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吃鱿鱼引起的食物中毒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一起因食用鱿鱼引发的食物中毒(论文文献综述)

庞爱军[1](2021)在《三餐次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溯源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三餐次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进行溯源分析。方法:以2018年6月30日-7月20日,某市酒店举办学生升学宴中提供的早、中、晚三餐发生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为例进行研究,分析中毒原因并积极展开溯源研究。结果:此次三餐次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人数为108例,占总人数的84.6%,且患者发病后均伴有发热、呕吐、恶心以及腹痛腹泻等症状,多数患者同时具有多种症状。分析发现6种食物为可疑食物(OR值分别为15.74、10.14、9.12、8.44、5.92、5.55和4.70,P值均<0.05且OR值95%CI> 1)。结论:对三餐次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溯源研究发现,引起食物中毒的可疑性食物为加州鲈鱼以及夫妻肺片,需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督,从食物源头减少食物中毒发生。

尹晓梅,杨红霞,王洋,张晓华,赵利锋[2](2020)在《一起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调查及病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一起因食用快餐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进行调查分析,查明病原菌,为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此次事件中某快餐饭店当天的剩余食物及加工剩余原料10份、食品加工场所环境涂抹样品5份、肛拭子18份(加工人员4份、学生病例14份),共33份样品进行分离培养,对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结果从所检样品中分离出11株肠炎沙门菌(其中5份剩余食物及加工剩余原料、3份食品加工场所环境涂抹样、1份加工人员肛拭子、2份学生病例肛拭子),血清分型相同,经PFGE分型分析证实均为同源菌株。结论综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及实验室检验结果,确认该起食源性疾病由肠炎沙门菌污染引起,PFGE可有效应用于食源性疾病溯源。

董泽宽[3](2020)在《食品安全事件的出口溢出效应研究 ——以中国出口日本的“毒菠菜”和“毒饺子”事件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威胁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而在全球化背景下,由进口食品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当一国出口的某类食品在它国引起食品安全丑闻之后,受影响的产品可能不局限在涉事的某类食品内,受影响的国家也可能不局限在事件直接涉及的两个贸易伙伴国之间。因此,一国出口的食品安全出现问题时,其波及面往往是广泛的,对食品产业的影响也常是深刻的。本文以中国出口日本的“毒菠菜”和“毒饺子”两次食品安全事件为例,分析了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其在产品层面和国家层面的溢出效应,探究了中国出口食品所受到的影响。具体而言,本文首先通过对两个事件相关的文献和报道的梳理,了解了事件的严重性和有关各方的反应。其次,本文利用《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2001年-2003年)和《国研网国际贸易研究及决策支持系统》(2007年-2008年)的数据,将8位HS代码层面的产品出口数据整理为平衡面板数据。接着,采用了DID和DDD模型定量分析了“毒菠菜”和“毒饺子”事件在不同产品层面和国家层面的溢出效应。最后,本文仅保留事件发生前的全期数据和事件发生后3个月、6个月的数据,进一步探究了两次食品安全事件对我国食品出口的短期影响。分析结果发现,在“毒菠菜”事件发生后,中国向日本蔬菜出口额显着下降了约30%-44%,对日本食品出口额显着下降了约47%-53%;中国向世界其它国家蔬菜出口额无显着下降;中国向世界其它国家的食品出口额显着下降了37%-39%。在“毒饺子”事件发生后,中国向日本蔬菜出口额显着下降了60%;对日本食品出口额显着下降了约53%;中国向世界其它国家蔬菜出口额无显着下降;向世界其它国家食品出口额显着下降了约34%。分析结果还发现,这两起事件对中国食品出口的短期影响更强烈,对向日本出口蔬菜和食品产生的负面影响普遍大于对出口到其它国家的蔬菜和食品。同时,其对中国食品出口产生的负面溢出效应普遍大于对蔬菜出口的影响。

