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略论立翁与绥远:聚焦“饮食、男女”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略论笠翁和随园:以“饮食·男女”为中心(论文文献综述)

李春彩[1](2020)在《李渔小说创作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李渔作为传统戏曲理论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一位创作与批评兼擅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创作吸收了戏曲剧本的部分表现手法,自觉地运用自己的艺术才能为市民读者服务。又因他常年活跃于小说销售领域,重视读者和经济效益,使得他对小说的写作方式和艺术价值有了特殊的理解。本文围绕李渔的生平经历、创作要求、艺术表达等方面探讨其小说创作思想的独特个性。论文绪论部分梳理了和李渔小说研究的相关状况,说明了选题范围和意义,介绍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正文部分共分四章:第一章从李渔的文学活动入手,呈现了在特殊社会环境中他通俗文学的创作方向,以及在特定时代影响下形成的文学观念的特色。第二章探讨了李渔在高度认同读者对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后,他对小说创作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认为小说创作需要围绕读者喜好展开,其中涉及到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相关问题的论述。第三章从拟话本小说和民间说书活动的内在联系出发,分析李渔小说独特的叙述方式,认为他延续了最具中国特色的说书艺术,为读者呈现出了具有审美价值的叙述时空,展现出了他独具个性的叙述风格。第四章对李渔小说叙述表达中强烈的“有我”风格做了延伸,从中国传统文论的立场剖析了他重视创作主体的内在原因是渴求作品传世。在此基础上他对小说创作主体提出了道德修养和艺术能力的要求。结语部分对论文进行了总结。李渔的小说创作思想是从社会到个人,从创作到批评,从读者到作者的综合体,他吸收了戏曲、民间艺术乃至建筑等多种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运用到他的小说创作当中。和传统话本、拟话本的小说创作相比,李渔的创作始终与大众阅读倾向和时代潮流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个性化,体现出他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独特性和创新性不仅展现出了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新走向,而且也为后世小说创作的发展带来了反思。

陈思娴[2](2020)在《袁枚随园栖居范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乾嘉时期是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社会审美文化正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变。随园栖居范式的形成确立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与历史必然性,袁枚优游林泉、回归田园、从事商业活动、着述收徒的生活侧面都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在时代浪潮和人生境遇的推动下,袁枚取法高贤,挂冠归园。区别于清高、简朴的传统隐士,袁枚选择了一条前无古人的人生道路,正所谓“所见隐士,百千万余。如先生者,与人人殊”。居住环境上,袁枚依凭个性喜好与生活需求营建随园,使“园中有我”,日常在充满闲情逸致的世俗化居游活动中获得心灵自由。随园同时被赋予开放性,成为内外沟通的“入世”之所;文学创作上,袁枚在随园潜心着述,广收弟子,交游文人,成立性灵派,实现文学理想;日常生活上,在尊重人欲的性灵观指导下,袁枚纵情声色,“红粉青山”,精致饮食,奢靡富足;为规避风险、支撑随园,袁枚践行独特的经营之道,不仅成为职业文人,“以文营商”,更广结人脉,在各式文化活动中树立起社会声誉,最后达到财名兼收、性灵思想也得以广泛传播的理想生活状态。