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奇[1](2021)在《我国柚品种(系)选育分析及海南柚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与初步评价》文中提出柚(Citrus grandis Osbeck)是我国重要的栽培水果之一,我国作为柚的发源地之一,有丰富的柚种质资源。本研究首先对我国选育的柚品种(系)基本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海南是我国热带面积最大的省份,有许多热带柚种质资源,但有关海南柚类资源研究未见报道,为保护和有效利用这些柚种质资源,本研究拟收集、描述和鉴定一批热带柚种质资源,并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对海南柚种质资源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1)统计我国完成品种审定(认定,保护等)的柚品种62个,将年份、成熟期、选育方式等整理分析,并重点分析主要柚品种及其衍生品种(系)。结果表明,选育数量从1985年以来总体呈上升趋势,2010年后数量明显增多;选育方法以芽变和实生选育为主;成熟期主要集中在9-11月期间;主要为白肉品种,其次为红肉品种,黄肉品种数量最少;找出‘沙田柚’、‘琯溪蜜柚’和‘安江香柚’三个骨干亲本。(2)对16份收集海南柚种质21个植物学性状树姿、树形、春梢长度、叶片长度、叶片宽度等使用欧式遗传距离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聚类结果表明最远遗传距离为10.478,最短为2.832;主成分分析共找出五个主成分,包括13个主要性状。(3)对6份收集海南柚种质的果实品质进行测定,并以无籽蜜柚作为参照,进行果实内在品质模糊综合评判。结果表明种质HN-3、HN-7和HN-8果实品质较好,但对比无籽蜜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4)比较无籽蜜柚正常果实和脐柚果实品质的差异发现,正常果实和脐柚的果形指数无差异,脐柚可食率更高,果皮更薄;可溶性固形物、Vc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之间差异显着;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固酸比和糖酸比差异未达到显着水平。(5)无籽蜜柚耐贮性试验表明在10℃条件下果实品质保持最好,贮藏期最长,可达90d以上。(6)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6份收集海南柚种质与34份已知柚种质进行亲缘关系的鉴定,利用7对引物,在50份种质中共扩增出87种多态性条带,平均每对引物可扩增出12.4条;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0.675时,50份种质可聚为3类,在相似系数0.76时,所有种质聚为10类,收集柚种质分布在其中5类,其中HN-7、HN-8和三红柚聚为一类,HN-1、HN-2、HN-3、HN-6、HN-11、HN-12和HN-14与黄葡萄柚聚为一类,HN-10和红心柚聚为一类,HN-5、HN-9、HN-13、HN-15、HN-16和坪山柚、越南红皮红柚、红皮红肉柚、山兰柚聚为一类,HN-4独自为一类。收集柚种质资源基因型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可将收集柚种质分为5个类群,说明这16份柚种质彼此间具有一定的区分度。
宋明昶[2](2021)在《绵阳市晚熟柑橘产业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绵阳市柑橘栽培历史悠久,近年来积极推进晚熟柑橘种植,晚熟柑橘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成为“川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以绵阳市晚熟柑橘为研究对象,从生产、采后处理和经营三方面入手,通过对绵阳市7个县(市)区30家种植面积较大、生产管理技术较好的晚熟柑橘企业、农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发放问卷,就绵阳市晚熟柑橘在主栽品种、种植模式、留树保鲜、单位面积产量以及果品采后处理、贮藏保鲜、产业规模、经营模式、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现状进行调查,同时对20家晚熟柑橘企业实地调查,并结合在盐亭县天水缘公司开展的关于柑橘日灼病和低温冻害相关试验,梳理出绵阳市晚熟柑橘产业存在主要问题:(1)生产中品种结构及砧木选择不合理、产业布局与园区建设标准滞后、柑橘日灼病和柑橘低温冻害时有发生;(2)采后贮藏柑橘枯水、柑橘加工水平低、冻库及冷链运输建设滞后;(3)经营方面存在资金融资难、抗风险能力差、管理水平不高、品牌影响力小、“产加销”一体化体系不健全、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国内外发达地区晚熟柑橘产业先进经验,提出如下发展对策:(1)确定适生区域、采取措施防治柑橘日灼病、柑橘低温冻害;(2)防控柑橘贮藏期枯水、延伸柑橘加工产业链;(3)高标准落实产业技术标准和园区建设标准、完善”产加销”一体化体系建设;(4)根据绵阳市晚熟柑橘产业发展实际,建立”政企民”紧密联系机制,助推晚熟柑橘产业健康发展。
杨敏[3](2019)在《蒲江县柑桔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蒲江县地理、气候、土壤和自然生态环境优良独特,是全国晚熟柑桔适宜发展区,蒲江县已成为全国柑桔产业发展30强县和国家柑桔标准化示范区。但随着多品类水果消费的兴起,柑桔产业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蒲江县柑桔产业面临来自国际优质品种和国内其他区域柑桔产业发展竞争的双重挑战。本研究论文以国内外有关柑桔产业生产、经营和发展模式等相关的文献、蒲江县政府各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和作者实地考察调研的结果为材料,研究蒲江县柑桔产业的现状、优势及主要问题,探讨蒲江柑桔产业发展的对策,为蒲江柑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参考。结果如下:(1)柑桔产业已成为蒲江县重要的特色产业之一,与茶叶、猕猴桃并列形成全县三大现代农业主导产业。截止2018年,全县柑桔总面积25.6万亩、产量37.1万吨,其中绿色、有机、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面积4.67万亩,产值33亿元。(2)蒲江柑桔栽培历史悠久,品种丰富多样,自然条件独特。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县有橙、柚、宽皮桔、杂交柑桔四大类共10多个品种,早、中、晚熟品种比例为0.5:1:8.5,每年8月至次年6月均有鲜果上市,品种丰富多样,品种结构科学合理。(3)蒲江柑桔产业的技术标准健全,病虫防治有力;果农病虫害防治技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至今蒲江县尚未发生黄龙病等柑桔类毁灭性病虫害。(4)蒲江县柑桔产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组织化程度高;仓储物流完善,产业配套齐全;营销渠道广泛,品牌价值较高;政策引导积极,资源整合有力。(5)蒲江县柑桔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标准化基地建设水平较低,科技支撑和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生态链需持续健全,市场品牌建设有待提升。(6)蒲江柑桔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可以从三方面着手,即筑牢生产体系提升果品品质;完善产业体系提升产品附加值;巩固经营体系提升品牌影响力。
