不同国家和地区患病率有所不同,中国大陆地区哮喘患病率为1.24%,约有3000万哮喘患者,且多数哮喘患者病情控制欠佳,容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治疗哮喘的一线药物仍以糖皮质激素为主,此类药物虽可以相对较好地控制哮喘,但该类药物治疗周期长,长期使用可引起多种副作用。此外,仍有约40%哮喘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不敏感,临床治疗亟需新研发的、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近年来发现Th17/Treg细胞失衡在哮喘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为哮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课题使用卵清蛋白(OVA)及氢氧化铝(AL(OH)3)腹腔注射致敏加雾化激发的方式建立BALB/c小鼠哮喘气道炎症模型,以重组灵芝免疫调节蛋白(rLZ-8)进行干预,并与正常小鼠、模型组小鼠及地塞米松干预组小鼠对比,明确rLZ-8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干预作用及免疫调节机制;同时使用rLZ-8对体外培养小鼠脾脏T细胞进行干预,观察其对T细胞增殖分化影响,探究rLZ-8对哮喘的作用及其免疫调节机制,以期为哮喘的更多治疗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rLZ-8对小鼠哮喘的缓解作用及免疫调节机制研究建立小鼠哮喘气道炎症模型和观察药物治疗效果:将BALB/c小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Control)组,模型(Model)组,地塞米松注射液(DEX)组,rLZ-8组,每组8只。以OVA和AL(OH)3混合致敏液在第0、7、13天腹腔注射致敏,第19天至32天予OVA溶液雾化激发的方法诱导建立哮喘模型,并从第19天开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DEX、rLZ-8等对应药物干预2周后,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因子IL-17A、IL-10、IFN-γ和IL-4的水平,HE染色观察肺组织炎症浸润等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及成熟树突状细胞(DC)表面分子(CD11c和CD86)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哮喘小鼠脾脏细胞中CD11c-CD80+成熟DC和CD11c+CD86+成熟DC的比例。流式细胞术检测哮喘小鼠脾脏细胞中CD4+IFN-γ+Th1细胞、CD4+IL-4+Th2细胞、CD4+IL-17A+Th17细胞、CD4+Foxp3+ Treg细胞的比例。Real-time PCR检测肺组织中转录因子T-bet、IFN-γ、ROR γ t、Foxp3 mRNA 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 检测肺组织中 STAT3 信号通路表达。2.rLZ-8对哮喘相关T细胞的调节作用分选BALB/c小鼠脾脏CD3+T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用Annexin V/PI法检测rLZ-8对T细胞的毒性并得到实验用药的安全浓度。用CD3CD28抗体刺激CD3+T细胞活化并给予DEX和rLZ-8干预后,采用ELISA法检测T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1 β、IL-10和TGF-β 1的表达水平。CFSE标记CD3+T细胞后刺激诱导分化,予DEX和rLZ-8干预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D4+IL-17A+Th17细胞的比例,采用Real-time PCR检测Th17细胞转录因子ROR γ t表达水平,以研究Th17细胞分化情况。流式分选CD4+CD25+T细胞和CD4+CD25-T细胞,用CFSE标记CD4+CD25+Treg细胞后进行体外培养并予DEX和rLZ-8干预,然后流式细胞术测定Treg细胞增殖情况。体外诱导CD4+CD25-T细胞分化为Treg,并予DEX和rLZ-8干预,然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D4+Foxp3+Treg细胞比例以研究Treg细胞分化情况,并提取细胞蛋白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STAT3蛋白在各组T细胞中的表达。依据计量资料的正态性,使用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组间比较采用Dunnett’ sT3法或者LSD法,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rLZ-8对小鼠哮喘的缓解作用及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肺组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OVA诱导建立哮喘模型组小鼠肺部病理出现明显哮喘气道炎症特征,HE染色结果显示rLZ-8和DEX减轻了小鼠气道炎性浸润,免疫组化结果显示rLZ-8和DEX减少了肺部成熟DC(P<0.01)及嗜酸性粒细胞(EOS)浸润(P<0.01),流式检测也显示rLZ-8降低了哮喘小鼠脾脏中成熟DC细胞(CD11c+CD86+和 CD11c+CD80+DC)的比例(P<0.01)。rLZ-8降低了哮喘小鼠BALF上清液IgE的表达水平(P<0.01)和Th17细胞主要效应因子IL-17A的表达水平(P<0.01),并提高Treg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P<0.01),但未改变Th1细胞因子IFN-γ和Th2细胞因子IL-4的水平(P>0.05)。哮喘小鼠肺组织Real-time PCR显示rLZ-8降低了小鼠的Th17细胞转录因子RORγt的表达水平(P<0.01)并提高Treg细胞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水平(P<0.05),但对Th1细胞转录因子T-bet的水平及Th2相关转录因子GATA3的水平则无影响(P>0.05)。rLZ-8下调小鼠脾脏中CD4+IL-17A+Th17细胞的比例并上调CD4+Foxp3+Treg细胞的比例(P<0.01),但对CD4+IL-4+Th2细胞和CD4+IFN-γ+Th1的细胞比例无显着影响(P>0.05)。此外,rLZ-8抑制肺组织中STAT3信号通路的活化(P<0.01)。2.rLZ-8对T细胞调节作用的体外研究rLZ-8抑制了 CD3+T细胞培养液中Th17相关细胞因子IL-1 β的表达(P<0.01),促进了 Treg细胞因子IL-10和TGF-β 1的表达,(P<0.01)。在体外刺激CD3+T细胞活化的研究中发现rLZ-8降低了 Th17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ROR y tmRNA的表达水平和CD4+IL-17A+Th17细胞的比例(P<0.01),并抑制了 STAT3信号通路的活化(P<0.01),说明Th17细胞的免疫应答受到抑制。CD4+CD25+Treg细胞体外增殖研究和CD4+CD25-T细胞体外分化研究中,发现rLZ-8不能促进CD4+CD25+T细胞的增殖(P>0.05),但是可以诱导CD4+CD25-T细胞向CD4+Foxp3+Treg的分化(P<0.01),而DEX则表现为促进CD4+CD25+T细胞增殖的作用(P<0.01),但不诱导Treg分化(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揭示了rLZ-8具有改善哮喘小鼠气道炎症方面的免疫调节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STAT3信号通路,调节Th17/Treg细胞平衡,表现为抑制了 Th17细胞的增殖活化及转录因子ROR γ t、细胞因子IL-17A的释放,同时促进了 CD4+Foxp3+Treg的分化及其转录因子Foxp3和细胞因子IL-10的释放,并抑制了 DC成熟,从而发挥改善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免疫调节作用。因此,有良好免疫调节功能的rLZ-8具备成为哮喘治疗药物的可能。
