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树木和花卉的园艺技术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林木花草的造园手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弋文[1](2021)在《唐代园林的生态审美意蕴》文中认为唐代是中国园林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历来的园林学者对这一时期都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唐代园林上承魏晋六朝园林的富丽豪阔、以自然山水为主要载体的园林风格,下启宋明园林的文人化、写意化、高度艺术化的审美倾向,是一个重要的转型与过渡期。与六朝园林相比,唐代园林在数量上大为增加,分布地域更为广阔;类别上基本形成后世所称的皇家园林、私人园林(包括贵族园林与文人园林)、寺观园林和公共园林,尤其是文人园林,在中唐以后大量出现,成为宋明文人写意园的先声;园林审美理论与造园思想已趋成熟,无论是从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角度,还是从艺术审美角度看,都体现出超越前人的思维高度,意境理论被运用到园林的构建中,并通过借景、对景以及曲径等具体造园手法得以呈现,叠山、置石、凿池、理水、养植花木等园林技术,亦被熟练运用到园林的创作中;有关园林的诗文佳作多出,园林诗成为诗歌领域的一个独立门类,园林理论虽未形成专论,但富有理论性表述的诗文亦不乏其数,且讨论得颇为深入,尤其是出现了如白居易这样的园林诗文大家。从功能上来说,园林首先是一个人居环境,尤其是在唐代逐渐普遍之后,园林越来越成为士人平衡仕隐矛盾,实现理想栖居的处所。唐人的一系列造园活动与在园林中进行的审美活动,实际上都体现了他们所追求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这种认识对于当今生态美学的建设,无疑是一项重要的智慧资源。本文试图从生态审美的角度切入,对唐代园林的审美风貌做一个全面的探讨。唐代园林具有明显区别于前一时期的园林特征,具体体现在数量规模、类型分布、园林思想、造园技艺、园林诗文及理论,以及中晚唐时期园林的变化情况各个方面。唐代园林受兼收并蓄、包容开放思想的影响,艺术上与其他艺术门类形成互文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通过一系列造园思想理论与技艺,追求和谐共生的园林栖居关系。这种新的造园及审美特征,主要受内外两方面因素影响。就内部因素而言,园林艺术自身内部的传承与积淀在唐代开花结果。就外部因素而言,则有政治(唐代隐逸与政治的联系,以及唐政府的政策对于隐逸的褒奖,由此对园林发展产生的促进作用)、思想(唐代自然审美的发展与深化)、宗教(道教、佛教的发展对园林造设与审美的促进作用,以及三教合一的趋势对唐人自然审美的影响)等社会背景,共同塑造出唐代园林的审美风貌。此外,中国哲学中的生态观以及由此生发的生态审美意识,对于唐人造园、品园、栖园、赞园也有重大影响。这种生态审美意识对唐代园林的影响具体落实到两个方面。其一是造园理念与规划设计等实践层面。唐人的园林生态审美意识首先体现在园林的建造规划理念中。通过对园林具体的规划步骤,如造园目的功能、选址相地工程、园林结构理念,以及具体物质组成(山石、水池、植物、建筑等),从园林规划设计层面,可以探寻唐人园林布局建造所思考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从这些人工与自然和谐的设置中,所体现出来的生态审美观。其二则是园林审美的思想层面。唐人在园林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审美活动,诸如宴会游春、饮酒赏花、读书卧游等,往往诉诸于笔墨诗文。通过唐代园林诗文中所呈现的园林风貌与园林生活,我们可以分析园林所提供的人与自然山水景物之间的关系。精神与天地沟通,审美与自然相接,唐人在放意栖居、逍遥自适的日常园林生活中,体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观与生态审美观。中国的生态审美植根于中国本土哲学与美学,在此语境下,唐代园林当可视作一个范本,探讨人与自然(天、天道)、与万物之间的关系,对于当今生态文明建设应有所启示。

王悦笛[2](2021)在《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文中指出唐宋时期,园林植物的栽培技艺更加成熟,植物种类更加丰富。唐宋文人对园林植物的栽培与观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其独特的园林植物审美体验,在诗歌中有丰富的表现。唐宋诗歌的意象表现和艺术意境的营构,都与园林植物审美存在着值得关注的内在联系。本文对唐宋诗歌园林植物书写的审美内涵,做多角度的观察与分析。论文主体分为上编与下编。上编主要考察唐宋时期王维、杜甫、白居易、李德裕、苏轼、晁补之、杨万里等若干位代表性诗人的园林植物书写特色。王维和杜甫园林植物书写有着迥异的艺术特色。王维的辋川别业诗倾向于在无人与无我之境中,摒除人工因素的介入,呈露园林植物自然本真的面目;杜甫的园林诗则大量描写园林植物的配置、栽种和修剪活动,着重表现主观情志与客观现实的错位,通常呈现出并不融怡和洽的园景。——两人几乎分别处于“物我交融”与“物我对峙”两端。白居易对园林植物的观照方式,有如王维、杜甫二人一正一反的合题,介于物我混融与物我对峙之间。白居易在长期的造园和园居的实践中,对植物材料之于园林审美的各方面意义有深刻领会,并在诗歌中予以前所未有的全面和深入的表现,形成了卧赏、移床等富有个性的审美方式,以及极具个人色彩的“窗竹”等园林植物意象,并表现出驯化、吸纳式的园林审美空间格局。就园林植物书写而言,白居易是一位承上启下、涵盖深广的“集大成者”。李德裕的平泉山居诗中,值得关注的是园林植物的两种形象——作为隐逸符号的花木与作为博物和收藏对象的奇花异木。后世园林中模仿山林的富有野趣的空间,与相对世俗趣味的私人玩好空间的并立,在李德裕对平泉草木的吟咏中可以看到清晰的反映。苏轼诗中的园林植物审美具有浓厚的人文化特色,常将花木置于历史性文本或画境的联想及道德比附中进行审美,突出园林植物的德性美,并明确提出了“种木”即“种德”的思想。他相对忽略花木自然物态的书写及其与其他园林景素的配合,表现出了与白居易的园林植物书写有所不同的审美侧重。晁补之是汇聚诗、画、园于一身的最具代表性的枢纽人物,处于文人造园到画士造园的过渡阶段。其东皋归来园的园林植物的分区式空间布局和种植方式,表现出了较有法度、相对成熟的园林植物景观配置,他的东皋诗植物意象所蕴含的文化含义和相关典故中的历史场景也反映出宋代园林文人化、文学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杨万里对园林植物的书写,既有极强的个人特色,又代表了宋人观物的典型状态。他对园林植物的物态、环境因素等特性的细致捕捉,以及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都是宋人对植物投以知识化、趣味化和审美性观照的典型体现,与宋代植物谱录和植物题材的绘画相通。下编是唐宋诗歌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的审美分析。论文选取了“窗竹”与“出墙花木”两个唐宋诗歌和绘画中的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结合图画与画论文献,挖掘其美学意蕴。窗竹意象以白居易对窗外之竹的吟赏最为典型,白居易对这一园林植物意象的艺术表现做出了极其重要的开拓,其由内而外吸纳式的观物视角与宋人“窗景如画”的观念和绘画中“无窗之窗”的表现形式之间,存在着艺术思维的联系。出墙花木在唐宋诗歌中有着丰富的艺术意蕴,其中“墙头花”、“出墙红杏”等意象,还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联想。这一意象在颜色的明艳与素净、线条的横斜与竖直之对比,以及半藏半露的状态等方面所具有“互妙”因素,蕴含着丰富的画趣,与折枝花卉、悬崖古木等题材的绘画存在相通的画理。总的来说,唐宋许多文人能够自觉地在造园活动中,运用花木配合其他园林景素来构建园景。新型园林植物的引入和新观赏风尚的形成、对花木品种日趋精细的观赏和鉴别、花卉品种的改良和创新、以主题分区的方式栽植园林植物等等,都是唐宋园林,尤其是唐宋文人园林植物审美发展的重要表现。唐宋诗人对园林植物的吟咏,有着复杂的历史联想、精神投射,艺术表现多姿多彩,极大地深化了园林植物审美的内涵,与绘画审美也形成丰富的联系。唐宋诗歌园林植物书写的丰富审美内涵,值得给予高度重视。

