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露[1](2021)在《热敏灸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症状改善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中医外治法热敏灸对老年AML(非M3)化疗后患者的干预作用,探讨热敏灸对老年AML化疗后相关症状改善的有效性,为热敏灸在老年AML化疗后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46例老年AML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予以去甲基化化疗,实验组在化疗的基础加上热敏灸治疗,热敏灸选穴为大椎穴、膈俞穴、肾俞穴、脾俞穴、胃俞穴,热敏灸治疗从化疗第1天开始,每天1次,每次治疗持续时间为热敏化现象消失时,连续治疗至化疗第21天;两组均予以止呕、护胃、护肝等,必要时抗感染、输血等对症支持治疗。于化疗前、化疗第14天、化疗第21天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血细胞计数包括WBC、NEUT、HGB及PLT;化疗前及化疗第14天生活质量评分;治疗期间红细胞悬液、单采血小板输注量;统计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组间数据的差别。结果:1.中医症状积分:骨痛症状除实验组在化疗第21天明显轻于化疗第14天外,余组内比较均无明显变化;化疗第14天、第21天两组骨痛积分相差不大,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热敏灸对骨痛症状的改善不明显。化疗第14天两组瘀斑、头晕、乏力、纳差症状积分均较化疗前增加(P<0.05);说明化疗加重了两组瘀斑、头晕、乏力、纳差等症状;化疗第21天两组瘀斑、头晕、乏力、纳差症状积分较化疗第14天均有所下降,但除实验组纳差症状有明显好转外,余症状好转均无明显差别;实验组化疗第14天及第21天瘀斑、头晕、乏力、纳差症状均轻于对照组,说明热敏灸可以有效改善瘀斑、头晕、乏力、纳差症状。化疗第14天、第21天两组发热症状积分与前一时间点组内比较均增加,除对照组在化疗第14天与化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余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化疗可加重患者发热症状;实验组化疗第14天、第21天发热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其中化疗第14天两组比较差异性不大,化疗第21天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说明热敏灸可改善发热症状。中医症状总积分为各个症状积分的总和,化疗第14天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明显增加(P<0.05),说明化疗会加重患者不适症状;化疗第21天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较化疗第14天减少(实验组P<0.05,对照组P>0.05),在化疗第21天不适症状有所减轻,但对照组减轻不明显;实验组化疗第14天、化疗第21天不适症状均明显轻于对照组,说明热敏灸能够改善患者总体不适症状。2.中医疗效比较:化疗第21天相对于化疗第14天,中医症状改善情况,实验组有效率为3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6%,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热敏灸可有效提高中医疗效。3.生活质量评分: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在化疗第14天均有明显的降低,但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热敏灸对提高患者化疗后的生活质量有明显的疗效。4.血细胞计数:治疗后,组内比较显示:化疗第14天两组血细胞计数包括WBC、NEUT、HGB及PLT均明显降低(P<0.05),说明化疗会引起骨髓抑制,导致血细胞的下降;化疗第21天两组血细胞计数均较化疗第14天有所上升(P<0.05),说明化疗第21天骨髓缓慢恢复,血细胞计数缓慢上升,但仍处于低水平。组间比较显示:实验组化疗第14天、化疗第21天血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热敏灸可有效减轻骨髓抑制,并可促进骨髓的恢复。5.治疗期间输血情况比较:治疗期间实验组红细胞悬液输注量、单采血小板输注量均低于对照组。其中红细胞悬液输注量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说明热敏灸可有效减少红细胞悬液输注量。单采血小板输注量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说明热敏灸对单采血小板输注量影响不明显。结论:热敏灸能改善老年AML化疗后相关症状,提高老年AML化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有效减轻化疗后骨髓抑制,减少血液制品的用量;此观察显示:除中医内治法外,热敏灸也是老年AML患者化疗的有效干预手段。
王志清[2](2020)在《芪附扶正合剂联合低剂量传统化疗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非M3)的疗效分析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传统低剂量化疗方案联合和不联合芪附扶正合剂(Modified Qifu Fuzheng Decoction,QFFZD)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非M3)的相关临床指标,包括缓解率、中医症候积分、复发率、生存率及感染发生率等,客观评价QFFZD在老年AML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再通过体外实验探讨QFFZD协同阿糖胞苷(Cytarabine,Ara-C)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HL-60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探寻其分子学作用机制,为临床QFFZD辅助治疗AML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临床研究方法:根据患者治疗期间是否联合口服芪附扶正合剂中药,将58例老年AML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组予低剂量传统化疗方案联合QFFZD口服,对照组仅予低剂量传统化疗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CR率、诱导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变化情况、复发率、中位生存期、总生存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诱导期感染发生率及远期感染发生率。实验研究方法:(1)采用20只SD雄性大鼠,适应性饲养后随机分为对照组与QFFZD治疗组,分别予2mL生理盐水和2mL生药浓度为1.68 g/mL QFFZD灌胃,连续7天。第8天麻醉后主动脉取血,分离得到上层血清,-80℃保存备用;2.采用MTT比色分析法检测不同浓度QFFZD含药血清、Ara-C单用和联合干预HL-60细胞24h和48h后对其的增殖抑制作用;(3)PI单染流式细胞术(FCM)用于检测QFFZD含药血清、Ara-C单用以及联合使用对HL-60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4)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QFFZD含药血清、Ara-C单用以及联合使用对HL-60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5)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检测QFFZD含药血清、Ara-C单用以及联合使用对HL-60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兔Bcl-2相关X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ARP)及其剪切体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以及Akt/p5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6)免疫印迹实验被用于检测Akt特异性抑制剂MK-2206 2HCL干预HL-60细胞后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临床研究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CR率分别为66.7%、6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诱导化疗结束后改善中医症候积分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略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5.0%和58.