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综述 血脂异常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进展 |
| 1 中医对血脂及血脂异常的认识 |
| 1.1 中医对血脂的认识 |
| 1.2 中医对血脂异常的认识 |
| 2 血脂异常的病因病机 |
| 2.1 血脂异常的病因 |
| 2.2 血脂异常的病机 |
| 3 血脂异常的证型分布 |
| 4 血脂异常的治疗原则 |
| 4.1 从肝、脾、肾三脏入手论治血脂异常 |
| 4.2 从痰瘀互结的病机入手论治血脂异常 |
| 5 血脂异常的中药治疗 |
| 5.1 常用中药的研究 |
| 5.2 药食同源类中药的研究 |
| 6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药食同源类中药干预血脂异常用药特点的文献研究 |
| 前言 |
| 1 资料 |
| 1.1 文献来源 |
| 1.2 检索路径 |
|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
| 1.4 纳入研究的文献 |
| 2 方法 |
| 2.1 中药名称的规范 |
| 2.2 数据的录入与数据库的建立 |
| 2.3 数据的分析 |
| 2.4 药食同源类中药和药食同源类中药组合的标注 |
| 2.5 药食同源类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的归纳 |
| 2.6 药食同源类中药功效的归纳 |
| 3 结果 |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 3.2 方剂中涉及的所有中药频次分布情况 |
| 3.3 中药四气分布情况 |
| 3.4 中药五味分布情况 |
| 3.5 中药归经分布情况 |
| 3.6 药食同源类中药功效分布情况 |
| 3.7 药食同源类中药组方规律情况 |
| 4 讨论 |
| 4.1 药食同源类中药四气、五味及归经分析 |
| 4.2 药食同源类中药药效特点分析 |
| 4.3 药食同源类中药药对用药规律分析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基于痰瘀互结的药食同源类中药干预血脂异常的效果及其对血管内皮影响的实验研究 |
| 前言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动物饲料 |
| 1.3 实验用药 |
| 1.4 实验仪器与器械 |
| 1.5 指标检测 |
| 2 实验方法 |
| 2.1 动物造模及药物干预 |
| 2.2 血清标本采集与处理 |
| 2.3 组织病理学标本采集与处理 |
| 2.4 统计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3.1 实验前各组大鼠血脂水平 |
| 3.2 血脂异常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药食同源类中药组方对其血脂水平的调节 |
| 3.3 药食同源类中药组方对血脂异常大鼠宏观体征、体重和肝脏指数的调节 |
| 3.4 药食同源类中药组方对血脂异常肝脏形态学、大鼠胸主动脉的影响 |
| 3.5 药食同源类中药组方对血脂异常大鼠对血管内皮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动物模型的评价 |
| 4.2 药食同源类中药对大鼠体重、宏观体征、肝脏影响的分析 |
| 4.3 药食同源类中药组方方解 |
| 4.4 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脂异常的干预效果 |
| 4.5 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管内皮的影响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