袁枚与众不同的文人精神状态与生活模式,体现出江南文人的诗性智慧,最终形成了将实用与审美、世俗与诗性、节约与丰腴、严肃与闲情融为一体的随园栖居范式,不仅大大拓宽了中古文人精神与现实生活的空间,更对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邹丽丹[3](2019)在《北美汉学视阈下的清代诗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外汉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是清代诗词研究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目前国内对其了解严重不足,系统化的学术史梳理也刚起步。北美汉学属于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圈,他们对清代诗词的考察呈现给我们的是异质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研究果实。虽然深受欧洲汉学传统的影响,北美汉学独有的历史文化语境使它产生了与欧洲学术传统不同程度的断裂和新变,在中国古典诗词研究领域逐步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本文以美国汉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作为背景,梳理北美汉学家对清代诗词研究的学术史,追溯北美汉学视阈下清代诗词研究范式的演变轨迹,挖掘成果背后的历史、政治、文化因素。二战后,美国区域研究兴起,汉学研究作为东亚研究的一部分,以推行西方政治-经济范本为主要特征,以了解敌情进而改变中国为终极目标。朝鲜战争的失利,越南战争和民权运动的推波助澜迫使美国精英知识阶层调整东亚研究的重心,联邦政府和私人基金会加大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投入。在思想文化层面,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弥漫着浓烈的反叛西方文化传统和打破既有文学经典构成的气息,汉学界大规模地译介中国文学经典作品,并以此作为一种批判武器,这给中国古典诗词移入美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中国词选》自1965年与西方读者见面后,在1969年和1970年进行了两次修订。1972年,由着名汉学家白之主编的《中国文学选集》被当作教材进入美国高校。同年,“垮掉派教父”雷克斯罗斯编译的《中国女诗人》直指西方经典作家阵营中的女性失语症。1975年,英语世界第一部大型中国文学选集《葵晔集:中国历代诗词曲选集》向读者完整地呈现中国诗歌传统。20世纪80-90年代以耶鲁大学对区域研究人员和院系按照学科进行重新整合为标志,北美汉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各派文艺理论风起云涌,北美汉学界阐释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论工具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时期,英语世界第一部清代断代诗词选集《待麟集:清代诗词》(1986)问世。诺顿世界文学选集丛书之《中国文学选集》(1996)和《哥伦比亚中国古典文学选集》(1994)让我们看到清代诗词在更加广阔视野中的呈现面貌。叶嘉莹先生清词研究的语义学与阐释学互补的模式,《哥伦比亚元、明、清诗选》(1986)诗画互印的审美趣尚以及对明清青楼诗词、朱彝尊情词、陈子龙诗词研究的多元化视角形成这一阶段北美清代诗词解读的复合式话语。新世纪之交,在不断涌现的文化理论的影响下,北美清代诗词的研究模式呈现出走向文化研究的发展态势。李惠仪将明清易代定义为“文化和传统的危机”。方秀洁、曼素恩、舒衡哲、孙康宜对于清代缙绅阶层诗歌创作的考察融合了文化策略和身份政治学的研究理路。函可流放生活中的诗歌研究和齐皎翰对基督教诗歌的研究背后潜藏的权力和社会斗争清楚地表明了文化研究与生俱来的政治指向性。管佩达以比丘尼诗歌对社会关系的建构作为切入点展开研究。伊维德和管佩达编选的《彤管:帝制中国时期的女作家》试图打破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女性写作的边缘化态度,客观呈现中国女性文学文化史。近十年来,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会议机制的确立对于推动双方学术交流和对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内中文版《剑桥中国文学史》和《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的问世是中美跨文化交流实践中的重要成果。对明清诗词研究的跨文化交流和学术对话也极大地推动了清代女性诗词研究体系的建构,从历史视角考察清代女性诗词是对传统闺阁视阈的一种拓展,女性对诗词编辑工作的主动性介入以及女性游历诗词的系统化研究更进一步丰富了清代女性诗词研究的主题。本文以清代诗词文本为本位,研究视域限定于北美地区,研究对象是北美汉学界“以文本为中心”的广义学术研究历史状貌,祛除了通过汉学家个体为单位的研究模式对北美古典诗词研究所具有的发展性和动态性的遮蔽,从而更有利于考察北美汉学发展与清代诗词研究模式演变之间的互动关系,便于做出跟进式的后续研究。