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远期生存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估计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1.818.7个月和16.8±5.7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60.3±9.4)%和(56.7±9.4)%,3年生存率分别为(39.0±9.8)%和(27.2±9.6)%,5年生存率分别为(27.9±9.7)%和(20.4±9.3)%,均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213);在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诱导期感染发生率(46.7%)与对照组(46.4%)相差不大;观察组远期的感染发生率(28.0%)低于对照组(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研究结果:1.MTT比色分析法结果显示,相同干预时间下,QFFZD含药血清(2%、4%、6%、8%、10%)和 Ara-C(0.5μmol/L、1μmol/L、2μmol/L、4μmol/L、8μmol/L)单用以及联合使用对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均呈浓度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QFFZD含药血清和Ara-C单独和联合干预HL-60细胞24h和48h后,其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相同干预时间下,二者联合使用对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与二者单独使用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PI单染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QFFZD含药血清(10%)和Ara-C(8μmol/L)单独以及联合干预HL-60细胞24h后,均能将HL-60细胞阻滞于G1期,两药联合时对HL-60细胞的周期阻滞作用更加明显(p<0.05)。3.流式细胞术检测QFFZD含药血清(10%)和Ara-C(8μmol/L)单独以及联合干预HL-60细胞24h后细胞的凋亡率。结果显示,单用以及联合使用均能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并且两药合用时凋亡效果更加明显(p<0.05)。4.QFFZD含药血清(10%)和Ara-C(8μmol/L)单独以及联合干预HL-60细胞24h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促凋亡蛋白Bax以及执行凋亡程序的关键蛋白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而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水平则低于空白组(p<0.05)。与此同时,Akt/p5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Akt的表达水平各给药组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而p53的表达水平各给药组则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5.在用QFFZD含药血清(10%)和Ara-C(8 μmol/L)共同干预HL-60细胞前,予Akt特异性抑制剂MK-2206 2HCL(5 nmol/L)预处理24h后,以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Akt特异性抑制剂预处理后,凋亡相关蛋白Bax、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而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则有所升高(p<0.05)。结论临床研究表明,QFFZD联合低剂量传统化疗方案治疗老年AML较单纯应用化疗有一定优势,尤其体现在可以改善中医症候积分,降低远期感染发生率;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一定程度上可延长中位生存期,提高3年及5年生存率的趋势(虽未达到统计学差别)。实验研究表明,1.芪附扶正合剂含药血清和阿糖胞苷在体外单用和联合使用均能以浓度和时间依赖的方式有效地抑制HL-60细胞的增殖,而且表现出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协同或叠加效应。2.芪附扶正合剂含药血清和阿糖胞苷在体外单用和联合使用均能明显地提高处于G1期的HL-60细胞比率,同样表现出明显的协同作用。3.芪附扶正合剂含药血清和阿糖胞苷可诱导HL-60细胞发生凋亡,其过程可能是通过调控Akt/p53信号通路从而启动内源性细胞凋亡途径发挥作用。
李紫璇[3](2020)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中医证型分布与WT1基因及其他相关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对AML患者进行中医证型研究,探讨中医证型与患者性别、年龄、WT1基因表达量及AML预后分层的关系,以期为AML的中医预后提供一个新的参考方向。方法:按研究要求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AML患者,共计14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过化疗,依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及《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7年版)》判定其疗效,根据四诊信息,确定中医证型,将患者分为气血两虚证、气阴两虚证、热毒炽盛证、毒瘀互结证、正虚邪实证5种证型。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除WT1基因的测定值外,收集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染色体检测报告、基因突变检查,综合上述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预后的危险分层。整理以上数据,采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分别探讨AML中医证型与患者性别、年龄、WT1基因表达量及疾病预后分层的关系、预后的危险分层与WT1基因表达量的关系、AML各亚型(M1-M7,不包括M3)与WT1基因表达的关系。本研究中,所有病人WT1基因实时定量PCR检测由北京海斯特医学检验机构测定,利用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样本中WT1基因的m RNA表达量,WT1的表达水平以WT1拷贝数与ABL拷贝数的比值乘以104表示,检出WT1拷贝即认为是阳性。结果:(1)144例患者均接受过化疗,包括化疗后缓解者59例,化疗后未缓解者39例,复发难治者46例;其中气血两虚证20例(缓解13例,未缓解5例,复发难治2例),气阴两虚证23例(缓解21例,未缓解2例);热毒炽盛证28例(未缓解7例,复发难治21例),毒瘀互结证患者8例(未缓解2例,复发难治6例);正虚邪实证65例(缓解25例,未缓解23例,复发难治17例),其中虚实相间证的患者数最多,而仅表现为虚证(气血两虚证或气阴两虚证)或实证(热毒炽盛证或毒瘀互结证)的患者数相对较少。(2)统计144例AML患者,男性患者64例,占44.4%,女性患者80例,占55.6%,男:女=4:5。对各组中医证型的性别进行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本研究认为中医证型分布与患者性别无相关性。(3)144例AML患者最小年龄为18岁,最大年龄为79岁,中位年龄用M±Q标示为56±11岁,将全部患者按年龄段分为三组:18岁-39岁(20例),40岁-59岁(66例),≥60岁(58例),统计各年龄组患者WT1基因表达量,发现AML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年龄相关(P<0.05)。在18-39岁患者中,气阴两虚证患者所占比例最大,气血两虚证与正虚邪实证比例相当;在40-59岁患者中,正虚邪实证例数最多,占总数50%,其次为热毒炽盛证,为22.7%,气血两虚证及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相当,毒瘀互结证例数最少;在≥60岁患者中,正虚邪实证比例最高,为44.8%,热毒炽盛证次之,其余三证例数相当。(4)分析各年龄组患者WT1基因的表达情况,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各年龄阶段与WT1基因表达水平存在相关性。将各年龄组两两比较,18-39岁组与40-59岁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40-59岁患者WT1基因中位表达量高于18-39岁患者;18-39岁与≥60岁患者相比较,≥60岁组患者中位表达水平较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0-59岁与≥60岁组相比较,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AML各亚型与WT1基因表达水平关系中,经统计分析,WT1表达水平在AML亚型中分布不同(P<0.05)。将AML各亚型进行两两比较,仅M1与M5、M2与M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5患者WT1表达水平高于M1组与M2组,而在其余各组的两两比较中,在本次研究中均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统计各危险分层组中WT1基因表达量,WT1基因表达水平与疾病危险分层有关(P<0.05)。