钱一畅[3](2020)在《水西庄造园史考》文中研究说明水西庄位于天津南运河畔,是由盐商查氏家族所建造的郊野私家园林。作为天津古代沽上园林中的“园亭之冠”,水西庄虽然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其留下大量诗、文以及图像,流传至今,并一直影响着天津文化。研究从园林及园主背景、园林建造过程、景象单元考证、造园意匠分析四个方面展开。通过文本研究、图像研究、图示语言分析、史料考证、景点复原法对大量水西庄文本、图像史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考据,从而对水西庄的基本布局及空间营造进行研究和复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造园意匠及园林文化的探索。首先对查氏家族历代园主的生平及着述进行分析,考证查氏家族别业的具体位置,对之前模糊不清的水西庄园林景点构成进一步细致分析。其次对水西庄营建过程进行探究,按时间顺序对整体园林进行分区,再将区域拆解成若干景象单元,对每个分区的景象单元的史料进行逐句分析,梳理出各个景点的景观要素、空间格局以及环境氛围,进行园林文本向园林意向的空间转换。接下来分析诗文、园记中对具体园林空间的印象及感受,结合园林历史图像资料所展示的空间形态以及典型景观要素,对其有效信息进行提取,综合多个典型景点,绘制园林布局的总体平面。最后,通过山石、理水、建筑、花木这四个方面深入探究水西庄的造园意匠,解析水西庄蕴含的园林意境和哲学思想,梳理出水西庄独特的园林历史、文化以及创作价值。水西庄依古运河而生,具有运河文化所特有的融合、流动及开放的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其造园风格南北交融;临近运河,带来了以水景为主的园景主题及舟行游观路线;因运河流动、开放的特点,为以园林为据点的南北诗坛的交流带来便利,使水西庄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节点。对水西庄从选址到典型景点,从历史到造园意匠进行全面剖析,有利于对运河园林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了解,也有利于当代运河园林遗产的继承,运河园林文化的发扬以及新运河园林的创作。

谷瑞雪[4](2020)在《中西古典园林设计文化比较研究 ——以拙政园和埃斯特庄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中西方园林文化入手,以中国拙政园与意大利埃斯特庄园为个例进行深入研究,对拙政园和埃斯特庄园的选址特点、空间布局、造园要素、设计思想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园林差异背后所隐含的文化成因。拙政园与埃斯特庄园都是十六世纪时建造的,当时中西方都出现了文化大变革,人文主义也逐渐兴起,两者在建筑史中都具有特殊的地位。从选址上来看,拙政园属于“城市地”。古时候文人士大夫希望能逃离官场的失意寻求心灵解脱,但又贪恋城市的生活美景,所以一般选在城市中建造园林,在归隐山林的同时又能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意大利境内多山地丘陵,他们继承罗马人享乐的生活方式,崇尚享受自然。而且意大利人修建别墅主要是用来举办大型娱乐活动,所以园林多建造在郊区较为空旷的山地上,视野开阔便于欣赏山间的田园风光。拙政园的空间布局是向内围合的庭院结构,符合中国人与生俱来内敛的心理特征。园内空间处理以山水为主题,强调自然景象在园林中的再现,追求曲折雅致的风格特征。埃斯特庄园是向外延伸的空间布局,更加突出建筑的实用功能。庄园整体重点突出,轴线贯穿始终,园内景物都经过严密的计算,几何图案化明显,反映的是井井有条的人工美。在造园要素的处理上,拙政园山石的使用以土筑山、假山为主,多采用天然未加工的石料;园内水景以静水为主,多呈池、湖、涧之态,追求婉转曲折,览之不尽;园路设置力求曲折蜿蜒;园内植物数量繁多,它不仅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更是园主内心世界的反映。埃斯特庄园对石头的运用采用人工干预的手法,做成台地、栏杆、花坛、雕塑等,很少使用未经打磨的石块;园内水景以动态、奔腾为主,做成喷泉、瀑布等形式,庞大的水景系统营造出一种气势恢宏的景象;园路以直线型为主,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秩序感;园内植物以常绿色为主,硕大树木多是成行成列地排列在园内,矮植绿篱则修剪成规整的几何形状,以方形坛植或绿廊的形式布置在园内。中西园林在选址特点、空间布局、造园要素等方面的差异反映着其各自存在文脉的不同。中国古典园林受到“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追求自然的审美观念。在艺术表达上强调情感的抒发,把园林看作是寄托人格理想的载体。西方园林是在“物我两分”的哲学观上建立起来的,他们面对自然时采取积极的改造精神。认为任何事物只有经过“数”的概念和几何原则才是最完美的构图,在艺术表达上处处体现理性思维的应用。通过对中西两座古典园林的对比研究,探讨其造园理念背后所反映的政治、经济、哲学和社会文化的差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传播和现代景观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毛贵凤[5](2020)在《文震亨与李渔造园思想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文震亨与李渔是明末清初对园林进行全面思考、具有独特见地的造园理念家和实践家。论文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二者的小说、戏曲理论、诗词,尤其是对他们的作品《长物志》和《闲情偶寄》进行了深入挖掘,探索他们造园的手法、意图及其文化根源,求其相同之处、辨析相异之处,以扩展对明末清初时期造园思想的研究和思考。论文从社会背景和生平、造园元素、造园手法、园居理念、造园审美与意境、当代影响六个方面对文震亨与李渔的造园思想展开探索比较。研究表明,一方面,文震亨与李渔揭示了中国园林与绘画、文学等艺术门类的共同审美规律,表现了文人造园的思想性,二者在造园时都注重师法自然、随物置象、均衡布局,营造了适于集会交往和游观养生的园林空间。另一方面,文震亨与李渔的造园思想因生活经历、阶级地位和审美理想的不同而具有差异。文氏关注园林细节和品格,重点罗列了建造园林的诸多因素,在造园过程中重文学性和精神性,李氏则较多的剖析了造园的诸多手法,体现出了强烈的理性主义,偏向实用与创新。二者造园思想的差异真实反映了明末清初时期园林风貌的丰富性,为研究当时园林风格差异的深层缘由提供了准确依据。总结文震亨与李渔造园思想的相同点可以发现,二者的造园理念深受社会影响,具有时代特征,能够反映晚明清初造园的普遍共识与规律。而二者思想的差异性展示了历史的鲜活与真实,折射出园林实践在价值取向、实践操作中的不同倾向。对文震亨与李渔造园思想的比较研究,有利于形成活力的、个性化的园林营造体系,促使不同的造园话语系统在融汇中构建新观点、新理念,加深当代对晚明清初造园理念的认识,并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提供多样的实践范本。

刘文轩[6](2020)在《晋、陕两地道教宫观空间布局研究 ——以永乐宫、楼观台为例》文中指出道教是源自中国本土的一种宗教形式,在历史的长河中浸润了千余年的时光。道观作为道文化的实体表现形式之一,在时代的更迭和社会的发展中留存下了浓郁的文化底蕴。永乐宫和楼观台作为晋陕两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宫观之一,在各自地域文明的加持作用下,成为我国传统建筑史上闻名遐迩的艺术瑰宝。但是,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相关学术成果主要体现在对道家文化的解读和宫观建筑旅游资源的开发上,而在景观和空间格局等领域的研究就显得寥若晨星。本文选择永乐宫和楼观台作为主要研究实例,以风景园林专业的相关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和支撑,将宫观空间中各类组织元素作为影响因子重点分析,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此来扩充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本论文以现场调研、建筑测绘和检索文献为基本手段,以晋陕两地道教宫观空间布局为重点研究内容,通过对永乐宫和楼观台两座宫观的系统剖释,进一步探究出两地区宫观建筑的空间布局主要由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决定,具体表现为规整式和自由式两种空间布局。研究从历史发展背景入手,首先通过整理建筑群内遗存的碑刻文字,获取与研究相关的重要历史信息;其次深入到宫观内部进行实勘和测绘,收集相关数据,对宫观的空间形态、平面布局及空间序列组织模式进行细致推敲;充分挖掘隐藏在建筑和空间表象之下的思想内涵;最后通过对两座宫观相关内容的比对和互释,形成对永乐宫和楼观台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并从建筑选址、建筑翻新、营建手法、建筑风格及功能布局五个方面对新时期背景下道教宫观的设计和营建提出建议。关注和研究永乐宫及楼观台建筑群,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信息,不仅能使历史文脉得以延续,而且弘扬了传统建筑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研习蕴藏在宫观中道家朴素的自然生态观,可以为当代建筑空间的设计与营造提供现实的参考依据。