林玲娜[4](2018)在《橙类文献计量研究 ——基于CNKI和SCI数据库》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CNKI和SCI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1987~2017年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的橙类研究领域文献进行统计与分析,旨在探求橙类研究发展现状、趋势及热点问题,以期为橙类相关领域的的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为今后的橙类研究工作提供一些思路和依据。[方法]本研究以橙类文献为研究对象。国内选择1987~201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数据库收录的橙类文献,国际选择1987~2017年SCI数据库收录的橙类文献,并获取目录题录的文献。CNKI数据库以主题“橙”、发表时间“1987~2017年”为检索式,检索到中文文献4 030篇;SCI数据库以主题“Orange”、data“1987~2017年”为检索式,检索到外文文献1 864篇文献,将收集到的数据利用Citespace及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以布拉德福定律、洛特卡定律、普赖斯定律等三大文献计量学定律为基础,中文文献选择年文献量、核心期刊、基金资助项目、机构分布、高产作者和核心作者、撰文合作度、文献被引用情况、地域分布、主题研究、高频关键词等指标,国际文献选择年文献量、核心期刊分布、高产作者和核心作者、撰文合作度、文献语种和类型、学科分布、国家/地区分布、基金资助项目、撰文合作度、文献被引用情况、主题研究、高频关键词等指标,对该领域国内外论文的总体情况进行定量比较分析,并对国内橙类文献各分类主题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结果](1)国内文献分析结果从1987~2017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国内橙类文献累积量与年份回归图的结果表明,国内橙类文献呈逐年稳定增长趋势。1987~2017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国内橙类研究领域文献共4 030篇,研究内容涉及了橙类研究的栽培技术、遗传育种、生理生化及生物学特征、病虫害防治、贮藏保鲜与加工利用等方面。国内参与橙类研究的机构共有2 489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的发文量为366篇,名列国内各研究机构第1位;华中农业大学发文301篇,居第2位。根据洛特卡定律确定了国内橙类研究的高产作者人数38人;核心作者人数72人,占作者总数3.09%。广西桂林市资源县农业局的钱开胜在橙类研究领域的发文量最多,共发文51篇,广西柑桔研究所的石健泉和长江大学园林园艺学院的王贵元也位居前列,分别发文49篇和38篇。在筛选后的3 951篇署名橙类文献中,合着率为66.77%。由此表明,橙类领域的文献是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分支的研究。国内橙类研究文献的作者大部分集中来自于南方等省(市),如四川、江西、广西、湖北、福建、湖南、浙江、广东、贵州等,其中以四川省最多,发文量953篇,占比23.65%。国内发表橙类文献的期刊共有567种,根据布拉德福分布规律及埃格布拉德福核心区计算方法最终确定的核心期刊有13种,分别是《中国南方果树》(原名《中国柑桔》)、《现代园艺(原名《江西园艺)、《浙江柑橘》、《南方园艺》,《南方农业》(原名《西南园艺》《四川果树》《四川果树科技》)、《东南园艺》(原名《福建果树》)、《果农之友》、《果树学报》、《园艺学报》、《四川农业科技》、《湖南农业科学》、《食品科学》、《现代农业科技》。其中,《中国南方果树》关于橙类研究的载文量最多,31年间共刊登486篇相关论文。1987~2017年国内橙类文献基金论文总数为550篇,占比为13.65%。其中,有205篇是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占比为9.93%;有157篇是属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资助,占比3.90%;有21篇是属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资助,占比0.52%。在CNKI收录的橙类文献中被引用有2 055篇,总被引频次为14 322次,篇均被引频次为3.55次。华中农业大学的洪柳在2005年的《中国农业科学》期刊上发表的“应用MSAP技术对脐橙品种进行DNA甲基化分析”文章被引频次最高,被引频次达146次。国内橙类文献主要集中在栽培管理技术和遗传育种领域,但生物技术研究领域文献较少,建议加强橙类生物技术的研究。在国内橙类研究动向分析中,经过对文献关键词的去重、合并,得到7 808个关键词及词频,其中脐橙、锦橙、秋梢、夏梢、夏橙、甜橙、纽荷尔脐橙、赣南脐橙、栽培技术是国内橙类研究热点。国内科研人员发表有关橙类论文占国内外橙类总文献的比重为73.16%,其中各分类主题文献占相应分类主题总文献量比例均超过50%,表明我国橙类研究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国内橙类文献有关栽培管理技术、生理生化及生物学特征、贮藏保鲜及加工利用等分类主题年文献量呈稳定增长态势,表明这几个分类主题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最后对国内有关栽培管理技术、遗传育种、生理生化及生物学特征、生物技术、贮藏保鲜及加工利用等分类主题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进展分别进行综述。(2)国际文献分析结果通过对1987~2017年SCI收录橙类文献发文量积量与年份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SCI数据库收录的国际橙类文献呈逐年稳定增长趋势。1987~2017年30年间国际橙类研究领域文献共1 864篇,研究内容涉及了橙类研究的栽培技术、遗传育种、生理生化及生物学特征、病虫害防治、贮藏保鲜与加工利用等方面。国际参与橙类研究的机构共1 073个,佛罗里达大学发文量为236篇,位居国际各研究机构的第1位。参与橙类研究的国家/地区共有55个,主要研究国家为美国、中国、巴西、意大利、西班牙、日本和印度等国家/地区,文献量最多的国家/地区是美国,占25.91%);其次是中国,占15.13%;巴西第3,占12.02%。国际有关橙类文献的发文语种共有9种,其中英语发文量为1 726篇,占92.60%,所占比例最多,其次是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占第3位。国际发表橙类文献的期刊共有447种,根据布拉德福分布规律及埃格布拉德福核心区计算方法最终确定的核心期刊有10种,分别为《Hortscience》、《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Scientia Horticulturae》、《Pesquisa Agropecuaria Brasileira》、《Revista Brasileira de Fruticultura》、《Journal of Food Science》、《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Abstracts of Papers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Food Chemistry》。美国出版的期刊《Hortscience》关于橙类研究的载文量最多,31年间共刊登81篇相关论文。SCI收录橙类文献在1987~2017年高产作者有36人,核心作者有64人,占作者总数比例的4.94%,与普赖斯推导出的应达50%的比例相比有很大差距。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的Wu Q S在橙类研究领域的发文量最多,达20篇;其次为美国水资源保护实验室的IDso S B和佛罗里达大学的Vu Jcv也位居前列,分别发文15篇和10篇。国际橙类文献受基金资助项目的共有704篇,在发文量最多的前10个基金资助项目中,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量最多,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项目排名第2,巴西国家科学和技术发展项目资助的论文量也较高。在1 864篇署名国际橙类文献中,合着率为93.51%。SCI收录有关橙类的论文共有1 864篇,被引用有1418篇,占总论文数的76.07%;总被引频次为24 922次,每篇平均被引用次为13.37次,h-index为63。日本果树试验场安艺津分场的Sakai A于1990年发表在《Plant Cell Reports》的“Cryopreservation of Nucellar Cells of Navel Orange(Citrus-sinensis Osb Var Brasiliensis Tanaka)by Vitrification”的被引频次最高,达571次。国际橙类文献主要集中在贮藏保鲜及加工和生物技术领域,但遗传育种领域文献较少。在SCI橙类研究动向分析中,经过对文献关键词的去重、合并,得到6 082个关键词及词频,其中Citrus、Citrus Sinensis、Fruit、Growth、Plants、Storage、Quality、Orange Juice、Identification是国际橙类研究的热点。[结论]研究得到1987~2017年橙类研究领域的文献量呈明显波动上升趋势,全球橙类研究的科学活动中心在美国,全球橙类科研分布不平衡性突出较为明显。而我国橙类研究分布主要为四川、江西、广西、湖北、福建、湖南、浙江、广东、贵州等省(市),且未形成合作化的趋势,分散研究较多,未形成规模效益;中国橙类研究在国际上居有重要的地位,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相对较多,但高产作者较少,未形成核心作者群,高产机构较少,撰文合作度、论文引用均低于国外同期水平;不同研究方向成果数量极不均衡,特别是生物技术及贮藏保鲜与加工利用等方面研究较少。
