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音乐和声思维的理论基础和功能效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音乐和声思维的理论基点和功能效用(论文文献综述)

邵益[1](2020)在《不和谐音乐叙事:从《我的心难以启齿》看音乐剧《游行》(Parade)中的不协和贯穿》文中研究指明音乐叙事是音乐剧中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方面,如何去表达一个打动人心的叙事,也是作曲家在创作音乐剧的过程中值得深思的问题。在美国作曲家杰森·罗伯特·布朗(Jason Robert Brown)创作的音乐剧《游行》(Parade)中,为音乐叙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运用了大量的不协和和弦,从一个风格迥异的唱段《这就是他的观点》(That’s What He Side)戏剧性的转到充满绝望情绪的叙事唱段《我的心难以启齿》(It’s Hard to Speak My Heart),从而突出了犹太人利奥在受到不公平对待的绝望和急迫的想要表达自己清白的意愿。本文通过分析不协和和弦对《游行》音乐中的音乐象征、意义、隐喻和寓言进行研究。其结果并不是对整首乐曲进行详尽的分析,而是对个别音乐事件的分析,以阐明《游行》中不协和和弦对音乐叙事的功能。通过对该音乐剧的分析,这种大量运用不协和和弦来进行音乐叙事的写作手法一直贯穿在其中,为整个作品的基调打上了强烈的风格与色彩。在当今国内音乐剧创作盛行的时代,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为中国的当代音乐剧的创作提供一些可行的思路。

王雪楠[2](2018)在《运用多声部视唱进行和声思维训练的方法研究 ——以D大学为个案》文中指出视唱练耳作为音乐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针对音高、节奏、旋律、视唱等方面进行教学。这些元素也为学生今后在音乐专业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其中,多声部视唱则是视唱练耳课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声思维训练在视唱练耳课中也占有很大比重,例如音程听辨、和弦听辨、以及多声部旋律听辨等等。但是这些仅仅是在听觉上进行和声思维的培养,因此在许多学校的视唱练耳课中都会插入多声部视唱的训练内容,以这样的训练方式将听与唱结合,从而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和声思维。因此,本课题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在高师视唱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声部视唱进行和声思维训练。本课题将多声部视唱与和声思维训练进行关联,因此,在文中也对这两部分进行论述。针对于师资、教材以及学情方面也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最后则是以D大学本科视唱练耳课为个案,对和声思维的训练方法进行了详细地说明,其中对于各阶段训练的细微差别以及学生需达到的目标进行详细地阐述。一方面是将训练的方式及优势系统地整理,另一方面也是为后续的研究者和教师提供实例依据。

芮菁[3](2016)在《融合与构想 ——论和声思维能力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培养》文中研究说明确立于十七世纪下半叶,而后盛行于十八世纪,囊括巴洛克风格与维也纳古典乐派在内的其间近一百年的作曲家及作品同时也延伸至二十世纪的一些作品中,其中所表现出来的和声思维与和声风格,一般称之为“功能和声”。功能和声范围内的和声思维是指将多声部音乐中的一切因素,都按照对调性主音地位的强调或消弱这一根本原则进行组织的思维方法。视唱练耳作为我国高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其地位与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且课程中所涉及的内容大部分都为功能性和声理论构建下的实践练习,那么和声思维也必然是贯穿在课程中的重要环节。关于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奥斯特洛夫斯基指出:视唱练耳课程的内容需与基本乐理、和声等理论课程进行紧密结合,技能的培养需要一定的理论根基。遵循这一指导原则,笔者认为以和声思维的培养为本文的研究主线既有学术思考的理论依托,也具备研究实施的方法论意涵,它为丰富视唱练耳单一的课程内容,调和理论与实践的分歧提供了一条途径。因此,对和声思维自身的范式研究,包括其理论基点、功能内构、适用范畴等问题的探究就显得由为重要。本文从四个方面来对和声思维的培养进行陈述首先是在理论的基础上厘清和声思维的发展脉络以及与视唱练耳课程中的内在关联简析了和声思维与视唱练耳之间的相容性,探究了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运用和声思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其次则是从现实意义出发,直接从具体实践上探讨对和声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则是对和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的价值进行反思,指出训练和声思维在现实教学、理论发展亦或是课程改革上都有其特有的意义与价值。笔者在论文前期的资料收集工作中发现,国内已经有许多学者意识到培养和声思维能力这一具有科学性、融合性思维方法的重要性,也对和声思维运用在视唱练耳学习中进行了尝试,但是这些少量的尝试不具有全面性与系统性,也没有引起教师们足够的重视。因此笔者试图找到合适的、可行的具体举措,把和声思维训练引入到视唱练耳的教学中去。以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在理论的框架下,培养其对音乐调式调性、和声色彩、音乐特征等方面的审美能力。