何嘉丽[7](2020)在《20世纪50年代杭州西湖风景园林建设历史研究》文中指出世界遗产杭州西湖园林生发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近现代的建设中,经历了从城郊公共园林到“公园城市”的转变,尤其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系统学习苏联经验”和“积极探索民族形式”一对矛盾意识形态的深刻影响,从而产生了一套全新的、以“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实践方法论。本文着眼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杭州新西湖“公园化”的改造,结合文献、图像、规划设计资料和当事人口述采访等方式,由社会意识形态到生动具体的风景建设,探索传统园林文化与西方现代公园模式、传统公共园林与现代城市公园等多层面的源流问题。通过研究形成以下5个专题,从不同的侧面还原西湖现代化建设探索的多样性内涵,用以丰富中国现代园林发展史的脉络,并对当下的风景园林文化发展提出建议。第一部分“新中国新西湖”,关注于近现代杭州西湖的三次“公园化”历史进程,指出20世纪50年代的西湖建设在古典与现代发展中承上启下的转折地位,初步构建其时社会意识形态及西湖改造实践的历史面貌。第二部分包括“苏联经验”“民族形式”两个章节,梳理50年代西湖建设的矛盾理念,着重体现为对西方风景园林模式的学习和对传统园林文化的继承,以及对新西湖民族形式的探索。同时,对杭州西湖作为“现代公园”及“传统公共园林”之差异概念进行辨析,从内涵上阐发新西湖改造背后的社会意识差异,提出新西湖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的矛盾问题。第三部分“实用与艺术”“风景背后的园林人”,承接矛盾理念之探讨,聚焦生动具体的新西湖建设实践、其践行者及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矛盾问题,体现在“生产性与消费性”“科学性与艺术与性”“专业性与通俗性”等一系列二元辩证方法论的实践,从而探究新西湖建设中除国家意识、行业基础外,个人因素在偶然性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展现20世纪50年代杭州西湖风景园林建设的立体面貌,挖掘西湖文化景观得以传承发扬的主客观因素,总结服务于21世纪公园城市建设的“西湖园林范式”。

肖雅阁[8](2020)在《山水画经营位置对明清江南园林空间布局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清江南园林作为一种较大空间尺度的文化艺术载体,这个特点使得其对于文化艺术众多领域成就的借鉴涵纳、融通展示有着其他艺术更为优越的便利条件。其中,山水画与明清江南园林其源高深,其流浩荡,互融式发展贯穿了两者的历史轨迹。本文透过山水画经营位置的微观视角,追溯山水画经营位置对明清江南园林空间营造的影响。在文献和实物中,抓住雪泥鸿爪,吉光片羽,从依附于明清江南园林之上的哲学向度、审美趣味和建构范式等不同维度展开新的探索,研究山水画传统意境与章法布局对于营造明清江南园林充分艺术化的时空形态的意义。本文是对中国古典园林文化深意还原的尝试。通过山水画经营位置的解读对明清江南园林空间营造产生影响的研究路向,探索明清江南园林空间的组织结构艺术。逐一解锁山水画经营位置诸手法与明清江南园林空间布局相对应的逻辑关系,对于明了明清江南园林构景艺术和意境所在,探讨如何将山水画的情境在明清园林中展开,形成三维的立体画卷无疑是借古开今的有益探索。

刘燕[9](2019)在《契丹文化与汉文化交织语境下的辽代园林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园林文化是四千多年来华夏文明的重要因子,而在中国园林史学研究中,存在重华夏,轻夷狄的情况,这也就使得辽代园林史的研究一直未受重视。辽代园林一方面体现了契丹族作为游牧民族的人文风情,辽阔草原上契丹族的艺术审美,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原汉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给契丹族带来的影响。辽代园林发展过程中也呈现了相对落后社会文化形态主动向先进文化形态去吸收学习的特征。无论辽代是如何选择吸收借鉴先进汉文化,汉文化对于契丹游牧民族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深入系统的研究揭示和学习辽人的思维方式,探究契丹文化与汉文化的交织机理,对于全面认识辽代园林风格、演变规律至关重要。因此研究辽代园林,不仅是对辽代园林、少数民族园林史的补充更是对中国园林史的补充。论文主要分为三大块,首先通过梳理辽代园林的自然人文环境,指出辽代是以契丹游牧民族为主体,极具北方地域文化特征的国家。游牧文化有极强的流动和瞬时性,游猎已经可以满足契丹人的娱乐、精神需求,而园林作为中原地区的艺术形态趋于固定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园林与契丹游牧文化具有相斥性。建国后,以契丹游牧文化为本位政策与中原汉文化政策之间的互动,在辽代209年的统治中始终存在。在两种文化的共同作用下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经历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也正是基于文化的交织,园林艺术在辽代才得以发展。其次通过整理分析数个园林个案,发现辽代园林兼具奔放粗犷的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唐宋园林文化特征,寺庙园林以风景化为主要特征,私家园林以生产要素、崇佛礼佛为造园主题,皇家园林在游猎习俗影响下多围绕湖泊生态环境而建。最后,本文总结了辽代园林从无到有,直至全盛的发展体系,提出捺钵文化下的皇家园林对后世金代、元代,乃至明清园林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自此开启了北京地区皇家园林的序幕,辽代园林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国古典园林的多民族文化内涵。

方兴[10](2019)在《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空间营造研究》文中指出广东因为其灵山秀异和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成为岭南地区佛学、道学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广东传统寺观园林是最能体现岭南玄学和思想文化特征的宝贵遗产。以人工要素为构景主体和以自然山水为构景主体是中国古典寺观园林的两大造园体系,而在多民系共荣和海洋文化的孕育下,广东寺观在两大体系基础上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呈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造园理念和手法,其中寺观对自然地貌的运用和空间布局的大胆创新堪称一种典范。广东寺观园林空间营造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课题。但是就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而言,最突出的“症结”在于:一方面存世的园林和文字性资料很少,且其中以零散的文章和建筑学科角度的论着居多,而运用跨学科的系统方法,涵盖掇山理水、植物造景方面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可谓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学界前辈及后续学者虽然缺乏统一认识,但大致对广东地区其它各类型园林的总体风格特征作过一些总结,例如私家园林的“随意性”“兼容性”“地方性”、州府园林的“民间性”“简朴性”“谪意性”等,但未见广东寺观园林特征的论及。因此,系统地研究广东寺观园林的风格特征及其表现形式,如传统寺观园林的选址、环境地貌利用、建筑和园林空间布局和造景手法等,是填补广东园林学科上述研究空缺的重要任务。本论文运用文献资料查阅、地图解读、横向对比等方法对广东传统寺观的园林化历史发展和空间营造等问题进行研究。追溯汉朝到清朝这一历史时间段广东禅宗佛学思想和南方道学文化的发展历史,探析两种思想文化的广东寺观园林化的影响,建立起广东传统寺观环境利用和空间营造研究的背景平台。阐述广东寺观园林造园理念的形成、演变历程的和发展环境,横向对比了广东自身佛寺和道观之间的异同、还有与广东寺观渊源颇深的北方皇家寺庙园林、江南及日本禅宗园林、西南及闽南宫观三者在思想、布点和格局方面与广东寺观园林的对比。总结广东传统寺观的发展分期并归纳其发展特点,进而从风景园林专业的角度,重点研究了广东寺观与地貌环境的关系,围绕寺观的选址,对六种地貌的总体造园特征做了分类总结,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总结广东传统寺观的空间类型、空间组合形式和空间布局特点。最后通过结合具体园林造园案例提出广东寺观造园的手法借鉴,包括寺观名山全局控制的宏观环境控制手法、寺观建筑构图比例处理手法、庭院空间的世俗化理景手法、以及通过咏吟题景来提升园林意境和文化韵味的艺术手法等。相信,本论文对广东历史文脉的传承和现代园林的设计均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林木花草的造园手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林木花草的造园手法(论文提纲范文)

(1)唐代园林的生态审美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唐代园林整体特征
    第一节 园林称谓丰富
    第二节 数量多而分布广
