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疏泻散治疗小儿外感发热60例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疏解散治疗小儿外感发热60例(论文文献综述)

余芳[1](2020)在《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与西药布洛芬进行对比研究,评估刘氏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随机分为推拿组和西药组,每组32例;推拿组运用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治疗,西药组采用西药布洛芬混悬液治疗,两组均治疗3天,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体温变化情况、解热时间、中医症候积分、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治疗前体温,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间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患儿体温组内自身治疗前后比较,P值均<0.05,具有明显差异,表明两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体温。两组患儿治疗后0.5h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h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h体温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组在治疗后4h体温有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后24h、48h、72h体温呈缓慢下降趋势。两组解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推拿组优于西药组。3.中医症候改善情况,治疗前后两组均能改善患儿发热、恶寒、鼻塞、咽红肿、纳呆的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西药组在治疗前后改善咳嗽症状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西药组和推拿组在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表明推拿组在改善中医临床症状方面优于西药组。4.两组治疗结束后,临床疗效比较,推拿组总有效率为83.33%,西药组总有效率为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推拿组临床疗效优于西药组。结论:1.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与布洛芬混悬液均能有效降低患儿体温,而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退热疗效较为稳定,持续性好。2.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能较快解热,缩短病程,在临床疗效及改善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方面优于布洛芬混悬液。3.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治疗外感发热操作简便,绿色安全、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推广。

王钇杰[2](2021)在《外敷退热散联合清热发表方治疗小儿感冒(风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客观地评价外敷退热散联合清热发表方治疗小儿感冒(风热证)的临床疗效,为小儿风热感冒的临床治疗提供方法及依据。方法:本课题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的1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经临床诊断均符合小儿风热感冒的中医诊断标准及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西医诊断标准。将纳入的100例研究对象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儿口服清热发表方加减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外敷退热散,以3天为一个疗程,期间观察患儿主要症状(发热、恶风、汗出、咽红肿痛、咳嗽)的消失时间、解热起效时间、完全退热时间、中医证候积分及单项症状积分变化情况,并对两组疗效进行评定,真实客观地评估两组干预措施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组在主要症状消失的中位时间、解热起效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完全退热时间方面,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完全退热率分别为91.49%、83.33%,治疗组的完全退热率高于对照组(P<0.05);(3)治疗组在改善患儿发热、咽红肿痛、鼻塞方面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恶风、汗出、咳嗽、头痛等其它单项症状方面,两组疗效相当(P>0.05);(4)治疗前后两组均能显着改善中医证候评分(P<0.01),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值的组间比较,治疗组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5)两组患儿的疾病总有效率分别为91.49%、81.2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6)两组患儿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87.23%、75.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7)研究期间,两组患儿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外敷退热散联合清热发表方治疗小儿风热感冒疗效确切,可有效缩短主要症状消失时间、解热起效时间和完全退热时间,能够显着改善发热、咽红肿痛、鼻塞等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王杰鹏,方芳,王浩,宫志强,刘惠聪,方朝义[3](2019)在《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发热应用概况》文中提出发热是儿童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病因复杂,易于复发。中医外治法在治疗小儿发热中有着广泛应用,临床疗效确切。我们通过文献的回顾性研究,综述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发热临床应用概况,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文献参考,同时指出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临床研究提供借鉴。