黄婷[4](2016)在《和声学在流行歌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和声学是一门研究和音结构及其如何连接的理论。对于从事演奏(唱)、指挥、理论、作曲等各种音乐活动的音乐者来说,和声学是一门极为重要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和声一直在流行音乐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部分,本着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原则,文章针对流行音乐中关于和声部分的一些规律进行阐述,研究和声在流行音乐中的特点,通过这些特点发现流行音乐在制作中的规律,指出将和声学的教学内容应用到流行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和声学对流行歌曲创新的作用。

姜又元[5](2015)在《音乐和声思维的理论基点和功能效用》文中研究表明音乐是人们生活的调味剂,在人们工作之余可以利用音乐来愉悦身心,同时,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但是,喜欢音乐和懂音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能唱歌和会唱歌也是两个不同的考察方面。本篇文章主要针对音乐和声思维的理论基点和功能效用做相关研讨,以期让广大音乐爱好者和专业的音乐人才在进行音乐创作的时候,可以更好地利用和声思维,提高自身的音乐水平。

邢朔[6](2015)在《浅析音乐和声思维的理论基点和功能效用》文中提出当前,我国的音乐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开展,对音乐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不仅要教学生如何唱歌,还要让学生对音乐的美用心体会,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对音乐和声思维的理论基点和功能效用进行研究,试图构建合理的音乐培养体系,把音乐和声意识不断渗透于和声教学内容中,希望能够促进音乐教学的发展,为学生成才提供助力。

刘健婷[7](2015)在《中国手风琴艺术社会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乐器,是承载音乐文化的物质实体,也是探索其所属音乐系统及原生文化的重要途径。乐器学以乐器为主要探讨对象,与音乐考古学、音乐史学、声学(Acoustics)、系统音乐学(Systematic musicology)、民族音乐学都有着极深的渊源。如果说早期的乐器学研究将重心归置于对乐器本体的认知,那么,20世纪50年代以来,乐器及其文化和社会间多维度的细微关系则获得了学者们的更多关注。文化是孕育乐器的土壤,而跨文化圈的存在与传播,必然引发乐器的一系列变革。这种变革不但体现在乐器器形、演奏技巧、作品风格、表演型态等外在形式上,更体现在乐器象征意涵和社会功能等深层次的内在体感中。本文以手风琴这一外来乐器为基点,考证手风琴传入中国后的演变过程,审视手风琴艺术在中国各个时期社会功能的生发和转化。对中国手风琴艺术的社会功能进行全面解读,在我国手风琴相关研究领域中尚属罕见,而从动态视角观察手风琴艺术,并将其置于社会人文的背景下,考证这一乐器与我国文化、经济、政体的相互制衡与映射,其意义比单纯地对乐器本体进行研究显得更为深远。本文对于手风琴的研究手法,属于乐器学中的“分域研究”,即将手风琴置于其所属的文化领域中,通过手风琴艺术在中国的嬗变,研究中国的文化构成、经济结构、审美态度对于这一乐器施加的影响,进而揣摩乐器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史料的梳理,笔者整理出中国的手风琴艺术主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社会功能:文化认同和传播功能、创造经济价值的功能、对社会制度和审美取向的映射功能、娱乐功能。在论证过程中,文章不仅只关注手风琴在器形、表演方式、民族原创音乐方面等外在型态变化,更注意到了参与到一系列与手风琴艺术相关活动中的“人”的因素,诸如对受众群体的划分、对手风琴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化的研究等,这种乐器与“人”相结合的阐述方式,能更好地从多视角诠释一门乐器在人类社会中的发展轨迹。另,笔者认为,手风琴艺术近几年的式微,是由行业内部的不当方式和外部社会环境恶化这两方面因素造成的。对中国的手风琴艺术由源起至兴盛、再到如今的消弱进行理性的分析,籍此摸索乐器在人类社会中发展的大致规律,并以此为指导,为今后其他乐器在本体文化或异文化圈中的生存、传承提供指导性意见,这也是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所在。