吴海虹,廖孝文,项秋兰,李茂富,李绍鹏[5](2015)在《海南琼中绿橙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琼中绿橙作为琼中县的特色水果,栽培面积占全省柑橘橙柚栽培面积的36.26%,具有较好的市场发展潜力。然而,近年来琼中绿橙产业出现种植规模不断减少、病虫害危害严重、标准化栽培水平不高、种苗管理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影响果实品质,使得琼中绿橙品牌受到威胁。针对这些问题,在分析琼中绿橙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的基础上,提出实施琼中绿橙标准化栽培技术、建立健全苗木体系、加大病虫害防治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等对策。
涂传清[6](2014)在《基于农户增收的生鲜农产品流通价值链分工与组织优化研究 ——以赣南脐橙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但是,在当前我国大力推动以市场化、商品化和专业化为特点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户实现增产增收的愿望却越来越难。其突出表现是:一方面,响应政府号召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而发展起来的特色农业也遭遇产品“卖难”困境;另一方面,农业领域的产品内价值链分工使得农户处于不利的收益分配地位。本文以此为背景,以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为实例,运用产业价值链的相关理论和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超边际分析方法和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生鲜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管理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构建了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管理研究的整体框架。由于现有的价值链管理理论体系基本上都是针对工业品而构建的,而农产品具有许多不同于工业品的特质,导致农产品价值链的增值机理与工业品不同;同时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分工与组织也与工业品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文的首要任务就是结合生鲜农产品的特质,剖析生鲜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的增值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产业价值链管理理论,构建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管理研究的整体框架。第二,以赣南脐橙为例,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其流通中的价值增值活动及相关参与主体。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流通模式下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的分工及流通收益的分配情况发现,中间流通成本较高,是推高农产品终端零售价格的主要原因;同时还发现与中间商相比,果农的投资收益率处于一个十分低下的水平,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农产品领域的确存在“两头叫,中间笑”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着重剖析了当前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当前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管理中存在增值过程管理滞后、不同环节的参与主体之间尚未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政府提供的支持性活动过剩与不足并存、缺乏能够主导整条流通价值链的核心主体等四个方面问题。第三,为解决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深入剖析国内外生鲜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管理的典型成功案例,指出了其得以促进农户增产增收的内在本质,借鉴这些经验,提出了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优化的总体思路,并指出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三个需要优化的重点领域,即:分工与组织优化、增值过程优化和增值收益分配优化。第四,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超边际分析方法,通过模型揭示在产业价值链分工背景下,果农增产不增收的内在原因。探讨了果农通过有效介入脐橙仓储和品牌营销活动,以达到分享流通增值收益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当前制约果农介入仓储和品牌营销活动的障碍因素。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果农通过选择恰当的分工组织模式,实现对脐橙仓储和品牌营销活动的有效介入,达到分享流通增值收益的可能性。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有:⑴构建了农产品价值链管理研究的整体框架,清晰地阐明了农产品价值链管理研究的核心问题,为人们深入开展农产品价值链管理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可视为在理论上的创新。⑵与现有研究局限于探讨不同分工组织模式和契约规制安排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的实证分析,认为在农产品价值链分工背景下,果农要想分享流通中的增值收益,必须通过对流通中其它增值活动的有效介入来实现,果农介入这些活动的障碍可以通过分工的组织制度安排来化解,此可视为观点的创新。⑶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超边际分析方法,揭示了农产品生产区域分工背景下,农户陷入增产难增收困境的根本原因,在研究方法上具有新意。
钟洲[7](2014)在《技术系统与农产品“绿色营销链”的建构 ——以铁耕村脐橙营销为例》文中指出城市是农产品销售的主要市场。随着城市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高端农产品市场中,绿色、健康的理念逐渐兴起。由此,“绿色营销链”概念随之兴起。绿色营销链包含着一整套的观念、生产和销售技术系统。在城市中高端农产品市场悄然掀起绿色健康浪潮时,那些生产中高端农产品的着名产品的营销链有没有与时俱进,采纳绿色营销链的新理念、新技术,以获得更高的回报呢?富川脐橙品质优良,风味独特,曾多次获得国内外农业博览会金奖,极受消费市场的欢迎,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较高的声誉,在脐橙农产品市场上属于中高端品牌。因此,本文以富川县铁耕村为个案,重点通过社会学、科技人类学调查和研究方法,尤其是PRA的相关知识,广泛搜集当地实际情况,鼓励当地人参与等方式,分析当前富川脐橙的生产、加工和营销过程,并从绿色营销链的角度观察当前富川脐橙存在的问题。来揭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高端农产品在城市农民品“绿色健康”转型过程中的适应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叶伟其[8](2009)在《无核椪柑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椪柑位居我国宽皮柑桔类产量的第二位。我国是椪柑的原产地和主产国,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椪柑面积和产量的95%以上。椪柑也是浙江果业,尤其是丽水、衢州两地果业中的最大支柱产业。2007年浙江省椪柑面积60000hm2,产量890000t,产值13.5亿元。然而,目前生产栽培的几乎全是有核类型,普遍核多给食用和加工带来不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商品性和市场竞争力。因此,培育无核或少核品种是椪柑育种的重要目标,选育无核性状稳定、品质优良、丰产的椪柑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无核芽变单株筛选,成功选育出‘丽椪2号’无核椪柑。