雍亚云[4](2018)在《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寒束表证)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寒束表证)的临床疗效,为其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临床数据。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患儿,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单号分为观察组,双号分为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予口服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治疗,对照组予口服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治疗,3天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患儿退热起效时间、解热时间、退热药使用情况、中医证候总积分、中医单项症状积分及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观察病例在性别、治疗前体温、病程分布、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前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方面,均P>0.05,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两组退热起效时间方面,观察组的退热起效时间为3.50±1.01小时,对照组退热起效时间为4.45±1.28小时,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观察组退热起效时间较短。3、两组在解热时间方面,观察组解热时间为20.04±10.03小时,对照组解热时间为28.32±8.23小时,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观察组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较对照组短。4、两组在使用退热药次数方面,观察组为1.85±2.07次,对照组为3.15±2.23次,观察组使用退热药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说明观察组可减少使用退热药的次数。5、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观察组治疗前积分为9.77±2.25分,治疗后积分为3.19±1.95分;对照组治疗前积分为9.87±2.23分,治疗后积分为5.02±2.67分;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的总积分下降趋势优于对照组(P<0.05)。6、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方面,治疗后两组积分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在改善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咯痰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7、两组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85%,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寒束表证)可以减少使用退热药的次数、减短解热时间,退热疗效明显,同时可以改善患儿咳嗽、鼻塞、流涕、喷嚏、咯痰等伴随症状,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叶渊渊[5](2018)在《壮药香茅退热散洗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壮药香茅退热散洗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观察,探讨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为本方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来自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外感发热患儿120例,采用EXCEL表生成随机数字的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当腋温小于38.5℃时,对照组采用温水洗浴联合降温贴治疗,治疗组采用壮药香茅退热散洗浴治疗,每日治疗2次,3日为1个疗程;腋温大于等于38.5℃时,两组均加用布洛芬混悬液。观察治疗前后患儿腋温变化,记录退热起效时间、解热时间、退热药使用情况等,并进行中医症状评分及药物安全性评价。结果:两组患儿基线均衡性良好,可比性强。(1)临床有效率比较,经治疗,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1.93%、89.6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壮药香茅退热散治疗外感发热患儿的总体疗效显着优于温水洗浴联合降温贴;(2)治疗前后主要中医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在改善发热、流涕、咳嗽、咳痰、鼻塞、咽红、纳呆方面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壮药香茅退热散能明显改善主要中医症状。(3)退热起效时间比较,对照组所需时间为3.31±0.85h,治疗组所需时间为2.66±0.74h,治疗组退热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解热时间比较,对照组的解热时间为30.46±11.57h,治疗组的解热时间为25.17±9.71h,治疗组解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提示壮药香茅退热散降温速度及效率均优于温水洗浴联合降温贴。(4)治疗后4h内各时间点体温,组间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在治疗后0.5h、1h、2h、4h时体温均有显着差异(P<0.05),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提示壮药香茅退热散洗浴对外感发热患儿治疗后4h内的退热效果较温水洗浴联合降温贴明显。