李莉[8](2014)在《浅谈音乐和声的功能》文中认为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这不仅是需要学生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每一个和弦音,还需要有和声的感知能力。对学生进行和声教育,让学生感知和声的逻辑规律,主要是学生的和声乐感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在音乐中和声起着重要的作用,有诸多的功能,本文就针对音乐和声的功能进行研究分析。

刘冬萌[9](2014)在《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62No.5和声风格与特征初探》文中研究指明钢琴小品集《无词歌》是门德尔松浪漫主义标题性、抒情性钢琴小品的代表作。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无词歌》中第29首——《威尼斯船歌》Op.62 No.5的和声材料、和声材料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力求窥视门德尔松在本作品的和声布局与运用方面的个性化风格与特征。或创作手法。

徐志博[10](2011)在《音响结构思维研究》文中提出音乐“音响化”已经成为20世纪现代音乐发展至今所呈现出的一种典型的历史趋势。这类“音乐”与所谓“共性时期”的传统音乐在声音材料、结构形式、感知模式、美学定位上都存在着巨大的体系化差异。正缘于此,本论文试图对“音响”这一被国内外学界广泛使用但尚未获得明确定义的术语和声音艺术范畴进行系统论述,并在学理上取代“音乐”来描绘那些存在于当下、与传统音乐有本质化区别的声音艺术形式。论文首先对“音响”与传统音乐从性质、结构等各个方面作了辩证性比较,并对“音响”概念做出了理论界定。接着,以历史上若干创作实践和理论体系中的音响分类方式为例,从各种角度观察那些比传统“乐音材料”复杂的多的“音响材料”,并从中获得对“音响材料”的全面认识。然后,也是全文的重点,即探索蕴藏在“音响”作品中的结构性思维。这一过程分为三步:形态结构逻辑归纳;意义结构逻辑归纳:音响完形结构搭建。其间还梳理出诸多全新的概念,如:“势”、“态”、“变化性”、“对应性”、“源属距离”、“音响原型”、“音响阶段(n)”、“音响完形”等,并通过大量的作品实例来加以论证、说明。这一系列的研究过程最终揭示了所谓“音响”及“音响结构思维”的全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始终持一种挖掘事物本质的“寻源”态度,并以之作为研究分析的事实根据。同时还讲求以传统音乐为参照,从它们与“音响”的比较中汲取听觉艺术形式普遍的规律性。此外,作者还参考了大量国外理论家、作曲家的相关论着和论文,从中获得了大量的理论基石和写作灵感。因此,这篇论文在提出创新性论点的同时,其价值取向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二、音乐和声思维的理论基点和功能效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音乐和声思维的理论基点和功能效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不和谐音乐叙事:从《我的心难以启齿》看音乐剧《游行》(Parade)中的不协和贯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音乐叙事与音乐剧《Parade》
    第一节 音乐叙事
    第二节 不协和和弦
    第三节 作曲家简介
    第四节 核心人物与剧情简介
第二章 里奥《我的心难以启齿》唱段中的音型与旋律
    第一节 伴奏中固定音型的贯穿
    第二节 旋律与唱法
第三章 里奥《我的心难以启齿》唱段中的不协和贯穿
    第一节 唱段中不协和和弦
    第二节 和弦外音的运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谢辞