通过初选、复选,单株综合性状多年多点对比观测,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遗传性状稳定的无核椪柑品种一‘丽椪2号’。该优选株系其无核性状稳定,无核率高达99.5%以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12%以上,综合性状优良,表现树势强、生长快、结果早、丰产性好、品质优、商品性好、抗逆性强等优点。这为椪柑产业的提升和柑桔品种结构优化调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新品种。2、通过性状观察与技术研究,提出了配套的生产管理技术要点。针对‘丽椪2号’自然座果率比普通有核椪柑低,生产上需采取先保后疏的技术措施;针对‘丽椪2号’果实成熟期比有核椪柑晚熟10d,酸度稍高,栽培上需适当晚采,需采取增施P、K肥的比例以降低酸度;针对‘丽椪2号’果实迅速膨大期长,生产上在7-10月初需重施多次施壮果肥,以增大果个;针对‘丽椪2号’果实以单果重125g左右的中等果品质最优最耐贮藏,栽培上疏果时留果数需用中等果的单果重计算,需疏除最大果与最小果;针对‘丽椪2号’果实风味最佳时期为2月5日至4月10日,比有核椪柑迟15d,建议贮藏至翌年2、3月为最佳上市销售期。3、开展保果试验,筛选出理想保果剂、配方与技术措施。试验结果表明,最为理想的保果剂是赤霉素,喷施植物龙营养液(主要有效成份为已胺酯)、细胞分裂素、芸苔素三种药剂对‘丽椪2号’无核椪柑没有保果作用。‘丽椪2号,无核椪柑经40mg·kg-1赤霉素保果后,平均座果率高达11.63%,而生产上,椪柑座果率只要在8%左右就可丰产。为了增加‘丽椪2号’无核椪柑单果重,提高商品性,建议对‘丽椪2号’无核椪柑实行“先保后疏”。这样既确保了丰产,又提高了商品性。4、总结出高接换种配套技术。‘丽椪2号’无核椪柑以温州蜜柑、有核椪柑、胡柚和甜橙为中间砧,在不同的时期,采用多种嫁接方法,进行了高接换种。几年来,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高接后的亲和性表现,最适嫁接时期、方法,以及接后管理要点等研究结果。5、贮藏试验表明耐贮性同有核椪柑相近,总结出其最耐贮藏单果重标准与最佳风味期。试验结果表明,‘丽椪2号’无核椪柑的烂果率与太平有核椪柑相近,但明显低于梁村有核椪柑,其风味较好时期为2月5日至4月10日,比当地有核椪柑迟约15d,因此,‘丽椪2号’无核椪柑贮藏至翌年2、3月为最佳上市期。‘丽椪2号’无核椪柑以单果重125g左右的中等果最耐贮藏,建议按果品大小分级分箱贮藏。6、通过系统研究制定了‘丽椪2号’早结果和丰产优质栽培技术规程。通过调查、系统研究,总结提出标准化建园、良种壮苗的培育、科学定植、施肥、土壤管理、整枝修剪、花果调控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收和贮藏保鲜、商品化处理、高接换种等十一项‘丽椪2号’无核椪柑早结丰产优质栽掊技术规程。
杨晓琴[9](2009)在《丽水三个特色柑橘良种特征观察及嫁接亲和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主要对浙江省丽水无籽瓯柑、翡翠柚、处红柚三个良种柑橘进行了特征观察,并对无籽瓯柑的花粉形态、高接技术的亲和性及翡翠柚的座果率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无籽瓯柑、翡翠柚、处红柚三个柑橘良种的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无籽瓯柑无籽或少籽;果实倒卵形,果指数1.0,平均单果重150g;常温下贮藏时间长达5~6个月;丰产性好,第三年单位面积产量27075kg/hm2。翡翠柚果实近圆形,平均单果重750g,瓤瓣12~16个,近半月形,果肉晶莹翠绿,肉质脆嫩,味特甜、爽口、化渣;抗性强,适应性广,病虫害少;早产高产稳产;果实极耐贮运;栽培技术简单。处红柚果大小适中,外观端正,锥圆形,平均单果重850g;果皮橙黄色,果肉深红色,肉质脆嫩、多汁,味酸甜适口、爽口、化渣,后味清新,少籽或无籽,果实可食率64.28%;早实丰产,经济效益显着。2.通过对无籽瓯柑花粉的形态观察,花粉量、花粉生活力和花粉发芽率的测定,发现无籽瓯柑花器发育正常,无籽瓯柑与普通瓯柑花粉在性状上的主要差异是其花粉发芽率为零,因此,无籽瓯柑无核的原因不是由于花粉畸形所引起,而可能是由于花粉败育和自然萌发力差所导致。3.分别将翡翠柚与酸柚、枳以及普通柚、温州蜜柑、胡柚组合;处红柚与枳以及普通柚、温州蜜柑、胡柚组合;无籽瓯柑与枳以及椪柑、温州蜜柑、胡柚组合进行高接,其结果表明不同砧穗组合都具有较好的亲和性。三个品种均达到一年恢复树势,二年挂果,三年恢复产量的目标,其中处红柚高接后第2年单株产量为10.5kg;第3年平均单株产量为38.5kg。翡翠柚高接后第3年平均单株产量为36.9kg。无籽瓯柑高接第3年平均株产36.1kg。4.通过9种不同柑橘品种花粉对翡翠柚授粉和自然授粉(CK)作比较,发现胡柚、处红柚、早香柚、楚门文旦、脐橙、本地香柚、天草7种花粉对翡翠柚授粉后的座果率与自然授粉的座果率都达到了极显着差异,而椪柑花粉授粉后坐果率为5%,与对照无显着差异。因此我们认为在新建或改造翡翠柚园时,适当配种一些胡柚等柑橘品种;或者直接利用胡柚花粉进行人工授粉,可以大大提高翡翠柚的座果率,从而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谭金娟[10](2007)在《宽皮柑橘不同熟期优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新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柑柑橘生产大国,但是目前品种结构较单一,成熟期过于集中,致使部分柑橘品种已出现明显滞销。品质问题已经成为阻碍中国柑橘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我国柑橘应注重果品品质和商品性的提高。本文主要通过四个方面的调查与试验,旨在为我国发展高品质柑橘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新选品种的综合调查。以近年引进的柑橘品种中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品种为基础,针对不同的选育目标,在象山、临海、黄岩和莲都等地对以下几个品种的综合性状进行调查。结果初步表明,特早熟温州蜜柑大分、日南1号各项优良性状稳定,表现良好,尤其是大分在9月下旬就表现出明显的减酸特征,风味好,基本确定大分作为今后发展的主推品种之一;中晚熟宽皮柑橘品种南香表现树势中等、易丰产、果实品质优、耐寒性稍弱、抗旱性中等特性;东江本地早系本地早蜜橘的实生变异,结果性能好,风味浓郁,种子数少(0.6粒/果),成熟期略有提早,是本地早蜜橘系统的一个高糖少核早熟新品种。此外,本文对各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也加以总结。(2)本地早无核株系的AFLP分析。主要通过AFLP标记技术分析了本地早橘(有核、无核)株系间基因组DNA的差异,并对找到的特异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和比对分析。结果发现普通有核本地早橘与无核株系间有9条差异带,可初步作为无核相关的特异AFLP标记,DNA序列比对结果表明,特异带SL1,与一种植物生长素输出蛋白基因有同源性(78%);特异带SL2,与一种植物逆转录转座子基因有一定同源性(87%);特异带SL4,与编码叶绿体的基因有关;其它特异带比对同源区域太短,只能作为AFLP标记。(3)栽培新技术的调查研究。科学的栽培管理是提高柑橘品质的重要措施,本文通过对不同地点的调查分析,总结出部分新型栽培管理技术与措施:浙江省柑橘设施栽培试验研究在国内属最早,其中延后栽培和促成栽培的增质效果均非常明显,经济效益显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延后采收易出现浮皮现象;地膜覆盖和生草栽培在各地都已开始应用,在提高果实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具有显着优势;“以螨治螨”可以显着提高生态系统的自然控制能力,同时使生产的果品更具安全性,不足之处在于它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目前应用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机营养液调控糖酸比技术尚不成熟,虽然可以提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但降酸作用不理想,该技术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完熟栽培作为国内首创的栽培新技术已相对成熟,该技术能显着提高果实品质,主要的问题是易发生浮皮,这有待于进一步解决。(4)三个柑橘品种的低温贮藏试验。提高采后贮藏性能也是提高果实商品性的重要措施,本文通过对三个杂柑品种进行不同温度的低温贮藏试验,阐明了这三品种的最佳贮藏温度以及在该温度下的贮藏效果。南香、不知火、濑户佳的最佳贮藏温度分别为4℃、8℃、6℃;三品种在最适温度下的耐贮性以不知火最强,濑户佳稍次之,南香最差。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 柚的概况 |