钱成[4](2019)在《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与戏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法国着名学者布岱尔曾指出,“地理环境是最核心的历史知识,也是最深入的内层历史。”(1)对于文化地理而言,每一个地名,实际上都是一个文化符号,标志或隐含着某种地域文化特征。(2)家族文化与地域文化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的重叠、生成和代表的关系,地域文化必然成为家族文学与艺术研究的重要维度。基于此,研究家族文学和艺术,就不可能绕开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必须要立足于一定时空背景下的地域人文环境中。与明清时期经史、诗文、小说、书画、园林等文艺形态发展相一致,明清戏曲文化的地域性、家族性特征的鲜明度和覆盖面,均远较前代突出。因此,地域文化视阈下群体性曲家的研究,被视为新时期的学术增长点。而从地域性的视野背景中去分析、研究明清时期地域文化,特别是戏曲文化,就必然要以本土文化家族为分析对象,分析其相关戏曲文化活动和文化传承,在此基础上,全面总结地域性文化史、戏曲史的形成与流变。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学术文化与大族盛门不可分离。”(3)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文化家族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重要创造者之一,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大多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积淀深厚。同时,家族文化与该家族所在地域的区域文化存在着共生共荣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关系。近年来,在探究区域文化和文学的盛衰嬗递的规律时,许多学者把研究的目光聚焦于该地域的文化家族。因此,关于地域文化和家族文学与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已成为学术界公认新的学术生长点。与此同时,在地域性戏曲文化研究方面,学术界对以诸如北京、苏州、南京、扬州等为对象的地域戏曲史研究,取得了蔚为大观的学术成果,推动了区域性戏曲活动研究的发展和深化。“海陵地区”有着人文蔚焕的历史,其上善若水、兼容并蓄、厚文重教、经世致用、安泰祥和、崇儒尚实的地域文化特征,在苏中地域乃至江淮文化板块、江苏地域文化,以及目前学术界正全力打造的江南文化体系中特色鲜明。自明中期迄于近代,“海陵地区”的戏曲创作、批评与表演始终保持相当的活跃程度,成果丰硕。众所周知,世家望族的兴衰存废,其得以维系的命脉,正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种因素的共同结果,其中地域性文化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一方人铸就一方文。一个地域的区域文化还与该地的文化家族具有先天的同构关系。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中,往往有着延续数代的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纵观明嘉靖以来的“海陵地区”,先后涌现了总数超过二十,从明中后期一直延续至民国,有着浓郁、鲜明戏曲文化特征的文化家族。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戏曲活动,主要分布于明中后期、清前期、清中期和清末期四个阶段,参与家族可分为地方望族、艺文世家和演艺家族三种类型。