李民旭[4](2019)在《基于探针熔解曲线的常见副溶血弧菌血清型分子鉴定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血清型作为众多病原菌的一种生物学表型,在致病菌的鉴定、传染病的暴发调查和溯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011-2016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的数据表明,副溶血弧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原菌。目前副溶血弧菌的血清型鉴定方法主要依赖传统的玻片凝集实验,该方法耗时耗力;近期报道的聚合酶链式反应分型法仅能完成副溶血弧菌的O抗原鉴定,覆盖的检测种类不全。因此建立快速、高效、高通量的新型副溶血弧菌血清型鉴定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次开展基于探针熔解曲线技术的副溶血弧菌血清型分子鉴定,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副溶血弧菌的O抗原特异基因建立了基于探针熔解曲线技术的副溶血弧菌O抗原分子鉴定方法,可在3.5小时内一管同时鉴定公认的12种O抗原血清型。方法的最低检出限范围为0.1-1.0ng/μL,其特异性和重现性实验结果表明:鉴定12种O抗原均无交叉反应,重现性实验的批内差和批间差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鉴定426个样本的评估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玻片凝集实验法比较,其灵敏度、特异度和一致性均为100%,Kappa值为1.0。2、根据本课题组前期工作获得的关于10种常见K抗原的特异基因序列,建立了基于探针熔解曲线技术的10种常见副溶血弧菌K抗原分子鉴定方法,该方法可在3.5小时内一管同时鉴定常见的10种副溶血弧菌K抗原.方法的最低检出限范围为0.1-1.0ng/μL,其特异性和重现性实验结果表明,鉴定10种K抗原均无交叉反应,判读结果的批内差和批间差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鉴定481个样本的评估实验结果表明,与玻片凝集实验法比较,其灵敏度、特异度和一致性分别为98.9%,100%和99.0%,Kappa值为0.79。综上所述,本研究的两套副溶血弧菌血清型分子鉴定方法,可分别单管完成12种副溶血弧菌O抗原和常见的10种副溶血弧菌K抗原的鉴定,为副溶血弧菌血清型的鉴定提供一种快速、准确、简便和高通量的新型方法,这对该致病菌的监测、预防、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彭宏威[5](2017)在《基于智能手机数字比色法的几种重要食品有害添加物定量检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以来,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食品有害添加物如亚硝酸盐、甲醛、吊白块及过氧化氢污染或中毒的事件十分严峻,这些食品有害添加物均有致癌性,对人体的危害极大。目前,传统检测食品有害添加物的方法需要借助专业的仪器设备,操作十分繁琐,不能满足现场快速检测的需求,开发快速简便且低成本的用于检测食品中有害添加物的方法极有必要。智能手机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携带方便,操作灵活,能够处理数据,再结合应用软件程序的优势,使其成为食品安全现场快速筛查工具具有极大的可能性。本文以亚硝酸盐、甲醛、吊白块及过氧化氢4种食品有害添加物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其分光光度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制了层析检测卡,开发了智能手机检测系统,检测样品后可直接显示出样品中有害添加物的含量,真正实现对有害添加物简便快速且低成本的定量检测。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别建立了亚硝酸盐、甲醛、吊白块及过氧化氢的分光光度检测方法。考察并优化了显色体系和检测体系,并分别对方法的精密度进行了测定。四种分光光度法的线性范围依次为0.025-4.0μg/mL、0.25-5.0μg/mL、2.5-40.0μg/mL和0.5-20.0μg/mL;线性方程依次为y=0.6382 x+0.0598、y=0.3393 x-0.0704、y=0.0168 x-0.0563和y=0.1307 x+0.2319;相关系数依次为R2=0.9998、R2=0.9988、R2=0.9984和R2=0.9974;四种分光光度法的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5%,各自的线性方程也非常接近,表明建立的分光光度法重复性好,精密度高。(2)在四种分光光度法的基础上,研制了亚硝酸盐、甲醛、吊白块及过氧化氢4种层析检测卡,用Photoshop软件读取检测卡显色结果的灰度值后,相续建立了亚硝酸盐、甲醛、吊白块及过氧化氢的Photoshop数字比色检测方法。四种食品有害添加物的线性范围依次为0.5-20.0μg/mL、0.5-40.0μg/mL、10.0-100.0μg/mL和1.0-50.0μg/mL;线性方程依次为y=5.7481 x-0.6527、y=2.5013 x+1.9433、y=0.9726 x-4.5143和y=1.9362 x+7.7108;各类样品批内、批间回收率依次为87.96%-118.54%、91.52%-113.54%、93.84%-119.13%和92.14%-117.69%;变异系数依次为5.45%-13.98%、6.82%-11.86%、3.43%-11.92%和6.61%-13.56%。四种检测卡除受少数防腐剂及离子干扰外,基本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说明研制的检测卡效果优越及相应的Photoshop数字比色检测方法准确可靠。(3)开发了用于实现4种食品有害添加物快速定量检测的智能手机App软件及配套的图片采集装置。智能手机检测软件的主要功能是对检测卡反应区域进行拍照,采集相应的图片利用标准曲线计算出待测物的浓度,并将结果显示在手机屏幕上。图片采集暗箱装置是由3D设计并打印出来的部件,内部用手喷漆喷黑并安装有光线均匀的LED灯来排除外界环境的干扰。(4)建立了基于智能手机的数字比色检测方法,实现了样品中亚硝酸盐、甲醛、吊白块及过氧化氢的检测。其中亚硝酸盐在大白菜和榨菜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7.96%-109.81%,变异系数为5.45%-13.98%;甲醛在腐竹和白糖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2.63%-115.20%,变异系数为5.76%-13.72%;吊白块在面条和米粉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2.91%-97.06%,变异系数为3.61%-9.57%;过氧化氢在大白菜和苹果中的回收率为84.40%-104.62%,变异系数为6.62%-11.73%。同分光光度法比对,线性系数依次为R2=0.9751、R2=0.9955、相关系数R2=0.9815和R2=0.9751,说明方法具有较好的相关性。10种实际样品用HPLC和手机数字比色法比对,两者的检测结果呈现良好的一致性,从而验证了本方法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顾晓俊[6](2014)在《南极嗜冷杆菌Z-9产组胺降解酶筛选、发酵条件和酶学性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实验室筛选得到的组胺降解酶活力较高的菌株Z-9分别进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反应及分子鉴定。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菌,Zobell2216E培养基平板培养24h,菌落呈浅黄色、圆形,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该菌为直杆状,无芽孢生成。生理生化反应鉴定菌株Z-9为嗜温、中度嗜盐、中性偏碱、需氧异养型微生物。经分子鉴定该组胺降解菌属于Psychrobacter sp.,与Psychrobacter cibarius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达98%,初步判断菌株Z-9为南极嗜冷杆菌。分别采用单因素法,FFD和CCD对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单因素优化后的培养基为:葡萄糖12g/L、磷酸氢二铵8g/L,氯化钠30g/L,硫酸亚铁0.006g/L,磷酸氢二钾0.08g/L,硫酸镁0.04g/L。该菌的最适装瓶量为30mL/250mL,温度24℃,培养基起始pH7.0,以16h菌龄、1%接种量的种子液接种培养对产酶最为适宜。经部分因子实验设计和响应面法优化后,得到优化后的培养基为:葡萄糖16.8g/L、磷酸氢二铵6.6g/L、氯化钠30g/L、硫酸亚铁0.006g/L、磷酸氢二钾0.08g/L、硫酸镁0.04g/L,发酵条件为:温度21℃,接种量1%,种龄16h,起始pH7.0,装液量30mL/250mL。组胺降解酶的适宜反应条件为:温度35℃(高于45℃时完全失活)、pH呈弱碱性。Ca2+、Mn2+、Na+、Mg2+或K+等金属离子能增强酶的活力,Fe3+、Zn2、Al3+、Fe2+或Cu2+等金属离子会使酶的活力下降,在EDTA存在条件下酶的活力完全丧失。在最适反应条件下,组胺降解酶的最大反应速度Vmax=156.25U/mL,米氏常数Km=0.22m g/mL。