| 1.1 柚种质资源概况 |
| 1.2 柚选育技术的研究 |
| 2 品种系谱分析研究 |
| 3 种质资源的概述 |
| 3.1 种质资源的概念 |
| 3.2 种质资源的考察与收集 |
| 3.3 种质资源的描述与评价 |
| 3.4 种质资源的鉴定 |
| 3.5 柚种质资源的分子鉴定 |
|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4.1 柚育成品种(系)分析的目的与意义 |
| 4.2 海南柚种质资源收集、描述评价与鉴定 |
| 第二章 我国柚品种(系)选育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年份分布 |
| 2.2 选育方法 |
| 2.3 成熟期 |
| 2.4 果肉颜色 |
| 2.5 主要品种系谱 |
| 2.5.1 ‘沙田柚’及其衍生品种(系) |
| 2.5.2 ‘琯溪蜜柚’及其衍生品种(系) |
| 2.5.3 ‘安江香柚’及其衍生品种(系) |
| 2.5.4 ‘沙田柚’、‘琯溪蜜柚’和‘安江香柚’品种(系)选育比较 |
| 3 讨论 |
| 第三章 海南柚资源收集、描述鉴定与评价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及处理 |
| 1.2 方法 |
| 1.2.1 种质资源的描述规范 |
| 1.2.2 果实特性的测定 |
| 1.2.3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柚种质资源植物学特征的观测 |
| 2.1.1 树形、春梢和叶片的比较 |
| 2.1.2 形态学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
| 2.1.3 花特征的比较 |
| 2.2 柚种质果实特征的测定 |
| 2.2.1 果实外观品质的比较 |
| 2.2.2 果实内在品质的比较 |
| 2.3 脐柚果实品质的测定 |
| 2.3.1 无籽蜜柚和脐柚果实外观品质的比较 |
| 2.3.2 无籽蜜柚和脐柚果实内在品质的比较 |
| 2.4 无籽蜜柚耐储性的测定 |
| 3 讨论 |
| 第四章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海南柚种质资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研究材料 |
| 1.2 DNA的提取与检测 |
| 1.3 引物筛选与PCR扩增体系 |
| 1.4 8%非变性PAGE凝胶的配置及染色与显影 |
| 1.5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DNA的提取与检测 |
| 2.2 SSR引物的筛选及数据分析 |
| 2.3 收集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
| 2.4 收集种质亲缘关系的鉴定 |
| 2.5 收集种质遗传结构的分析 |
| 3 讨论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晚熟柑橘简介 |
| 1.2 国内外柑橘种植现状 |
| 1.3 我国晚熟柑橘生产现状 |
| 1.4 四川晚熟柑橘产业发展现状 |
| 第二章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2.1 研究的目的 |
| 2.2 研究的意义 |
| 第三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
| 3.1 研究内容 |
| 3.2 研究方法 |
| 第四章 绵阳市晚熟柑橘产业现状 |
| 4.1 绵阳市晚熟柑橘产业生产现状 |
| 4.2 绵阳市晚熟柑橘采后处理现状 |
| 4.3 绵阳市柑橘产业经营现状 |
| 第五章 绵阳市晚熟柑橘产业主要问题分析 |
| 5.1 绵阳市晚熟柑橘生产方面主要问题 |
| 5.2 绵阳市晚熟柑橘采后处理及加工主要问题 |
| 5.3 绵阳市晚熟柑橘经营方面主要问题 |
| 第六章 绵阳市晚熟柑橘产业发展的对策 |
| 6.1 绵阳市晚熟柑橘生产主要对策 |
| 6.2 绵阳市晚熟柑橘采后处理及加工主要对策 |
| 6.3 绵阳市晚熟柑橘产业经营主要对策 |
| 6.4 建立“政企民”紧密联系机制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1.前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 |
| 2.文献综述 |
| 2.1 国外相关研究 |
| 2.2 国内相关研究 |
| 3.材料及方法 |
| 3.1 研究材料 |
| 3.2 研究方法 |
| 3.3 研究内容 |
| 4.结果与分析 |
| 4.1 柑桔产业发展现状 |
| 4.1.1 国际柑桔发展现状 |
| 4.1.2 中国柑桔产业发展现状 |
| 4.1.3 四川柑桔产业发展现状 |
| 4.1.4 蒲江县柑桔产业发展现状 |
| 4.2 蒲江县柑桔产业发展优势 |
| 4.2.1 自然条件独特,晚熟鲜果错季上市 |
| 4.2.2 栽培历史悠久,品种丰富多样 |
| 4.2.3 技术标准健全,病虫防治有力 |
| 4.2.4 主体发展迅速,组织化程度高 |
| 4.2.5 仓储物流完善,产业配套齐全 |
| 4.2.6 营销渠道广泛,品牌价值较高 |
| 4.2.7 政策引导积极,资源整合有力 |
| 4.3 蒲江县柑桔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 4.3.1 标准化基地建设水平较低 |
| 4.3.2 科技支撑和创新能力不足 |
| 4.3.3 产业生态链需持续健全 |
| 4.3.4 市场品牌建设有待提升 |
| 5.蒲江县柑桔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 5.1 筑牢生产体系,提升果品品质 |
| 5.1.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地标准化水平 |
| 5.1.2 推行绿色有机生产,实现控肥减药提品质 |
| 5.1.3 强化质量安全监管,确保果品质量安全 |
| 5.1.4 强化科技支撑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
| 5.1.5 扩大机械化信息化试点,提高智能生产水平 |
| 5.2 完善产业体系,提升产品附加值 |
| 5.2.1 注重产地加工项目招引,增强配套服务能力 |
| 5.2.2 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附加值 |
| 5.2.3 强化金融保险支农力度,提高风险防御能力 |
| 5.2.4 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劳动效率 |
| 5.3 巩固经营体系,提升品牌影响力 |
| 5.3.1 积极拓展市场渠道,提升蒲江柑桔市场竞争力 |
| 5.3.2 加强品牌宣传推广,持续提升蒲江丑柑知名度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2 文献计量学相关研究综述 |
| 2.1 文献计量学简介 |
| 2.2 文献计量学应用研究 |
| 2.2.1 文献计量学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 |
| 2.2.2 文献计量学在农业研究领域的应用 |
| 2.2.3 文献计量学在园艺方面的应用 |
| 2.2.4 文献计量学在果树领域中的运用 |
| 3 橙类研究现状及进展 |
| 4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1.1 国内研究对象 |
| 1.2 国际研究对象 |
| 2 研究方法 |
| 2.1 国内研究方法 |
| 2.2 国际研究方法 |
| 2.3 建立数据库 |
| 2.4 数据处理 |
| 2.5 国际、国内橙类文献比较研究 |
| 2.6 国内橙类不同分类主题文献综述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 1 国内橙类文献计量分析 |
| 1.1 文献量 |
| 1.2 期刊分布 |
| 1.3 文献着者分析 |
| 1.3.1 第一作者统计 |
| 1.3.2 高产作者分析 |
| 1.3.3 核心作者分析 |
| 1.3.4 作者合着情况 |
| 1.4 作者机构统计 |
| 1.5 文献机构地域分布 |
| 1.6 基金资助项目 |
| 1.7 论文被引用情况 |
| 1.8 不同分类主题文献统计与分析 |
| 1.8.1 不同分类主题文献量 |
| 1.8.2 各分类主题文献的年份分布 |
| 1.9 研究热点 |
| 2 国际橙类文献的计量分析 |
| 2.1 年份分布 |
| 2.2 期刊分布 |
| 2.3 文献着者分析 |
| 2.3.1 第一作者统计 |
| 2.3.2 高产作者分析 |
| 2.3.3 核心作者 |
| 2.3.4 着者合着情况 |
| 2.4 发文机构 |
| 2.5 文献语种与文献类型分析 |
| 2.6 国家/地区分布 |
| 2.7 基金资助项目 |
| 2.8 学科分析 |
| 2.9 论文被引用情况 |
| 2.10 各分类主题文献量的统计分析 |
| 2.10.1 各分类主题文献量 |
