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回望那个村庄——刘良成散文解读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回望那一个村庄——解读刘亮程的散文(论文文献综述)

帕提古丽·沙吾提[1](2021)在《刘亮程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吴雨婷[2](2020)在《论刘亮程的小说创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中国当代新疆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刘亮程已完成了《虚土》《凿空》《捎话》三部小说的创作。他的小说富有个人色彩,展现出对自我与世界的独异理解以及“乡村哲学家”的哲思深度,更反映了新疆独特的文化与历史元素。相较于对刘亮程散文研究的成熟发展,对其小说的研究才刚起步。论文以刘亮程的小说为对象,将文本细读与创作背景相结合,探究小说的艺术特色、精神向度,发掘刘亮程转向小说创作的突围意义。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刘亮程的小说创作呈现出的对自我的质询与追问,探索这种追索自我的文本表现,直面自我也意味要直面一种“父亲”的空位,在这个意义上,他的寻父与寻己是并行的,这也使得刘亮程在小说创作中对父与子故事模式有着一种执着,而随着他创作的发展,这种故事模式也发生了演变。第二部分剖析其小说展现的生命意识,他关注并非生命和谐共生的一面,而是生命形而上的背面,以荒诞为创作手法塑造故事背景与推动情节发展,表达的是一种对生命真实的理解,同时以对照的形象组合传达对生命内在归属渴望的领悟。刘亮程独特的时间观念影响了小说的时空构建,在对“时间的旷野”的塑造中,刘亮程笔下的生命既是超脱时序的,也因死亡而获得一种永恒的意义。第三部分以关注事物另一面的诗性思维切入,从驴鸣的神性到语言的黑暗与照亮,分析刘亮程小说具有打开世界意义的声音书写。第四部分评价刘亮程转向小说所具有的突围意义,看到小说使他的文学创作走出了“一个人的村庄”,表达了他以及更广大群体在时代地域面前、在自我存在面前的身份焦虑,而从新疆文学视角评价,刘亮程以小说创作发出了新的声音,为新疆汉语小说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气息。

邵屹禾[3](2018)在《刘亮程散文的教学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刘亮程是一个出生在边疆,生活在边疆的散文家,凭借着淳朴诗性的语言和独具乡村哲学的写作视角进入了大众的视线。他只写了属于他一个人的村庄,一个原始古朴人畜共生的小村庄,在这个有关村庄的文字里我们读出了具有生命意义的哲学况味。刘亮程的散文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流露出一种对城市的疏离和对生命的焦虑。他一直在思考着家园与个人的关系,可以说他用他那充满哲理思辨又有着独特语言特点的散文让读者倍感新奇,创造了乡土文学的新篇章。正是由于他的独特性,他的文章被多次收录于语文教材中。以苏教版语文为例共收入了《今生今生的证据》《寒风吹彻》两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了刘亮程散文的价值。《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目标有着这样表述:“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由此可见,语文课程担任着一定的重任,而语文课程正是通过语文教材中优秀篇章的阅读与教的学潜移默化,来达到教学目标。在众多优秀的语文阅读文章中,现当代散文发挥着独特的魅力,因而散文教学就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散文教学的内容和策略一直被执教者和专家们讨论和研究。本文尝试着以语文散文教学为基点,来探究刘亮程散文的教学意义。

吴周文[4](2017)在《一个关于生命哲学的思考——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文学与文化传统中间,有一个绵延的主题,这就是"家园情结"或称"乡愁"。古诗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高适的"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李觏的"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柳宗元的"若为化得身干亿,散上峰头望故乡"、刘禹锡的"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陌上动乡情"、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等