高危组WT1基因表达量高于低危组(P<0.05),中危组的WT1表达水平亦高于低危组(P<0.05),高危组与中危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WT1基因在高危组及中危组中表达水平较高,而在低危组中表达水平相对较低。AML不同危险分层提示不同的预后,因此,WT1基因表达水平高者预后较差,而表达量低者预后相对较好。(7)在AML的疾病预后分层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中,气血两虚证与气阴两虚证的低危患者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85.0%、82.6%,中危组与高危组患者数极少;在热毒炽盛证与毒瘀互结证中高危组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60.7%、62.5%;在正虚邪实证中,中危组患者例数最多,所占比例为40.0%。经Fisher确切概率法得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AML患者5种中医证型与疾病危险分层相关。(8)统计5个中医证型组WT1基因的m RNA表达量,5组WT1基因表达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中医证型分布与WT1基因表达水平相关。进一步进行5组中医证型非参数检验后的两两比较,发现热毒炽盛证及毒瘀互结证患者WT1基因表达水平最高,其次为正虚邪实证,而气血两虚证及气阴两虚证患者WT1基因表达水平最低。结论:AML中医证型分布与患者性别无相关性,与患者年龄、AML亚型、WT1表达水平及AML危险分层相关,老年患者WT1基因表达量高,M5患者WT1表达水平高于M1组与M2组;WT1基因表达量与AML危险分层也表现出相关性,而疾病危险分层往往提示着不同的预后结果,因此AML中医证型及WT1表达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提示着预后,其中,热毒炽盛证、毒瘀互结证预后差,WT1表达水平高者预后差;本研究对AML中医辨证治疗的预后判断具有指导意义。
王雪梅[4](2019)在《健脾补髓法联合CAG方案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中医健脾补髓法这一治法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证患者的干预作用,验证中医健脾补髓法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脾肾阳虚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广大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一条切实可行之路。方法:根据本临床观察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50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结合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CAG方案化疗,试验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中药白血病I号方。通过2个疗程的治疗,观察、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的观察两组有效率、输血频率及治疗结束10天后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进而对白血病I号方的疗效性和安全性做出评价。结果:(1)治疗组在输注红细胞悬液、辐照单采血小板的总量上明显均优于对照组(P<0.05),因此可以认为白血病I号方可以减少脾肾阳虚证的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输血总量、提高老年人生存质量,为临床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提供了思路。(2)治疗组与对照组使用药物对两组有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率、生存期影响无明显差别(P>0.05)。(3)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在血细胞分析(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缺乏恢复期方面影响无明显差别(P>0.05)。(4)治疗组与对照组使用药物对肝功能(AST)、肾功能(肌酐、尿素氮)、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影响均无明显差别(P>0.05)。虽然两组存在治疗上存在用药的差异性,但安全性观察指标未见与用药相关的异常改变,耐受性、安全性较好。结论:健脾补髓法联合CAG方案在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脾肾阳虚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的减少输血量,且安全性良好,是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脾肾阳虚证)有效的方法之一。
张婷[5](2018)在《芪莲益髓清毒颗粒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观察及对白血病细胞株NB4端粒相关蛋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芪莲益髓清毒颗粒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芪莲益髓清毒颗粒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并探讨芪莲益髓清毒颗粒对急性白血病NB4细胞端粒相关蛋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其更好的用于白血病的治疗寻求实验学支持,以期为提高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1.临床试验:选择2015年9月—2017年12月就诊于山东省中医院血液科的急性白血病初治患者30例,年龄在15-75岁之间,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中药组给予常规化疗方案加芪莲益髓清毒颗粒,每次3袋,每日三次辅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方案。两个疗程后,分析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疗效与临床血象。2.体外实验:(1)培养急性白血病NB4细胞株。(2)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点芪莲益髓清毒颗粒对NB4细胞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由此确定芪莲益髓清毒颗粒的I50值。(3)Western-blot检测用药组RAP1、TRF1、TRF2、TZAP的蛋白表达水平。(4)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用药组RAP1、TRF1、TRF2、TZAP m 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临床试验: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两周期化疗后,采用芪莲益髓清毒颗粒联合化疗的中药组的中医症候总积分明显低于采用单纯化疗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象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血象变化显示,中药组的血象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候疗效比较:中药组的中医症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体外实验:(1)CCK-8法示芪莲益髓清毒颗粒对NB4细胞体外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并且结果呈浓度、时间相关性。芪莲益髓清毒颗粒作用于NB4细胞48h的IC50为62mg/m L。因此我们选取中剂量浓度进行实验,芪莲益髓清毒颗粒浓度为60mg/m L(低于IC50值)。(2)Western-blot法检测TZAP、TRF1、TRF2、RAP1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中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可出现NB4细胞中TRF1蛋白表达增加;TRF2、RAP1、TZAP蛋白表达减少,有显着性差异(P<0.01)。Spearman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RF2蛋白表达与TRF1、TZAP蛋白表达呈显着负相关(r1=-0.863、r2=-0.843);TRF1蛋白表达与TZAP表达呈显着正相关(r=0.922)。(3)RT-PCR检测基因表达结果与Western-blot蛋白表达结果改变基本相同,提示芪莲益髓清毒颗粒可能通过基因转录水平影响蛋白表达。结论:我们选取的芪莲益髓清毒颗粒对化疗具有增效减毒的作用,在临床辅助治疗急性白血病方面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在体外实验研究中芪莲益髓清毒颗粒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抗癌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TRF1、TZAP、RAP1蛋白表达水平;下调TRF2蛋白表达水平,以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加速有关,为芪莲益髓清毒颗粒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实验理论依据。
