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虎,詹金沄[1](2015)在《老舍《骆驼祥子》中二强子人物形象叙事的不可替代性》文中研究说明老舍《骆驼祥子》的研究历来以祥子为核心,对在祥子人生奋斗历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人物如虎妞、小福子也有一些精辟的评论,但是对二强子这个人物却很少论及。其实二强子这一人物形象,在文本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叙事功能,他不仅是生活在都市社会底层的平民代表,更是祥子个人主义奋斗的人生历程的一个镜像。通过对二强子及其家庭悲剧的解读,可以看出二强子这一人物在祥子形象的塑形、性格变异与堕落历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龚婕妤[2](2015)在《一曲生命的悲歌——《月牙儿》主题解读及其创作探由》文中认为《月牙儿》是老舍前期的创作。小说舍弃了他一贯的幽默方式,带上了生命沉重的枷锁,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将一曲生命的悲歌演绎得淋漓尽致。《月牙儿》"反希望"的创作态度,乃是由老舍贫寒出身、末世人境遇以及宗教情怀所决定的。
路文彬[3](2013)在《反抗·希望·拯救:中国现代文学主题的伦理性缺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现代文学在崛起之时,尽管大力主张自由和个性的权利,却未能在真理意义上对其加以深刻探讨和追求,进而造成了自由后续力量的匮乏以及个性的未完成。结果,由此所该承担的一系列伦理责任在绝大多数作家那里也都遭到了一致性拒绝。
付真真[4](2013)在《说不尽的《骆驼祥子》—一部经典着作的多角度解读》文中指出本篇论文主要由绪论、结语和三章主体部分组成,主要围绕着《骆驼祥子》这部经典作品的研究历程,从阶级-革命视角、启蒙-人性视角、城乡文化视角、性别视角、宗教-民族视角、地域文化视角以及语言、译介、版本、改编等不同的视角来评析《骆驼祥子》近八十年的研究历程,进而通过这个个案研究来透视文学作品接受认识的变迁以及《骆驼祥子》的多角度解读对整个现代文学发展的意义和价值。《骆驼祥子》这部作品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但是针对作品研究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自1936年《骆驼祥子》诞生以来,评论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息。文学评论界对它的研究正在从单一化、主观化逐步走向丰富化、客观化。我在论文的前期准备阶段曾经花费了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来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收集与《骆驼祥子》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共计700篇左右。我的这篇毕业论文就是在大量研读这些重要论文的基础上完成的。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以所搜集到的数百篇研究论文为依据,对八十年的《骆驼祥子》研究史进行全面梳理,简要介绍了研究的动机、方式、及意义。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研究状况,将这一研究历程分为三个时间阶段:1936-1949年、1949-1978年、1979年至今,进而分析了不同阶段的基本研究视角、研究成果以及缺陷,使《骆驼祥子》研究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总体来讲,序论部分对整篇论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从第一章到第三章是正文的主体部分,虽然篇章并不多,但每章中包含的容量却很大。每章中对《骆驼祥子》研究的多个视角进行逐一阐释,并且将具有相对性或者相近性的研究视角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以便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一章里的阶级-革命视角和启蒙-人性视角代表了不同时期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注重社会批判的功利性,一种关注人性本身。