陈莹莹[4](2020)在《Sema4D在RSV诱发哮喘大鼠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中的作用及咳喘宁的干预机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Sema4D及其受体CD72和Plexin-B1的表达在RSV诱发哮喘大鼠体内的表达,观察Sema4D对Th1/Th2、气道上皮作用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阐明Sema4D在病毒诱发哮喘大鼠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的作用,探究咳喘宁通过调节S ema4D,改善哮喘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的作用机理,为中医药防治哮喘提供新的作用靶点和可能途径。方法:(1)构建RSV复合OVA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咳喘宁低、中、高剂量组、Sema4D抗体组,予以相应药物干预。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胶原沉积状况;ELISA检测IL-4、IL-6、IL-8、TNF-α、IFN-γ的含量;免疫组化、We s t ern Blot法及PCR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Sema4D、CD72、Plexin-B1蛋白及mRNA的表达。(2)分离大鼠气道上皮细胞,通过干预 Sema4D观察对细胞的影响及咳喘宁的调节作用。CCK8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Transwe ll及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情况;Western Blot 检测细胞内 Sema4D、CD72、Plexin-B1的表达;分别采用免疫荧光法及PCR检测细胞内CD72、Plexin-B1蛋白及mRNA的表达。(3)分离哮喘大鼠气道上皮细胞,观察Sema4D及P I 3K/Akt信号通路对细胞的影响及咳喘宁的干预作用。通过CCK8观察细胞增殖情况;Transwe ll及细胞划痕实验观察细胞迁移情况。结果:(1)体内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中Sema4D、Plexin-B1 的表达明显 高于正 常组,血清中 IL-4、IL-6、IL-8、TNF-α 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增高,而IFN-γ的含量及CD72的表达低于正常组;Sema4D抗体组及咳喘宁各剂量组干预后大鼠肺组织中 Sema4D、Plexin-B1的表达及血清中IL-4、IL-6、IL-8、TNF-α含量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以咳喘宁高剂量组及Sema4D抗体组降低最为明显,更接近正常组,但两组间差异不大;(2)体外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气道上皮细胞中Sema4D、Plexin-B1含量高于正常组,CD72表达降低,经过咳喘宁含药血浆干预后Sema4D、Plexin-B1表达下降,CD72表达增加,且细胞的增殖迁移数量较模型组减少;加入Sema4D后,细胞的增殖、迁移率较模型组明显升高,予 Sema4D抗体干预后细胞增殖、迁移数量明显减少,Plexin-B1的表达均较Sema4D组低,CD72表达增加,S Ⅱ、SⅢ组与抗 Sema4D组作用结果差异不大,但均以咳喘宁高剂量组干预的结果最为稳定;(3)体外实验结果显示,PI3K组细胞的增殖迁移率明显升高,予抑制剂干预后细胞增殖迁移率下降,PⅢ组与抗PI3K组比较差异不大;联合激活组细胞的增殖及迁移数量明显高于 Sema4D组,而抑制激活组与S ema4D组、抗P I 3K组与联合抑制组比较差别不大。结论:Sema4D与其受体CD72、Plexin-B1相互作用,调节PI3K/Akt通路,参与气道炎症及气道重塑的发生,在哮喘发病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咳喘宁可以降低Sema4D的表达抑制PI3K/Akt通路,从而对气道炎症及气道重塑产生影响,达到治疗作用。
魏水秀[5](2020)在《疏风醒鼻法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风邪犯肺型)对血清IL-35、IL-37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疏风醒鼻法治疗风邪犯肺型小儿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对血清白细胞介素-35(Interleukin-35,IL-35)、白细胞介素-37(Interleukin-37,IL-37)水平变化的影响,探讨疏风醒鼻法治疗小儿AR(风邪犯肺型)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治疗小儿变应性鼻炎提供新的思路,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03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和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门诊,诊断为小儿AR且中医符合风邪犯肺型的患儿54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治疗组27例(A组)和西药治疗组27例(B组),同时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体检中心选取健康儿童30例为健康对照组(C组)。中药治疗组给予内服疏风醒鼻方联合外用中药醒鼻凝胶滴鼻剂;西药治疗组给予盐酸西替利嗪片(仙特明)联合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内舒拿),疗程均为4周。收集患儿年龄、性别、病程等临床资料;采用ELISA法测定A、B、C三组治疗前及A、B组治疗4周后血清IL-35、IL-37、人卵清蛋白特异性IgE(Ovalbumin Specific Ige,OVA sIgE)的含量;对A、B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评分及疗效评价。研究的结果以SPSS 26.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前临床资料比较:A、B、C三组在性别、年龄构成上无显着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2.血清IL-35、IL-37、OVA sIgE水平比较:治疗前,A、B两组血清OVA sIgE水平高于C组(P>0.05),IL-35和IL-37的水平均明显低于C组(P均<0.05);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A、B两组血OVA IgE水平明显下降(P均>0.05),而IL-35和IL-37的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A、B两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3.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及疗效评价比较:A、B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及疗效评价比较无显着差异(P均>0.05)。结论1.AR患儿存在血清OVA sIgE水平升高,血清IL-35、IL-37降低,Th1/Th2、Th17/Treg失衡。2.升高IL-35、IL-37的水平、纠正Th1/Th2、Th17/Treg失衡、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和OVA sIgE的分泌可能是中药疏风醒鼻方联合醒鼻凝胶滴鼻剂治疗风邪犯肺型小儿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之一。3.中药疏风醒鼻方和醒鼻凝胶滴鼻剂可以明显改善AR患儿症状及体征,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其临床疗效与西药治疗组比较无显着差异。