(2)运用多声部视唱进行和声思维训练的方法研究 ——以D大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多声部视唱
    (二)和声思维训练
二、运用多声部视唱进行和声思维训练的具体要求
    (一)师资要求
        1.视唱能力
        2.听辨能力
        3.分析能力
    (二)教材的选择
        1.中国作品视唱教材
        2.外国作品视唱教材
        3.和声基础理论教材
    (三)学情分析
        1.识读乐谱的能力
        2.音乐分析的能力
        3.听唱结合的能力
    (四)具体方法
        1.识读乐谱能力的训练
        2.音乐分析能力的训练
        3.听唱结合能力的训练
三、运用多声部视唱进行和声思维训练的个案分析
    (一)二声部视唱训练
        1.第一学期
        2.第二学期
        3.第三学期
        4.第四学期
    (二)三声部及以上视唱训练
        1.第一学期
        2.第二学期
        3.第三学期
        4.第四学期
    (三)个案分析与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融合与构想 ——论和声思维能力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论题意义
    二、论题相关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和声思维的理念及其在学科中的界定
    1.1 和声思维理论蕴含
    1.2 视唱练耳范畴中的和声思维
第二章 和声思维与视唱练耳相融性简析
    2.1 视唱练耳与和声思维的内在关联
    2.2 运用和声思维的必要性
    2.3 运用和声思维的可行性
第三章 和声思维的运用与能力培养
    3.1 和声思维在教学当中的运用
    3.2 和声思维能力的训练
    3.3 培养和声思维的教学构想
第四章 和声思维在教学中的意义与价值
    4.1 训练和声思维的实施意义
    4.2 训练和声思维的思考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4)和声学在流行歌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和声学在流行歌曲教学中的地位
二、和声学在流行歌曲教学中的应用
    (一)和声学在流行歌曲合唱部分的应用
    (二)和声学在流行歌曲伴奏中的应用
    (三)和声学织体在流行歌曲欣赏教学中的应用
三、和声学在流行歌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对流行音乐和声学教学的含义欠缺理解
    (二)缺失先进的教学理念
    (三)过度使用多媒体
四、和声学在流行音乐教学中的教学方式
    (一)转变教学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结语

(5)音乐和声思维的理论基点和功能效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和声思维的理论基点
    (一) 音与音之间的从属关系
    (二) 音与音之间的叠置魅力
    (三) 稳定与不稳定的序进动力
二、和声思维的功能效用
    (一) 构成了人化的空间结构
    (二) 丰富了声响的听觉色彩
    (三) 生成了序进的内在动力
三、结语

(6)浅析音乐和声思维的理论基点和功能效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音乐和声思维的理论基点
    (一) 和声思维对音乐专业教学的意义
    (二) 和声思维在音乐创新教学中的意义
    (三) 和声思维在伴奏和欣赏教学中的意义
二、高校音乐和声教学尚有待改进
    (一) 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音乐和声教学的含义
    (二) 依然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
    (三) 课堂教学在很多时候失去了真实性
三、音乐和声思维在音乐教学中的功能效用
    (一)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二) 转变音乐教育者的教学思维
    (三)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结语