    第三节 园林类别多样
    第四节 造园理念深化与园林技艺成熟
    第五节 园林诗文繁荣与理论意识觉醒
    第六节 中唐以后的重要转变
第二章 唐代园林审美的动因
    第一节 历史传承: 园林生态关系演变
    第二节 政治推奖: 隐逸与生态
    第三节 思想激励: 自然审美意识的觉醒
    第四节 宗教氛围: 宗教自然观与园林审美
第三章 造园理念、规划设计与生态审美
    第一节 造园目的、园林功能与审美
    第二节 园林相地、选址的审美考量
    第三节 园林物象的选择与景观营构
    第四节 园林结构、布局与生态审美
第四章 唐代园林审美活动与生态审美意识
    第一节 唐代园林审美活动
    第二节 唐代园林与意象意境的生成
    第三节 唐代园林之观游模式
    第四节 “生态”意蕴与唐代园林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一)植物文化和审美研究
        (二)园林文学研究
        (三)唐宋园林与绘画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
上编唐宋诗人的园林植物书写
    第一章 物我交融与物我对峙:王维和杜甫的园林植物书写比较
        第一节 “无人”与“无我”:辋川别业里的植物世界
        一、辋川别业概况
        二、“无人之境”与花木的静观寂照
        三、“无我之境”与花木的自然本色
        第二节 物我对峙的冲突与无力:杜甫笔下难遂人愿的园林植物
        一、成都浣花草堂
        二、夔州之园
        三、植物与寄兴
        第三节 王维、杜甫对初盛唐园林游宴诗的超越:摆脱园林植物书写的“程式化”束缚
        本章结语
    第二章 驯化与吸纳:白居易的园林植物与审美空间
        第一节 绪论:园林植物书写的“集大成者”
        第二节 刚柔共济:园林植物的“崇高”与“优美”
        第三节 变化的审美空间:园林植物中的时间因素
        一、季节性的周期变化
        二、不同生命阶段的线性变化
        第四节 作为想象媒介的园林植物
        第五节 官能中的山林想象
        第六节 从园林植物看人工与自然的关系
        第七节 空间边界的区隔
        第八节 空间内部的个性化布置
        第九节 身体感知与日常活动中的园林植物
        第十节 “窗竹”意象与审美空间格局
        一、窗竹意象简史
        二、白居易的窗竹意象与室内视角
        三、逐层向内“驯化”的审美空间
        本章结语
    第三章 玩好与隐逸之间:李德裕笔下的平泉草木
        第一节 李德裕平泉山居诗概况
        第二节 园林植物的不同身份:珍奇玩好与故园意象的错位
        第三节 从园林组诗看各类植物的构景特征
        本章结语
    第四章 文本·道德·生活:苏轼笔下园林植物的人文化审美
        第一节 园林植物审美的人文化
        一、园林情调的淡化
        二、花木物态的虚化
        三、文本化与人格化:花木中的历史记忆与道德寄寓
        四、生活化:与文人生活的多重关联
        第二节 “种德”观念与园林植物的德性美
        一、“种木”即“种德”
        二、松柏与“久而后成”
        第三节 苏轼与白居易园林观及园林植物审美之异同
        一、苏白之同
        二、苏白之异
        本章结语
    第五章 共性·法度·因袭:晁补之笔下的东皋草木
        第一节 金乡东皋归来园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从两类植物看隐逸空间的划分及园林审美性的凸显
        第三节 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相对成熟
        第四节 园林植物与历史场景的再现
        本章结语
    第六章 知识化·场景化·拟人化:杨万里的园林植物书写
        第一节 杨万里园林植物书写概况
        第二节 园林植物自然特性的细致捕捉
        第三节 园林植物的环境因素与场景化、动态化书写
        第四节 园林植物的拟人化、戏剧化书写
        本章结语
下编唐宋诗歌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的审美分析
    第一章 园林诗画中的“窗竹”意象
        第一节 窗与园林植物的结合
        第二节 内外之别:窗竹的视角问题
        第三节 白居易的窗竹诗
        第四节 “摄入”与“射出”:诗画视角的异同
        第五节 窗中竹与画中竹
        一、“窗景如画”观念的形成
        二、“窗景如画”观念与文人画中的“无窗之窗”
        三、窗竹与竹画对比的多重审美快感
        本章结语
    第二章 “出墙花木”的诗意与画趣
        第一节 墙与花木的“互妙”
        第二节 对园内的暗示:“出墙花木”的藏中之露
        第三节 出墙花的热闹多情与女性化书写
        一、春日出墙花的热闹与多情
        二、出墙花的女性化书写
        第四节 出墙花木与绘画
        一、“出墙”的画趣
        二、寓意的尴尬与画理的变通
        本章结语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一、基本典籍与资料类
    二、学术专着类
    三、论文类
附录一 唐宋绘画文献有关园林植物的记载
附录二 唐宋现存植物谱录叙录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3)水西庄造园史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京杭大运河
        1.1.2 沽水文化下的沽上园林发展
    1.2 研究现状概述
        1.2.1 水西庄园林研究
        1.2.2 古典园林景观复原研究
        1.2.3 小结与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园主查氏与水西庄
    2.1 园主查氏
        2.1.1 查氏家族变迁
        2.1.2 林泉之致
        2.1.3 查氏别业
        2.1.4 园居宴游
    2.2 水西庄概述
        2.2.1 建园缘起
        2.2.2 造园过程
        2.2.3 水西庄史料记载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西庄空间布局考证
    3.1 方位与尺度
        3.1.1 方位判断
        3.1.2 尺度考据
        3.1.3 园林面积
    3.2 园址位置
        3.2.1 园址定位
        3.2.2 园林相地
    3.3 园林格局及空间结构
    3.4 水西庄景象单元考证及推想
        3.4.1 初期水西庄主体区
        3.4.2 屋南小筑
        3.4.3 近圃
        3.4.4 小水西
        3.4.5 介园
    3.5 水西庄平面绘制
        3.5.1 已有复原研究
        3.5.2 复原难点
        3.5.3 水西庄重构平面绘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西庄造园手法分析
    4.1 山石
        4.1.1 山体营造
        4.1.2 山被花木
        4.1.3 山体之用
    4.2 理水
        4.2.1 引园外之水
        4.2.2 园内水景营造
        4.2.3 略成小筑足征大观
        4.2.4 河防
    4.3 建筑
        4.3.1 建筑布局特征
        4.3.2 建筑类型特点
    4.4 花木
        4.4.1 水西庄植物景观特点
        4.4.2 水西庄植物类型
        4.4.3 水西庄植物种植方式
        4.4.4 水西庄特色植物造景
        4.4.5 水西庄植物季相变化
第5章 水西庄园林意境探究
    5.1 水西庄中的感官园林体验
        5.1.1 视觉感官
        5.1.2 嗅觉感官
        5.1.3 听觉感官
        5.1.4 触觉感官
        5.1.5 味觉感官
    5.2 水西庄蕴含的哲学思想
        5.2.1 道家思想
        5.2.2 禅宗思想
        5.2.3 儒家思想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天津历史舆图
    附录B 水西庄图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中西古典园林设计文化比较研究 ——以拙政园和埃斯特庄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方法