张慧[6](2020)在《定喘汤及其单体黄芩苷抑制JAK/STAT6通路治疗热哮证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理论研究西方医学中定义的支气管哮喘归属于中医学“哮病”的范畴,因患者先天禀赋异常、痰浊内伏、伏痰引动而发病。2012年《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中将哮病的疾病阶段分为:发作期、慢性持续期、缓解期。哮病常常继发于外感、饮食不当、情志失常、劳累困倦等,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病人会出现哮鸣、喘息的突然发作。临床上发作期的哮病多以热哮证、风哮证最常见。本文所探讨的定喘汤出自《摄生众妙方》,是传统治疗热哮证的经典名方。笔者通过多个数据库检索发现各地专家在临床上应用定喘汤治疗热哮证疗效确凿,定喘汤中的主要组成药物黄芩也被证明具有抗炎平喘的作用。但是定喘汤以及黄芩平喘机制、作用靶点尚不明确,因此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筛选出定喘汤治疗哮喘的可能作用靶点,选择黄芩的单体成分黄芩苷为代表,研究其抗炎平喘机制,为进一步揭示定喘汤的作用通路、靶点提供依据,也为进一步研发新型有效的治疗热哮证的中药复方打下良好基础。第二部分: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定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可能作用靶点目的建立定喘汤活性成分-作用靶点、蛋白相互作用、靶点相应的生物功能和通路网络,探讨定喘汤的作用机理及作用靶点。方法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中药信息数据库中筛选定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活性成分,筛选的ADME条件为口服生物利用度≥30%,血脑屏障通透率>0.3,类药性>0.18。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SEA和The Binding Database收集定喘汤活性成分可能的靶点蛋白信息,利用UniProt软件转化为靶点基因信息。通过TTD、OMIM数据库、GAD、Drugbank和遗传药理学和PharmGkb数据库获得支气管哮喘相关靶点信息。通过Cytoscape软件获得定喘汤活性成分关于支气管哮喘的靶点,构建药物-靶标-疾病网络、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采用DAVID数据库对定喘汤活性成分关于支气管哮喘的靶点进行GO分析、采用KEGG分析定喘汤作用于哮喘的通路富集情况。结果(1)收集筛选到52个无重复的定喘汤活性化合物,通过数据库收集到52个活性化合物的100个靶点蛋白信息。(2)通过Venny2.1.0软件与哮喘相关靶点542个取交集分析获得54个定喘汤作用于哮喘的潜在靶点。(3)利用GO分析,定喘汤由4个族群的生物过程参与支气管哮喘,分别是信号传导、炎症反应和免疫作用、蛋白质降解、蛋白磷酸化的分类调控。(4)定喘汤参与支气管哮喘主要通路有PI3K-Akt信号通路、ERK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mTOR信号通路、MEK-STAT信号通路、GAS-STINGT信号通路、细胞受体信号通路、NF-kappa B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Sonic hedgehog信号通路。结论定喘汤与支气管哮喘关系密切,能通过多通路、多靶点、多活性物质控制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发展,具有促进信号传导,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蛋白分解等潜在作用。第三部分:黄芩苷对小鼠气道炎症的抑制及重塑作用目的支气管哮喘作为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以及气道重塑为特征的慢性的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了社会的经济负担。黄芩苷是一种具有抗炎、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单体,但其在哮喘中的作用及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部分主要探究黄芩苷对小鼠气道炎症的抑制及气道重塑的作用。方法建立卵清蛋白(OVA)诱导C57bL/6小鼠哮喘模型,分别采用Elisa法、Western blo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炎性因子原代、蛋白表达和炎性细胞群。然后,制备小鼠哮喘气道重塑模型,造模后将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6组,即空白组(Control,n=10)、模型组(Model,n=10)、地塞米松组(DS,n=10)、黄芩苷低剂量组(LD,n=10)、黄芩苷中剂量组(MD,n=10)、黄芩苷高剂量组(HD,n=10),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匀浆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ERK1/2)及气道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的表达量;用RT-PCR检测气道平滑肌(ASM)中p-ERK1/2的mRNA水平。本研究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吸入OVA后哮喘小鼠的总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显着增加。此外,黄芩苷以剂量依赖的方式给药,上述细胞总数和分化细胞数的增加明显减弱。(2)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2.5mg/kg、5mg/kg和1Omg/kg)的乙酰胆碱刺激后,OVA激发组的RI值显着增加。此外,黄芩苷剂量依赖性地降低OVA诱导的RI升高,尤其是40mg/kg浓度的黄芩苷。与对照组相比,OVA激发组Cdyn值有明显下降趋势。黄芩苷或地塞米松可有效缓解OVA诱导的Cdyn下降。(3)OVA致敏后,IL-4、IL-5、IL-6、IL-13和TNFα水平均显着升高,而IFN-γ水平在不同治疗组间无明显差异。黄芩苷和地塞米松均能明显抑制OVA诱导的细胞因子表达增加。(4)与对照组相比,OVA诱导组的血清IgE和IgG1水平均显着升高。同时,黄芩苷或地塞米松能有效地降低OVA致敏后血清IgE和IgG1水平的升高。然而,不同治疗组小鼠的血清IgG2a水平没有显着差异。(5)OVA吸入组气道上皮细胞JAK、STAT6、p-STAT6均较对照组有一定程度的升高。更重要的是,随着不同浓度黄芩苷或地塞米松的摄入,卵蛋白致敏的JAK、STAT6和p-STAT6水平的升高将不同程度地降低。(6)空白组的气道上皮比较平整,炎性细胞浸润不可见,气管壁正常。模型组小鼠的肺组织支气管变得狭窄,并且有变形发生,支气管管壁增厚,粘膜皱襞增加,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并呈现堆积现象。与模型组相比,地塞米松组以及黄芩苷高、低剂量组患者的肺组织病理学减轻,但以地塞米松组改善效果最佳。(7)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肺组织p-ERK1/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地塞米松组以及黄芩苷高、低剂量组小鼠肺组织p-ERK1/2蛋白表达明显下降。(8)模型组ERK1/2mRNA表达与空白组对比显着增多。与模型组相比,地塞米松组以及黄芩苷高、低剂量组的ERK1/2 mRNA表达明显下降。(9)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肺组织α-SMA蛋白表达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地塞米松组以及黄芩苷高、低剂量组的α-SMA蛋白表达下降明显。(10)模型组TGF-β1蛋白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明显增加,地塞米松组以及黄芩苷高、低剂量组的TGF-β1蛋白表达均比模型组显着降低。结论(1)黄芩苷能松弛小鼠支气管平滑肌,对抗乙酰胆碱引起的支气管痉挛收缩,减轻哮喘症状,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进一步揭示了黄芩苷抑制JAK/STAT6通路减轻气道炎症的分子机制,为临床治疗哮喘提供了潜在的指导。(2)黄芩苷可能是通过降低TGF-β1的蛋白表达,影响了 α-SMA的合成,并影响ERK信号传导通路,下调ERK1/2 mRNA含量,从而减轻气道炎症,抑制气道细胞质的纤维化,从而改善气道重塑,但具体的分子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胡军峰[7](2020)在《血清25-(OH)D、CD4+、CD8+水平与6岁以下儿童喘息之间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检测6岁以下喘息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淋巴细胞亚群中CD4+T淋巴细胞水平、CD8+T淋巴细胞水平,研究1、比较喘息患儿与正常健康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及淋巴细胞亚群中CD4+T淋巴细胞水平、CD8+T淋巴细胞水平之间的差异;2、进一步比较淋巴细胞亚群中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水平与25-羟维生素D水平变化之间有无相关性,从而进一步对6岁以下喘息患儿进行早期正确评估,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减少反复喘息的发作,从而降低哮喘发生率。