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贤娴[1](2021)在《弗朗西丝·伯尼与简·奥斯汀小说女性观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结合洛克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性主义思想、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比较研究弗朗西丝·伯尼与简·奥斯汀小说中女性观的艺术呈现。18世纪英国社会思想和文化方面的变革,对两位作者的女性意识和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她们在描写当时的社会风貌、风俗人情以及变革时期的英国女性家庭环境、生活境遇和婚恋选择时,审视传统女性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对女性自我意识的形成和表达的限制。她们借用小说形式加入18世纪的社会讨论,评议男权压制下的传统女性观,对女性在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所面对的困境及女性道德规范对女性自我意识的形成,提出各自的见解。然而,不同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和创作经历使她们对女性问题的理解不同,也使她们在各自小说中表现出不同层次和性质的女性困境和女性道德。解析伯尼与奥斯汀小说反映的女性观,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两位小说家对于女性问题的思考,还有助于理解二者小说中女性思想与小说艺术创作之间的关联和发展,更有助于梳理和认识女性小说在英国18世纪的变革中起到的作用。伯尼与奥斯汀分别从女性教育与女性道德两个方面表达各自的女性观。首先,二者均反对以才艺为主的传统女性教育,认同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论,认为提升女性在社会实践中的理性认知能力才是女性教育的核心。其次,二者都反对行为指导书籍赞颂的抽象女性美德,鼓励女性在社会实践中用思辨的头脑衡量经济条件和情感因素对道德的判断,进而在人生重要关口作出正确的抉择。在写作层面,两位小说家在吸收传统小说叙事技巧的基础上,挖掘和发展符合自己需要的叙事策略来阐述既定的主题。可以说,伯尼与奥斯汀的小说创作对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女性小说的兴起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国内的伯尼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除少量文章以及文学史中的简单评述外,相关研究十分稀少。这位与奥斯汀同时代且令其钦佩的女性小说家未真正进入国内读者和研究者的视野。国内学者一般仅知晓伯尼对奥斯汀有重要影响,但不清楚这种影响具体是什么,也不明白这种影响是如何产生的,更不了解奥斯汀如何超越她曾经的榜样。笔者曾在联合培养期间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伯尼研究中心,接触到中心汇集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关于伯尼家族的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也与中心的教授、研究员和博士生有着深入交流。这段经历令我获益匪浅,我也希望在以上几个方面给出自己的解答。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处于变革时期的18世纪英国社会、流行思想和文化背景,尤其是传统女性道德规范和进步女性思想之间的论辩;同时,也介绍伯尼与奥斯汀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和小说创作。在国内外学界对伯尼与奥斯汀小说女性问题的研究基础上,论文从女性教育观、女性道德观以及小说叙事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伯尼与奥斯汀小说反映的女性观。第二章则结合洛克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探讨伯尼和奥斯汀小说中女性自我认知教育,分别从女性认知成长的三个阶段——初级阶段、实践阶段和反思阶段——进行分析和解读。第三章分析伯尼与奥斯汀小说的女性道德观,解读两位小说家如何在各自的小说中讨论经济因素和情感因素对女性道德的积极和消极作用,以及在双重影响下女主人公如何在婚姻关口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第四章借助当代叙事学理论,对比研究两位女性小说家的叙事话语,比较二者在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时间以及叙事风格方面采用的与男性小说家不同的叙事策略和这些叙事策略在表达作者女性观方面取得的功效。第五章回顾并总结全文的要点。
占志燕[2](2020)在《简·奥斯丁小说中的日常生活叙事研究》文中提出奥斯丁的六部小说都是以描写乡村里的日常生活为主,看似简单琐碎没有意义,实则蕴含着浓厚的深意。一方面安静祥和的日常正是现代人所缺乏的,奥斯丁在小说中描绘的人与自然安静和谐的画面吸引着人们不断对其小说进行阅读;另一方面奥斯丁在日常中透露出的历史文学深度使她的小说更具研究价值。因此奥斯丁小说中的日常研究成为热门也是在情理之中。本文试图从哲学社会学的角度深入分析奥斯丁小说中的日常生活世界,探究在那简单的日常背后蕴含着怎样深厚的意义。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首先追溯英国小说日常生活叙事的传统,奥斯丁正是在这一传统和自身环境的影响下选择日常题材进行创作;其次重点选取日常交往、情感和思维三个方面对奥斯丁笔下的日常生活进行全面分析,在日常中突出其深意;最后以多维视角看待奥斯丁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意义。通过对奥斯丁笔下日常生活进行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帮助读者从多维角度看待奥斯丁的日常创作,也就更能理解她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