付佳华[6](2018)在《重组人白介素-2在低中危非M3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中的有效性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以下简称AML)是一种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以急性早幼粒细胞型白血病(AML-M3)预后最好,其他各型除造血干细胞移植外,目前仍无法完全治愈,而以控制复发为主要治疗目的。因此,探索可降低复发率的有效治疗方案十分重要。本文拟从前瞻性观察、回顾性分析以及Meta分析三方面来初步观察重组人白介素-2(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2,以下简称rhIL-2)在AML巩固化疗中、维持治疗中使用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前瞻性观察:数据来源于二盐酸组胺注射液联合IL-2作为AML维持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随机、平行对照、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而本观察收集采用了本中心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经研究中心进行随机分组后纳入19例患者,分为A、B两小组,A组为维持治疗中使用rhIL-2的患者,共12人,B组为维持治疗中联合使用rhIL-2和二盐酸组胺(Histamine dihydrochloride,以下简称HDC)的患者,共7人。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定期复查骨髓形态、骨髓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bone marrow,以下简称MRD)、血尿常规、血生化、心电图,并观察记录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进行无白血病生存时间(Leukemia free survival time,以下简称LFS)及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以下简称OS)的对比。2、回顾性分析:收集我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7月至2016年5月期间确诊AML并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共32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为获得诱导化疗获得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以下简称CR)后在巩固化疗过程中同步使用rhIL-2(德路生)的患者,乙组为维持治疗或巩固治疗中均未使用rhIL-2或HDC的患者,共20人。收集甲、乙两组患者在巩固化疗过程中的骨髓相关检查、血细胞分析、血生化、心电图等检查结果,随访患者化疗结束后的一般情况、血常规、骨髓形态学、MRD等检查结果。对巩固治疗过程中各指标进行比较,并比较完全缓解持续的时间。结果:1、A、B、甲、乙四组患者基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前瞻性观察:B组患者LFS稍优于A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 Rank P=0.921);A组患者和B组患者在维持治疗用药过程中复查的血常规三系、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骨髓残留病灶及持续缓解的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患者总体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骨髓残留病灶稍低,持续缓解的时间稍长。3、回顾性分析:甲组患者和乙组患者在巩固治疗过程中血常规三系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及CR持续的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前瞻性观察组和回顾性分析组患者临床综合分析结果:A组患者和乙组患者生存曲线有差异(Log Rank P=0.032),表明A组患者LFS明显优于乙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了rhIL-2的患者(包括A组和甲组)和未使用过rhIL-2的患者(乙组),其1年、2年、3年CR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从本研究看,维持治疗中使用rhIL-2的患者其巩固治疗过程中阿糖胞苷的总量在30g/m2以上或以下,疗效相近;而未曾使用过rhIL-2的患者其巩固治疗过程中阿糖胞苷的总量在30g/m2以上疗效稍优于30g/m2以下。6、不良反应:A组均出现了注射部位反应(硬结、红肿、疼痛),不同程度出现发热、头痛、头晕等不适,部分患者出现了轻度的血细胞减少,多数患者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个别出现转氨酶异常、血尿酸升高等表现;B组患者不良反应与A组相似,均在1-2级,两组患者经观察或给予对症处理症状可消失,联合用药并没有明显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结论:1、维持治疗中使用rhIL-2联合HDC的LFS稍优于单用rhIL-2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巩固治疗中加用了rhIL-2的患者其疗效较未加用rhIL-2的患者相近,但维持治疗中使用rhIL-2却能延长患者的LFS。3、从本研究看,维持治疗中使用rhIL-2的患者其巩固治疗过程中阿糖胞苷的总量在30g/m2以上或以下,疗效相近;而未曾使用过rhIL-2的患者其巩固治疗过程中阿糖胞苷的总量在30g/m2以上疗效稍优于30g/m2以下。4、本研究中纳入的AML患者能较好的耐受低剂量的rhIL-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7](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表明
丁晓庆[8](2011)在《复方浙贝颗粒降低化疗毒性反应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白血病(leukemia)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骨髓内的白血病细胞分化障碍且无限制增殖,正常的造血受到抑制,白血病细胞随血液循环进入体内其他各组织器官造成广泛浸润。按病程,白血病可分为急性白血病(AL)及慢性白血病,前者发病高于后者,且预后差,死亡率高。急性白血病是一种病情重、进展快、死亡率高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AL约占恶性肿瘤总发病率的5%,成人恶性肿瘤的2%,儿童恶性肿瘤的30%以上,且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其中,急性白血病所占比例增加尤其明显。近年来,随着科学进步,基础医学的发展,化疗药物和化疗方式都有了迅速进展,化疗已经成为白血病治疗的有效手段,受到人们越来越大的关注。对白血病进行化疗已经是主要手段,化疗药物进入人体后迅速分布至全身多个组织和器官,能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对原发灶、转移灶和亚临床转移灶均有治疗作用,可杀灭远处转移的肿瘤,但化疗的毒副作用也很大,由于化疗药物对细胞选择性差,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的细胞也有很大的杀伤力,造成人们抵抗力下降,并发症增多。这种药物毒性反应限制了人们对化疗更广泛的应用。因此寻求减低化疗毒性反应的方法愈加被重视,本课题研究观察发现,复方浙贝颗粒在RAL围化疗期以“复方浙贝颗粒”辅助化疗的干预治疗方案中具有很好的临床用药安全性及降低化疗的毒副作用,初步显示了中医药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RAL)的特色和优势。本论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综述,第二部分临床观察。综述分三部分,综述一:急性白血病的治疗,目前白血病的治疗方法很多,有中医治疗、化疗、生物调节剂治疗、基因治疗、骨髓移植等方面,但化疗仍占主导地位,阐述急性白血病的诱导缓解、巩固强化及维持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中西医治疗;综述二:总结化疗的毒副作用,简述化疗常见急性亚急性毒性及常用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化疗方案的毒副作用;综述三:减低毒性反应的方法,阐述减低化疗毒性的中西医方法。