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0月于武汉儿童医院住院治疗6岁以下喘息儿童,根据鲍一笑教授关于建立中国6岁以下儿童哮喘诊断标准的探讨,将6岁以下喘息儿童分为普通喘息组及哮喘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健康体检6岁以下儿童儿为对照组。得到对照组62例,喘息组116例。其中喘息组当中普通喘息组62例,哮喘组54例。分别测定对照组及喘息组的25-羟维生素D水平。选取对照组中39例,喘息组中47例,其中喘息组当中普通喘息组22例,哮喘组25例,分别测定选取患儿的淋巴细胞亚群中CD4+T、CD8+T淋巴细胞水平。采集所有入组儿童外周静脉血标本2ml,均离心,然后取血清标本放入-70摄氏度冰箱里进行冻存。用于测定血清中25-(OH)D水平。采集入组患儿外周静脉全血4ml,放置于乙二胺四乙酸(EDTA)管中,用于测定CD4+T、CD8+T淋巴细胞水平。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喘息组与对照组25-羟维生素D水平比较:喘息组均值(31.64±14.58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均值(47.71±14.85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哮喘组与普通喘息组25-羟维生素D水平比较:哮喘组均值(27.90±11.22ng/ml)明显低于普通喘息组均值(34.89±16.39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3、喘息组与对照组CD4+T、CD8+T水平比较:喘息组CD4+T均值(40.99±7.61%)明显高于对照组均值(36.85±10.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9)。喘息组CD8+T均值(15.79±7.08%)明显低于对照组均值(20.70±5.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4、哮喘组与普通喘息组CD4+T、CD8+T水平比较:哮喘组CD4+T均值(43.08±2.37%)高于普通喘息组均值(38.62±10.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0.05)。哮喘组CD8+T均值(12.72±5.14%)明显低于普通喘息组均值(19.29±7.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5、CD4+T水平与25-羟维生素D水平之间成中度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331,P=0.002。CD8+T水平与25-羟维生素D水平之间成低度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233,P=0.031。结论:1、喘息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儿童25-羟维生素D水平,并且哮喘组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普通喘息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25-羟维生素D水平低下是引起儿童反复喘息的高危因素,并且与喘息的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2、喘息儿童CD4+T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儿童CD4+T水平。喘息儿童CD8+T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儿童CD8+T水平,哮喘组儿童CD8+T水平明显低于普通喘息组儿童CD8+T水平。细胞免疫功能的紊乱可能是导致儿童反复喘息的重要因素。3、CD4+T水平与25-羟维生素D水平之间成负相关性,CD8+T水平与25-羟维生素D水平之间成正相关性,25-羟维生素D水平的缺乏可导致细胞免疫功能的失衡。
曹正[8](2020)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外周血中25羟维生素D、IL-17及IL-10的表达和意义》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检测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患儿外周血中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IL-17(Interleukin-17,IL-17)和IL-10(Interleukin-10,IL-10)的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25(OH)D、IL-17和IL-10在MPP患儿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1.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儿科病房收治的MPP患儿66例为实验组,并收集儿保科就诊的66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2.根据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重症组和轻症组,根据入院时有无喘息分为喘息组和非喘息组。3.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纳入实验儿童血清中25(OH)D、IL-10及IL-17含量,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1.MPP患儿25(OH)D及IL-10水平较健康儿童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MPP患儿IL-17水平较健康儿童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2.重症组患儿25(OH)D较轻症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症组患儿IL-17较轻症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3.喘息组患儿IL-17较非喘息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4.MPP患儿25(OH)D与IL-10水平呈正相关,r=0.797,P=0.000;25(OH)D与IL-17水平呈负相关,r=-0.462,P=0.000;IL-17与IL-10水平呈负相关,r=-0.332,P=0.006。结论:1.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可能会增加儿童MPP的发病风险,且患儿入院时25(OH)D水平越低,病情进展至重症MPP的可能性越大。2.IL-17作为促炎性细胞因子推动了MPP的发展,其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MPP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IL-17水平越高,炎症反应越强烈,导致重症支原体肺炎及诱发喘息的可能性越大。3.IL-10与IL-17水平呈负相关,提示IL-10作为抑炎性因子参与了MPP的发病过程。4.MPP患儿25(OH)D与IL-17水平呈负相关,与IL-10呈正相关,提示25(OH)D可能通过参与MPP患儿IL-17与IL-10的表达,推动了疾病的发展。
史觅桃,贾春梅[9](2019)在《T淋巴细胞亚群在儿童疾病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人体完整的免疫系统是其执行免疫功能的基础。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组织、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组成[1]。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异己"的过程称之为免疫应答,根据来源不同可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免疫两大类。其中参与适应免疫应答的主要细胞有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由其主导的免疫应答分别称为细