(5)治疗后72h内体温下降幅度比较,组间比较,24h、48h、72h三个时间点进行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提示壮药香茅退热散对外感发热患儿治疗后24h、48h、72h时降温效果均优于温水洗浴联合降温贴。(6)退热药应用例数的比较,对照组的使用率为50.88%,治疗组的使用率为22.41%,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说明壮药香茅退热散对于外感发热患儿体温控制的稳定性优于温水洗浴联合降温贴,能够有效的减少患儿高温次数。结论:壮药香茅退热散洗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起效时间快,稳定性高,退热效果良好,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效果明显,且操作简单、副作用小,依从性高,是民间医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绿色疗法,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万宇翔[6](2017)在《银莱汤对干酵母致热大鼠的解热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明显季节性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发热作为温病的主症,是机体对温邪的一种全身性反应,可见于温病发展的各个阶段。外感发热初期病位在肺卫,与中焦胃肠密切相关。阳明胃肠对发热的程度与转归具有影响。银莱汤以肺胃同治立法,清宣通降并用,清肺和胃,调和卫气,是治疗温病卫气分发热的经验方,在临床运用中取得了较好疗效,但其解热机制尚未明确,需进一步研究阐明。现代病理生理学基于"调定点"学说,认为发热是由于致热源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近年来关于中药解热机制的研究主要围绕"调定点"学说展开,其主要解热机制包括:调控中枢体温调节介质、调控内生致热源、调节温度敏感神经元放电频率和阻断Toll样信号通路的传导。由于中药复方可能通过对不同通路的共同干预发挥解热作用,故对其相关解热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脑-肠轴是中枢神经系统与胃肠道功能相互作用的双向调节轴,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是脑-肠之间的重要连接方式,脑-肠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和释放的脑肠肽是脑-肠轴的重要作用靶标,由于部分脑肠肽与发热过程密切相关,故探索中药复方干预相关脑肠肽水平对研究其解热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方法研究中药复方银莱汤对干酵母致热大鼠的解热机制,阐述银莱汤在解热过程中的作用途径和调控靶标,以及脑肠肽与炎症细胞因子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为肺胃同治法解热提供现代研究依据。本研究综述部分包含两方面:从现代实验研究角度,对中药解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整理和总结;从中医理论角度,对温病卫、气分发热的病因病机、治疗进展及导师辨治经验进行整理和总结。本研究实验部分:目的:明确银莱汤解热效果,探索银莱汤解热作用机制,阐述银莱汤在解热过程中相关的作用途径和主要靶标,探讨脑肠肽与炎症因子的联系,为肺胃同治法治疗发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运用动物实验方法,选择干酵母致热大鼠模型,观察银莱汤的解热效果,通过运用ELISA和RIA的方法检测发热大鼠血清IL-1 β、IL-6、TNF-α及下丘脑体温调节介质cAMP、脑肠肽5-HT和Ghrelin的含量变化,进而分析银莱汤对炎症途径和脑肠肽途径的调控作用。结果:各组大鼠的基础体温无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后5h,与正常组对比,模型组、银莱汤各剂量组、阿司匹林组体温有显着差异(P<0.01);末次给药后3h,与模型组对比,银莱汤各剂量组、阿司匹林组体温有显着差异(P<0.01)。银莱汤各剂量组IL-1 β、IL-6、TNF-α及cAMP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均数比较均低于模型组。银莱汤各剂量组5-HT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均数比较均低于模型组;银莱汤各剂量组Ghrelin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均数比较均高于模型组。结论:银莱汤对干酵母致热大鼠具有解热作用,中剂量组解热作用效果最佳,其解热作用体现在降低体温高峰值,促使体温高峰平台期前移,降低热势。银莱汤的解热作用可能通过降低发热大鼠血清内生致热源IL-1β、IL-6、TNF-α和下丘脑体温调节介质cAMP的含量实现。银莱汤的解热作用与降低发热大鼠下丘脑5-HT的含量、升高发热大鼠下丘脑Ghrelin的含量相关。综上所述,银莱汤的解热机制既可能通过降低内源性致热源、中枢体温调节介质的含量实现,又与调控相关脑肠肽的含量相关。通过对不同途径的调节和干预,共同实现银莱汤的解热疗效。

章烨雯[7](2016)在《小儿退热凝胶贴膏的制备工艺与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在中医外治理论的指导下,将小儿退热临床经验方研制成小儿退热凝胶贴膏,发挥中药退热、物理降温的双重功效。本文优选了处方的提取工艺、制剂的成型工艺,考察了凝胶贴膏的体外释放与经皮渗透的规律,并对其药效学及安全性进行评价,以期为外感发热儿童开发易于接受又安全有效的中药复方经皮给药制剂。方法:(1)小儿退热凝胶贴膏的提取工艺研究:①以柴胡皂苷a(SSa)、柴胡皂苷d(SSd)的转移率以及挥发油的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正交试验,优选柴胡的提取工艺参数。②以栀子苷(GP)的转移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正交试验,优选栀子的提取工艺参数。③以挥发油的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优选薄荷的提取工艺参数。(2)小儿退热凝胶贴膏的成型工艺研究:①根据基质中各物料的性质和作用以及凝胶贴膏制备过程中的难易程度,确定各物料的添加顺序。②以凝胶贴膏的累积失水率为评价指标,优选保湿剂的种类。③以凝胶贴膏的综合感官评分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基质中各物料的用量范围。④以凝胶贴膏的初黏力、黏接力和内聚力为指标,采用D-最优混料设计试验,优选基质的配方。