并综述了复方浙贝颗粒的单药研究及复方的增效减毒、逆转耐药研究。第二部分临床观察,主要目的是通过规范化的临床试验,验证以“复方浙贝颗粒”为主的中医干预治疗方案对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围化疗期受试者抗癌药物急性与亚急性毒性反应影响,解决当前医学界普遍关注的抗癌治疗受益问题。入组238例RAL患者,治疗组为化疗+复方浙贝颗粒,对照组为化疗+安慰剂.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方法。严格按照临床试验方案规定的诊断、疗效标准,将符合入选标准的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组,并进行一个化疗疗程的双盲期治疗。按照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NCI)制定的抗癌药物急性与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经对两组病例血液学、胃肠道、肾与膀胱、肺脏、药物热、过敏、皮肤、脱发、感染、心脏、高血压、低血压、神经系统、便秘、疼痛、听力、体重等指标分度观察。研究者将在入组、治疗第14天、一个化疗疗程结束后,对受试者进行访视,采集可供安全性评估的各种数据,填写病例观察表(CRF),并实时录入CRF表中各种试验数据。结果ALP、胃部不适、周围神经感觉分度、心律变化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观察和检测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复方浙贝颗粒辅助化疗方案在不增加化疗药物毒性反应情况下,对化疗损伤的肝功能、胃部不适、周围神经感觉、心律变化有一定的保护效应。结论通过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方法,与对照组比较,复方浙贝颗粒辅助化疗,未发现复方浙贝颗粒在RAL围化疗期能导致患者抗癌药物毒性反应增加的相关临床证据,且对抗癌药物损伤的肝功能(ALP)、胃粘膜、心律变化以及周围神经感觉具有一定的保护效应,说明中药复方浙贝颗粒有降低化疗毒性反应的作用。该结果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可带来很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李国燕[9](2021)在《芪莲益髓清毒颗粒联合IA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芪莲益髓清毒颗粒联合IA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探讨中医药在辅助化疗方面增效减毒的作用与优势,为今后该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新借鉴。方法:将山东省中医院血液科2018年10月-2020年12月收治的符合标准的42例AML(非APL)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1例,其中对照组中途脱落1例。对照组给予IA方案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芪莲益髓清毒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中医症候积分及疗效、生存质量、血常规及不良反应等指标,使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中药+化疗)的CR率为52.38%,ORR率为76.19%,对照组(单纯化疗组)的CR率为50%,ORR率为60%,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症候积分与改善率比较:观察组的中医症候缓解率85.71%高于对照组的6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4.86±2.03)优于对照组(6.46±2.19),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外周血象比较:治疗前两组血象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比对照组,观察组的外周血象尤其是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有明显优势,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生活质量比较: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KPS评分无明显差异,经治疗后观察组的KPS评分及缓解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经统计学分析,有显着差异(P<0.05)。(5)不良反应比较:除肝功能经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在感染、恶心、口腔黏膜炎方面,统计学差异显着(P<0.05)。结论:芪莲益髓清毒颗粒联合IA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在提高疗效,改善中医症候、外周血细胞计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疗效显着,亦能降低恶心、感染、口腔黏膜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芪莲益髓清毒颗粒联合化疗具有减毒增效的作用,可作为治疗AML的选择方案。
杨鸣[10](2021)在《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造成巨大疾病负担。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仍不能解决所有临床问题。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应用广泛。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一系列加强辅助用药管理和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的通知出台。由于药品说明书对临床定位不清,循证证据不足,中药注射剂的市场份额迅速下降,亟需精准的循证证据支撑中药注射剂在临床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在中西医并重的政策下,中西药联合应用是恶性肿瘤治疗领域最普遍的现状,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药联合应用以“增效减毒”。然而对于“增效减毒”的本质仍需要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目前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较少,可能与欠缺方法学指导有关,亟待对相关方法学要点和框架进行探索研究。目的明确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定位,以艾迪注射液为例,为临床实践提供全面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证据。在掌握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基础上,初步建立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框架和要点,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在深入了解辅助用药、医保目录调整等政策背景的基础上,检索国家药监局网站、药智网、米内网等数据库,梳理历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调研用于恶性肿瘤的中药注射剂品种;以2019年版国家《医保目录》中抗肿瘤/辅助治疗肿瘤的10种中药注射剂为研究对象,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Web of Science、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以上各类中药注射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检索时间2020年12月。排除题目摘要明显不符合的研究后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中国知网的检索题录为资料,通过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及呈现;归纳受试人群病种、分期、中医证候、联合用药、对照和结局,以证据图谱展示,明确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系统检索截至2020年12月发表的中药艾迪注射液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研究人员两两一组独立筛选并提取资料,根据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MSTAR2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优先报告条目:PRISMA声明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完整性。归纳纳入研究基本特征,对生存率和肿瘤缓解、生活质量、恶性积液、放化疗副作用、免疫功能等结局进行分类综合。