| 2.10.2 各分类主题文献量年份分布 |
| 2.11 研究热点 |
| 3 国内外橙类文献统计 |
| 3.1 国内外橙类文献量及所占比重 |
| 3.2 我国作者在国际上发表橙类文献及所占比重 |
| 3.3 国内外各分类主题文献量 |
| 3.4 我国作者在国内外发表的各分类主题文献 |
| 第四章 国内橙类各分类主题文献研究进展 |
| 1 栽培管理技术研究进展 |
| 1.1 栽培技术 |
| 1.1.1 品种 |
| 1.1.2 建园 |
| 1.1.3 保花保果与疏花疏果 |
| 1.1.4 土肥水管理 |
| 1.1.5 整形修剪 |
| 1.1.6 高接换种 |
| 1.1.7 植物生产调节剂 |
| 1.1.8 无公害栽培技术 |
| 1.1.9 采收 |
| 1.2 繁殖技术 |
| 1.2.1 嫁接繁殖 |
| 1.2.2 实生繁殖 |
| 1.2.3 压条繁殖 |
| 1.2.4 扦插繁殖 |
| 1.3 展望 |
| 2 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
| 2.1 育种方法 |
| 2.1.1 引种 |
| 2.1.2 选育种 |
| 2.1.3 芽变选种和实生选种 |
| 2.1.4 辐射育种 |
| 2.1.5 细胞组织培养 |
| 2.1.6 杂交育种 |
| 2.1.7 转基因育种 |
| 2.2 育种鉴定 |
| 2.2.1 品质鉴定 |
| 2.2.2 产量鉴定 |
| 2.3 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与创新研究 |
| 2.3.1 野生资源调查 |
| 2.3.2 品种收集与保存 |
| 2.4 选育种目标及品种区划 |
| 2.4.1 选育种目标 |
| 2.4.2 品种区划 |
| 2.5 展望 |
| 3 生理生化及生物学特征研究进展 |
| 3.1 生理生化 |
| 3.1.1 矿质营养对橙类生理生化的影响 |
| 3.1.2 体细胞的生理生化 |
| 3.1.3 花芽分化 |
| 3.1.4 树体营养元素利用特性 |
| 3.1.5 果实生长发育 |
| 3.1.6 病虫害对橙类生理生化影响 |
| 3.1.7 落花落果生理机制 |
| 3.1.8 采后生理生化 |
| 3.2 生物学特征 |
| 3.3 展望 |
| 4 病虫害防治研究进展 |
| 4.1 病害防治 |
| 4.1.1 非侵染性病害 |
| 4.1.2 真菌性病害 |
| 4.1.3 病毒类病害及细菌性病害 |
| 4.1.4 其他病害 |
| 4.2 虫害防治 |
| 4.3 展望 |
| 5 生物技术 |
| 5.1 离体培养 |
| 5.2 基因克隆 |
| 5.3 遗传转化 |
| 5.4 分子标记 |
| 5.5 基因组编辑技术 |
| 5.6 展望 |
| 6 贮藏保鲜及加工利用 |
| 6.1 采后贮藏保鲜方法 |
| 6.1.1 简易储藏保鲜 |
| 6.1.2 高压静电场保鲜 |
| 6.1.3 低温贮藏保鲜 |
| 6.1.4 化学保鲜 |
| 6.1.5 涂膜保鲜 |
| 6.1.6 打蜡保鲜 |
| 6.1.7 热处理保鲜 |
| 6.1.8 果实套袋保鲜 |
| 6.1.9 天然保鲜剂保鲜 |
| 6.1.10 留树保鲜 |
| 6.1.12 其他保鲜技术 |
| 6.2 加工利用 |
| 6.3 展望 |
| 第五章 讨论 |
| 1 国内、国际文献量及撰文合作度比较 |
| 1.1 国内、国际文献量比较 |
| 1.2 撰文合作度 |
| 2 国内、国际分类主题文献量比较 |
| 2.1 不同分类主题文献量 |
| 2.2 不同分类主题文献量年份分布 |
| 3 国内、国际橙类研究核心期刊分布 |
| 4 国内、国际橙类研究的核心作者分布 |
| 5 国内、国际橙类文献的国家及地域分布 |
| 6 国内、国际橙类机构分布 |
| 7 国内、国际橙类文献被引情况 |
| 8 国际橙类文献语种及类型分布 |
| 9 国内、国际橙类基金论文比比较 |
| 第六章 结论 |
| 1 结论 |
| 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图清单 |
| 表清单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 1.1.1 选题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1.2.1 国内外关于价值链的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外关于农产品价值链的研究现状 |
| 1.2.3 国内外关于农户增收问题的研究现状 |
| 1.2.4 对已有研究的简要述评及本文的研究视角 |
| 1.3 基本概念及研究对象界定 |
| 1.3.1 基本概念界定 |
| 1.3.2 研究对象界定 |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 1.4.1 研究目标 |
| 1.4.2 研究内容 |
|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 1.5.1 研究思路 |
| 1.5.2 研究方法 |
| 1.5.3 数据来源 |
|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 1.6.1 可能的创新 |
| 1.6.2 存在的不足 |
| 第二章 生鲜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管理的研究框架 |
| 2.1 产业价值链管理的基本理论 |
| 2.1.1 产业价值链管理的实质 |
| 2.1.2 产业价值链管理研究的核心内容 |
| 2.1.3 产业价值链管理的研究框架 |
| 2.2 农产品价值链管理研究框架 |
| 2.2.1 农产品价值链管理研究的整体框架 |
| 2.2.2 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管理的研究地位 |
| 2.3 生鲜农产品流通价值链 |
| 2.3.1 生鲜农产品的基本特性 |
| 2.3.2 生鲜农产品流通价值链分析模型 |
| 2.3.3 生鲜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的价值增值机理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管理现状 |
| 3.1 全球甜橙产业发展概况 |
| 3.1.1 全球甜橙生产概况 |
| 3.1.2 全球甜橙贸易概况 |
| 3.1.3 全球甜橙消费市场预测 |
| 3.2 赣南脐橙产业发展现状 |
| 3.2.1 赣南脐橙产业的发展历程 |
| 3.2.2 赣南脐橙种植现状 |
| 3.2.3 赣南脐橙流通现状 |
| 3.3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分析 |
| 3.3.1 赣南脐橙流通中的价值活动及相关参与主体分析 |
| 3.3.2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的分工与组织 |
| 3.3.3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的增值收益分配 |
| 3.4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 3.4.1 流通价值链的增值过程管理滞后 |
| 3.4.2 不同环节的参与主体之间尚未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
| 3.4.3 政府提供的支持性活动过剩与不足并存 |
| 3.4.4 缺乏能够主导整条流通价值链的核心主体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基于农户增收的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优化思路 |
| 4.1 国内外生鲜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管理经验及启示 |
| 4.1.1 美国“新奇士”柑橘流通价值链管理 |
| 4.1.2 天星村葡萄流通价值链管理 |
| 4.1.3 主要启示及借鉴 |
| 4.2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优化的总体思路 |
| 4.2.1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优化的基本目标 |
| 4.2.2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优化的重点领域 |
| 4.2.3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优化的动力机制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基于农户增收的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分工安排 |
| 5.1 农产品流通价值链分工的新兴古典经济学解释 |
| 5.1.1 专业化与分工经济推动农产品流通价值链分工 |
| 5.1.2 农产品生产水平分工与跨区域流通困境 |
| 5.2 农户介入脐橙仓储活动分析 |
| 5.2.1 农户介入脐橙仓储活动的必要性分析 |