张璐[5](2017)在《论刘亮程创作的文体融合特征》文中研究表明诗歌是刘亮程文学创作的原点,刘亮程的散文与小说都深受其早期诗歌创作的影响。虽然刘亮程及其散文引发的研究热潮已成追忆,但与之相关的探讨却从未停止。近些年来,较之于硕果累累的刘亮程散文研究,刘亮程早期诗歌及新世纪小说研究显得相对寂寥,本文将刘亮程文学创作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试图勾勒出刘亮程诗歌、散文、小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动态发展过程。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刘亮程及其研究现状,阐明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第一章对文体、文体融合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为刘亮程文体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梳理刘亮程文体融合特征在具体作品中的体现,从分析早期的诗歌特征开始,进而分析诗歌对散文、小说的影响以及散文对小说的影响;第三章分析刘亮程文体融合得以产生的精神实质。在结语部分笔者试图评价刘亮程文体创新的意义和局限。不同文本形态要素(体裁、语体、风格)的交叉混用是刘亮程实现文体创新的重要手段,三种文体(诗歌、散文、小说)的融合对其作品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刘亮程散文、小说的“诗化”、“梦幻化”和小说结构的“碎片化”是与其在特定时代背景、不同人生阶段的复杂情绪体验及心理状态相契合的。“文体融合”为刘亮程丰富的内在精神找到了更为恰当的表达方式,这种文体实验对当代散文及小说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钟雨辰[6](2016)在《《想北平》和《今生今世的证据》故乡情对比研读》文中研究指明老舍的《想北平》》和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都是诉说故乡情结的,但表达的感情和方式却不相同。一个以沟通式的叙谈写牵挂,一个以独白式的呓语写守望。本文分别从这两个理解来研读这两篇文章。

刘洁[7](2014)在《刘亮程散文简论》文中指出刘亮程,一个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的乡土文人,他钟情于一个人的村庄,从那个古老、原始而且普通的小村庄里读出了具有普泛意义的生命哲学,他的散文中时时刻刻都流淌着乡土情结,充斥着一种对城市的疏离和对生命的焦虑,朴实的言语中抒写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说他用他那种充满智慧而又独特结构的文字令读者倍感新奇,揭开了乡土文学新的一面。因此目前国内很多人都在从刘亮程的散文中寻找着独特的视角,研究他那魅力的哲学散文。本文以刘亮程的散文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分析法对作者创作有关的特质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和研究。之所以选择写刘亮程散文简论,是因为自上个世纪末以来,学术界对刘亮程散文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几乎涉及到其散文创作的方方面面,然而对他散文创作的综合性的研究几乎未涉及到。因此,通过了解刘亮程的个人经历以及对其经典作品的研读,在总结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刘亮程散文创作中几个比较典型的特点进行简单的探讨,在综合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一个概括性地总结和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章节进行探讨和论述:第一章节:探讨刘亮程散文中的乡土情结。从刘亮程的生活经历及其散文作品中积极的洞察他的乡土情结,从村庄意想和对故乡精神家园的追求中勾勒出他的内心精神家园。第二章节:探讨刘亮程散文中的生命意识。这个部分从他的散文中生命意识的哲学思,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对城市的疏离及自我的超越几方面入手,来探讨刘亮程散文中的生命意义。第三章节:探讨刘亮程散文中的写作特色。文章中从他写作中表达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从生命原动力的写作视角来进行归纳总结刘亮程散文的写作特色。第四章节:探讨刘亮程散文的风格特征。这部分从他的写作风格、语言特色、结构特色等方面来展现刘亮程独特而又新颖的风格特征。

刘雪梅[8](2013)在《解读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中的焦虑意识》文中提出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是一部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集,出版之后就引起了中国文坛的关注。刘亮程是新疆地区的一个农民,作为地方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薄薄的集子,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刘亮程并不是职业作家,而他的创作也不是洋洋洒洒的一大篇,刘亮程仅仅是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对生命的思考。尽管刘亮程的散文中表达的东西是非常丰富的,