通过对这两大对立视角的分析研究,可以使我们追踪到时代主题的变迁和文本接受认识的变迁,进而对整个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研读具有启发意义。第二章是具有与时俱进特点的研究视角,从二十世纪初形成的城市现代化一直延续至今,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开展也确实产生了许多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好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性别视角是新世纪以来才提出来的研究视角,具体到作品而言,主要涉及了老舍的男性意识与文学创作、以女性意识反观作品思想内容这两大话题,反映了女性意识的崛起与传统男性意识的对峙。第三章主要谈到了《骆驼祥子》研究的宗教-民族视角和地域文化等视角,作品中不同的文化元素正是作家丰富的人文素养和生活经验积累的集中体现。另外,语言、译介、版本、改编等方面的《骆驼祥子》外延研究也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注意。结语部分无疑起到总结归纳的作用。通过对《骆驼祥子》研究的研究得出了重要的认识,包括对《骆驼祥子》文本的认识、对现代文学的认识以及对学术史发展的认识这三个主要方面。同时也提出了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缺陷,并且为以后的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意见。
薛明珠[5](2011)在《评《理论关怀与小说批判》》文中提出路文彬在其《理论关怀与小说评判》(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5月版)一书的后记中如是说道:"现在我们的文坛迫切需要的既不是什么作家,也非什么学者,而只是一个真正懂得如何热爱文学的人。"在我看来,《理论关怀与小
陈风苓[6](2009)在《老舍小说中的经济和道德关系 ——以妓女和商人群体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和道德在老舍的小说中占据了独特的位置。从穷人的生存体验出发,老舍满含深情地书写出穷人生存之艰难和面临生存困境下的道德选择,妓女群体正是穷人中最深刻地反映经济和道德之复杂关系的一个集体;由于和商业利益直接挂钩,加之中国传统的“义利之辩”,商人也成为本文考察经济和道德关系的一个参照群体。本文立足于文本细读,运用伦理学、经济学等知识,以老舍小说中的妓女群体和商人群体为主体,详细分析其中的经济和道德之间的微妙关系,旨在进一步探索老舍对穷人的生存和道德规范的价值定位以及老舍对传统文明向现代性转化的思考。本文在绪论中论述了该选题的内容、价值及其意义。正文共分两章:第一章以老舍小说中的妓女群体为主体,从妓女的从妓原因、妓女交易行为、妓女的人生结局三个方面入手,详细分析老舍对妓女从妓原因的揭示:生活的贫困、亲情被异化、爱情的无力、自然欲望等,这是老舍对人本主义精神的坚守,是生存本位对公共道德的抗诘;老舍通过对妓女交易行为的展示,表达了对妓女这一群体价值选择的理解和对传统道德底线的坚守;老舍为妓女设定的人生结局,展示了道德和金钱的双重悖论。第二章以商人群体为主体,分析商业行为背后的经济和道德关系。此章根据现代商人和传统商人遵循的道德规范之不同,分为两节:第一节是对现代商业中经济和道德关系的探索,从创作动机来说,作者意欲以西方商业为参照,倡导以经济自强来探求国家自强;通过现代商业行为分析,老舍提出了以科学知识和独立人格为工具发展现代商业的思路;而现代商人的结局表明:老舍的经济强国思路和那个时代的文化思想、经济现状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第二节是对传统商业中经济和道德关系的分析。老舍主要塑造了三类商人形象:正面商人、反面商人、富有江湖侠气的商人,老舍主要肯定了商人的德性自我管理,否定了唯利是图的庸俗倾向。老舍通过传统商人的结局,借此探索古典德性精神在现代经济环境下的创造性转化之路。此外,本文还分析了老舍在塑造传统商人形象的过程中,因为过分关注道德文化而忽视了经济因素分析所产生的局限性。通过老舍和茅盾对商业和道德分析的比较,来表现老舍在国家现代化意义上的工具理性观和在道德现代化意义上的价值理性观,说明老舍和茅盾同样作为爱国主义者的殊途同归的努力。