(3)小儿退热凝胶贴膏的体外评价研究:①以GP的24小时累积释放率(Q24%)为指标,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考察凝胶贴膏的体外释放行为。②以GP的24小时累计透过量(Q24)、稳态透皮速率(Jss)、促透倍数(ER)为指标,筛选促透剂。以GP的Q24为指标,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考察凝胶贴膏的体外透皮行为。(4)小儿退热凝胶贴膏的药效学评价研究:建立大鼠干酵母发热模型,以体温变化值为指标,评价凝胶贴膏的药效。(5)小儿退热凝胶贴膏的安全性评价研究:进行刺激性和过敏性试验,评价凝胶贴膏的安全性。结果:(1)小儿退热凝胶贴膏的提取工艺:①柴胡最粗粉,6倍量蒸馏水,40℃浸渍3 h,水蒸气蒸馏法收集2倍量蒸馏液后,取药渣,滤干,加入栀子最粗粉,10倍量80%乙醇,回流2次,每次1 h。②薄荷饮片,12倍量蒸馏水,提取2h。(2)小儿退热凝胶贴膏的成型工艺:①物料的加入顺序:将NP700加到搅拌器内,再加入甘油搅拌,作为A相;将酒石酸、甘羟铝溶于蒸馏水中,再加入PVP K90,放置过夜,使PVP K90充分溶胀,作为B相;将中药浸膏、薄荷挥发油、B相同时加到A相中搅拌,均匀后涂布装入铝箔袋中,即得。②优选的基质配方:NP700 9.00 g,甘羟铝0.70 g,酒石酸0.80 g,PVP K90 5.00 g,甘油30.00 g,蒸馏水30.50 g;中药浸膏8g,柴胡芳香水16 g。(3)小儿退热凝胶贴膏的体外评价:①凝胶贴膏中GP的Q24%为(79.23±2.83)%,其体外释放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②优选的凝胶贴膏促透剂为氮酮联用丙二醇,GP的Jss为6.93 μg·cm-2·h-1, Q24为86.50μg·cm-2,24 h的累积透过率为(8.34±0.64)%,凝胶贴膏中GP的渗透机制为骨架溶蚀作用。(4)小儿退热凝胶贴膏的药效学评价:小儿退热凝胶贴膏对于干酵母所致的大鼠发热在给药5h后可使体温降至正常,疗效理想。(5)小儿退热凝胶贴膏的安全性评价:小儿退热凝胶贴膏不会引起皮肤红斑和水肿,无刺激性和过敏性。结论:本课题研制的小儿退热凝胶贴膏制剂工艺稳定可行,有效成分释放充分,退热效果理想,安全性良好,为中医儿科退热疗法提供参考,也为进一步开发中药凝胶贴膏提供实验依据。

刘昆[8](2016)在《安效先学术经验总结及银翘退热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安效先教授是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临床博士生导师,传承博士后导师,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在47年的行医生涯中,安师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及临床经验。对小儿外感发热、急慢性咳嗽、小儿肺炎、支气管哮喘、病毒性心肌炎、腹泻病、肾炎、肾病综合征、过敏性紫癜合并肾脏损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川崎病、抽动障碍、睡眠障碍等病症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并创立研究了一系列方剂,如小儿止哮平喘冲剂、阳春白雪散、复儿康、健脾益肺汤等。目的:1.本研究目的旨在从不同的视角整理、总结导师安效先教授的学术渊源、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深入挖掘名老中医独到的学术见解和诊疗规律,为进一步传承中医儿科的诊疗及用药特点提供资料。2.同时,本文依据安效先教授的学术思想,重点总结安师治疗小儿发热的经验,并通过安师的学术思想,拟定其经验方银翘退热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证)的研究,进一步验证安效先教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学术价值。方法:1.第一部分追溯安效先教授近50年从医经历,详述师承渊源,总结安效先教授的学术渊源和学术思想成形的过程。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用药特点,古今各家学说等角度总结安效先教授的学术观点,并整理和总结老师所擅长的临床病种的诊疗验案。2.第二部分运用安效先教授的学术思想开展临床研究。对其经验方银翘退热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证)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观察,探讨其临床疗效及退热时间的影响,以进一步验证安效先教授的学术经验的临床有效性、创新性。结果: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大部分:1.安效先教授成才之路及学术渊源:安师1962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山西省右玉县人民医院内科工作10年,1978年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师从着名中医儿科专家王伯岳先生,参与点校了《小儿药证直诀》,编写并校对了《中医儿科学》。在科研工作方面,完成了“热平冲剂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课题,并实现了成果转让。研制成功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小儿止哮平喘冲剂”,并成为西苑医院院内制剂,已运用于临床20余年,疗效得到广大哮喘患儿家长的充分肯定。2.安效先教授学术思想整理与总结:①提出小儿为“少阳体质”学说:安师重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系统论述小儿“少阳体质”学说,该学说融合了“纯阳”和“稚阴稚阳”两种学说,丰富发展了中医儿科理论。②重视脾胃,强调“后天之本”:强调调整小儿脾胃阴阳升降之气机;脾贵在运而不宜妄补;重视饮食调节;用药谨慎,顾护脾胃等。③重视“未病防病”的思想:小儿脏腑娇嫩,传变迅速,尤其是外感热病,小儿发热多以风热为主,发病后很快传变至气、至营、至血,而致卫气营血同病。安师非常赞赏姜春华先生的“截断扭转”学说,体现既病防变,治未病的思想。④融合中西,互为补充,善于创新:安师认为要继承中医的精华,不要与现代医学的概念对号入座。治疗时在中医辨证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以提高临床疗效。强调以法统方,善用专方专药。3安效先教授治疗小儿疾病临床经验:3.1呼吸系统疾病:①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同时注意顾护阴液;②强调专病专方专药,重视对药;③辨治小外感发热的临床经验:安师运用凉温并用、清透并举、顾护津液、截断扭转、泻下治上等法灵活运用,治疗效果确切。④辩治小儿肺炎:安师通过小儿热势、咳痰、喘憋、精神四方面系统立体的评价小儿肺炎的病情轻重程度。临床上常用采用“清、宣、降”及“补、收”等法治疗,同时强调活血化瘀的重要性。