其中,最具有明清时代特色和“海陵地域”文化特色的家族戏曲活动,是清前期和中期该地区文化世家中家族文人所进行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影响巨大的戏曲活动。这些家族文人极为重视本家族的艺术文化建设,除热衷于诗文、经史、书画、园林等文化形态外,还致力于戏曲创作、戏曲表演和戏曲批评。特别是在明末清初,因多种因素的促成,他们所置办的戏曲表演团体(家班、家乐),其规模、数量和表演水平在同时期的全国范围内首屈一指。因对戏曲有着执着的爱好,这些家族文人在戏曲文本创作、理论批评、曲本刊刻、班社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卓有建树。纵观明清海陵文化家族形式多样、成果各异、影响巨大的戏曲文化活动,可见家族文化和戏曲繁盛的发展轨迹,是“海陵地区”地理优势、文化精神驱动力与时代机运共同影响的结果,是地域文化史、家族史和戏曲史上的一种特殊的存在,也诠释了地理元素与家族文化、戏剧审美三者之间协调共存、互相催生、共同繁荣的关系。因此,本文以明嘉靖朝至清宣统朝为时间截取点,以地处长江以北,扬州以东、南通以西、盐城以南的“海陵地区”为空间对象,以阐明什么是“海陵文化圈”与“家族文化”作为研究背景,以该地域内文化家族与戏曲的关系为切入点,以家族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为分析重点,以点带面,重点突出,在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在文化学、人类学、历史学、戏剧学等学科理论指导下,全面深入考察分析明清“海陵地区”具有家族性质,包括戏曲创作与改编、戏曲演出、戏曲批评和戏曲文献刊藏、戏曲教育以及通过戏曲实现的交游等在内的各类戏曲活动,归纳本地区家族戏曲活动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对“海陵地区”文化家族所取得的戏曲文化成就在明清戏曲史和地域文化史的地位给予恰当评价。同时,本文立足于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与戏曲关系的探讨,论述本地区文化家族的类型、所处时代和地域分布,重点分析其与戏曲的关系;同时选取明清“海陵地区”多个文化家族为个案分析对象,根据现存家谱、家族文人诗文作品和家族文人进行的戏曲创作和改编,家班表演和指导,剧作观演和评阅,曲本刊刻与收藏等戏曲活动。在行文过程中,从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戏曲创作活动及特点、戏曲表演活动及特点、戏曲批评活动及特点三个角度,予以总结和提炼。同时,立足时代与地域背景,在横向、纵向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揭示本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文化繁荣的独特原因所在。此外,本文还以明清戏曲史为经、以地域文化史为纬,概述“海陵文化家族”灿烂辉煌戏曲活动的深远影响。除理论层面的分析外,本文还在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活动的相关史料方面多有发现。如对于海陵文化家族中的宗周、宗臣、宗元鼎家族,陈完、陈尧家族,范增应、范驹、范日觐家族,季寓庸、季振宜、季式祖家族,宫伟镠、宫鸿历、宫敬轩、宫国苞家族,沈默、沈成垣家族,高凤翥、高岱瞻家族,李宗孔家族,徐观政和徐珠家族,陆舜和张幼学、张一侪、张符骧家族,徐信和徐鹤孙家族,夏兰、夏荃和夏嘉谷家族等相关文化家族的戏曲文化活动,前人基本从未提及,或尽管有所涉猎,却存在较多明显错误。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对学术界关于泰州俞氏、如皋冒氏、泰兴季氏等文人家班的部分谬误予以辨析;对泰州宫伟镠、泰州俞锦泉、泰州俞梅、泰州宫云翥、泰州宫敬轩、泰州宫国苞、泰州俞国鉴、泰州储梦熊、泰州李宸、泰州夏嘉谷、兴化沈鲸、海安张符骧、兴化顾麟瑞、如皋范驹、如皋徐珠等部分曲家等首次进行深入考证;对部分海陵家族文人如仲振奎、仲振履兄弟等佚失、新见剧作的考证,相关寄寓文人如丁耀亢、孔尚任、张蠡秋在本地区戏曲活动的考证,部分海陵家族文人因戏曲产生的重要交游活动等进行考证等。首次稽考出泰州宫氏、海安张氏、如皋范氏等多个前人未见之文人家班,特别是关于泰州宫氏家族文人剧作《海岳圆传奇》和海安徐氏家族文人剧作《遗臭政绩碑传奇》及作者徐信家世、生平,《秣陵秋传奇》作者徐鹤孙生平与其他着述,以及泰州沈默父子对“海陵本”《桃花扇》的刊刻评阅,泰州高氏家族“三世藏曲、校曲”等方面的相关考证,均为学界新见,有裨于明清戏曲史相关领域的研究。