(7)中国手风琴艺术社会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以乐器为轴承的音乐社会功能研究
    二、手风琴乐器文化建构中的社会参与
    三、本课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第一章 中国手风琴艺术之历史概貌
    第一节 手风琴艺术在中国的分期特征
        一、早期移民城市的滥觞(1900—1929)
        二、战争时期宣传职能的凸显(1930——1949)
        三、专业教育和原创音乐的启蒙、完善(1949——1966)
        四、文革时期的“一枝独秀”(1966——1976)
        五、艺术价值的全面鼎盛(1977——2000)
        六、主体多元化发展趋势(2000—至今)
    第二节 中国手风琴艺术理论研究述评
        一、成果形式及类别
        二、研究现状述评
第二章 手风琴的文化认同和传播功能
    第一节 以手风琴为契机的文化认同及其影响
        一、“文化认同”的概念及界定
        二、手风琴在异域文化中的“二次成长”
        三、手风琴艺术与中国音乐文化的二元同构
    第二节 以手风琴艺术为载体的文化传播
        一、手风琴艺术在中国的传播要素
        二、手风琴艺术在中国的传播方式
        三、手风琴艺术在中国的传播类型
        四、手风琴艺术的嬗变与传播方式的调整
第三章 手风琴的物质文化功能
    第一节 音乐物化为经济效益的社会结构分析
        一、社会分工导致手风琴行业内部的分工细化
        二、大众精神需求引发的音乐繁盛
        三、生产技术支持下的手风琴制造业
    第二节 手风琴艺术实现经济价值的社会条件
        一、手风琴艺术创造经济价值的几种类型
        二、手风琴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化研究
        三、影响手风琴发展的特殊群体——听众
        四、手风琴经济与手风琴文化的互动发展
第四章 手风琴艺术对社会制度和审美取向的映射功能
    第一节 手风琴艺术与社会制度的双向制约
        一、社会制度干预下的中国手风琴艺术
        二、手风琴艺术对社会制度的确认和服从
    第二节 手风琴艺术与时俱进的审美功能
        一、手风琴音乐审美功能的现代解读
        二、社会学视阈下的手风琴审美实现
第五章 手风琴的娱乐功能
    第一节 手风琴娱乐音乐之特征解析
        一、手风琴娱乐音乐特质研究
        二、与手风琴其他功能并存的娱乐性
    第二节 手风琴娱乐功能弱化的非音乐性因素
        一、多元化娱乐形式的冲击
        二、社会资源配置的缺失
        三、其他功能对娱乐功能的遮蔽
第六章 手风琴艺术社会功能的衰退及应对策略
    第一节 中国手风琴艺术社会功能衰退探因
        一、手风琴社会功能衰退内部原因探析
        二、手风琴社会功能衰退的外部原因
    第二节 未来中国手风琴艺术发展之路
        一、拓宽表演形式及表演场合
        二、构建高水平的理论研究队伍
        三、注重专业音乐创作
        四、借助新媒体平台,普及手风琴基础音乐教育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图例索引
谱例索引
中国手风琴大事年表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8)浅谈音乐和声的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一、音乐和声及和声运动
二、音乐中和声的功能
    (一) 音乐和声构筑了一个空间结构
    (二) 丰富听觉色彩
    (三) 音乐中的和声是音乐的动力
三、结语

(9)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62No.5和声风格与特征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调式调性布局
二、和弦材料及应用特点
    (一) 三度叠置的和弦结构形态
    (二) 复合功能和声
    (三) 共同音保持
    (四) 和弦外音
    (五) 装饰音
三、和声语言风格与特征
    (一) 和声节奏
    (二) 变格进行
    (三) 四度的运用
    (四) 关于七音的处理
    (五) 那不勒斯六和弦
    (六) 辟卡迪三度
    (七) 大调里的b3Ⅳ
四、和声思维模式