⑤辩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经验:安师认为临床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分两期三型:两期感染期和缓解期分三型:风热外感,肺脾气虚、气阴两虚。分别治宜清热解毒、表里双解;健脾益肺,培土生金;益气补肺,养阴润燥。3.2消化系统疾病:①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的特点:发病率高。②脾为后天之本,脾失运化,精微不布,百病丛起。③安师治疗小儿脾系疾病的学术思想:脾胃之病重于“调养”。④辩治小儿腹泻的大法为健脾渗湿。安师认为泄泻主要病因为脾虚失运,湿困中焦,推崇明·李中梓的治泻九法,临证时灵活应用,善用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各种泄泻。⑤“增液行舟”法治疗小儿便秘:安师认为小儿便秘的病机主要是热结阴亏,津亏肠燥,则“无水行舟”。故提出治疗小儿便秘应以滋阴养液为主要大法,常用方为增液汤加减。⑥和胃降逆治疗小儿呕吐:总病机为胃失和降,气机上逆。安师善用旋覆代赭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治疗。⑦温中散寒治小儿腹痛:本病寒者居多,善用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治法。方用小建中汤加乌药、木香、香附、延胡、白芷等。3.3其他系疾病:①儿童抽动障碍治疗经验:安师认为本病定位在肝,多可影响肺、心、脾等脏,治疗大法为平肝熄风、养心豁痰,镇静安神。常用方剂为天麻钩藤饮加减。②治疗小儿睡眠障碍的经验:安师从痰热方面入手,运用清热化痰,养心安神法,选温胆汤和酸枣仁汤及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③肾病治疗经验:安师运用益气滋肾等七法,并注意和激素不同时期辨证用药,进行治疗,疗效显着。4.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儿科门诊收集的60例符合小儿外感发热风热证的患儿,按随机法分组的原则,分治疗组(银翘退热方组)30例,对照组(抗感颗粒组)30例。治疗前分别将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轻重及血常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观察两组患儿有无可比性;治疗3天后再次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退热消退时间、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不良反应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显示:①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63.3%,治疗组有效率达到93.3%,治疗组在整体疗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②两组患儿退热时间比较:治疗组平均退热时间为26.94h,对照组平均退热时间为50.63h,说明治疗组退热时间快于对照组,治疗组疗法优于对照组。③两组患儿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水平的比较:治疗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正常比率(96.7%,90%)高于对照组(83.3%,70%),说明治疗组血常规相应指标恢复正常速度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疗法优于对照组。④不良反应:治疗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药物无明显副作用,安全性较好。结论:本文全面总结了安效先教授的学术经验并运用安师的学术经验,以卫气营血同治的方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证)患儿,较抗感颗粒对照组,可以更为有效的缓解中医证候,更有效的退热。少阳体质学说是指导小儿外感风热的理论依据。

万薇[9](2016)在《穴位贴敷对外感发热退热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采用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外感发热病证,通过穴位贴敷联合常规疗法,与常规疗法组对比,并观察患者中医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治疗开始后30min、60min、90min及120min体温变化情况,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总有疗效及体温的改善情况,评价本疗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纳入外感发热患者72例(符合诊断纳入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穴位贴敷联合常规疗法)和对照组(常规疗法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应用解热镇痛药物降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将柴胡、青蒿分别研成粉末状,取柴胡3g,青蒿3g,加少量的醋调和成糊状,贴敷于大椎穴,双曲池和双肺腧。贴敷的时间为1次/1天,46小时/次,一次为一个疗程,一般贴敷1个疗程,具体疗程视病情情况而定。贴敷大小为6cm×6cm,厚约2cm,温度为3840℃。观察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改善程度,记录患者体温变化情况,对所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穴位贴敷联合常规疗法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一、两组患者体温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体温变化比较,试验组39.17±0.20,对照组39.23±0.24,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治疗方法进行干预后,在治疗开始后30min、60min、90min及120min,患者体温出现不同幅度下降,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两组患者治疗后30min体温变化比较,试验组39.03±0.14,对照组39.07±0.19,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0min、90min及120min体温变化比较,患者体温变化呈现下降趋势,但试验组体温下降幅度更为明显,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10例、显效18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治愈6例、显效12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3.33%,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穴位贴敷联合常规疗法对外感发热患者的临床疗效更为显着。