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本研究通过概括性评价,系统收集了近10年PubMed收录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评价方法,提炼其方法学要点,参考各国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指南和相关指导原则、国际临床试验质量与报告规范,结合当前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联合应用的临床实际现状,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框架和方法要点,提出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建议清单。结果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共发现30种曾经或当前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或辅助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其中2019版国家《医保目录》包含10个品种。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各类中药注射剂品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自2000年后发表数量显着增加,发表高峰在2014-2016年。各品种纳入研究的关键词中均包含“化疗”,VOSviewer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显示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联合应用,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原发性肝癌、结直肠癌等病种,以及恶性积液、癌痛、癌性疲乏等肿瘤相关症状体征,文献报告具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减轻放化疗副作用的效应。证据图谱共纳入366项RCT和48项系统评价,217项(59.3%)RCT的干预措施包含复方苦参、参芪扶正和艾迪注射液,118项(32.2%)RCT的研究疾病为肺癌(118,32.2%),其次是结直肠癌(39,10.7%)和胃癌(39,10.7%)。355 项(97.0%)RCT 和所有系统评价都评价的是中药注射剂的加载作用。结局证据图谱显示RCT使用较多的结局包括肿瘤近期疗效指标、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仅艾迪和华蟾素注射液分别有2项RCT在生存期相关的结局中报告了一致的获益。与医保规定相比,证据明显不足的有华蟾素注射液治疗吞咽困难、猪苓多糖注射液辅助治疗恶性肿瘤;与药品说明书相比,缺少相应证型临床证据的是参芪扶正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和注射用黄芪多糖。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本研究共纳入了 52项艾迪注射液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系统评价。结果表明,肺癌(20,38.5%)、肝癌(10,19.2%)和结直肠癌(7,13.5%)是研究最多的肿瘤类型。14项(26.9%)纳入的RCT受试者为中晚期肿瘤患者。除1项研究之外,其余纳入的系统评价均使用艾迪注射液作为放化疗的加载疗法应用,对比单纯标准治疗(放化疗),显示出对生存率、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的明显获益。此外,联合疗法还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放化疗带来的副作用。然而,仅2项(3.8%)系统评价采用AMSTAR2工具评价的结果为低质量证据,其余为极低质量证据,没有研究完整报告了全部27项条目,9项(17.3%)英文发表的系统评价研究报告了 25-26项。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在概括性评价中纳入了近10年发表的20项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的研究分别为平行组随机对照试验(3,15%)、交叉试验(6,30%)、单臂试验(8,40%)等,涉及心血管疾病(7,35%)、传染性疾病(2,10%)和恶性肿瘤(2,10%)等。研究的草药包括多种草药来源(6,30%)和单一草药提取物(14,70%),联合应用药物为药物代谢酶底物、鸡尾酒药物或在临床实践中与草药干预同时使用的药物。许多研究选择药代动力学结局作为测量终点,而其他研究则使用药效学结局。研究中使用了不同的提高依从性的策略。其他方法学要点包括:草药质量控制(9,45%),受试者体格检查(16,80%),受试者服用的药物、饮食摄入以及饮酒和吸烟习惯限制(18,90%)等。目前未发现中药注射剂-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研究,借鉴现有研究证据、指南和质量评价与报告规范,本研究创新地提出了 4点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前期研究工作基础建议,比较了不同研究设计应用于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优缺点,细化了研究人群特征和样本量计算方法,分别归纳了中药注射剂与指示药物、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提供结局指标选择与测量的建议。最终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评价相关研究的质量评价建议和报告规范建议。结论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品种繁多,中药注射剂多与化疗联合应用,在肺癌、结直肠癌和胃癌等病种研究较多,对近期疗效指标、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有较一致的改善作用。《医保目录》中的各品种循证证据、说明书适应症和医保规定之间存在一定证据缺口。艾迪注射液可能对肺癌和肝癌生存期有获益,对大部分肿瘤生活质量和放化疗副作用有改善作用。但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限制了对艾迪注射液证据的解释和基于证据的应用。需要针对更有临床价值的原发性肝癌和肺癌进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补充系统评价的原始研究证据。单臂前后对照研究和随机交叉试验是最常使用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在未来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中应增加对方法学细节的描述。本研究初步梳理完成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要点,提出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报告建议清单和质量评价建议清单,为未来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方法学支持。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注释表 |
| 引言 |
| 历史回顾 |
| 1.研究对象与材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病例脱落、剔除或终止标准 |
| 2.研究方法 |
| 2.1 分组方法 |
| 2.2 治疗方法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疗效评价 |
| 2.5 统计学方法 |
| 3.结果 |
| 3.1 治疗前一般情况分析 |
| 3.2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 3.3 中医疗效比较 |
| 3.4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 3.5 治疗前后血细胞计数变化比较 |
| 3.6 治疗期间输血情况比较 |
| 3.7 不良反应 |
| 4.讨论 |
| 4.1 热敏灸应用的理论及临床依据 |
| 4.2 选穴依据 |
| 4.3 研究结果分析 |
| 5.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西医治疗现状与进展 |
| 1.标准化疗(强化化疗) |
| 2.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
| 3.低强度化疗 |
| 4.靶向治疗 |
| 5.免疫治疗 |
| 参考文献 |
| 2.当代中医治疗急性白血病概况 |
| 2.1 关于急性白血病的中医病名 |
| 2.2 急性白血病的病因病机 |
| 2.3 “伏邪(毒)”概念的提出 |
| 2.4 治疗概况 |
| 2.5.讨论 |
| 参考文献 |
| 3.扶正中药在急性白血病临床与基础研究中的现状 |
| 3.1 扶正中药的临床研究 |
| 3.2 扶正中药的基础研究 |
| 3.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研究目的 |
| 2.材料和方法 |
| 2.1 病例纳入标准 |
| 2.2 病例排除标准 |
| 2.3 一般资料 |
| 2.4 治疗方案 |
| 2.5 支持治疗 |
| 2.6 观察指标 |
| 2.7 疗效评价 |
| 2.8 统计学分析 |
| 3.结果 |
| 3.1 近期效果比较 |
| 3.2 远期效果比较 |