张璐[7](2012)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基因的分布和致病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食品安全恶性事件屡屡发生,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居高不下。食源性疾病与食品污染构成了一个巨大并不断扩大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对各种理化因素都有较高的抵抗力,不仅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菌,同时也是医院临床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因此从公共卫生学角度,金葡菌倍受人们的关注,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针对金葡菌的生物学特性、检测技术、致病基因及其毒力因子、流行病学进行了研究。目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主要是耐甲氧西林金葡菌的检测及产致病性毒素金葡菌的检测。对产致病性毒素金葡菌的检测一般采用血浆凝固酶实验和耐热核酸酶活性实验检测,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的检测主要是通过Kerby- Bauer纸片扩散法进行检测。本实验设计合成金黄色葡萄球菌nuC、caL、pvL致病基因引物,实验室685份样品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研究对象,进行PCR鉴定,研究这三种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基因的分布状况。在检测的22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99.09%含有nuC基因,24.43%含有pvL基因,96.83%含有caL基因。本研究表明,实验室所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带毒率较高。试验中pvL基因在人化脓组织中的检出率达到36.17%,这表明产pvL基因的金葡菌主要存在于在肿脓组织分离的金葡菌中。生活环境中检出含pvL基因的金葡菌占25.92%,应引起重视。产pvL的金葡菌在社区有流行性报道,且健康人群中也有一定比例的携带者。国内尚无对食品中分离的金葡菌进行pvL基因检测的报道,本实验对145株分离自食品中的金葡菌进行检测,有28株含有pvL基因,检出率为19.31%。含pvL的金葡菌主要在生牛乳、肉制品、速冻食品中,这些二次加工的食品与温度,卫生,人口流动性大有关。因为含pvL的金葡菌在健康人群中的携带率很高,奶牛场与肉制品加工车间的人口大量流动性更容易引起此类细菌的传播,由此推断食品中产pvL的金葡菌多是因为人自身的携带引起传播。通过对pvL基因进行的小鼠毒理试验得出,注射含pvL基因的Sa以后小鼠在短时间内死亡,死亡率为100%。根据毒理试验结果推断含pvL基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应加强对pvL基因的检测,特别是加强对来自食品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pvL基因的检测。在我国人群、家畜及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状况及该病原菌的流行情况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以便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疾病的监控、爆发流行的检测以及追踪污染源提供依据。