三、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实验组恶风寒消失率为89%、咽红肿消失率为81%、咳嗽消失率为83%、鼻塞消失率为89%、流涕消失率为86%、喷嚏消失率为83%、咳痰消失率78%;对照组恶风寒消失率为72%、咽红肿消失率为67%、咳嗽消失率为72%、鼻塞消失率为69%、流涕消失率为69%、喷嚏消失率为67%、咳痰消失率64%。经统计分析比较后,试验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穴位贴敷联合常规疗法不仅具有退热作用,而且对缓解恶风寒、咽红肿、咳嗽、鼻塞、流涕、喷嚏以及咳痰等临床症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结论:本研究通过两组患者体温变化,以及总有效率情况,观察外感发热患者穴位贴敷联合常规疗法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体温变化情况,患者在治疗开始后体温出现下降,在治疗2小时内体温变化呈现下降趋势,证明本疗法对患者体温下降临床疗效较好;同时通过观察中医临床症状的变化,统计患者的临床疗效,治愈、显效及有效的患者人数增加,无效患者人数减少,总有效率增加,从而说明本疗法不仅退热效果显着,而且对调整患者阴阳平衡,驱除致病邪气也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刘瑾[10](2016)在《中医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小儿外感发热在儿科疾病中属于常见病,尤以婴幼儿期较为多见,中医认为小儿外感发热属于"感冒"范畴,治疗方法多样,并标本兼治,可随症加减,不良反应少。诸多文献报道,临床中采用中医中药内治、外治法兼施,发挥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取得了显着效果。本文对于近年来中医中药治疗小儿外感热病的方法进行概述。主要从中医药内治,中医药外治,中医药内外治疗兼施方面进行总结,其中中医药内治法主要是口服汤剂进行治疗,对于中医药外治法中,分为中药灌肠、药浴、中药外敷、针刺及推拿方面进行总结,并将中医药内外兼施的方法进行概述。总结出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方面的研究进展。

二、疏解散治疗小儿外感发热6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疏解散治疗小儿外感发热6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研究病例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标准
        3.4 脱落标准
    4 研究方案
        4.1 分组与对照
        4.2 随机方法
        4.3 治疗方案
    5 观察指标
        5.1 人口学资料
        5.2 生命体征
        5.3 疗效指标
        5.4 中医症候评分标准
        5.5 疗效评价标准
    6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3 两组患儿治疗前体温比较
    4 两组各时间点体温变化比较
    5 两组解热时间分布比较
    6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7 两组总体临床疗效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与外感发热
        1.1 中医对外感发热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对外感发热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治疗外感发热的研究现状
    2 现代医学与发热
        2.1 现代医学对发热概念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发热病因病理的认识
        2.3 现代医学治疗发热的研究现状
    3 刘氏小儿推拿选穴依据
        3.1 “五经配伍,推经治脏”理论
        3.2 刘氏三大退热手法基于明清古籍的相关论述
        3.3 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组方分析
    4 安全性评价
    5 结果与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6.1 问题
        6.2 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CRF表摘录
附录B 疗效观察表
附录C 中医症状体征积分表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
综述 中西医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外敷退热散联合清热发表方治疗小儿感冒(风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小儿感冒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 病名溯源
        2 病因病机
        3 辨证思路及分型
        4 治疗原则及方法
        5 小结
    综述二 西医学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 病因研究
        2 治疗及预防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1 研究对象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病例入选标准
        4 质量控制
    二、研究方案
        1 研究方法
        2 治疗方法
        3 疗程
        4 观察指标
        5 疗效评定标准
        6 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疗效判定
        3 安全性分析
讨论
    一、立题依据
    二、清热发表方组方探讨
        1 单味中药的应用及药理学研究
        2 方药配伍分析
    三、外敷退热散探讨
        1 药物组成
        2 用法(酒调)探讨
        3 涌泉穴用药机理探讨
    四、研究结果分析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发热应用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中医外治法的应用