朱睿[3](2016)在《探究《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及其现实意义》文中指出《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的代表作,小说中四种婚姻爱情基本概括了当时社会中爱情和婚姻的状况,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婚姻观:恋爱和婚姻与财产和社会地位息息相关,但恋爱婚姻不能仅取决于财产和社会地位。正确的婚姻观应当建立在相互爱慕、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奥斯汀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轻率结婚,强调婚姻中感情因素的重要性,但完全缺乏物质基础的婚姻也是不被赞同的。作者的婚姻观受到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响,主张在物质与感情之间找到某种平衡,找到一份有着真挚感情和财产保证的婚姻。奥斯汀的婚姻观在今天仍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孙志红[4](2015)在《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讽刺手法》文中研究说明《傲慢与偏见》是一部众所周知的优秀文学作品,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在主题、语言、人物塑造和情节等方面娴熟地运用了各种讽刺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露了当时社会盛行的以金钱为轴心的爱情与婚姻,抨击了只注重物质、门第而不注重男女双方之间的爱情的婚姻.通过对几对青年男女结合过程的描述,一方面,作者批判了腐朽的旧的爱情与婚姻观念;另一方面,作者宣扬了自己关于完美婚姻的观点:既注重物质也注重爱情的婚姻才是完美的,完美的婚姻应该是物质与爱情的完美结合.本文从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和人物分析等角度探讨了该小说中作者简·奥斯汀所使用的部分讽刺手法。
高岩[5](2014)在《简·奥斯汀作品中圆形人物的形象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和《爱玛》这两部作品中描写了两位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和爱玛,她们身上更多地体现了圆形人物的特点。奥斯汀以细腻的女性视角,圆润、幽默、敏锐的笔锋,塑造了两位可爱又迷人的女性人物形象,并以其女性的人格独立和平等意识以及在爱情和婚姻中潜在的道德力量受到推崇,倍受读者的喜爱。在伊丽莎白和爱玛身上可以窥探出作家本人的潜在思想和文化取向,展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意义和时代文化价值。
张志成[6](2014)在《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的艺术成就》文中研究表明《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品。作品运用巧妙的情节构思、机智和幽默的对话方式和讽刺手法,向世人展示了四种婚恋观,并从侧面反映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的乡村生活、文化背景、社会状况和经济关系。这部作品至今仍给它的追随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伴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愈加地被证明具有不衰的生命力。
刘婷婷[7](2012)在《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对比分析 ——以《傲慢与偏见》和《红楼梦》的文本分析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简·奥斯汀和曹雪芹分别是18世纪英国和中国现实主义作家,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和《红楼梦》同为世界文学名着。《傲慢与偏见》诞生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英国,《红楼梦》根植于封建制度日益衰落的清朝。诞生于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两部文学作品都把视角放在了儿女的婚姻爱情上,通过描写平凡生活展现社会大观。本文就两部作品所表现的婚姻观出发,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探讨18、19世纪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全文的引言部分,结合背景对两部作品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简单介绍。第二、三、四部分为论文的正文,第二部分是《傲慢与偏见》中四段婚姻的解读,从而得出奥斯汀时代西方社会的婚姻观,第三部分为《红楼梦》中不同身份的女子婚姻命运的分析,从中看出中国清朝的社会主流婚姻观,第四部分结合背景对两部作品中体现的社会婚姻观进行对比分析,并阐述其背后的文化根源。第五部分为全文的结语部分,通过以上几个部分的分析,结合作者生平,得出中西背景下的婚姻观对比结论,并指出其对我们跨文化交流的帮助。
邓庆昭[8](2011)在《理性缘何而来?——对简·奥斯汀理性主义的探析》文中研究表明简.奥斯汀是英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她的创作为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小说高潮的到来扫清了道路。通过对人物的讽刺、夸张,蕴涵了她的文学主张———理性主义。通过对奥斯汀的生活环境和性格、18世纪英国文坛背景这几个方面来探讨她理性主义创作风格的成因。