孙波[8](2012)在《中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重要的水产品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水产业的健康发展,也与人民群众健康息息相关,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建立现代化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渔业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也是积极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确保水产品稳定、持续、安全供给,提高农渔民收入的现实需要;是提高我国水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加快外向型农渔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同时也是科学开发用渔业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论文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分析工具,对有关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公共产品属性,明确了政府在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主体责任;应用公共选择理论分析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供给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行为动机;通过系统管理论、组织理论、二元制结构理论等为建立区域化综合性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论文系统回顾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历史趋势,对近年来发生的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水产品质量安全公共事件进行了案例分析;比较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国际经验,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进行系统分析。论文将研究重点定位于水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公共产品存在问题的经济分析上,探讨了政府的监管责任。指出包括水产食品在内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很大程度是由于社会分配不公、低收入人群消费能力不足、社会二元制结构导致了食品市场“劣质驱逐良质”现象的存在。提出加强对水产品生产各个环节的安全风险控制和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是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论文提出应建立有效整合水产品供应链各环节全部要素与利益相关者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管理新模式。主要路径有:建立管理统一、分工负责、运转协调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高食品安全科技水平,建立食品安全科技支持体系;完善我国水产品认证认可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应急反应机制;建立统一协调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监管组织有效性,提高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和自律能力。结合我国现阶段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实际,论文提出了建立区域化的综合性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构想。主要思路包括:建立综合高效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包括组建综合性管理机构、建立政策法规控制体系、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完善宣传培训体系;优化以监控、预警、纠偏及评估为主要流程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建立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防护体系、质量安全风险信息体系、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控制体系;强化化学投入品控制、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两大关键环节。

宋明鸣[9](2012)在《稳定性同位素13C和15N双标记兽药残留代谢物氨基脲的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技术交流日益频繁,各国对食品的安全分析测量的可靠性日趋重视。目前,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是近几年来国际社会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而且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兽药种类及其应用规模剧增,兽药残留分析的对象、样本数量和测定难度都大大增加,迫切需要发展简便、快速、灵敏的新分析检测方法。同位素稀释质谱法是一种高灵敏的分析方法,可以完成微量、痕量,甚至超痕量物质的定量分析。采用稳定性同位素试剂作为内标,用质谱法检测兽药残留,不仅能够同时提供准确的定性和定量信息,而且能有效避免样品基质的影响,减小误差,显着提高兽药残留检测方法的稳定性和准确度。因此使用稳定性同位素内标已经是同位素稀释质谱法中重要的研究手段,它的应用对我国食品安全检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兽药稳定同位素制备中,制订科学、准确、快速、统一的检测方法,并形成相应的技术标准,是确保产品质量稳定的关键技术之一。本论文针对13C、15N双标记氨基脲的合成研究工作,建立了一种13C和15N双标记氨基脲的含量及同位素丰度值的分析检测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稳定性同位素13C、15N双标记氨基脲产品含量,方法准确度高、灵敏度高,加标回收率为98.76%-100.99%,相对标准偏差为0.49%,检出限为3.76×10-3mg/L;采用高温灼烧法及气体同位素质谱计实现了产品中13C、15N两种稳定性同位素丰度值的测定,其相对标准偏差在0.01%~0.22%之间,该方法对于产品的消耗量较少,且可以同时实现产品的含量及同位素丰度值测定,具有很高的实用性,经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验证,证明方法有很好的适用性。在对该检测方法各影响因素考察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稳定性同位素13C、15N双标记氨基脲产品行业标准的征求意见稿,这一技术标准的制订及实施将对我国食品安全领域中的兽药残留检测产生积极的影响。

翟红蕾,杨贤庆,郝淑贤,夏国斌,岑剑伟,黄卉,陈晓凤[10](2010)在《水产品中组胺的研究概述》文中研究表明组胺是鱼体中游离组氨酸在组胺酸脱羧酶催化下,发生脱羧反应而形成的一种胺类。组胺中毒是水产食品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之一,世界各地尤其是沿海地区组胺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关于水产品中组胺的研究情况,主要介绍了含组胺的食用鱼类、水产品中组胺的测定方法、水产品中组胺生成的影响因素及控制降解技术等。

二、一起因食用鱿鱼引发的食物中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起因食用鱿鱼引发的食物中毒(论文提纲范文)