李营营[10](2019)在《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免疫失衡及hPMSCs对其免疫调控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毛细支气管炎(bronchiliotis)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小细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根据不同的指南,其发病年龄从6个月到24个月不等,该病发病率在生后第一年可达20%~30%。临床上,毛细支气管炎的特点是呼吸困难、咳嗽、过度充气、三凹征、哮鸣音或喘息。然而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定义不明确且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其临床表现、感染年龄、诱发因素以及潜在遗传机制存在差异。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和鼻病毒(rhinovirus,RV)是引起毛细支气管炎发病的主要致病因子,而80%及以上的毛细支气管炎为RSV感染引发,几乎2岁之前所有儿童都感染过RSV。该类病毒感染机体可长期作用于气道,并引发日后气道高反应及喘息发作。早期患有毛细支气管炎的儿童日后会增加哮喘的发病,部分队列研究表明该发病的比例可高达30%~40%。如果毛细支气管炎的致病因子是RSV,那么儿童发生哮喘的风险会增加2-3倍。因此,RSV感染引起的毛细支气管炎是后续哮喘发生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但其致病机制仍不清楚。支气管哮喘的特征是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重塑和气道高反应性,是由多种宿主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目前治疗哮喘的主要药物为糖皮质激素,由于激素长期应用及远期副作用,不仅造成治疗的依从性下降,而且增加了哮喘儿童及其家庭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毛细支气管炎同样引起气道炎症及气道高反应性,且二者均存在Th1/Th2、Treg/Th17失衡,与哮喘存在类似的免疫功能紊乱。RSV目前被认为是引发儿童后期喘息的早期标志物。因此,更好地了解病毒感染的个人及环境因素可能是预防日后喘息发作的新策略,并可能会降低日后哮喘发生的风险。目前临床上针对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仍存在争议,尚无有效及特异治疗药物,国际共识及国内指南中较一致的是均不建议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或抗生素。帕利珠单抗是一种针对RSV的单克隆抗体,早期预防接种能降低严重RSV感染,减少早产儿6年随访中的复发性喘息,但其不会影响日后哮喘的发病率。因此,寻找一种有效调节免疫功能并副作用小的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药物势在必行。现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 stem cell,MSCs)具有修复和免疫调节特性,已成为潜在的细胞疗法,并在某些肺部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中得到临床应用。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human placent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hPMSCs)相对其他MSCs更易获得,更容易诱导免疫耐受,更接近于临床。关于hPMSCs是否可以用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治疗,及如何发挥调节免疫功能作用,并减少日后哮喘的发病,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Notch信号通路是一种高度保守的信号通路,在CD4+T细胞的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Notch信号的受体与配体结合后可相互作用,从而调控Th细胞因子的产生和极化。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阻断Notch信号通路后可缓解RSV毛细支气管炎大鼠气道炎症,减轻Th1/Th2细胞失衡。有研究表明,hPMSCs对Notch信号的表达起到重要的免疫调控作用。基于此,我们认为hPMSCs可能通过调节Notch信号的表达来调控毛细支气管炎大鼠的发病,可是hPMSCs参与毛支发病的机制和具体效应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通过临床及基础研究两部分内容,来评估不同程度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免疫功能紊乱及对日后喘息发生的影响,并评价hPMSCs移植后对大鼠毛细支气管炎模型Th细胞平衡、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hPMSCs调节RSV毛细支气管炎免疫功能的分子学机制,为毛细支气管炎寻找新的临床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不同严重程度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免疫失衡及对日后哮喘发生的影响目的 比较健康儿童与不同严重程度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急性期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Th1、Th2、Treg、Th17细胞百分比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随访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4岁龄时哮喘的发生情况以及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IgE水平变化,了解不同严重程度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体内免疫失衡状态及对日后哮喘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RSV 阳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68例,正常对照组30例。其中轻度毛细支气管炎组32例,中重度毛细支气管炎组36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方法(FCM)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h1、Th2、Treg、Th17细胞所占CD4+T细胞比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4、IL-10、IL-17水平。随后采用哮喘调查表、电话、来院复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随访,记录轻度组、中重度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4岁龄哮喘的发病情况。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两组随访组患儿外周血血清中IFN-y、IL-4水平,化学发光法测定外周血血清中IgE水平。结果 1.相较于正常对照组,轻度毛细支气管炎组患儿Th1亚群细胞百分比、IFN-γ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Th2亚群细胞百分比、IL-4表达明显增加(P<0.05);中重度毛细支气管炎组较轻度毛细支气管炎组Th1亚群细胞百分比、IFN-y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Th2亚群细胞百分比、IL-4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2.轻度毛细支气管炎组较正常对照组PBMC中Treg细胞亚群百分比、IL-10明显下降(P<0.05),Th17细胞亚群百分比、IL-17升高(P<0.05);相较于轻度毛细支气管炎组,中重度毛细支气管炎组PBMC中Treg细胞亚群百分比、IL-10明显降低(P<0.05),Th17细胞亚群百分比、IL-17水平升高(P<0.05)。3.