        1.4.1 研究的重点难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拙政园与埃斯特庄园的选址特点
    2.1 拙政园的“闹中取静”
        2.1.1 自然环境
        2.1.2 人文因素
    2.2 埃斯特庄园的“世外桃源”
        2.2.1 自然环境
        2.2.2 社会文化
第3章 拙政园与埃斯特庄园的空间处理
    3.1 中西私家园林在空间布局上的差异
        3.1.1 拙政园“向内围合”的空间布局
        3.1.2 埃斯特庄园“开放延伸”的空间布局
    3.2 中西私家园林在空间艺术上的差异
        3.2.1 拙政园的空间艺术
        3.2.2 埃斯特庄园的空间艺术
第4章 拙政园与埃斯特庄园的造园要素处理
    4.1 石材
    4.2 水体
    4.3 植物
    4.4 道路
第5章 拙政园与埃斯特庄园的设计思想
    5.1 拙政园寓情于景的设计文化
        5.1.1 强调情感表达的艺术目的
        5.1.2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5.1.3 追求自然的审美观念
    5.2 埃斯特庄园寓理于景的设计文化
        5.2.1 强调理性依托的艺术法则
        5.2.2 “物我两分”的哲学观
        5.2.3 “数”的美学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文震亨与李渔造园思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内容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震亨、李渔的时代背景及生平
    第一节 文震亨与李渔的时代背景
        一、内忧外患的政治环境
        二、繁荣兴旺的商业经济
        三、人文思想兴盛的文化氛围
    第二节 文震亨、李渔的生平
        一、文震亨的生平
        二、李渔的生平
第二章 文、李着述中造园要素分析
    第一节 建筑
    第二节 山石
    第三节 水体
    第四节 植物
    第五节 其他
第三章 造园手法的比较
    第一节 陈设、配置与布局的相似性
        一、随方制象
        二、取景在借
        三、均衡布局
    第二节 营造策略与方式的差异性
        一、“结构第一”与元素叠加
        二、追求形式与重视技术
第四章 园居理念的比较
    第一节 作为社交场所和休憩场所的园林
        一、集会交往
        二、游观养生
    第二节 具有差异性的园居生活
        一、隐逸修身与及时行乐
        二、身份彰显与经济实用
第五章 造园审美、意境追求的比较
    第一节 自然理念、人本思想和审美意境的相似性
        一、天人合一
        二、适意顺欲
        三、诗情画意
    第二节 创作风格和艺术观的差异性
        一、宁古无时和奇趣创新
        二、素雅清淡与丰富明丽
第六章 文震亨与李渔造园思想的影响与启示
    第一节 共性的影响
    第二节 差异性的影响
    第三节 文、李造园思想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晋、陕两地道教宫观空间布局研究 ——以永乐宫、楼观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1.4.1 对道教及道教文化的研究
        1.4.2 对道教宫观空间布局的研究
        1.4.3 对永乐宫及楼观台的专项研究
    1.5 研究对象的界定
        1.5.1 研究范围
        1.5.2 研究对象
        1.5.3 相关概念阐述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检索法
        1.6.2 实地勘察法
        1.6.3 归纳分析法
        1.6.4 图解分析法
    1.7 研究内容
    1.8 研究框架
2.晋、陕两地道教宫观发展概述
    2.1 道教与道教宫观历史
        2.1.1 道教的思想起源
        2.1.2 道教的发展历程
        2.1.3 道教宫观的演变过程
    2.2 道教宫观的分布特征
        2.2.1 山西省道教宫观的整体分布特征
        2.2.2 陕西省道教宫观的整体分布特征
    2.3 传统道教宫观的空间特点分析
        2.3.1 传统道教宫观的选址因素及类型
        2.3.2 传统道教宫观的平面布局
        2.3.3 传统道教宫观的空间组成
    2.4 本章小结
3 永乐宫建筑群的选址布局及空间构成
    3.1 永乐宫的历史沿革
        3.1.1 创建始末
        3.1.2 迁建演变
    3.2 永乐宫选址成因
        3.2.1 选址与自然山水
        3.2.2 选址与城镇布局
        3.2.3 选址与风水格局
    3.3 永乐宫的整体空间布局分析
        3.3.1 永乐宫基址环境
        3.3.2 空间的轴线与对称
        3.3.3 空间的等级划分
        3.3.4 空间的限定
        3.3.5 花木布局的总体特征
    3.4 永乐宫的空间序列组织
        3.4.1 入口前导空间
        3.4.2 入口空间
        3.4.3 承接空间
        3.4.4 高潮空间
        3.4.5 收尾空间
    3.5 永乐宫的视觉空间特色
        3.5.1 不同视距视角的空间感受
        3.5.2 典型空间的视线处理
        3.5.3 视觉感受的心理暗示
    3.6 本章小结
4 楼观说经台建筑群的选址布局及空间构成
    4.1 楼观台的历史沿革
        4.1.1 创建始末
        4.1.2 重大事记
    4.2 楼观台选址成因
        4.2.1 选址与自然山水
        4.2.2 选址与城镇布局
        4.2.3 选址与风水格局
    4.3 说经台的整体空间布局分析
        4.3.1 说经台基址环境
        4.3.2 空间的轴线与对称
        4.3.3 空间的等级划分
        4.3.4 空间的限定
        4.3.5 花木布局的总体特征
    4.4 说经台的空间序列组织
        4.4.1 入口前导空间
        4.4.2 入口空间
        4.4.3 高潮空间
        4.4.4 承接空间
        4.4.5 收尾空间
    4.5 说经台的视觉空间特色
        4.5.1 不同视距视角的空间感受
        4.5.2 典型空间的视线处理
        4.5.3 视觉感受的心理暗示
    4.6 本章小结
5 永乐宫与说经台对比研究分析
    5.1 宫观选址对比
        5.1.1 永乐宫:都城相府,世俗发展
        5.1.2 说经台:因山就势,悟道静修
        5.1.3 宫观选址特征总结
    5.2 整体布局对比
        5.2.1 轴线组合方式
        5.2.2 院落平面布局
        5.2.3 殿堂等级秩序
        5.2.4 空间序列组织
        5.2.5 建筑与园林关系
    5.3 景观序列组织模式对比
        5.3.1 自然景观序列组织
        5.3.2 人文景观序列组织
        5.3.3 叙事景观序列组织
        5.3.4 景观节点空间序列
        5.3.5 空间旷奥模式序列
    5.4 本章小节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1 .主要研究成果及对比研究结论
        6.1.2 对现代道教宫观设计的启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的不足
        6.3.2 未来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图索引
附录—Ⅱ:表索引
附录—Ⅲ:晋陕两地现存道教宫观概况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7)20世纪50年代杭州西湖风景园林建设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新中国风景园林发展建设
        1.1.2 西湖民族文化与时代内容
    1.2 研究范围
    1.3 研究内容
        1.3.1 系统梳理西湖建设的社会意识形态
        1.3.2 演绎分析西湖建设的创造性实践
        1.3.3 深入探索西湖建设的主体与历史性特征
    1.4 资料来源
        1.4.1 文献材料
        1.4.2 图像资料
        1.4.3 采访资料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法(Literature Research)