(1)三餐次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溯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1.2 方法
        1.2.1 流行病学调查
        1.2.2 食品卫生调查
        1.2.3 实验室检测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流行病学调查
    2.2 中毒场所确定
    2.3 可疑食物判断
    2.4 卫生调查情况
3 结论

(2)一起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调查及病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方法
        1.3.1 细菌的分离鉴定
        1.3.2 血清分型
        1.3.3 PFGE分型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调查
        2.1.1 病例定义
        2.1.2 流行病学分布
        2.1.3 潜伏期
        2.1.4 临床症状
        2.1.5 就餐及可疑食物暴露情况
    2.2 实验室检查
        2.2.1 细菌分离鉴定
        2.2.2 血清学分型结果
        2.2.3 PFGE分型
3 讨论

(3)食品安全事件的出口溢出效应研究 ——以中国出口日本的“毒菠菜”和“毒饺子”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的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2.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行为经济学
        2.1.2 微观信息经济学
    2.2 文献综述
        2.2.1 影响农产品和食品贸易的因素
        2.2.2 事件冲击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2.3 食品安全事件对消费者的影响
        2.2.4 中国食品安全事件相关研究
    2.3 文献评述
3 “毒菠菜”和“毒饺子”事件介绍
    3.1 “毒菠菜”事件
    3.2 “毒饺子”事件
4 数据与模型
    4.1 数据
        4.1.1 数据来源
        4.1.2 数据整理
        4.1.3 描述性统计
    4.2 模型
        4.2.1 “毒菠菜”事件
        4.2.2 “毒饺子”事件
5 分析结果
    5.1 “毒菠菜”事件
        5.1.1 “毒菠菜”事件对中国向日本出口蔬菜及食品的影响
        5.1.2 “毒菠菜”事件对中国向世界其它国家出口蔬菜及食品的影响
        5.1.3 “毒菠菜”事件实证分析结果
    5.2 “毒饺子”事件
        5.2.1 “毒饺子”事件对中国食品出口的影响
        5.2.2 稳健性检验
        5.2.3 “毒饺子”事件实证分析结果
    5.3 实证分析结果的讨论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4)基于探针熔解曲线的常见副溶血弧菌血清型分子鉴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副溶血弧菌简介
        1.1.1 副溶血弧菌的基本生物学特征
        1.1.2 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性及相关的毒力因子
    1.2 副溶血弧菌的血清型研究概况
        1.2.1 副溶血弧菌的血清型种类及其分型意义
        1.2.2 副溶血弧菌的抗原基因簇研究进展
    1.3 血清型分型方法概述
        1.3.1 玻片凝集实验分型法
        1.3.2 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的血清型分型法
        1.3.3 质谱法
        1.3.4 基于全基因组数据建立的软件预测分型法
    1.4 探针熔解曲线方法简介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菌株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培养基和试剂
        2.1.4 实验所用引物
    2.2 实验方法
        2.2.1 常用溶液及培养液的配制
        2.2.2 实验菌株的培养
        2.2.3 实验DNA模板的制备
        2.2.4 血清型分型-玻片凝集实验
        2.2.5 探针熔解曲线技术的引物设计
        2.2.6 副溶血弧菌O抗原血清型分子鉴定方法的建立
        2.2.6.1 单个O抗原基因检测体系的建立
        2.2.6.2 多个O抗原基因检测体系的建立
        2.2.6.3 体系的特异性和重现性实验
        2.2.6.4 体系的最低检出限
        2.2.6.5 体系的应用评估
        2.2.7 常见10 种副溶血弧菌K抗原血清型分子鉴定方法的建立
        2.2.7.1 单个K抗原基因检测体系的建立
        2.2.7.2 多个K抗原基因检测体系的建立
        2.2.7.3 体系的特异性和重现性实验
        2.2.7.4 体系的最低检出限实验
        2.2.7.5 体系的应用评估实验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副溶血弧菌O抗原血清型分子鉴定方法的建立
        3.1.1 O抗原基因检测体系的杂交探针设计结果
        3.1.2 单个O抗原基因检测体系的建立
        3.1.3 多个O抗原基因检测体系的建立
        3.1.4 体系的特异性和重现性评估结果
        3.1.5 体系的最低检出限
        3.1.6 体系的应用评估实验
    3.2 常见10 种副溶血弧菌K抗原血清型分子鉴定方法的建立
        3.2.1 常见10种K抗原检测体系的杂交探针设计结果
        3.2.2 单个K抗原基因检测体系的建立
        3.2.3 多个K抗原基因检测体系的建立
        3.2.4 体系的特异性和重现性评估结果