高雁[9](2013)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农事书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处于急剧变迁的过程中,文学中的农事书写所反映的农事问题与前80年代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人、农具、牲畜和作物恰是农事活动四个不可分割的要素,本文即以这四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农人、农具、牲畜和作物在农事书写中呈现的文化意涵和审美特性。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绪论介绍论题来源、研究范围,并整理和分析了80年代以来与本文研究相关的文献。正文部分共四章,分别是第一章:农人:农耕文明的主体、第二章:农具:农耕文明的载体、第三章:牲畜:农耕文明的伙伴及第四章:作物:农耕文明的延伸。第一章讨论农事活动中的农人。农人是农事活动的主体,也是农耕文明的主体,自然也是农事书写的主体之一。80年代以来的农事书写为我们呈现了不同类型的农人,体现了作家对农人群体生存状态的关注。本章共分三节,第一节是总论,探讨不同类型的农人,主要是改革中的农人、知识型农人和新农人三类农人;第二节和第三节分别讨论农事活动中的女性和男性。本文以地母型女性和老年男性为研究重点,分析地母女性和老年男性之于农事活动的意义。第二章主要讨论在中国农业文明中承担了巨大作用的农具。本章分为三节,第一节为总论,分析现代社会的发展给农具和农民命运带来的变化。第二节以李锐的农具系列小说《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为研究对象,探讨李锐农具系列小说呈现的文化意蕴。第三节以刘亮程和杜怀超书写农具的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一个人”的叙事策略所体现的乌托邦色彩。第三章讨论农耕文明的伙伴牲畜。牲畜历来是农业生产和农事活动不可缺少的伙伴,但是,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牲畜的命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章分为三节,分别讨论农事书写中的牛、马和狗。分别从这几种牲畜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入手,解读牛、马和狗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史铁生、朱晓平、贾平凹、关仁山、王蒙、张贤亮、刘亮程、郑义、赵本夫等的相关作品为解读对象。第四章主要分析人们的食物之源——作物。主要分析麦子、玉米、豆类、高粱和地瓜几种作物意象在农事书写中所特有的文化内涵。本章分为三节,第一节讨论麦子,以海子、赵本夫、关仁山等人的相关作品为研究对象。第二节讨论玉米,主要讨论任林举、阎连科、张炜等人的相关作品。第三节讨论杂粮,包括豆子、高粱和地瓜。以周同宾、莫言、张炜等作家的相关作品为解读对象。最后足结语。本部分主要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事诗书写的文学史意义。一直以来,文学史或乡土文学史都将农事书写纳入乡土文学的范畴,实际上,这种划分窄化了农事书写的文化内涵。农事书写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无论是农人、农具、牲畜还是作物,都在农事书写的范畴之内。80年代以来农事书写,成果十分丰富,面对这样一个大的主题,不论笔者怎样努力,也无法穷尽一个论题所能涵盖的所有内容。此外农事书写又处于研究的一个真空地带,这一方面为本文的分析和论述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但另一方面也使本文的参考文献有限,研究的视野受到影响。

王一存[10](2013)在《刘亮程论》文中研究指明自1999年在文坛崭露头角,每年都有不少关于刘亮程的论文发表,并且逐渐专业、深入。但是关于他的研究,多是针对具体作品的批评,或针对他的创作所体现出的某种特色进行的攻其一点而不及其余的阐释,而没有整体的、全面的论述。我主要是从整体上回顾刘亮程的创作,并且针对他的创作所体现出来的文体、语言和意蕴等风格特征进行阐释。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过介绍刘亮程生平的主要经历、生活经历与时代氛围之间的关系以及创作过程来阐述刘亮程的文学观。第二部分主要从解读刘亮程的作品题材入手,通过阅读和阐释纠正几个关于“村庄”与“边地”的生活图谱的认识。第三部分从刘亮程创作的艺术特征及审美意蕴进行研究,并阐述其作品所反映出的现代性焦虑及对现代性的反思。

二、回望那一个村庄——解读刘亮程的散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回望那一个村庄——解读刘亮程的散文(论文提纲范文)

(2)论刘亮程的小说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刘亮程创作研究综述
        (一) 散文研究
        (二) 小说研究
        (三) 跨文体视角的创作研究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思路
第一章 直面自我
    一、“虚土”里的自我追寻
    二、“父亲”的空位
第二章 生命的背面
    一、荒诞的手法——生命的真实
    二、对照的形象——生命的归属渴望
    三、超脱的时间观念——生命的永恒意味
第三章 打开世界的声音书写
    一、诗性思维与声音感知
    二、驴鸣的神性
    三、语言的黑暗与照亮
第四章 转向小说的创作突围
    一、走出“一个人的村庄”
    二、表达身份焦虑
    三、发出新的声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刘亮程作品出版年表)