| 5.2.2 农户介入脐橙仓储活动的现状 |
| 5.2.3 农户介入脐橙仓储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
| 5.2.4 农户介入脐橙仓储活动的障碍分析 |
| 5.3 农户介入脐橙品牌营销活动分析 |
| 5.3.1 农户介入脐橙品牌营销活动的必要性分析 |
| 5.3.2 基于品牌声誉的农产品质量信号传递模型 |
| 5.3.3 农户介入脐橙品牌营销活动的障碍分析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基于农户增收的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分工组织模式选择 |
| 6.1 农产品流通价值链分工组织模式的多样性 |
| 6.1.1 间接定价理论模型及其扩展 |
| 6.1.2 农产品流通价值链分工组织方式多样化的理论解析 |
| 6.2 不同分工组织模式对果农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
| 6.2.1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说 |
| 6.2.2 研究方案设计 |
| 6.2.3 不同分工组织模式对果农收入影响结果分析 |
| 6.3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分工组织模式的选择 |
| 6.3.1 有关专用性公共品与企业性质的新观点 |
| 6.3.2 果农介入脐橙仓储活动的组织模式选择 |
| 6.3.3 果农介入脐橙品牌营销活动的组织模式选择 |
| 6.3.4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分工与组织模式 |
| 6.4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果农调查问卷 |
| 附录2 果农深度访谈提纲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
| 第二节 研究背景与相关研究回顾 |
| 一、国外果品市场相关研究 |
| 二、国内果品市场相关研究 |
| 三、研究评论 |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 一、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 (一)技术论研究的文化视角 |
| (二)市场营销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
| (三)科技下乡的人文关怀 |
| (四)食品安全与绿色营销的关系 |
| 三、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富川县铁耕村现存生产、销售技术系统 |
| 第一节 田野调查点概况 |
| 第二节 农产品绿色营销链及其技术系统 |
| 第三节 铁耕村脐橙营销链 |
| 第二章 铁耕村脐橙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 第一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
| 一、生产水平不平衡 果实品质参差不齐 |
| 二、产后加工处理滞后 |
| 三、品种结构单一 集中上市压力大 |
| 第二节 主要原因 |
| 一、脐橙生产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不完善 |
| 二、品牌效应低 |
| 三、信息流通不畅 销售单一 |
| 第三节 社会文化解释 |
| 第三章 文化视角下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创新 |
| 第一节 政府导向策略 |
| 一、调整品种结构 延长供应周期 |
| 二、深化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创新产品组合 |
| 三、加快科技下乡的服务与推广 |
| 四、推行绿色安全水果的标准化生产,培育优势竞争品牌 |
| 第二节 合作社多元产业结构下的营销策略创新 |
| 一、与第三产业结合发展:巩固现有市场成果,开拓新的市场领域 |
| 二、丰富营销沟通方式,倡导新的消费文化观念 |
| 三、多元产业结构下的营销策略创新 |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 第一节 结论 |
| 一、铁耕村生产、销售系统是以传统的生产、销售技术支撑脐橙营销链 |
| 二、铁耕村当前脐橙营销链的地方政府作用 |
| 三、铁耕村当前营销链不能适应绿色市场的需求 |
| 第二节 讨论:中国农村社会技术系统与营销链的建构 |
| 一、文化农民的培养 |
| 二、加快专业化合作社的建设 |
| 三、以政府主导推进技术系统与营销链的建构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自然芽变选种是柑桔品种改良的传统技术和重要手段 |
| 1.1.1 柑桔芽变(变异)的类型 |
| 1.1.2 柑桔自然芽变选种的特点 |
| 1.1.3 柑桔芽变选种的程序和方法 |
| 1.2 椪柑生产与品种选育及研究现状 |
| 1.2.1 椪柑在丽水,浙江乃至全国柑桔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
| 1.2.2 国内外椪柑优良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相关研究现状 |
| 第二章 椪柑2号无核椪柑系统选育 |
| 2.1 品种的亲本来源及特性 |
| 2.2 选育过程 |
| 2.2.1 无核碰柑选育方法及路线 |
| 2.2.2 选育过程 |
| 2.3 试验规模与结果 |
| 2.4 品种特性 |
| 2.4.1 树体生长特征 |
| 2.4.2 结果习性 |
| 2.4.3 物候期 |
| 2.4.4 果实经济性状 |
| 2.4.5 适应性与抗逆性 |
| 2.5 适宜种植范围 |
| 2.6 主要用途 |
| 2.7 技术经济指标 |
| 2.8 品质 |
| 2.9 生产管理上需特别注意的技术要点 |
| 2.10 综合评价与推广前景预测 |
| 第三章 ‘丽椪2号'无核椪柑保果试验技术研究 |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3.1.1 供试药剂 |
| 3.1.2 试验品种 |
| 3.1.3 试验设计 |
| 3.1.4 试验操作 |
|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3.3 无核椪柑自然座果率调查与分析 |
| 3.4 小结与分析 |
| 第四章 ‘丽椪2号'无核椪柑高接换种技术研究 |
| 4.1 高接后的亲和性表现 |
| 4.2 最适高接时期、方法 |
| 4.2.1 春季 |
| 4.2.2 夏季 |
| 4.2.3 秋季 |
| 4.3 与高接有关的若干技术措施 |
| 4.3.1 接穗与中间砧品种 |
| 4.3.2 采用多头高接换种及其技术 |
| 4.3.3 选择高接年份及植株 |
| 4.3.4 控制结果量、合理投产 |
| 4.4 高接后的管理 |
| 4.4.1 检查成活率、做好补接工作 |
| 4.4.2 适时解膜,分2次解去 |
| 4.4.3 分次剪砧、及时去萌 |
| 4.4.4 摘心造型 |
| 4.4.5 加强培肥和病虫害防治 |
| 4.4.6 对树干进得涂白、或用稻划捆缚遮荫 |
| 第五章 ‘丽椪2号'无核椪柑果实生长发育规律观察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 5.1.2 试验材料 |
| 5.1.3 试验方法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丽椪2号'无核椪柑果实横径发育规律 |
| 5.2.2 ‘丽椪2号'无核椪柑果实纵径发育规律 |
| 5.2.3 ‘丽椪2号'无核椪柑果实纵横径发育相互关系 |
| 5.2.4 ‘丽椪2号'无核椪柑果实发育与气候的关系 |
| 5.3 小结 |
| 第六章 ‘丽椪2号'无核椪柑果实保鲜贮藏试验 |
| 6.1 材料与方法 |
| 6.1.1 材料 |
| 6.1.2 方法 |
| 6.2 结果与分析 |
| 6.2.1 贮藏期间烂果率的变化 |
| 6.2.2 贮藏期间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酸度的变化 |
| 6.2.3 单果重对贮藏期长短的影响 |
| 6.3 小结 |
| 第七章 ‘丽椪2号'无核椪柑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
| 7.1 标准化建园 |
| 7.1.1 选择适宜的园地 |
| 7.1.2 园地的建造 |
| 7.1.3 定点挖穴或挖定植沟 |
| 7.2 良种壮苗的培育 |
| 7.2.1 采用隔离繁育技术培育出无黄龙病苗木 |
| 7.2.2 壮苗的标准 |
| 7.3 定植时期、密度及办法 |
| 7.3.1 定植时期 |
| 7.3.2 定植密度 |
| 7.3.3 定植办法 |
| 7.4 科学施肥 |
| 7.4.1 未结果幼树施肥 |
| 7.4.2 初结果树施肥 |
| 7.4.3 盛果期大树施肥 |