综上所言,就家族文化与文学史、地域文化史和戏曲史而言,本文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数点管窥之见:如提出对明清时期长江以北的“海陵地区”蔚为大观的文化家族,及其所取得家族文化成就应给予新评价;对该地区文化家族所主导、参与的为数甚多的各类戏曲活动,和所创造的辉煌的戏曲文化应给予新定位;对长期以来湮没无存的家族戏曲文化史料,特别是诸多的文人曲家、曲作和家班家乐,应视作戏曲史研究的新发现,对其价值给予新认识;对借助上述史料新发现,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力争对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文化活动进行新考证,对泰州和苏中地域文化、对江苏和江南文脉,对明清戏曲史等领域的研究作出新补充。本文主要内容分为绪论、主体和结语部分。绪论部分重点通过历史概念、地域空间和文化特征,从历史学、地理学、文化学、人类学及经济学等角度,对“海陵地区”地域空间的历史演变与地域文化的代表特征进行宏观论述,在此基础上,对本论文所提出的“海陵文化圈”进行内涵与外延的界定。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通过对明清海陵文化家族地域与时代分布、文化类型与特质进行分析后,明确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戏曲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文化家族主要的戏曲活动、戏曲对文化家族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家族戏曲文化传承之目的等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说明文化家族戏曲文化特征的成因与影响。第六章至第十三章,选取明清“海陵地区”迄今尚未见专着或专文考述的13个具有时代和地域代表性的文化家族作为个案分析对象,具体考证和论述这些文化家族在戏曲创作与改编、戏曲表演、戏曲理论、戏曲文献、戏曲教育等方面的贡献。具体分为八章,包括泰州宫氏家族、泰州俞氏家族、泰州沈氏家族、泰州仲氏家族、泰州高氏家族、兴化顾氏家族、海安徐氏家族、兴化宗氏家族、如皋陈氏家族、靖江朱氏家族、如皋徐氏家族、如皋范氏家族等13个有着绵延数代戏曲文化传承的海陵望族的个案研究,侧重于家族文人所进行的戏曲创作和改编、表演或指导、观演和评阅、刊刻与收藏等戏曲活动的深入分析,以期进一步拓宽明清“海陵地区”地域文化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加深学界对“海陵地区”文化家族在戏曲领域所作贡献的认知。综上所言,本文力求通过对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与戏曲文化多重关系的考证分析,详细说明本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活动的继承性与发展性、表演性和欣赏性、实践性和理论性、商业性和自娱性、宗族性和祭祀性、学术性和通俗性等方面的相关特征,探究“海陵地区”地域文化对本地区家族和戏曲文化发展的熏陶,以及家族文化和戏曲文化发展对地域文化繁荣的双向促进作用。同时,通过文化家族与戏曲关系的多个拓展性专题研究,进一步说明“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戏曲文化特征,改变传统戏曲史研究只重江南曲艺世家的定势思维,也期补上长期以来研究苏中地域戏曲史只论扬州剧坛,而忽略泰州、南通地区之短板,适应了苏中地域文化圈和“江南文化板块”再构建、再认识的迫切需求,有助于当下对明清家族文化史和戏曲史、泰州和苏中地域文化史、江苏和江南文脉研究等领域的深入。

赵婧[5](2019)在《陈文述研究》文中认为陈文述(17711845),原名文杰,字云伯,别号退庵、颐道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庆三年(1798)副榜,嘉庆五年(1800)举人,官至江都知县,是清代嘉道时期着名诗人。曾以团扇诗受知于阮元,与陈鸿寿、陈甫被阮元称为“钱塘三陈”。陈文述一生作诗逾万首,着述数量繁多,着有《碧城仙馆诗钞》、《颐道堂诗选》、《颐道堂戒后诗存》、《秣陵集》、《西泠怀古集》、《西泠闺咏》、《西泠仙咏》、《颐道堂文抄》、《碧城题跋》、《碧城文隽》、《碧城诗髓》等等。陈文述着作内容丰富,能反映诸多当时文坛及社会状况,颇具文史价值。以往学界侧重于研究陈文述与清代才女的互动以及对女性的书写,对他本人的研究还相当有限,因此对他进行较为全面的个案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结合文献考订和研究讨论来考察陈文述的生平面貌、交游状况和诗文成就,以期深入认识他的精神世界及其所处的社会。