        1.5.2 图像法(Iconologia)
        1.5.3 口述访谈法(Oral History)
    1.6 创新性
        1.6.1 历史阶段的特殊性
        1.6.2 经典对象的新解读
        1.6.3 叙事型的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新中国新西湖”:杭州西湖“公园化”历程
    2.1 “公园化”前奏:古典西湖城市公共园林建设
    2.2 第一次“公园化”:20世纪初期的西湖融城改造
        2.2.1 西湖入城
        2.2.2 西湖博览会
    2.3 第二次“公园化”:20世纪中期的人民公园建设
        2.3.1 社会主义的改造
        2.3.2 外来文化的影响
        2.3.3 民族风格的传承
    2.4 第三次“公园化”:21世纪“公园城市”伟大设想
        2.4.1 第三次公园化改造
        2.4.2 走向公园城市
    2.5 小结:作为城市文化手段的西湖公园
第三章 “苏联经验”:新西湖风景建设思潮(1)
    3.1 理论:“系统学苏”的风景园林模式
        3.1.1 “一边倒”的新中国绿化思想
        3.1.2 “苏联模式”及其发展历程
        3.1.3 “系统学苏”的杭州西湖规划
    3.2 实践:前苏联专家指导下的新西湖建设
        3.3.1 服务生活:高效的公共空间体系
        3.3.2 文化休闲:城市公园结合历史名胜
        3.3.3 绿色康养:休疗养区及森林公园
        3.3.4 艺术形式:民族特色与园林形式
    3.3 矛盾:西方模式与西湖传统的相斥性
        3.3.1 实用主义的西方园林模式
        3.3.2 西湖园林的传统人文理想
    3.4 小结:西湖传统园林的西化改造
第四章 “民族形式”:新西湖风景建设思潮(2)
    4.1 理论:新西湖民族形式的探讨
        4.1.1 西湖园林的文化传统
        4.1.2 新形式的提出
        4.1.3 新西湖的民族形式
    4.2 实践:新西湖建设的传统实践
        4.2.1 除旧立新,建设现代的西湖
        4.2.2 结合生产,实现大地园林化
        4.2.3 弘扬传统,探索园林新形式
    4.3 矛盾:西湖传统的争与让
        4.3.1 景象与意象:空间理论vs山水美学
        4.3.2 解读与重构:集体记忆更新
        4.3.3 形式与内涵:场所特征与社会精神
    4.4 小结:西湖园林新形式的诞生
第五章 “实用与艺术”:新西湖建设实践方法论
    5.1 西湖园林的实用性与艺术性
        5.1.1 消费性与生产性
        5.1.2 科学性与艺术性
        5.1.3 专业性与通俗性
    5.2 用添以艺,风景园圃
        5.2.1 诗画美的生产园圃
        5.2.2 生态美的植物景观
        5.2.3 园林植物的时代性价值
    5.3 艺寓于用,名胜公园
        5.3.1 历史文化转译
        5.3.2 社会功能表达
        5.3.3 名胜公园的形式与意识
    5.4 以艺导用,庭园佳苑
        5.4.1 环境主导的庭园改造
        5.4.2 百年风格的延续
        5.4.3 庭园传统的认知与实践
    5.5 小结:文质圆融的西湖园林发展历程
第六章 “风景背后的园林人”:新西湖建设主体
    6.1 新西湖的建设力量
        6.1.1 主导·管理者
        6.1.2 主体·实践者
        6.1.3 受众·参与者
    6.2 新主体的矛盾关系
        6.2.1 个人文化背景差异
        6.2.2 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6.3 小结:园林化环境营建思路地不断进步
第七章 20世纪50年代新西湖建设历史成就
    7.1 实践成果
        7.1.1 西湖开放与公园化总建设
        7.1.2 历史风景点的保护与开发
        7.1.3 西湖建设风格的初步探索
    7.2 理论成果
        7.2.1 中西融合的风景园林模式
        7.2.2 西湖传统教化功能的延续
        7.2.3 多样风景造园手法的创造
    7.3 余论
        7.2.1 西湖建设的问题与启示
        7.2.2 本研究未尽之处
参考文献
图录
附录一 ·杭州西湖历代名园古迹一览表
附录二 ·档案资料
附录三 ·口述访谈记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8)山水画经营位置对明清江南园林空间布局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1.1.3 选题的意义
        1.1.3.1 现实意义
        1.1.3.2 理论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明清江南园林的研究
        1.2.2 关于山水画的研究
        1.2.3 关于山水画与明清江南园林关系的研究
        1.2.4 关于中国古典园林对于当代建筑启示性的研究
        1.2.5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1.3 论文可能的探索空间
        1.3.1 明清江南园林是西方建筑参照体系之外的意境造化
        1.3.2 从山水画理论经营位置角度探索明清江南园林的空间营造尚有余地
        1.3.3 对明清江南园林完美人居的往还及其现代化的吐纳
    1.4 论文研究内容
        1.4.1 明清江南园林与山水画内在的相关性
        1.4.2 明清江南园林空间布局与山水画经营位置的相关性
        1.4.3 明清江南园林“画意世界”空间布局的建构机理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田野调查法
        1.5.3 类比法
        1.5.4 跨学科分析法
    1.6 主要理论依据
        1.6.1 以园林为主的中国建筑及景观的营造法式
        1.6.2 明清江南园林的造园理念
        1.6.3 山水画理论中“经营位置”的格致
    1.7 论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对研究对象和理论的再认识
    2.1 山水画创作的发展轨迹
        2.1.1 六朝时期创其滥觞
        2.1.2 隋唐时期独立成科
        2.1.3 五代两宋蔚成大观,影响深远
        2.1.4 元朝时期意境融彻
        2.1.5 明清两代传承有序
    2.2 山水画理论的风格流变
        2.2.1 六朝时期奠定了山水画创作意境和创作技法的基础
        2.2.1.1 澄观一心,笔摄万象是为山水画空间意识的先河
        2.2.1.2 “谢赫六法”是山水画创作技法的开山之作
        2.2.2 唐朝时期初步搭建了一个山水画理论的逻辑体系
        2.2.2.1 格高思逸,心源造化成为画家的品行追求
        2.2.2.2 “运墨五色”奠定了后世“写意”的新途径
        2.2.3 五代、两宋时期是山水画理论的集大成者
        2.2.3.1 注重形神兼备和笔墨技法之精雕细琢
        2.2.3.2 体现林泉之心与自然山水的相互映射
        2.2.4 元朝时期将逸笔传神列为山水画的枢机之要
        2.2.5 明清两代学有宗统,以“多文”而“晓画”为指归
    2.3 经营位置理念的脉络梳理
        2.3.1 经营位置理念的缘起
        2.3.2 经营位置理念的阐发
        2.3.2.1 经营位置被认定为“画之总要”
        2.3.2.2 经营位置是状物传情、形色达意的手段
        2.3.2.3 经营位置是对画面的匠心安排
        2.3.2.4 经营位置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时空观
        2.3.2.5 经营位置需要沉谋研虑、“惨淡经营”
    2.4 明清江南园林的历史钩沉
        2.4.1 明清江南园林的相关概念及内涵
        2.4.2 明清江南园林的演变路径
        2.4.2.1 中国园林始于帝王欲万世之缔构而成就的皇家别馆
        2.4.2.2 明清江南园林是文人士大夫“闲燕”之地演进的结果
    2.5 园林营造理论概览
        2.5.1 以《园冶》为肇端,明清造园理论进入自觉阶段
        2.5.2 以童寯为代表的建筑师将中国古典园林纳入世界建筑学史的范畴
        2.5.3 陈从周对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原则的贡献
    2.6 园林空间布局的理论内涵
        2.6.1 园林空间布局的内涵