成功随访5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其中轻度毛细支气管炎后发生哮喘患儿2例,非哮喘患儿22例(轻度随访组共24例);中重度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患儿8例,非哮喘患儿18例(中重度随访组共26例),轻度随访组哮喘发病率与中重度随访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相较于正常对照组,轻度随访组、中重度随访组患儿血清中IFN-γ的表达水平有降低趋势,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正常对照组,轻度随访组血清中IL-4的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重度随访组血清IL-4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轻度随访组血清中IgE表达有上升趋势,但其表达值在正常范围内;而中重度随访组表达显着升高,其均值远远高于正常值,相较于轻度随访组血清IgE表达量明显增高(P<0.05)。结论 1.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急性期存在Th1/Th2细胞失衡及相关细胞因子的改变;2.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急性期存在Treg/Th17细胞失衡及相关细胞因子的改变;3.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病情越严重,Th1/Th2、Treg/Th17细胞失衡越明显;4.RSV感染后可造成患儿的长期损伤,导致IL-4以及IgE的表达量升高;5.初诊时RSV毛细支气管炎病情严重程度与日后哮喘的发生风险可能相关。第二部分 毛细支气管炎大鼠Notch信号通路的变化及hPMSCs移植的影响目的 建立大鼠毛细支气管炎模型和hPMSCs干预模型,研究hPMSCs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大鼠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RSV毛细支气管炎组、hPMSCs移植组、正常对照组,培养并鉴定hPMSCs,利用RSV滴鼻诱导建立RSV毛细支气管炎大鼠模型,采用尾静脉注射hPMSCs建立hPMSCs干预模型,观察各组大鼠症状、气道炎症改变、气道高反应性、BALF细胞分类,检测肺组织Th1、Th2相关蛋白,血液、肺组织、淋巴液中Notch信号相关受体及配体在各组大鼠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1.观察记录到正常对照组大鼠表现基本正常,RSV毛细支气管炎组及hPMSCs移植组大鼠在造模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毛细支气管炎样发作症状,在整个造模及药物干预过程中无大鼠死亡。2.HE染色显示支气管及肺泡结构在正常对照组大鼠的表现大致正常,RSV毛细支气管炎组支气管及血管周围炎症细胞广泛浸润;与RSV组比较,hPMSCs移植组炎症反应程度减轻。3.RSV毛细支气管炎组AHR、BALF细胞总数较正常对照组、hPMSCs移植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相比,RSV毛细支气管炎组肺匀浆中T-bet的相对含量降低、GATA-3的相对含量升高(P<0.05);与RSV毛细支气管炎组相比,hPMSCs移植组T-bet的相对含量升高、GATA-3的相对含量降低(P<0.05)。5.RSV毛细支气管炎组相较于hPMSCs与正常对照组,肺组织中Notch1、Notch2、Jaddged1蛋白的表达显着升高(P<0.05),Notch3、Delta4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6.hPMSCs移植组相较于RSV毛细支气管炎组,血液、肺组织、淋巴液中 Notch1、Notch2、Jaddged1mRNA 表达显着下调(P<0.05),Notch3、Delta4mRNA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 1.毛细支气管炎大鼠模型及hPMSCs干预模型诱导成功;2.Notch信号参与了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3.hPMSCs可能通过下调Notch信号的表达从而减轻毛细支气管炎的严重程度。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激素依赖型哮喘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 1 激素依赖型哮喘概述 |
| 2 激素依赖性哮喘、激素抵抗性哮喘、难治性哮喘之间的关系 |
| 3 激素依赖性哮喘的诱因 |
| 4 激素依赖型哮喘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学特征 |
| 5 鉴别诊断 |
| 6 激素依赖性哮喘的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激素依赖性哮喘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 1 病因病机 |
| 2 辨证论治 |
| 2.1 分期辨证论治 |
| 2.2 脏腑辨证论治 |
| 2.3 分型辨治 |
| 2.4 专方专治 |
| 2.5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2.6 其他治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 三步序贯法治疗激素依赖型哮喘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概况 |
| 1 三步序贯法理论的产生及内涵 |
| 2 三步序贯法治疗SDA的理法方药 |
| 3 三步序贯法临床应用概况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前言 |
| 第一章 基于数据挖掘总结崔红生教授治疗哮病的中药用药规律 |
| 第一节 概述 |
|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研究方法 |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 1 基本信息统计 |
| 2 总体方药信息统计 |
| 3 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分析 |
| 第四节 讨论 |
| 1 哮病概述 |
| 2 SDA的中医证治机理 |
| 3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 4 从肝论治治疗哮病 |
| 5 加减乌梅丸方分析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加减乌梅丸方治疗SDA的作用机制 |
| 第一节 概述 |
|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
| 1 加减乌梅丸方有效活性成分 |
| 2 筛选加减乌梅丸方与SDA的共同作用靶点 |
| 3 关键化学成分-共同靶点网络构建 |
| 4 PPI网络构建 |
| 5 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 |
| 6 分子对接 |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 1 加减乌梅丸方有效活性成分 |
| 2 加减乌梅丸方-SDA靶点预测 |
| 3 加减乌梅丸方中活性成分与SDA基因网络构建 |
| 4 PPI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
| 5 GO功能富集分析 |
| 6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 7 靶点-通路网络构建 |
| 8 分子对接结果 |
| 第四节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SDA中医诊断与治疗量表拟定的初探 |
| 第一节 概述 |
|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
| 1 研究目的 |
| 2 激素依赖型哮喘中医证候规律的研究方案构建 |
| 3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
| 4 统计学分析 |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 1 专家积极程度与权威程度 |
| 2 专家协调程度 |
| 3 专家咨询建议 |
| 4 问卷调查评分结果 |
| 5 构建SDA中医诊疗指南专家调查量表 |
| 第四节 讨论 |
| 1 拟定SDA中医诊疗指南专家调查量表的重要性及应用价值 |
| 2 拟定SDA中医诊疗指南专家调查量表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
| 3 拟定SDA中医诊疗指南专家调查量表的依据及指导意义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致谢 |