本论文分为上下编两部分,上编主要研究陈文述的生平、交游,凡六章,下编主要研究陈文述的着作版本、诗风嬗变,凡四章。每章的内容概要如下:上编第一章《陈文述家世戚属》,从陈文述的诗文集中勾勒出其家世谱系,并绘制世系图。通过考述其父母、妻妾、晚辈的生平,来展现他的家庭关系。陈文述有大量描述家庭内部生活、涉及夫妻之情的诗文作品,十分有利于考索出其家人尤其是女性眷属的生平经历。第二章《陈文述生平经历》,陈文述的生平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成长经历与科举过程(17711805),写陈文述早年的读书经历及在京师屡试不第的过程。第二阶段薄宦生涯与海运波折(18061826),写陈文述在江南一带的薄宦生涯和尝试海运运动的得失。第三阶段入道心迹与仕进抉择(18271837),写陈文述在丧失爱子之后的心境转变与因家贫晚年再度出仕的波折起伏。最后,结合多方材料澄清了陈文述的卒年问题。第三章《幕府交游:以阮元及其幕宾为中心》,阮元是陈文述一生中最重要的伯乐和老师。以陈文述为切入点,考察他与阮元的订交过程,在阮元幕府中参与的文学活动,以及与阮元幕府中其他幕宾的来往交流,更能了解阮元幕府对于乾嘉诗学的贡献,以及“诗人幕宾”、“政客幕宾”与“学者幕宾”三者的关系。第四章《诗学交游:以苏州“桂叶书堂”为中心》,随着陈文述在江南一带遍交友人,他在苏州的“桂叶书堂”逐渐具有一定号召力。本章重点研究了陈文述与舒位、萧抡的交往经历与诗学交流,并考证陈文述与《乾嘉诗坛点将录》的关系,厘清这本书的第一作者,试图理解陈文述对这部书产生的作用。第五章《书画交游:以与钱杜诗画合作为中心》,陈文述与钱杜通过诗画合作积累了深厚的友谊。本章在具体的诗画合作案例中勾画了陈文述与钱杜的交游过程,分析他们的人格思想,揭示诗人与画家特有的互动关系。第六章《疑案杂考:以顾太清“痛诋云伯”案为中心》,针对顾太清在诗中痛诋陈文述伪造题诗的疑案,结合种种文献考辩,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编第一章《陈文述着作考述》,逐一简要介绍陈文述二十八种至今流传的着作的版本与内容。第二章《早年绮丽:对“梅村体”的继承与发展》,陈文述在初学诗法阶段主要效法了吴伟业“梅村体”的诗风。本章通过解读具体诗歌,探究陈文述的叙事性七言古体诗在转韵方面对“梅村体”的继承,及在题材与写法上对“梅村体”的发展。第三章《中年求变:徘徊于用世与藻丽之间》,陈文述中年根据萧抡的建议转而追求诗歌的讽喻用世功能,重新删定早期藻丽的诗作,最后又有所反悔。本章首先对比了《碧城仙馆诗抄》与《颐道堂诗选》前五卷的异同,显示其删定过程的复杂性。其次从诗学上分析其诗观转变的意义。最后探讨他没有真正成功地转变诗风的因素。第四章《晚年入道:对李白的推崇与仿效》,陈文述晚年在诗学倾向上标举李白。本章通过分析陈文述对李白仙隐者形象的接受,在创作实践和理论评价上对李白的师法与尊崇,及其与学李诗人的交游这三方面,结合其晚年求仙问道的人生经历及当时社会背景,论述他尊崇李白的原因和意义。

王宇[6](2019)在《明清笺纸研究》文中提出笺纸是供书写与绘画的纸质艺术品,也是传统中国艺术文献的重要载体之一。尤其是明清时期的笺纸,不仅能够满足作为书画载体的功能,还能够充当艺术文化传播的媒介,即笺纸、笺谱中所呈现的图像,既反映了文人阶层的书写礼仪和审美情趣,又兼具了画谱、金石图谱的作用。因此,笺纸本身不但是艺术文献的载体,亦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文献形式。晚明的制笺活动,继承了千百年以来潢纸中染色、砑光等技巧,并开创性地运用了饾版套印和拱花等印刷方法,最终以金陵《萝轩变古笺谱》和《十竹斋笺谱》宣告了笺纸图像时代的全面开启。这两部笺谱与同时代的其它墨谱、画谱和小说戏曲的插图相比,不仅尽情地展现了多彩的图像,还包括了浅浮雕式立体的花纹。大约在乾隆时期,出现了明清制笺史中的分界点,此后各地笺肆林立,而热衷于金石考据学问的清代文儒和城市自由职业书画家,纷纷投入到制笺活动中来,用笺纸以一化千的优势,广泛对外展示和交流艺术语言。逐渐北方京津地区以北京琉璃厂为中心,南方苏松地区以上海豫园为代表,出现了数百家南纸店与笺扇庄,此时笺肆、制笺主人、书画家、刻工和印工们,常常以笺肆为中心,不断笼络聚集、联谊造势,笺肆除了刻印各种画笺、代乞时人书画,甚至还设立画会、出版刊物,成为清末南、北画坛中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本文旨在从明清笺纸这一看似寻常、微观的视角,去探究同时期艺术史中尚未被整合的文献材料,或可互为补征、以答阙疑。