        3.2.5 体系的最低检出限实验
        3.2.6 体系的应用评估实验
第4章 讨论
    4.1 副溶血弧菌O抗原血清型分子鉴定方法
    4.2 常见的10 种副溶血弧菌K抗原血清型分子鉴定方法
    4.3 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5)基于智能手机数字比色法的几种重要食品有害添加物定量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对照表
1 前言
    1.1 食品有害添加物性质及其残留现状
        1.1.1 亚硝酸盐性质及其残留现状
        1.1.2 甲醛性质及其残留现状
        1.1.3 吊白块性质及其残留现状
        1.1.4 过氧化氢性质及其残留现状
    1.2 食品有害添加物对人体的危害及限量标准
        1.2.1 亚硝酸盐对人体的危害及限量标准
        1.2.2 甲醛对人体的危害及限量标准
        1.2.3 吊白块对人体的危害及限量标准
        1.2.4 过氧化氢对人体的危害及限量标准
    1.3 食品有害添加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3.1 亚硝酸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3.2 甲醛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3.3 吊白块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3.4 过氧化氢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4 智能手机比色法快速检测技术及其应用进展
        1.4.1 智能手机比色法简介
        1.4.2 智能手机比色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设备
        2.1.2 主要试剂及材料
        2.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2.2 有害添加物分光光度法的建立
        2.2.1 亚硝酸盐分光光度法的建立
        2.2.2 甲醛分光光度法的建立
        2.2.3 吊白块分光光度法的建立
        2.2.4 过氧化氢分光光度法的建立
        2.2.5 分光光度法精密度的测定
        2.2.6 化学试剂盒的组建
    2.3 有害添加物检测卡的研制
        2.3.1 检测卡制作的工艺流程
        2.3.2 检测卡储备液的配制
        2.3.3 储备液组份最适配比的确定
        2.3.4 检测卡显色试纸载体的选择
        2.3.5 显色试纸载体晾干方式的选择
        2.3.6 检测卡判读时间的选择
        2.3.7 四种检测卡比色卡的制作
    2.4 图片采集暗箱装置的搭建及智能手机性能测试
        2.4.1 图片采集暗箱装置的初步设计
        2.4.2 智能手机性能测试
    2.5 有害添加物Photoshop数字比色检测方法的建立
        2.5.1 实验原理
        2.5.2 基于Photoshop数字比色法的标准曲线
        2.5.3 样品前处理方法
        2.5.4 检测卡精密度实验
        2.5.5 检测卡稳定性实验
        2.5.6 检测卡准确性实验
        2.5.7 检测卡干扰性实验
    2.6 智能手机App的开发及有害添加物数字比色方法的建立
        2.6.1 实验原理
        2.6.2 智能手机App的功能设计
        2.6.3 图片颜色信号读取及转化的实现
        2.6.4 智能手机App的功能程序
        2.6.5 手机比色法准确性的验证
        2.6.6 样品前处理方法
        2.6.7 添加回收实验
        2.6.8 分光光度法比对实验
        2.6.9 与仪器方法比对
        2.6.10 实际样品的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四种食品有害添加物分光光度法的建立
        3.1.1 亚硝酸盐分光光度法的建立
        3.1.2 甲醛分光光度法的建立
        3.1.3 吊白块分光光度法的建立
        3.1.4 过氧化氢分光光度法的建立
        3.1.5 四种分光光度法精密度的测定
        3.1.6 四种化学试剂盒的组建
    3.2 基于Photoshop的四种食品有害添加物数字比色检测方法
        3.2.1 检测卡储备液组份最适配比的确定
        3.2.2 检测卡显色试纸载体的选择
        3.2.3 显色试纸晾干方式的选择
        3.2.4 检测卡判读时间的选择
        3.2.5 四种比色卡的制作
        3.2.6 检测卡Photoshop数字比色法标准曲线的建立
        3.2.7 检测卡精密度实验
        3.2.8 检测卡干扰性实验
        3.2.9 检测卡稳定性实验
        3.2.10 检测卡准确性实验
    3.3 基于智能手机的四种食品有害添加物数字比色检测方法
        3.3.1 图片采集暗箱装置的搭建
        3.3.2 智能手机性能测评
        3.3.3 智能手机App检测系统的开发
        3.3.4 智能手机App功能界面的介绍
        3.3.5 手机比色法准确性的验证
        3.3.6 添加回收实验
        3.3.7 分光光度法比对实验
        3.3.8 与传统仪器方法对比
        3.3.9 实际样品的检测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四种层析检测卡的研制
        4.1.2 图片采集 3D打印暗箱装置的搭建
        4.1.3 Photoshop数字比色检测方法的建立
        4.1.4 智能手机App软件的开发
    4.2 结论与展望
        4.2.1 结论
        4.2.2 创新点
        4.2.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会议及科研成果情况
附录B 智能手机App检测系统主要程序代码