    2.1 推拿
    2.2 穴位贴敷
    2.3 耳尖刺络放血
    2.4 中药保留灌肠
    2.5 中药熏洗与药浴
    2.6 刮痧
    2.7 其他
3 结语

(4)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寒束表证)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小儿外感发热的研究
        1.1 外感发热病的历史沿革
        1.2 小儿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
        1.3 治疗方法的研究
    2 西医对小儿外感发热的研究
        2.1 基本概念
        2.2 病因研究
        2.3 发热机制的研究
        2.4 西医治疗的研究
    3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研究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2 临床观察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干预措施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2.6 临床观察记录及随访
        2.7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1.1 两组患儿性别分布比较
        3.1.2 两组患儿病程分布比较
        3.1.3 治疗前两组患儿体温比较
        3.1.4 治疗前两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3.2 研究结果
        3.2.1 两组退热起效时间的比较
        3.2.2 两组解热时间比较
        3.2.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3.2.4 治疗后两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3.2.5 两组治疗期间退热药使用情况比较
        3.2.6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3.3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吾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寒束表证的思路
        4.2 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寒束表证的理论基础
        4.3 桂枝加葛根汤加味的方药组成及分析
        4.4 结果分析与评价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壮药香茅退热散洗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1 西医学对小儿发热的认识与研究
        1.1 发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
        1.2 发热的机制
        1.3 发热对机体的影响
        1.4 西医治疗
    2 中医学对外感发热证的认识与研究
        2.1 外感发热的古医籍论述
        2.2 小儿发热证的病因病机
        2.3 中医内治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2.4 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随访方式及记录
        2.6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基线比较
        3.2 临床疗效分析
        3.3 不良反应情况
第三部分 讨论
    1 药浴疗法
        1.1 古代医家对药浴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药浴疗法退热机理的研究
        1.3 药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应用
    2 壮药香茅退热散的立方依据
        2.1 壮医药对小儿外感发热的认识
        2.2 壮药香茅退热散的药物组成及疗效分析
    3 壮药香茅退热散在儿科应用的优势
    4 结果分析
    5 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银莱汤对干酵母致热大鼠的解热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中药解热机制的研究进展
        1 发热模型的研究
        2 中枢体温调节介质的调控
        3 内生致热源的调控
        4 体温相关通路的调控
        5 代谢组学在解热机制的应用探索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温病卫气分证发热的探讨与进展
        1 温病卫气分证发热的病因病机
        2 温病卫气分证发热的治疗研究进展
        3 谷晓红教授治疗小儿温病卫气分证发热的临床经验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银莱汤解热效果实验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二 银莱汤干预内源性致热源及中枢体温调节介质的解热实验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三 银莱汤干预脑肠肽5-HT及Ghrelin的解热实验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小儿退热凝胶贴膏的制备工艺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小儿外感发热的中医外治研究进展
    第二节 中药凝胶贴膏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小儿退热方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第一章 小儿退热凝胶贴膏提取工艺研究
        第一节 柴胡药材提取工艺的研究
        第二节 栀子药材提取工艺的研究
        第三节 薄荷药材提取工艺的研究
    第二章 小儿退热凝胶贴膏成型工艺研究
        第一节 物料加入顺序的考察
        第二节 保湿剂种类的筛选
        第三节 单因素考察各物料用量范围
        第四节 D-最优混料设计优选凝胶贴膏的基质配方