        2.6.2 明清园林理论着述对江南园林空间布局的体认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水画与明清江南园林的内在联系
    3.1 造园家与画家身份或修养兼具
        3.1.1 文人画家兼造园家
        3.1.2 造园家兼画家
        3.1.3 造园家与画家在绘画和造园实践中相映成辉
        3.1.4 文、雅是造园家与画家的共同的身份指征
        3.1.4.1 “文思光被”被造园家与画家奉为共同的艺术圭臬
        3.1.4.2 清雅绝尘是造园家与画家共同追求的品质
    3.2 意境之美是山水画和明清江南园林的共同追求
        3.2.1 山水画致力于营造象外之象的无穷意境
        3.2.1.1 “写意”是山水画的出发点和目的
        3.2.1.2 “神似”是“写意”追求的精神高蹈和超越
        3.2.2 明清江南园林意图营造寓情于景的画意栖居
        3.2.2.1 因借历史文本的精神旨趣点景题名
        3.2.2.2 赋予自然事物以特定的寓意
        3.2.2.3 园林的艺术探索是造园家心境和审美体悟的映射
    3.3 山水画和明清江南园林本源同一的哲学蕴藉
        3.3.1 俯仰天地的宇宙观
        3.3.2 天人相与的自然观
        3.3.3 修养心性的隐逸观
        3.3.4 超越世俗的人生观
    3.4 山水画理亦即明清江南园林的构园之理
        3.4.1 山水画赋予明清江南园林表现技法之美
        3.4.2 山水画赋予明清江南园林构园章法之美
        3.4.3 山水画赋予明清江南园林画境之美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营位置诸手法在山水画的表现
    4.1 虚实
        4.1.1 间隔
        4.1.1.1 留天留地
        4.1.1.2 以虚衬实
        4.1.2 留白
    4.2 开阖
        4.2.1 收放之间注重起承转合
        4.2.2 物象安排上把握节奏起伏
        4.2.3 视觉成像上讲究随步换形
    4.3 呼应
        4.3.1 讲究物象之间的联系映衬
        4.3.2 形成物象之间的错落有致
    4.4 远近
        4.4.1 引导观者形成“人在山中”的内向视野
        4.4.2 以烟岚映带模糊观者的感知距离
        4.4.3 以平远构图延展观者的视觉走向
    4.5 藏露
        4.5.1 画中藏颖的正是画之用意
        4.5.2 若隐若现中生发更多的意蕴
    4.6 取舍
        4.6.1 在确定的尺幅中浓缩真山实水的阔大气象
        4.6.2 以边角之景体现完整的意境
    4.7 疏密
        4.7.1 密从有画处求画
        4.7.2 疏从无画处求画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经营位置诸方法在明清江南园林空间布局中的表现
    5.1 虚实
        5.1.1 间隔
        5.1.2 空白
        5.1.2.1 以建筑尺度的巧而得体营造出庭院敞阔的观感
        5.1.2.2 以楼宇的高敞拓展心理空间
        5.1.2.3 以凿池引水营造开阔的空间形态
        5.1.2.4 营造富于想象空间的无人之境
        5.1.3 光影
        5.1.3.1 天光水影
        5.1.3.2 粉墙弄影
        5.1.3.3 疏林清影
        5.1.3.4 亭台倒影
    5.2 开阖
        5.2.1 构园要素的起承转合赋予单体景致有意义的关联与延伸
        5.2.1.1 门
        5.2.1.2 廊
        5.2.1.3 桥
        5.2.1.4 墙
        5.2.1.5 径
        5.2.2 通过对动线的拿捏营造园林空间的韵律节奏
        5.2.3 运用多向视野切入形成步移景异的动态观照
    5.3 呼应
        5.3.1 对景的配置讲究和而不同
        5.3.2 借景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
    5.4 远近
        5.4.1 制造沉浸式体验产生深远不尽的纵深感
        5.4.2 运用水面转换视野中景物的远近大小
        5.4.3 通过高视点产生极目旷望的观感
        5.4.4 以迂回曲折形成富于转圜的空间导向
        5.4.4.1 曲径
        5.4.4.2 曲桥
        5.4.4.3 曲廊
    5.5 藏露
        5.5.1 以藏拙的手法滤绝市井喧嚣
        5.5.2 以掩映的姿态引发游人想象
        5.5.2.1 隔景
        5.5.2.2 障景
        5.5.2.3 藏景
        5.5.2.4 漏景
    5.6 取舍
        5.6.1 概括提炼
        5.6.1.1 缩小景物来提高环境的相对尺度
        5.6.1.2 通过夸大体量的近人尺度将周遭的环境显大
        5.6.1.3 以真山实水的一隅概括自然界的万千气象
        5.6.2 框取裁剪
        5.6.2.1 门的框取
        5.6.2.2 窗的框取
    5.7 疏密
        5.7.1 用湖山的“疏”接纳重台叠馆的“密”
        5.7.2 用建筑的“密”环抱一弯曲水的“疏”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的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6.1.1 明清江南园林的空间布局是囊括景观要素的特殊的建筑处理方式
        6.1.2 从山水画的经营位置角度对明清江南园林空间布局的全面梳理
        6.1.3 透过位置经营的形式美使意境之美可视化
        6.1.4 基于园林空间布局的人居构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品集

(9)契丹文化与汉文化交织语境下的辽代园林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价值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价值
    1.3 辽代园林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和难点
        1.5.1 创新点
        1.5.2 难点
第二章 辽代园林发展的自然、人文环境
    2.1 辽代政权兴亡与经济发展
        2.1.1 时局动荡与政权更迭
        2.1.2 原始经济到封建经济
    2.2 辽代的疆域与自然地理
        2.2.1 自北向南拓展疆域
        2.2.2 北方地理气候特征
    2.3 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
        2.3.1 民族迁徙杂居与民族融合
        2.3.2 效仿中原建立定居城市
        2.3.3 “学唐比宋”方针下文化政策宽松
第三章 契丹文化与汉文化交织下的辽代园林发展机理
    3.1 契丹游牧民族自身的文化特色
        3.1.1 游牧民族固有的空间观
        3.1.2 “逐水草而居”中形成的生态文化观
        3.1.3 游猎活动下骑马游观的审美方式
    3.2 辽代契丹族对汉文化的接纳认同与文化交织
        3.2.1 辽代中原汉文化的重要构成
        3.2.2 辽代契丹族对汉文化的接纳认同
        3.2.3 辽代契丹文化与汉文化的交织作用
    3.3 文化交织下园林萌芽
        3.3.1 佛教文化催生寺庙园林
        3.3.2 游牧定居文化结合下的私家园林
        3.3.3 捺钵与皇家园林
第四章 以山林为载体的寺庙园林
    4.1 辽代寺庙园林个案研究
        4.1.1 城市寺庙
        4.1.2 山林寺庙
    4.2 寺庙园林特征及文化内涵分析
        4.2.1 造园要素空间特征
        4.2.2 择园址、审地形
        4.2.3 园林文化内涵
第五章 以生产为载体的私家园林
    5.1 私家园林概况
        5.1.1 佛教化私园
        5.1.2 庄园园林
        5.1.3 别墅园林
    5.2 私家园林特征分析
        5.2.1 华丽粗犷的北方地域风格
        5.2.2 实用主义的风格特征
第六章 以湖泊为载体的皇家园林
    6.1 皇家园林概况
        6.1.1 大内苑囿
        6.1.2 行宫苑囿
        6.1.3 离宫苑囿
    6.2 皇家园林特征及文化内涵
        6.2.1 造园要素空间特征
        6.2.2 园林文化内涵
第七章 辽代园林的发展演变历程及其历史地位
    7.1 辽代园林发展演变历程
        7.1.1 混沌初开,审美发端