路文彬[7](2008)在《老舍与“京味儿”文学的未来生长空间》文中认为我们今天一向津津乐道的"京味儿"文化,在相当程度上是片面的。说其"片面",就是因为老舍所表征的那种"平民性"几乎全盘遮蔽了"京味儿"文化理应同时拥有的"贵族性"。此外,随着全球化时代趋同力量的渗透,"京味儿"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现实在场必将濒临终结的命运,所有那些试图突破"京味儿"的时限而将其永恒化的努力都不过是一种变味儿的神话。
路文彬[8](2001)在《论老舍小说中的反希望母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反希望是老舍小说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母题。在相当程度上 ,老舍的小说创作即是对于希望不断加以解构的写作实践。这一作为使老舍同现代历史初期积极探求民族、国家希望的知识分子主流 ,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反差 ,老舍反希望的创作动机 ,不仅来自时代、社会的多重合力因素 ,而且也有来自老舍个人的因素。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二强子是社会底层贫民悲剧的代表 |
| 二、二强子人性异变的精神根源 |
| 三、二强子是祥子个人奋斗、人生历程的镜像 |
| 四、结语 |
| 一、学界观点述评 |
| 二、抒写生命悲苦感受 |
| 三、《月牙儿》创作探由 |
| 1.老舍的出身 |
| 2.老舍的民族心理 |
| 3.老舍的宗教情怀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文学肯定与政治批判(1936——1949) |
| 1.2 在狭隘的视野中徘徊(1949——1978) |
| 1.2.1 几本重要的文学史中的书写 |
| 1.2.2 《骆驼祥子》的专论文章 |
| 1.3 在开放的环境中攀登(1979——) |
| 1.3.2 几本重要的文学史、小说史对《骆驼祥子》的书写 |
| 1.3.3 新时期以来的《骆驼祥子》研究概述 |
| 2 《骆驼祥子》研究的阶级/革命视角与启蒙/人性视角 |
| 2.1 阶级/革命视角:永恒的时代主题 |
| 2.1.1 阶级视角下审视《骆驼祥子》 |
| 2.1.2 革命意识下观照《骆驼祥子》 |
| 2.2 启蒙—人性视角:从梁实秋到陈思和 |
| 2.2.1 梁实秋:《骆驼祥子》启蒙—人性视角的开拓者 |
| 2.2.2 民间启蒙与人道温情下的人性挖掘 |
| 2.2.3 重现虎妞的人性内涵 |
| 3 《骆驼祥子》研究的城/乡文化视角与性别文化视角 |
| 3.1 城/乡视角:城市他者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危机 |
| 3.1.1 “乡下人进城”潮流下的《骆驼祥子》 |
| 3.1.2 祥子的社会身份认定 |
| 3.1.3 徘徊于城乡边缘的祥子的精神困境 |
| 3.1.4 《骆驼祥子》的现代启示录意义 |
| 3.2 性别视角:现代女性意识对男权传统的批判 |
| 3.2.1 老舍的男权意识与文学创作 |
| 3.2.2 《骆驼祥子》:作者男权意识的代表之作 |
| 3.2.3 女性意识下反观《骆驼祥子》 |
| 4 《骆驼祥子》研究的宗教/民族视角与地域文化视角及其他 |
| 4.1 宗教视角 |
| 4.1.1 老舍的宗教情怀与文学创作 |
| 4.1.2 《骆驼祥子》中的宗教意识 |
| 4.2 民族视角 |
| 4.2.1 老舍独特的满族气质的形成 |
| 4.2.2 《骆驼祥子》:隐含的满族文学创作 |
| 4.3 地域文化视角 |
| 4.3.1 北京——《骆驼祥子》的地理坐标和文化坐标 |
| 4.3.2 市民风俗画背后的文化意蕴探究 |
| 4.4 其他 |
| 4.4.1 语言研究 |
| 4.4.2 译介研究 |
| 4.4.3 版本研究 |
| 4.4.4 改编研究 |
| 5 结语 |
| 5.1 研究的意义 |
| 5.2 研究的反思 |
| 《骆驼祥子》研究文献目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哀民生之多艰——妓女现象背后的经济和道德关系 |
| 第一节 从妓原因分析:生存危机之下对公共道德的抗诘 |
| 第二节 妓女交易行为审视:商品行为中构建的独特伦理价值观 |
| 第三节 妓女的人生结局:道德和金钱的双重悖论 |
| 第二章 强国富国的探索和传统优良德性的守护——现代商业和传统商业背后的经济和道德关系 |
| 第一节 现代商业背后的经济和道德关系 |
| 第二节 传统商业背后的经济和道德关系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