| 3.3 感染并发症比较 |
| 4.讨论 |
| 4.1 芪附扶正合剂组方合理性探讨 |
| 4.2 芪附扶正合剂取得临床疗效的原因分析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 1.研究目的 |
| 2.QFFZD含药血清的制备(实验一) |
| 2.1 实验材料 |
| 2.2 实验方法 |
| 3.QFFZD含药血清和Ara-C对HL-60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实验二) |
| 3.1 实验材料 |
| 3.2 实验方法 |
| 3.3 实验结果 |
| 4.芪附扶正合剂含药血清和阿糖胞苷对HL-60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三) |
| 4.1 实验材料 |
| 4.2 实验方法 |
| 4.3 实验结果 |
| 5.芪附扶正合剂含药血清协同阿糖胞苷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实验四) |
| 5.1 实验材料 |
| 5.2 实验方法 |
| 5.3 实验结果 |
| 6.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附录 |
| 缩略词表 |
| 急性白血病症状分级量化表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结果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1 临床资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研究方法 |
| 1.3 西医学诊断标准 |
| 1.4 中医学辨证分型标准 |
| 1.5 纳入标准 |
| 1.6 排除标准 |
| 2 研究步骤 |
| 2.1 病例收集 |
| 2.2 资料分析 |
| 2.3 统计方法 |
| 结果 |
| 1 一般资料分析 |
| 2 中医证型的性别分布及关系 |
| 3 中医证型的年龄分布及关系 |
| 4 AML患者年龄与WT1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 |
| 5 AML各亚型与WT1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 |
| 6 AML危险分层与WT1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 |
| 7 AML中医证型与疾病危险分层的关系 |
| 8 AML中医证型与WT1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 |
| 讨论 |
| 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 2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 3 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
| 4 AML患者各年龄段与WT1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 |
| 5 AML各亚型与WT1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 |
| 6 AML危险分层与WT1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 |
| 7 AML中医证型与疾病危险分层的关系 |
| 8 AML中医证型与WT1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 |
| 9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一 急性髓系白血病中西医诊疗进展 |
| 1 西医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认识 |
| 2 中医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认识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WT1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中的研究进展 |
| 1 WT1基因在AML中的表达 |
| 2 WT1基因对AML的预后影响 |
| 3 WT1基因在AML诊疗中的应用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写词表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实验目的 |
| 2.实验方法 |
| 2.1 实验设计 |
| 2.2 随机分组方法 |
| 2.3 诊断标准 |
| 2.4 病例选择 |
| 2.5 治疗方法 |
| 2.6 临床疗效指标及安全性相关指标观察 |
| 2.7 统计学处理 |
| 2.8 技术路线 |
| 3.治疗前两组可比性分析 |
| 3.1 两组性别、年龄的比较 |
| 3.2 两组体表面积的比较 |
| 3.3 两组白血病分型的比较 |
| 3.4 两组白血病危险度分层比较 |
| 3.5 两组治疗前血细胞分析 |
| 3.6 两组治疗前生化结果分析 |
| 3.7 两组治疗前输红细胞悬液、输血小板总量分析 |
| 4.结果 |
| 4.1 两组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所占比例)的比较 |
| 4.2 生存状态 |
| 4.3 治疗前后血象的比较 |
| 4.4 治疗前后生化结果分析 |
| 4.5 输血量疗效分析 |
| 4.6 安全性相关指标 |
| 讨论 |
| 1.祖国医学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认识 |
| 1.1 古代医者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认识 |
| 1.2 祖国医学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3 中医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的研究 |
| 1.4 老年AML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证理论依据 |
| 2.现代医学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认识 |
| 2.1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特点 |
| 2.2 西医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 |
| 2.3 观察指标的选取 |
| 3.中药治法的确立及方义 |
| 3.1 健脾补髓法方案的确立 |
| 3.2 方义分析 |
| 结论 |
| 问题和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
| 附件一 2017 年欧洲白血病网络(ELN)急性髓系白血病危险度分层体系 |
| 附件二 CRF表 |
| 附件三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芪莲益髓清毒颗粒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
| 1.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病例分组 |
| 2.试验标准 |
| 2.1 纳入标准 |
| 2.2 排除标准 |
| 2.3 脱落与剔除标准 |
| 3.研究方法 |
| 3.1 治疗方法 |
| 3.2 支持治疗 |
| 4.观察指标 |
| 4.1 安全性观测 |
| 4.2 疗效性观测 |
| 5.疗效判定 |
| 5.1 中医证候分级:(见表 1) |
| 5.2 疗效评定标准 |
| 6.统计方法 |
| 结果 |
| 1.病例入组情况 |
| 2.两组间基数比较 |
| 2.1 两组患者急性白血病各分型所占比例比较 |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 |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象比较 |
| 3.治疗结果分析 |
| 3.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 3.2 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 3.3 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象比较 |
| 第二部分 芪莲益髓清毒颗粒对急性白血病NB4细胞株端粒相关蛋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
| 1.实验材料 |
| 1.1 细胞株 |
| 1.2 实验设备 |
| 1.3 实验药品芪莲益髓清毒颗粒储存液配制 |
| 1.4 细胞培养试剂 |
| 1.5 细胞清洗液 |
| 1.6 细胞活性检测试剂 |
| 1.7 WesternBlot试剂 |
| 1.8 RT-PCR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细胞培养 |
| 2.2 CCK-8 法检测细胞活性 |
| 2.3 Western-blotting检测RAP1、TRF1、TRF2、P16、TERT蛋白的表达 |
| 2.4 统计学方法 |
| 2.5 RT-PCR检测RAP1、TRF1、TRF2、TZAP的 mRNA的表达 |
| 3.分析方法 |
| 4.实验结果 |
| 4.1 CCK-8 法检测细胞活性 |