(3)刘亮程散文的教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意义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散文教学现状与刘亮程散文的特色
    第一节 语文散文教学的现状
        1、散文与散文教学
        2、当下散文教学的问题
        3、散文教学的基本策略
    第二节 刘亮程散文的特色
        1、村庄意象的勾勒
        2、精神家园的追问
        3、特有的质朴语言
第二章 刘亮程散文的课堂教学
    第一节 《今生今生的证据》的文学解读与教学
        1、《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教学内容
        2、《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教学方法
    第二节 《寒风吹彻》的教案分析与教学
        1、《寒风吹彻》教学案例的分析
        2、《寒风吹彻》的精神启迪
第三章 刘亮程散文的教学思考
    第一节 语文教学价值
        1、文本细读策略的运用体现
        2、促成有效的课堂生成
    第二节 唤醒学生的生命感悟
        1、乡土文学的延续
        2、生命意识的觉醒
结语
参考文献

(5)论刘亮程创作的文体融合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刘亮程文体研究的逻辑起点
    1.1 什么是“文体”
    1.2 文体的分隔与融合
    1.3 “陌生化”与“文体融合”
2 刘亮程文体融合的体现
    2.1 作为创作起点的诗歌
    2.2 散文中的诗歌因子
    2.3 小说中的诗歌和散文因子
3 刘亮程文体融合的精神实质
    3.1 时代变迁与文体融合
    3.2 文化性格、思维方式与文体融合
    3.3 潜意识挖掘与文体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7)刘亮程散文简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刘亮程灵魂的故乡
    第一节 乡土情结
    第二节 村庄意象的勾勒
    第三节 对故乡精神家园的追求
第二章 刘亮程散文中的生命意识
    第一节 生命意识的哲学思考
    第二节 生命价值的追求
    第三节 自我的超越以及对城市的疏离
第三章 刘亮程散文的写作特色
    第一节 人和自然的和谐
    第二节 生命原动力的写作视角
第四章 刘亮程散文的风格特征
    第一节 写作风格
    第二节 语言特色
    第三节 结构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解读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中的焦虑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命的焦虑:关于整体和关联
二、平等的焦虑:万事万物的秩序
三、结语

(9)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农事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农人:农耕文明的守护者
    第一节 农人:在城与乡中徘徊
    第二节 农事活动中的女人
    第三节 农事书写中的老人
第二章 农具:农耕文明的载体
    第一节 农具的文化内涵
    第二节 太平风物:李锐的农具世界
    第三节 “一个人”叙事的乌托邦想象
第三章 牲畜:农耕文明的伙伴
    第一节 牛:负重的行者
    第二节 马:消失的乡村风景
    第三节 狗:农事补余
第四章 作物:农耕文明的赠与
    第一节 麦子:农耕文明的起点
    第二节 玉米:“坚硬的粮食”
    第三节 杂粮:生命的系念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刘亮程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从“生活”到“文学”:刘亮程的生平、创作及其文学观
    一、 生平简介及创作概述
    二、 “说出我生活的全部感觉”:刘亮程的文学观
        1、 “生活”
        2、 “感觉”
第二章 “村庄”与“边地”的生活图谱
    一、 从“村庄”看世界
    二、 万物如何“有灵”
    三、 被误读的“边地”
第三章 “感觉自然的意志”:刘亮程创作的艺术特征及审美意蕴
    一、 何谓“自然”
    二、 “生活全部感受”的文学呈现
    三、 “感觉”作为人生活和存在的方式
    四、 现代性焦虑及对现代性的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回望那一个村庄——解读刘亮程的散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刘亮程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研究[D]. 帕提古丽·沙吾提. 新疆师范大学, 2021
  • [2]论刘亮程的小说创作[D]. 吴雨婷.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3]刘亮程散文的教学意义[D]. 邵屹禾.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4]一个关于生命哲学的思考——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解读[J]. 吴周文.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2017(03)
  • [5]论刘亮程创作的文体融合特征[D]. 张璐.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2)
  • [6]《想北平》和《今生今世的证据》故乡情对比研读[J]. 钟雨辰. 文学教育(上), 2016(08)
  • [7]刘亮程散文简论[D]. 刘洁. 河南大学, 2014(02)
  • [8]解读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中的焦虑意识[J]. 刘雪梅.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3(24)
  • [9]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农事书写研究[D]. 高雁. 首都师范大学, 2013(12)
  • [10]刘亮程论[D]. 王一存.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2)


刘亮程论文 散文论文 文学论文 农耕文明论文 一个人的村庄论文

上一篇:寻找乐趣之外的意义
下一篇:从艾青的诗歌看1930年代现实主义诗歌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