(6)南极嗜冷杆菌Z-9产组胺降解酶筛选、发酵条件和酶学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of Thesis
引言
1 组胺降解菌的筛选和鉴定
    1.1 材料和方法
        1.1.1 材料
        1.1.2 培养基
        1.1.2.1 分离培养基
        1.1.2.2 发酵培养基
        1.1.2.3 保藏培养基
        1.1.2.4 生理生化鉴定培养基
        1.1.3 实验方法
        1.1.3.1 组胺的测定
        1.1.3.2 组胺降解酶活力的测定
        1.1.3.3 组胺降解菌的筛选
        1.1.3.4 生长曲线和产酶曲线的绘制
        1.1.3.5 形态鉴定
        1.1.3.6 生理生化鉴定
        1.1.3.7 分子鉴定
    1.2 结果和讨论
        1.2.1 组胺降解菌的分离筛选
        1.2.2 形态特征
        1.2.3 生理生化特征
        1.2.3.1 生长条件实验
        1.2.3.2 生化鉴定结果
        1.2.4 分子鉴定结果
        1.2.4.1 DNA 提取
        1.2.4.2 目的基因测序结果
        1.2.4.3 经 BLAST 序列比对绘制系统
    1.3 本章小结
2 组胺降解菌产酶条件的优化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培养基
        2.1.2.1 发酵培养基
        2.1.2.2 保存培养基
        2.1.3 实验方法
        2.1.3.1 培养基条件的优化
        2.1.3.2 产组胺降解酶发酵条件的优化
        2.1.3.3 响应面优化产组胺降解酶产酶条件
        2.1.3.4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2.2 结果和讨论
        2.2.1 碳源对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2.2.1.1 不同碳源对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2.2.1.2 葡萄糖添加量对产酶的影响
        2.2.2 氮源对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2.2.2.1 不同氮源对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2.2.2.2 磷酸氢二铵添加量对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2.2.3 无机盐对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2.2.3.1 NaCl 添加量对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2.2.3.2 Fe2+添加量对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2.2.3.3 K+添加量对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2.2.3.4 Mg2+添加量对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2.2.4 发酵条件对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2.2.4.1 温度对产酶的影响
        2.2.4.2 起始 pH 对产酶的影响
        2.2.4.3 接种时间对产酶的影响
        2.2.4.4 接种量对产酶的影响
        2.2.4.5 装液量对产酶的影响
        2.2.5 部分因子实验设计
        2.2.6 响应面优化
    2.3 本章小结
3 组胺降解酶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培养基
        3.1.3 实验方法
        3.1.3.1 粗酶液的制备
        3.1.3.2 酶学性质的研究
    3.2 结果和讨论
        3.2.1 酶反应的最适 pH
        3.2.2 酶的酸碱稳定性
        3.2.3 酶反应的最适温度
        3.2.4 酶的热稳定性
        3.2.5 金属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
        3.2.6 酶促反应动力学
    3.3 本章小结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基因的分布和致病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目的意义
    1.2 金黄色葡萄球研究现状
        1.2.1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学特征
        1.2.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病学
        1.2.3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
        1.2.4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鉴定和分型方法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菌株
        2.1.2 试验小鼠
        2.1.4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
        2.1.5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因子——三种毒力基因的鉴定
        2.2.2 金黄色葡萄球菌杀白细胞素致病基因的小鼠致病力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三种鉴定性基因的鉴定及其分布研究
        3.1.1 nuC 的PCR 鉴定(扩增片段长度为279 bp)
        3.1.2 pvL 的PCR 鉴定(扩增片段长度为939 bp)
        3.1.3 caL 的PCR 鉴定(扩增片段长度为601 bp)
        3.1.4 PCR 产物序列测定及同源性比较
    3.2 杀白细胞素致病因子小鼠致病力结果
        3.2.1 注射剂量的选择
        3.2.2 菌液浓度的选择
        3.2.3 pvL 致病基因对小鼠致病力影响作用
4 讨论
    4.1 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基因的分布
    4.2 杀白细胞素毒力基因的小鼠致病力研究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8)中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主要学术构想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
    1.6 国内外研究动态
    1.7 关键术语诠释
2 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理论思考
    2.1 公共管理理论
    2.2 公共选择理论
    2.3 区域经济理论
    2.4 系统管理理论
    2.5 组织理论
    2.6 二元制结构理论
    2.7 市场制度的激励及失灵理论
    2.8 水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理论
    2.9 小结
3 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分析
    3.1 基于产业链的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
    3.2 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3.3 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演化趋势
    3.4 小结
4 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国际经验借鉴
    4.1 概述
    4.2 美国
    4.3 欧盟
    4.4 日本
    4.5 韩国
    4.6 加拿大
    4.7 小结
5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历史和现状
    5.1 发展历史
    5.2 公共监管体系
    5.3 生产控制体系
    5.4 小结
6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与解决途径
    6.1 水产品质量安全公共事件案例分析
    6.2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
    6.3 解决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途径
7 建立综合高效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7.1 建立综合性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
    7.2 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法规体系
    7.3 推进水产养殖基地标准化体系
    7.4 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宣传培训体系
8 优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运行机制
    8.1 监控、预警、纠偏及评估控制体系
    8.2 质量安全防护体系
    8.3 质量安全风险信息体系
    8.4 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控制体系
9 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点环节
    9.1 重点管控环节之一——化学投入品控制
    9.2 重点管控环节之二——质量安全追溯控制
10 研究结论、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0.1 研究结论
    10.2 论文创新点
    10.3 不足之处与今后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论文中的符号及缩略词说明
国内外主要有关水产品质量安全机构网站一览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稳定性同位素13C和15N双标记兽药残留代谢物氨基脲的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兽药残留
    1.2 兽药残留对于人体的危害
        1.2.1 急慢性毒性作用
        1.2.2 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
        1.2.3 "三致"作用
        1.2.4 激素样作用
        1.2.5 耐药性
        1.2.6 对人类胃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1.3 我国食品动物兽药残留的现状
    1.4 兽药残留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5 硝基呋喃类兽药简介及其检测方法
        1.5.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1.5.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MS)
        1.5.3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
        1.5.4 酶联免疫法(ELISA)
    1.6 同位素稀释质谱法(IDMS)
    1.7 氨基脲性质及其合成途径
    1.8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8.1 研究的内容
        1.8.2 研究的意义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器材
    2.2 试剂与药品
    2.3 实验方法
        2.3.1 ~(13)C、~(15)N双标记氨基脲的纯度测定
        2.3.2 ~(13)C、~(15)N双标记氨基脲的同位素丰度测定
第3章 实验条件的选择与确定
    3.1 液相色谱条件的选择
        3.1.1 色谱柱的选择
        3.1.2 检测波长
        3.1.3 流动相的选择
        3.1.4 缓冲盐溶液浓度
        3.1.5 流动相pH值
        3.1.6 流动相比例
        3.1.7 柱温
    3.2 质谱条件的选择
        3.2.1 转化反应原理
        3.2.2 转化条件
第4章 检测方法的验证与评价
    4.1 液相色谱的方法学验证
        4.1.1 标准曲线及检出限
        4.1.2 方法的精密度
        4.1.3 方法的加标回收率
    4.2 质谱的方法学验证
        4.2.1 质谱法的重复性
        4.2.2 质谱法的再现性
    4.3 测定方法应用
第5章 产品检测方法的标准化
    5.1 不同实验方法的复核对比
    5.2 不同实验室间的复核对比
    5.3 方法的审订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一起因食用鱿鱼引发的食物中毒(论文参考文献)