| 4.2 Western-blotting检测TRF1、TRF2、RAP1、TZAP蛋白表达水平改变及相关性 |
| 4.3 RT-PCR检测TRF1、TRF2、RAP1、TZAP mRNA表达水平改变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中医学对于急性白血病的认识 |
| 1.1 病名溯源 |
| 1.2 病因病机 |
| 1.3 现代中医药对于白血病的研究 |
| 2.端粒相关蛋白 |
| 2.1 端粒 |
| 2.2 端粒结合蛋白复合体(Shelterin) |
| 3.芪莲益髓清毒颗粒组方及研究 |
| 3.1 中药功效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 3.2 立方原则及配伍特点 |
| 4.中医“祛邪扶正法”在治疗急性白血病中的作用 |
| 5.研究结果分析 |
| 5.1 芪莲益髓清毒颗粒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疗效的临床观察 |
| 5.2 芪莲益髓清毒颗粒诱导NB4 细胞凋亡及影响4 种端粒相关蛋白表达研究的体外实验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发表文章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前言 |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诊断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前瞻性观察及回顾性分析共用) |
| 2.5 分组方法 |
| 2.6 治疗方案 |
| 2.6.1 诱导缓解及巩固治疗 |
| 2.6.2 前瞻性观察组rhIL-2及HDC的应用方法 |
| 2.6.3 回顾性分析组的治疗方案 |
| 2.7 随访及复查 |
| 2.8 疗效指标 |
| 2.9 统计方法 |
| 第3章 结果 |
| 3.1 前瞻性观察组临床分析结果 |
| 3.1.1 A、B 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比较(表 1) |
| 3.1.2 药物完成情况及随访情况 |
| 3.1.3 A组与B组的疗效比较 |
| 3.1.4 A组患者巩固治疗阿糖胞苷总量不同对结果的影响 |
| 3.1.5 A组和B组患者的用药毒性反应 |
| 3.2 回顾性分析组临床观察结果 |
| 3.2.1 甲乙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比较(表 4) |
| 3.2.2 药物完成情况及随访情况 |
| 3.2.3 甲组与乙组的疗效比较 |
| 3.2.4 乙组患者巩固治疗中阿糖胞苷总量不同对结果的影响 |
| 3.2.5 甲、乙两组患者的用药毒性反应 |
| 3.3 前瞻性观察组和回顾性分析组患者临床综合分析结果 |
| 3.3.1 A、B、甲、乙四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比较(表 7) |
| 3.3.2 乙组与 A 组患者的生存分析比较(图 2) |
| 3.3.3 A、B、甲、乙四组患者的生存分析比较(图 3) |
| 3.3.4 治疗过程中使用了rh IL-2 的患者和未使用过rh IL-2 的患者疗效比较 |
| 3.3.5 阿糖胞苷总量在30g/㎡以上的患者,rhIL-2 不同使用时机对结果的影响 |
| 3.3.6 阿糖胞苷总量在30g/m2 以下的患者,rhIL-2 不同使用时机对结果的影响 |
| 第4章 讨论 |
| 4.1 免疫治疗的重要性 |
| 4.2 选用60 岁以下,且处于CR1 的患者的原因 |
| 4.3 rhIL-2 用于维持治疗结论仍有争议 |
| 4.4 rhIL-2 用于巩固治疗 |
| 4.5 低剂量rhIL-2 联合高剂量rhIL-2 的疗效 |
| 4.6 rhIL-2 联合HDC治疗效果 |
| 4.7 化疗方案对结果的影响分析 |
| 4.8 rhIL-2 剂量、不良反应与疗效关系 |
| 第5章 结论 |
| 第6章 rhIL-2在AML治疗中的疗效的Meta分析 |
| 6.1 目的 |
| 6.2 资料与方法 |
| 6.2.1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 6.2.2 文献检索 |
| 6.2.3 统计学方法 |
| 6.3 结果 |
| 6.3.1 文献检索结果 |
| 6.3.2 Meta分析结果 |
| 6.4 关于 rhIL-2 的安全性分析(表 3) |
| 6.5 讨论 |
| 第7章 不足和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目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急性白血病治疗的概况 |
| 综述二 化疗的毒副作用概述 |
| 综述三 降低急性白血病化疗毒性反应的研究概况 |
| 复方浙贝颗粒降低化疗毒性反应的临床观察 |
| 前言 |
| 临床资料 |
| 1 病例选择标准 |
| 2 纳入病例标准 |
| 3 排除病例标准 |
| 4 中止和撤除病例标准 |
| 5 脱落病例标准及处理 |
| 6 研究方法 |
| 7 研究结果 |
| 8 讨论 |
| 9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表1 |
| 附表2 |
| 附表3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2.诊断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2.5 脱落标准 |
| 3.研究方法 |
| 3.1 治疗方法 |
| 3.2 支持治疗 |
| 4.观察指标 |
| 4.1 安全性观察指标 |
| 4.2 疗效性观察指标 |
| 4.3 疗效判定 |
| 5.统计方法 |
| 结果 |
| 1.病例入组情况 |
| 2.两组间基数比较 |
| 3.治疗结果分析 |
| 3.1 临床疗效比较 |
| 3.2 中医症候比较 |
| 3.3 生活质量(KPS评分)比较 |
| 3.4 治疗前后血象比较 |
| 3.5 不良反应比较 |
| 讨论 |
| 1.现代医学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认识 |
| 2.中医学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认识 |
| 3.芪莲益髓清毒颗粒组方与方药研究 |
| 3.1 芪莲益髓清毒颗粒组成与释义 |
| 3.2 芪莲益髓清毒颗粒之单药研究 |
| 4.研究结果分析 |
| 4.1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
| 4.2 总体疗效分析 |
| 4.3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 4.4 外周血象分析 |
| 4.5 生活质量分析 |
| 4.6 不良反应分析 |
| 结语 |
| 1.结论 |
| 2.存在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中西医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件1 知情同意书 |
| 附件2 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表 |
| 附件3 AML患者临床观察表 |
| 附件4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 致谢 |
| 论文着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
| 1. 中药注射剂的历史和发展 |
| 2. 监管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
| 3. 循证研究助力科学决策 |
| 4. 具有较强科技竞争力的肿瘤用药中药注射剂品种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研究方法的国内外进展 |
| 1. 前言 |
| 2.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
| 3.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 |
| 4. 有望应用于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新方法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 |
| 研究一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 |
| 1. 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研究二 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证据综合 |
| 1. 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研究三 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 |
| 研究3-1 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评价方法:对前瞻性临床研究设计的概括性评价 |
| 1. 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研究3-2 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初探 |
| 1. 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致谢 |
| 附录 |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