| 附录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论文一 麻杏石甘汤对过敏性哮喘模型大鼠的抗过敏作用观察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论文二 麻杏石甘汤对过敏性哮喘大鼠Th2、Th9、Th17的调控作用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论文三 麻杏石甘汤对体外培养PBMC中Th2、Th9、Th17的调控作用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综述一 辅助T细胞亚群对过敏性哮喘的调控作用机制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麻杏石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研究进展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中医对哮喘的认识 |
| 一、古代中医对哮喘的认识 |
| 二、现代中医对哮喘的认识与辨治 |
| 第二节 哮喘的西医研究进展 |
| 一、哮喘的定义 |
| 二、哮喘的流行病学研究 |
| 三、哮喘的病因 |
| 四、哮喘的治疗 |
| 五、哮喘与Th17/Treg细胞平衡 |
| 第三节 RLZ-8的免疫研究进展 |
| 一、凝集红细胞作用 |
| 二、免疫活性 |
| 三、抑制过敏性反应 |
| 四、抗癌活性 |
| 五、抗炎 |
| 六、其他作用 |
| 第二章 RLZ-8对哮喘小鼠的作用及免疫调节机制研究 |
| 第一节 实验材料及试剂 |
| 一、实验动物 |
| 二、主要实验仪器 |
| 三、实验试剂 |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 一、主要试剂的配制 |
| 二、实验分组及小鼠哮喘模型的建立 |
| 三、肺组织组织学检测 |
| 四、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免疫学检测 |
| 五、肺组织mRNA提取及Real-time PCR检测 |
| 六、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细胞表型 |
| 七、Western Blotting检测 |
| 八、统计方法 |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 一、rLZ-8降低哮喘小鼠肺部炎症细胞浸润 |
| 二、rLZ-8抑制OVA诱导的哮喘小鼠脾脏CD11c~+ DC的成熟 |
| 三、rLZ-8影响哮喘小鼠BALF细胞因子的水平 |
| 四、rLZ-8调控哮喘小鼠肺组织mRNA表达 |
| 五、rLZ-8降低了哮喘小鼠脾脏Th17的比例并增加了Treg细胞的比例 |
| 六、rLZ-8抑制哮喘小鼠STAT3信号通路活化 |
| 第四节 讨论 |
| 一、OVA诱导建立小鼠哮喘模型 |
| 二、rLZ-8对Th17/Treg细胞平衡的调控作用 |
| 三、rLZ-8对肺组织相关转录因子的调控作用 |
| 四、rLZ-8调控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因子的释放 |
| 五、rLZ-8抑制哮喘小鼠肺部DC成熟 |
| 六、rLZ-8抑制小鼠肺组织STAT3信号通路 |
| 第三章 RLZ-8干预哮喘气道炎症的免疫机制体外研究 |
| 第一节 实验材料及试剂 |
| 一、实验动物 |
| 二、实验仪器 |
| 三、实验试剂 |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 一、主要试剂的配制 |
| 二、小鼠脾脏CD3~+T细胞的提取 |
| 三、Annexin/pi法进行细胞凋亡实验 |
| 四、ELISA检测CD3~+T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分泌 |
| 五、rLZ-8对体外CD4~+IL-17A~+ Th17细胞分化影响的体外研究 |
| 六、小鼠脾脏CD4~+CD25~+ Treg细胞的提取 |
| 七、CSFE检测rLZ-8对CD4~+CD25~+ Treg细胞的体外增殖作用 |
| 八、小鼠脾脏CD4~+CD25~- T细胞的提取 |
| 九、流式细胞术检测rLZ-8对Treg的分化影响 |
| 十、Western Blotting检测CD3~+T淋巴细胞中STAT3的表达 |
| 十一、统计方法 |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 一、rLZ-8对CD3~+T细胞毒性 |
| 二、rLZ-8对CD3~+T细胞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
| 三、rLZ-8抑制Th17的体外活化和增殖 |
| 四、rLZ-8促进CD4~+Foxp3~+Treg体外分化 |
| 五、rLZ-8抑制STAT3信号通路在体外的活化 |
| 第四节 讨论 |
| 一、rLZ-8直接从细胞层面和转录因子的表达作用于Th17/Treg细胞平衡 |
| 二、rLZ-8对体外培养T细胞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 |
| 三、rLZ-8抑制体外培养T细胞STAT3信号通路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Sema4D对哮喘免疫炎症的影响及咳喘宁的干预作用 |
| 前言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主要试剂 |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 2 实验方法 |
| 2.1 哮喘大鼠模型的建立 |
| 2.2 气道反应性测定 |
| 2.3 实验分组及给药 |
| 2.4 标本留取 |
| 2.5 指标检测及方法 |
| 3 统计学分析 |
| 4 结果 |
| 4.1 两组大鼠气道反应性结果 |
| 4.2 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比较 |
| 4.3 各组大鼠气道下胶原沉积情况 |
| 4.4 各组大鼠肺组织Sema4D的表达 |
| 4.5 各组大鼠肺组织CD72的表达 |
| 4.6 各组大鼠肺组织Plexin-B1的表达 |
| 4.7 各组大鼠相关炎症因子检测 |
| 5 讨论 |
| 第二部分 Sema4D对模型大鼠气道上皮增殖与迁移的调节及咳喘宁的干预作用 |
| 前言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主要试剂 |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 1.4 主要试剂配制 |
| 2 实验方法 |
| 2.1 含药血浆的制备 |
| 2.2 大鼠气道上皮细胞培养、纯化与鉴定 |
| 2.3 细胞分组及处理 |
| 2.4 检测指标及方法 |
| 3 统计学分析 |
| 4 结果 |
| 4.1 细胞鉴定结果 |
| 4.2 咳喘宁对哮喘大鼠气道上皮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及干预作用 |
| 4.3 Sema4D对模型组大鼠气道上皮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及咳喘宁的干预作用 |
| 5 讨论 |
| 第三部分 Sema4D对 PI3K/Akt信号通路的调节及咳喘宁的干预作用 |
| 前言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细胞 |
| 1.2 主要试剂 |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 1.4 主要试剂配制 |
| 2 实验方法 |
| 2.1 大鼠气道上皮细胞培养、纯化与鉴定 |
| 2.2 细胞分组及处理 |
| 2.3 检测指标及方法 |
| 3 统计学方法 |
| 4 结果 |
| 4.1 咳喘宁通过PI3K/Akt通路 对哮喘的影响及干预作用 |
| 4.2 Sema4D通过PI3K/Akt通路对哮喘的影响及干预作用 |
| 5 讨论 |
| 结论 |
| 致谢 |
| 课题资助 |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Sema4D在RSV诱发哮喘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选择标准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脱漏及剔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指标检测 |
| 2.2 治疗方法 |
| 2.3 观察方法 |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 3 统计方法 |
| 结果 |
| 1 观察各组性别、年龄比较 |
| 1.1 各组小儿性别的分布比较(表1-1) |
| 1.2 各组小儿年龄的分布比较(表1-2) |
| 2 观察各组小儿治疗前后的指标水平变化 |
| 2.1 观察各组小儿血清OVAsIgE水平变化(表 2-1) |