童薇[9](2011)在《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文中认为·奥斯汀是文明遐迩的女作家。在她的作品中,《傲慢与偏见》是她最杰出的作品。故事讲述了伊丽莎白和达西、夏绿蒂和柯斯林、吉英和彬格莱、丽迪亚和韦翰这四对青年男女截然不同的婚姻故事,反映了当时中产阶级妇女对婚姻的不同看法,同时也反映出简·奥斯汀自己对婚姻的看法。本文通过分析简·奥斯汀的社会状况、生活经历,对比、分析四对青年男女的婚姻故事,发现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对于婚姻的价值取向。
陈谊[10](2011)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人物形象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前言简·奥斯汀(Jane Austen)是19世纪英国着名的女性作家,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描述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该书一经问世,就深受读者的喜爱,成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文版本 |
| 书名缩写 |
| 弗朗西丝·伯尼生平与作品年表 |
| 简·奥斯汀生平与作品年表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二章 伯尼与奥斯汀小说女性教育观比较 |
| 第三章 伯尼与奥斯汀小说女性道德观比较 |
| 第四章 伯尼与奥斯汀小说女性之叙事比较 |
| 第五章 结论 |
| 引用文献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文献综述 |
| 1.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 2.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 (二)日常生活叙事概论 |
| 一、日常生活叙事的书写传统 |
| (一)英国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传统 |
| 1.日常生活的传奇书写 |
| 2.日常生活的现实书写 |
| 3.女性笔下的日常生活 |
| (二)奥斯丁对日常生活叙事传统的坚守 |
| 1.熟悉的家庭环境 |
| 2.女性特有的优势 |
| 3.社会规约 |
| 二、奥斯丁小说中的日常生活世界 |
| (一)日常交往的书写 |
| 1.种种闲谈 |
| 2.思想冲突 |
| 3.游戏 |
| (二)日常人伦情感的呈现 |
| 1.不足的亲情 |
| 2.幸与不幸的爱情 |
| 3.复杂的友情 |
| (三)日常思维 |
| 1.常识经验指导下的日常思维 |
| 2.习俗规约指导下的日常思维 |
| 三、多维视域下奥斯丁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 |
| (一)日常叙事的历史维度 |
| 1.社会结构发生改变 |
| 2.出现职业分层的现象 |
| 3.殖民化的加深 |
| (二)日常叙事的伦理维度 |
| 1.向往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 |
| 2.先进的女性伦理意识 |
| 3.流露出对生态伦理的关怀 |
| (三)日常叙事的文学维度 |
| 1.肯定日常生活的文学叙述价值 |
| 2.推动英国小说日常写实传统的发展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 引言 |
| 一、四种婚姻模式的价值取向 |
| 二、理想婚姻的审美标准 |
| 三、作家婚姻观的现实意义 |
| 引言 |
| 一、作者生平 |
| 二、时代背景及作品意义 |
| 三、不同人物描写中体现出的讽刺手法 |
| (一)贵族之子-达西 |
| (二)中产阶级之女-伊丽莎白 |
| (三)愚蠢势利牧师-柯林斯先生 |
| (四)乡镇女性-贝内特太太 |
| 结束语 |
| 一 |
| 二 |
| 三 |
| 1. 作家女性意识的彰显。 |
| 2. 英国乡村婚恋道德观的体现。 |
| 3. 乡村文化秩序的变革。 |
| 四 |
| 一、《傲慢与偏见》赏析 |
| (一) 巧妙的情节构思 |
| (二) 机智与幽默的对话方式 |
| (三) 讽刺手法突出 |
| 二、简·奥斯汀笔下的婚姻观 |
| (一) 丽迪亚与韦翰的婚姻:追求享乐的婚姻 |
| (二) 夏洛特与柯林斯的婚姻:现实的婚姻 |
| (三) 简与宾利的婚姻:懦弱且勇敢的婚姻 |
| (四) 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幸福美满的婚姻 |
| 三、简·奥斯汀的艺术成就 |
| 内容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 《傲慢与偏见》中四段婚姻的解读 |
| (一) 夏洛特和柯林斯—“保险箱”式的婚姻 |
| (二) 莉迪亚和威克姆—冲动型婚姻 |
| (三) 简和宾利—温和式婚姻 |
| (四) 伊丽莎白和达西—理想的婚姻 |
| 二、 《红楼梦》中女性婚姻解读 |
| (一) 封建淑媛的婚姻 |
| (二) 封建贵妇的婚姻 |
| (三) 封建底层女子的婚姻 |
| 三、 18、19 世纪中西婚姻观的跨文化比较 |
| (一) 婚姻目的 |
| (二) 当事人在婚姻中的自主性 |
| (三) 婚姻中包含的因素 |
| 1、门第在婚姻中的地位 |
| 2、财产在婚姻中的地位 |
| 3、爱情在婚姻中的地位 |
| (四) 婚姻中夫妻双方的地位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一、体现在人物性格中的理性主义婚姻爱情观 |
| 二、蕴涵在作品中的理性主义的文学主张 |
| 三、理性缘何而来? |
| (一) 生活环境与性格 |
| (二) 文学创作的需要———用理性主义对抗充斥文坛的哥特式小说、感伤主义 |
| 1. 引论 |
| 1.1 简介《傲慢与偏见》 |
| 1.2 论文主题 |
| 2. 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对于婚姻的价值取向 |
| 2.1 对比分析四对截然不同的婚姻 |
| 2.2 探索《傲慢与偏见》的创作背景 |
| 3. 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
| 4. 结论 |
| 前言 |
| 1. 勇敢理性的性格特征 |
| 2.独立自爱的婚姻观 |
| 3. 机智诙谐的人物个性 |
| 结束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