        7.1.2 借鉴吸收,多元发展
        7.1.3 佛风禅韵,寺庙独大
    7.2 辽代园林历史地位
第八章 结语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辽帝游幸表
    附录 B 辽代园林营建年表
    附录 c 西辽园林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及致谢
致谢

(10)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空间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我国寺观园林的古代研究
        1.2.2 我国寺观园林的近现代研究
        1.2.3 广东寺观园林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学科意义:填补广东传统寺观园林学术研究的不足
        1.4.2 理论意义:对广东传统寺观园林进行较深入研究,系统性地提出园林造景的理论脉络
        1.4.3 现实意义:提出广东传统园林保护传承与创新思路,指导园林研究和创作实践
    1.5 研究对象
        1.5.1 地域范围
        1.5.2 核心概念界定
    1.6 研究方法、内容和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内容和框架
第二章 广东传统寺观造园的思想根源与评析
    2.1 根源性思想文化
        2.1.1 禅宗佛学——梵我合一、物我为一
        2.1.2 南方道学——自然无为、动合无形
    2.2 佛、道思想文化对寺观造园艺术的熏染
        2.2.1 禅宗“顿悟”下的佛寺造园艺术追求
        2.2.2 道学“无为”下的道观造园艺术追求
        2.2.3 佛、道思想对广东寺观园林的影响评述
    2.3 其他思想文化
        2.3.1 多民系文化——广府、客家、潮汕的寺观文化景观
        2.3.2 中西合璧文化——开放兼容的寺观营建思想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的演进
    3.1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的历史分期
        3.1.1 宗教建筑文化传入及起步时期(汉晋——北朝)
        3.1.2 佛盛道缓时期(隋唐——宋元)
        3.1.3 寺观鼎盛共举时期(明——清)
        3.1.4 寺观园林历史轨迹与分期评述
    3.2 寺观园林演进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3.2.1 寺观园林文化形成的基础自然因素——灵山秀异、物产奇瑰
        3.2.2 寺观园林发展推动的核心人文因素——安定包容、进取创新
    3.3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发展演变剖析
        3.3.1 寺观造园——世俗化的产物
        3.3.2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造园艺术的演变发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东传统寺观的风景地貌特征与环境利用
    4.1 寺观选址的依据和风景地貌作用
        4.1.1 依仗风景地貌的寺观选址
        4.1.2 地貌特征下的广东寺观构景特色
    4.2 单形态地貌寺观特征与环境利用
        4.2.1 山间寺观
        4.2.2 崖壁洞窟寺观
        4.2.3 水畔寺观
        4.2.4 小山岗寺观
        4.2.5 平原平地寺观
    4.3 复合型地貌寺观特征与利用
        4.3.1 善用地貌特征,巧构功能景区
        4.3.2 突出景观中心,控制整体构图
        4.3.3 注重道路规划,强调竖向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造景的空间格局
    5.1 广东寺观园林空间——园林化的景观空间
        5.1.1 空间类型及特征
        5.1.2 各空间的衔接组合方式
    5.2 前导空间
        5.2.1 景观功能与宗教功能兼具
        5.2.2 广东传统寺观前导空间的处理手法
    5.3 建筑空间
        5.3.1 崇拜空间的建筑形制特点
        5.3.2 建筑组群的空间布局特点
        5.3.3 岭南气候下建筑组群园林化的成因和特点
    5.4 园林空间
        5.4.1 以小见大的园林空间意涵
        5.4.2 园林空间布局特点
        5.4.3 乡土植物对园林空间的影响
    5.5 空间格局对比
        5.5.1 广东佛寺与广东道观对比
        5.5.2 广东寺观园林与北方皇家寺庙园林对比
        5.5.3 广东寺观园林与江南、日本禅宗寺院园林对比
        5.5.4 广东寺观园林与西南、闽南宫庙园林对比
        5.5.5 四种寺观园林格局对比评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的空间营造手法
    6.1 “小寺征大观”的宏观环境处理
        6.1.1 分层布置,抢占名山风景关键点
        6.1.2 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布局
    6.2 “人工和天韵合一”的建筑构图比例控制
        6.2.1 稳定和谐的建筑单体构图
        6.2.2 人工斧凿配合地形环境壮大重点建筑形象
    6.3 “雅致精巧”的世俗化庭院空间理景
        6.3.1 以池水补景,扩大庭院空间感
        6.3.2 以寺塔镇景,凸出庭院空间主从与重点
        6.3.3 以绿化点景,达“亦寺亦园”效果
    6.4 “辞中寄情,象外生景”的空间文化性提升
        6.4.1 用诗境说禅境
        6.4.2 额联刻石弘教题景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广东传统园林保护、传承与创新
    7.1 对传统园林遗产的保护
        7.1.1 传统园林保护的意义
        7.1.2 喜忧参半的广东传统园林保护现状
        7.1.3 保护策略思考
    7.2 对传统园林文化的传承
        7.2.1 多元开放文化特征的传承
        7.2.2 世俗性文化特征的传承
    7.3 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
        7.3.1 高品位的园林艺术风格
        7.3.2 多功能的园林发展方向
        7.3.3 强化城市园林生态建设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创新点
    3.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林木花草的造园手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唐代园林的生态审美意蕴[D]. 李弋文. 山东大学, 2021(02)
  • [2]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D]. 王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3]水西庄造园史考[D]. 钱一畅. 天津大学, 2020(02)
  • [4]中西古典园林设计文化比较研究 ——以拙政园和埃斯特庄园为例[D]. 谷瑞雪. 安徽工程大学, 2020(05)
  • [5]文震亨与李渔造园思想比较研究[D]. 毛贵凤. 苏州大学, 2020(03)
  • [6]晋、陕两地道教宫观空间布局研究 ——以永乐宫、楼观台为例[D]. 刘文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7)
  • [7]20世纪50年代杭州西湖风景园林建设历史研究[D]. 何嘉丽.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8]山水画经营位置对明清江南园林空间布局的影响研究[D]. 肖雅阁. 大连工业大学, 2020(08)
  • [9]契丹文化与汉文化交织语境下的辽代园林史研究[D]. 刘燕. 天津大学, 2019(01)
  • [10]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空间营造研究[D]. 方兴.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园林专业论文 园林植物配置论文 艺术论文 道教建筑论文 拙政园论文

上一篇:论十日谈的叙事结构
下一篇:全国漆画艺术研讨会在福建鼓浪屿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