| 2.2 观察各组小儿血清IL-35水平变化(表 2-2) |
| 2.3 观察各组小儿血清IL-37水平变化(表 2-3) |
| 3 临床疗效评价 |
| 3.1 A、B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评分比较 |
| 3.2 A、B 两组小儿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
| 讨论 |
| 1 中医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
| 1.1 病名的概述 |
| 1.2 本虚标实是小儿鼻鼽病的重要病因病机 |
| 1.3 扶正祛邪是治疗小儿鼻鼽病的重要治法 |
| 1.4 鼻鼽病外治法的研究概况 |
| 2 现代医学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
| 2.1 变应性鼻炎的流行病学 |
| 2.2 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 |
| 2.3 变应性鼻炎的治疗 |
| 3 导师学术思想 |
| 3.1 风邪犯肺是小儿AR发作期的重要病机 |
| 3.2 疏风醒鼻法是小儿鼻鼽病发作期的重要治法 |
| 3.3 疏风醒鼻方和醒鼻凝胶滴鼻剂是治疗AR的有效方药 |
| 3.4 灵活机巧用药对 |
| 4 本课题结果与讨论 |
| 4.1 本课题研究结果 |
| 4.2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中医哮病的基础研究 |
| 1.1 病因 |
| 1.2 病机 |
| 1.3 临床治疗 |
| 2 定喘汤在热哮证中的研究应用 |
| 2.1 定喘汤的来源 |
| 2.2 定喘汤的基础研究 |
| 2.3 定喘汤的临床效果 |
| 3 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 |
| 3.1 基础研究 |
| 3.2 临床研究 |
| 4 结论 |
| 5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定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可能作用靶点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活性化合物数据库的建立 |
| 1.2 活性化合物的靶点预测 |
| 1.3 支气管哮喘相关基因的筛选 |
| 1.4 可视化网络构建 |
| 1.5 GO分析与通路分析 |
| 2 数据分析结果 |
| 2.1 活性化合物筛选 |
| 2.2 活性化合物靶点预测 |
| 2.3 定喘汤活性化合物-靶点网络拓扑分析 |
| 2.4 支气管哮喘相关的靶点收集 |
| 2.5 定喘汤-支气管哮喘相关的靶点网络分析 |
| 2.6 GO分析 |
| 2.7 通路富集分析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黄芩苷对小鼠气道炎症的抑制及重塑作用 |
| 1. 前言 |
| 2 实验动物 |
| 3 试剂及仪器 |
| 3.1 主要试剂 |
| 3.2 主要仪器 |
| 4 实验方法 |
| 4.1 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分组 |
| 4.2 样本获取与处理 |
| 4.3 ELISA分析 |
| 4.4 western blot分析 |
| 4.5 免疫组化染色法 |
| 4.6 荧光定量PCR法 |
| 4.7 HE染色法 |
| 4.8 气道阻力与肺顺应性检测 |
| 4.9 统计学分析 |
| 5 实验结果 |
| 5.1 哮喘小鼠动物模型的构建及实验方案 |
| 5.2 黄芩苷抑制OVA诱导的BALF炎症细胞募集 |
| 5.3 黄芩苷减轻OVA诱导的气道炎症 |
| 5.4 黄芩苷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因子减轻气道炎症 |
| 5.5 黄芩苷降低OVA诱导的全身免疫球蛋白产生量 |
| 5.6 黄芩苷通过JAK-STAT6途径减轻气道炎症 |
| 5.7 不同给药组肺组织病理学比较结果(HE染色) |
| 5.8 不同给药组小鼠肺组织p-ERK1/2蛋白表达结果 |
| 5.9 不同给药组气道组织ERK1/2mRNA表达结果 |
| 5.10 不同给药组小鼠肺组织α-SMA表达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 5.11 不同给药组小鼠气道组织TGF-β1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 6 讨论 |
| 6.1 黄芩苷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因子和JAK-STAT6途径减轻气道炎症 |
| 6.2 黄芩苷对支气管哮喘小鼠气道重塑作用 |
| 7 结论 |
| 8 参考文献 |
| 问题和展望 |
| 第四部分: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问题的提出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方法 |
| 第2章 研究内容 |
| 2.1 材料与试剂 |
| 2.1.1 研究对象 |
| 2.1.2 收集资料 |
| 2.1.3 实验试剂 |
| 2.1.4 实验仪器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25-羟维生素D检验原理及方法 |
| 2.2.2 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检测原理及方法 |
| 2.3 统计学分析 |
| 第3章 结果 |
| 3.1 喘息组与对照组比较 |
| 3.1.1 喘息组与对照组25-羟维生素D水平的比较 |
| 3.1.2 喘息组与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水平比较 |
| 3.2 普通喘息组与哮喘组比较 |
| 3.2.1 普通喘息组与哮喘组25-羟维生素D水平比较 |
| 3.2.2 普通喘息组与哮喘组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水平比较 |
| 3.3 25-羟维生素D的水平与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水平相关性分析 |
| 3.3.1 25-羟维生素D的水平与CD4+T淋巴细胞水平相关性分析 |
| 3.3.2 25-羟维生素D的水平与CD8+T淋巴细胞水平相关性分析 |
| 第4章 讨论 |
| 4.1 维生素D与儿童喘息 |
| 4.2 T淋巴细胞亚群与儿童喘息 |
| 4.3 维生素D与 T淋巴细胞亚群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内容与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2.实验内容与方法 |
| 2.1 样本量计算 |
| 2.2 标本收集 |
| 2.3 实验试剂 |
| 2.4 仪器设备 |
| 2.5 实验步骤及方法 |
| 3.质量控制 |
| 4.统计学分析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 导师评阅表 |
| 1 来源及分类 |
| 2 分离、类型鉴定及功能测定 |
| 3 T细胞亚群相关儿童疾病 |
| 3.1 变态反应性疾病 |
| 3.1.1 过敏性鼻炎 |
| 3.1.2 支气管哮喘与咳嗽变异性哮喘 |
| 3.2 感染性疾病 |
| 3.2.1 结核病(TB) |
| 3.2.2 反复呼吸道感染 |
| 3.3 血液系统疾病 |
| 3.3.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
| 3.3.2 小儿急性白血病 |
| 3.4 风湿性疾病 |
| 3.4.1 过敏性紫癜 |
| 3.4.2 川崎病 |
| 4 展望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不同严重程度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免疫失衡及对日后哮喘发生的影响 |
| 一. 前言 |
| 二. 对象和方法 |
| 三. 结果 |
| 四. 讨论 |
| 五. 结论 |
| 六.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毛细支气管炎大鼠Notch信号通路的变化及hPMSCs移植的影响 |
| 一. 前言 |
| 二. 材料与方法 |
| 三. 结果 |
| 四. 讨论 |
| 五. 结论 |
| 六.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己发表论文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外文论文一 |
| 外文论文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