| 7.5 土壤管理 |
| 7.6 整形修剪 |
| 7.6.1 幼树整形修剪 |
| 7.6.2 初结果树整形修剪 |
| 7.6.3 盛果期树整形修剪 |
| 7.7 花果调控管理 |
| 7.7.1 保花保果 |
| 7.7.2 果量调控 |
| 7.8 预防为主,加强病虫害防治 |
| 7.8.1 农业防治 |
| 7.8.2 物理防治 |
| 7.8.3 生态防治 |
| 7.8.4 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 |
| 7.9 适时采收,保证贮藏期品质 |
| 7.10 果实商品化处理 |
| 7.11 高接换种 |
| 7.11.1 高接对象 |
| 7.11.2 高接时期 |
| 7.11.3 高接部位嫁接量及分布 |
| 7.11.4 高接方法 |
| 7.11.5 高接树的管理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 8.1 结论 |
| 8.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国内外柑橘产业现状 |
| 1.1.1 国外柑橘产业现状 |
| 1.1.2 我国柑橘产业现状 |
| 1.1.3 浙江省柑橘产业现状 |
| 1.2 柑橘高接换种技术研究现状 |
| 1.3 柑橘花粉授粉对座果率影响研究现状 |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4.1 通过柑橘良种特征的观察,为柑橘栽培技术提供有力的依据 |
| 1.4.2 通过丽水良种柑橘高接换种研究,实现柑橘品种迅速改良 |
| 1.4.3 配植授粉树,提高座果率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特色柑橘良种特征 |
| 2.1.1 柑橘良种形态特征及经济形状 |
| 2.1.2 柑橘良种生物学性状 |
| 2.1.3 柑橘良种果实品质 |
| 2.2 无籽瓯柑花粉形态观察 |
| 2.2.1 材料 |
| 2.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2.3 处红柚砧木亲和性试验 |
| 2.3.1 材料 |
| 2.3.2 方法 |
| 2.4 丽水良种柑橘高接换种技术研究 |
| 2.4.1 供试接穗与砧木 |
| 2.4.2 高接换种时间与嫁接方法 |
| 2.4.3 高接换种位置和数量 |
| 2.4.4 高接前准备工作 |
| 2.4.5 高接换种后的管理 |
| 2.5 不同花粉授粉对翡翠柚座果率的影响 |
| 3 结果 |
| 3.1 翡翠柚的特征 |
| 3.1.1 果实品质 |
| 3.1.2 形态特征 |
| 3.1.3 主要经济性状 |
| 3.1.4 生物学特性 |
| 3.2 处红柚的特征 |
| 3.2.1 果实品质 |
| 3.2.2 形态特征 |
| 3.2.3 经济性状 |
| 3.2.4 生物学特性 |
| 3.3 无籽瓯柑的特征 |
| 3.3.1 果实品质 |
| 3.3.2 形态特征 |
| 3.3.3 经济性状 |
| 3.3.4 生物学特性 |
| 3.4 无籽瓯柑花粉形态观察 |
| 3.4.1 形态学观察结果 |
| 3.4.2 花粉粒形态测定 |
| 3.4.3 花粉量测定 |
| 3.4.4 花粉生活力测定 |
| 3.4.5 花粉发芽试验 |
| 3.5 处红柚砧木亲和性研究结果 |
| 3.6 丽水良种柑橘高接换种技术研究结果 |
| 3.6.1 不同砧穗组合的亲和性 |
| 3.6.2 树势恢复与挂果 |
| 3.7 不同柑橘品种授粉对翡翠柚座果率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三个柑橘良种特点 |
| 4.2 无籽瓯柑花粉形态观察 |
| 4.3 高接亲和性 |
| 4.4 授粉与柑橘座果率有密切关系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缩略语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我国柑橘生产现状与发展前景 |
| 1.1.1 我国柑橘生产现状 |
| 1.1.2 我国柑橘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
| 1.2 国内外柑橘品种改良研究进展 |
| 1.2.1 国内外品种改良的目标及改良成果 |
| 1.2.1.1 鲜食品种的改良 |
| 1.2.1.2 加工品种的改良 |
| 1.2.1.3 砧木品种的改良 |
| 1.2.2 国内外品种改良途径及其成就 |
| 1.2.2.1 芽变和实生选种 |
| 1.2.2.2 杂交育种 |
| 1.2.2.3 生物技术育种 |
| 1.2.3 我国柑橘品种改良进展 |
| 1.3 柑橘栽培新技术研究 |
| 1.4 柑橘的采后分级处理技术和贮藏研究及应用进展 |
| 1.4.1 柑橘采后分级处理研究及应用现状 |
| 1.4.1.1 国外主要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 |
| 1.4.1.2 国内主要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 |
| 1.4.1.3 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技术 |
| 1.4.2 柑橘采后储藏研究进展 |
| 1.4.2.1 柑橘的贮藏特性 |
| 1.4.2.2 柑橘的贮藏方式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优新品种的产地调查 |
| 2.2 栽培新技术的调查研究 |
| 2.3 无核本地早分子研究 |
| 2.3.1 试验原理 |
| 2.3.2 试验材料 |
| 2.3.3 试验方法 |
| 2.3.3.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 2.3.3.2 基因组DNA的纯化、质量检测及定量 |
| 2.3.3.3 基因组DNA的双酶切 |
| 2.3.3.4 连接 |
| 2.3.3.5 预扩增 |
| 2.3.3.6 选择性扩增 |
| 2.3.3.7 选择扩增产物的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
| 2.3.3.8 特异条带回收与再扩增 |
| 2.3.3.9 特异带克隆测序 |
| 2.4 三个杂柑品种的贮藏实验 |
| 2.4.1 材料 |
| 2.4.2 试验设计 |
| 2.4.3 试验方法 |
| 2.4.3.1 好果率统计 |
| 2.4.3.2 可溶性固形物测定 |
| 2.4.3.3 含糖量测定(蒽酮法) |
| 2.4.3.4 酸度测定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 3.1 优良品种的调查结果 |
| 3.1.1 大分的品种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要点 |
| 3.1.1.1 植物学形态与生物学特性 |
| 3.1.1.2 经济学性状 |
| 3.1.1.3 栽培技术要点 |
| 3.1.2 日南一号的品种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要点 |
| 3.1.2.1 植物学形态与生物学特性 |
| 3.1.2.2 经济学性状 |
| 3.1.2.3 栽培技术要点 |
| 3.1.3 南香的品种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要点 |
| 3.1.3.1 植物学形态与生物学特性 |
| 3.1.3.2 经济学性状 |
| 3.1.3.3 栽培技术要点 |
| 3.1.4 东江本地早的品种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要点 |
| 3.1.4.1 植物学形态与生物学特性 |
| 3.1.4.2 经济学性状 |
| 3.1.4.3 栽培技术要点 |
| 3.1.5 小结 |
| 3.2 本地早无核株系的AFLP标记分析 |
| 3.2.1 DNA的提取与纯化 |
| 3.2.2 基因组DNA的双酶切与连接 |
| 3.2.3 预扩增 |
| 3.2.4 选择性扩增 |
| 3.2.5 选扩产物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
| 3.2.6 特异片段的再扩增 |
| 3.2.7 特异片段的克隆测序与比对分析 |
| 3.2.8 小结 |
| 3.3 新型栽培技术的调查研究 |
| 3.3.1 非加温设施栽培 |
| 3.3.2 加温设施栽培 |
| 3.3.3 覆盖栽培 |
| 3.3.3.1 地膜覆盖 |
| 3.3.3.2 生草栽培 |
| 3.3.4 生物防治(以螨治螨) |
| 3.3.4.1 捕食螨的释放时间 |
| 3.3.4.2 "以螨治螨"生物防治集成技术的应用方法 |
| 3.3.4.3 "以螨治螨"生物防治技术注意事项 |
| 3.3.5 有机营养液调控糖酸比 |
| 3.3.6 完熟栽培 |
| 3.3.7 小结 |
| 3.4 采后贮藏试验 |
| 3.4.1 各品种在不同温度下的贮藏效果 |
| 3.4.2 各品种在最佳贮藏温度下各贮藏性能表现比较 |
| 3.4.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