(10)音响结构思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缘起——试问"音乐",将如何鸣响?
    2. 对象——"音响",退还是进
    3. 立意——"结构"之"限"
        限于"结构"
        超越"结构"之"限"
    4. 追问,艺术之响
第一章 所谓"音响"
    1.1 "音响"vs."音色"
        1.1.1 "音色"与"音色化"思维——音高(频率) #12组合的延伸
        1.1.2 "音色"的时间过渡性
    1.2 "音响"vs."音材料"
        1.2.1 突破"刻度化"记谱
        1.2.2 "时值/节奏"的模糊化
        1.2.3 "音材料"走向"音响材料"
    1.3 "乐音"/"噪音"之辨
    1.4 "音响"之定义
        广义的"音响"
        狭义的"音响"
第二章 "音响材料"的区分
    2.1 传统的乐器/"音色"分类
    2.2 鲁索罗的早期尝试
    2.3 斯托克豪森在《麦克风Ⅰ》中的音响区分
        2.3.1 音响的"角色"
        2.3.2 音响的"描述"与区分
        2.3.3 音响区分的结构意味
    2.4 沙费尔的"音响分类"理论
        2.4.1 《音响分类表》
        纵向
        横向
        2.4.2 三种"音响类型"
        "平衡音响"
        "冗余音响"
        "偏离音响"
        2.4.3 "音响分类"的原则
        "频率域"状态
        "持续域"状态
        "形成"状态
        变异程度
        2.4.4 音响分类理论的发展
    2.5 音响的"非声学"区分
        2.5.1 莫利·舍弗的音响分类
        2.5.2 谭盾的"有机音乐"
        2.5.3 "概念"vs."听觉","纯粹"toword"融汇"
    2.6 结论
第三章 "音响"结构逻辑
    3.1 一对二元形态概念:"势"——"态"
        3.1.1 音响的"势"
        3.1.2 音响的"态"
        3.1.3 "势"与"态"的互动
        "势"中的"态","态"中的"势"
        "势"与"态"的衔接与组合
    3.2 一对互补的结构性质:变化性——对应性
        3.2.1 音响的变化性
        音响形态内部的变异
        陌生化音响"过渡"
        参数化的音响变异
        音响复杂化发展
        3.2.2 音响的对应性
        平行对应
        交互对应
        综合对应
    3.3 音响"意义"的结构逻辑
        3.3.1 从"听"出发
        3.3.2 音响"意义"的结构方法
        西蒙·埃默森的"音响语言表格"
        几种音响意义的逻辑思路
    3.4 自"内源"至"外沿"——同构化的三个结构层次 #189音响原型→音响阶段_(n)→音响完形
        3.4.1 音响形式中的"同构"——音响阶段_(n)
        3.4.2 音响形式的"意义同构物"——音响原型
        3.4.3 "形式"与"内容"之间——"源属距离"
        器(声)乐作品中的"源属距离"
        音响艺术作品中的"源属距离"
        3.4.4 音响完形
结论
后续
参考文献

四、音乐和声思维的理论基点和功能效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和谐音乐叙事:从《我的心难以启齿》看音乐剧《游行》(Parade)中的不协和贯穿[D]. 邵益.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2]运用多声部视唱进行和声思维训练的方法研究 ——以D大学为个案[D]. 王雪楠.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1)
  • [3]融合与构想 ——论和声思维能力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培养[D]. 芮菁.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2)
  • [4]和声学在流行歌曲中的应用研究[J]. 黄婷. 艺术教育, 2016(03)
  • [5]音乐和声思维的理论基点和功能效用[J]. 姜又元. 音乐时空, 2015(15)
  • [6]浅析音乐和声思维的理论基点和功能效用[J]. 邢朔. 学周刊, 2015(11)
  • [7]中国手风琴艺术社会功能研究[D]. 刘健婷. 南京艺术学院, 2015(05)
  • [8]浅谈音乐和声的功能[J]. 李莉. 音乐时空, 2014(03)
  • [9]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62No.5和声风格与特征初探[J]. 刘冬萌.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1)
  • [10]音响结构思维研究[D]. 徐志博. 上海音乐学院, 2011(12)


音乐论文 艺术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视唱练耳论文 乐理论文

上一篇: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总目录(自然科学版)第20卷(2002)
下一篇:论十日谈的叙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