    第三章 小儿退热凝胶贴膏体外评价研究
        第一节 小儿退热凝胶贴膏中GP HPLC的建立
        第二节 接受液中GP HPLC的建立
        第三节 体外释放实验
        第四节 体外透皮实验
    第四章 小儿退热凝胶贴膏药效学评价研究
        第一节 小儿退热凝胶贴膏药效学评价研究
    第五章 小儿退热凝胶贴膏安全性评价研究
        第一节 小儿退热凝胶贴膏刺激性评价研究
        第二节 小儿退热凝胶贴膏过敏性评价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8)安效先学术经验总结及银翘退热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安效先教授成才之路及学术渊源
    1 成才之路
    2 学术源流
第二部分 安效先教授学术思想整理与总结
    1 小儿为“少阳”体质,创立“少阳体质”学说
    2 辨病辨证相结合严守病机
    3 重视四诊,以望诊为首
    4 重视脾胃,强调“调脾胃以安五脏”
    5 重视“未病防病”的思想
    6 融合中西,互为补充,善于创新
第三部分 安效先教授治疗小儿疾病临床经验集萃
    1 呼吸系统疾病
    2 消化系统疾病
    3 其他系统疾病
第四部分 银翘退热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证)临床研究
    文献综述 小儿外感发热的中西医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研究方法
        1 治疗方法
        2 观测指标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基本资料比较
        2 临床疗效比较
        3 退热时间比较
        4 治疗后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水平比较
        5 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改善时间比较
        6 不良反应
    讨论
    创新点
    小结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9)穴位贴敷对外感发热退热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一、外感发热与上呼吸道感染的关系
        二、外感发热的病因研究
        三、外感发热的病理机制
        四、外感发热的西医治疗进展
        五、现代医学的药物治疗及其困惑
    第二节 中医研究概况
        一、外感发热的概念及基本认识
        二、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
        三、外感发热的中医治疗进展
        四、穴位贴敷与外感发热的关系
        五、穴位贴敷的历史沿革
        六、穴位贴敷的理论基础
        七、穴位贴敷的临床应用
        八、穴位贴敷的优缺点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病例来源
        二、研究对象
        三、随机方法
        四、干预方案
        五、观察指标
        六、疗效评价
        七、统计学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第四节 分析与讨论
        一、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二、两组患者各时间段体温分析
        三、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四、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五、穴位沿革及功效
        六、选方基理及穴位贴敷疗法
        七、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八、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九、设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四、疏解散治疗小儿外感发热6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疗效研究[D]. 余芳.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外敷退热散联合清热发表方治疗小儿感冒(风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钇杰.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发热应用概况[J]. 王杰鹏,方芳,王浩,宫志强,刘惠聪,方朝义. 河北中医, 2019(01)
  • [4]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寒束表证)的临床疗效研究[D]. 雍亚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壮药香茅退热散洗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观察[D]. 叶渊渊.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银莱汤对干酵母致热大鼠的解热机制研究[D]. 万宇翔.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7]小儿退热凝胶贴膏的制备工艺与评价研究[D]. 章烨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8]安效先学术经验总结及银翘退热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D]. 刘昆.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01)
  • [9]穴位贴敷对外感发热退热效果的研究[D]. 万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10]中医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研究进展[J]. 刘瑾.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6(01)


中医论文 对照组论文 退热贴论文 体温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急性白血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2001年国际重卡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