  • [1]三餐次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溯源分析[J]. 庞爱军. 食品安全导刊, 2021(25)
  • [2]一起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调查及病原分析[J]. 尹晓梅,杨红霞,王洋,张晓华,赵利锋.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0(12)
  • [3]食品安全事件的出口溢出效应研究 ——以中国出口日本的“毒菠菜”和“毒饺子”事件为例[D]. 董泽宽. 浙江大学, 2020(01)
  • [4]基于探针熔解曲线的常见副溶血弧菌血清型分子鉴定方法研究[D]. 李民旭. 深圳大学, 2019(09)
  • [5]基于智能手机数字比色法的几种重要食品有害添加物定量检测研究[D]. 彭宏威.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6]南极嗜冷杆菌Z-9产组胺降解酶筛选、发酵条件和酶学性质的研究[D]. 顾晓俊. 宁波大学, 2014(03)
  • [7]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基因的分布和致病性的研究[D]. 张璐. 河北农业大学, 2012(08)
  • [8]中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D]. 孙波.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1)
  • [9]稳定性同位素13C和15N双标记兽药残留代谢物氨基脲的检测方法研究[D]. 宋明鸣.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6)
  • [10]水产品中组胺的研究概述[A]. 翟红蕾,杨贤庆,郝淑贤,夏国斌,岑剑伟,黄卉,陈晓凤. “食品加工与安全”学术研讨会暨2010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 2010


食品安全论文 副溶血性弧菌论文 食品安全标准论文 食品安全监管论文 食物中毒论文

上一篇:《数据通信》2002年总目录
下一篇:世纪末,中国的逃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