张昊苏[7](2019)在《乾嘉文学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运用罗宗强先生开创的文学思想史研究方法,对“乾嘉文学思想”展开专门研究,希望对乾嘉文学思潮、士人心态乃至时代风貌有所发明。本论文分为以下几部分:绪论。主要包括:对文学思想史研究方法的综述与反思,特别注意探讨在乾嘉文学思想研究中运用这一角度的学术价值。本论文在方法上对罗宗强范式的改良。对乾嘉文学思想研究情况的综述。本论文研究的范围、框架、思路。第一章,简要概括乾嘉时期的文化政策、思想学术史、文学活动等内容。本章勾勒的简要框架,是此下数章专题性论述的基本依据。第二章,主要探讨政治力量与文学思想的关系。乾嘉时代,特别是乾隆朝,以“稽古右文”为世所艳称,文化贡献不可抹杀;但社会也处在文字狱和“官学”的阴影之下,帝王专制对学术、思想、文学、心态均有压抑,使士人闭口钳舌。然而,即使是体制内的知识人、甚至是在官方性的写作中,也时刻(隐约)透露出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疏离感。不遇之士则“变音”尤甚。第三章,主要讨论乾嘉考据学与文学思想的关系。区别于文人、学人合一的倾向,乾嘉以“朴学”为“主流”,考据学者对辞章多有贬斥。这一学术倾向投射到文学领域,则引起了学、文的分离,使创作倾向、批评理论均有相应的演化。这个时期大盛的义理考据辞章之讨论,代表了朴学家与理学家、辞章家的区隔,隐然成为数十年后文史哲“学术现代化”分科的理论资源。第四章,主要讨论追求个性解放与艺术精致的文学思想倾向。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家,都必有其创作的追求。乾嘉时代固然有讲求规范的创作理论,但文人所接受的主流思潮则是发扬性灵,彰显才情。更具体地说,这些观念直接地接续了晚明的传统,包括士人(主要是江南)的生活方式、文学创作心态和思想观念等,均成为晚明的延续,并在某些问题上走的更远。第五章,主要讨论叙事文学展现的文学思想命题。乾嘉时期同时是叙事文学的高峰,“六大名着”独占其二,其他小说也各有优长。故这里单独立章,探讨叙事文学在乾嘉时期对文学思想的特殊贡献。创作中出现的“自传性”现象、文体兼容的“集大成”现象及文言叙事文学的文体新变,均证明这一时期叙事文学创作思想上的特殊性。

车兰兰[8](2018)在《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的转型》文中认为黄人(1866—1913),是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个性鲜明、思想崛奇、成果卓异的人物。在近代这一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中,黄人深受传统文化、吴地地域文化的浸染和西方文化的多重影响,前后思想发生了重要改变。他曾有志于仕途,然郁郁不得志;后执教东吴大学,潜心学术;入南社后欲以文革命,终理想破灭,因狂而殁。黄人是近代重要的作家、学者、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多重身份兼跨数个领域,在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小说着译、办刊结社、文献编纂、教育改革、民主革命等方面均有建树。然而与同时代的梁启超、吴梅、王国维等人相比,黄人并未获得相应的地位,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也有待于更为深入的挖掘。本论文着眼于对身处特殊的文化背景下,思想复杂、着述宏富、经历曲折的黄人作较为全面的考证与论述,并作合理评价。论文主要从六部分加以剖析阐述:前三章主要是将黄人的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创作放置近代文学转型背景中去考察,这是论文的重点部分,黄人所处时代的过渡性特征在其文学理论、创作中得到鲜明的体现。首章探讨黄人《中国文学史》与近代新型文学史兴起的关系,追溯“中国文学史”的起源,将中国学术传统中的“文苑传”、“艺文志”、“书目提要”与近现代学科体系中的“文学史”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根本区别;梳理西方、日本的“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论述国人自着“中国文学史”出现的原因。通过对比窦、林、黄三部最早的文学史着作,进而分析黄着文学史的开创性、影响,也不回避它作为草创期文学史的局限。次章侧重于探讨近代文学批评的新变与黄人文学理论的关系,梳理古、近代文学理论批评衍变之轨迹,进而探讨黄人的小说理论、戏曲理论、诗歌理论、词学理论对古典文论的继承与创新,以及其在新旧思想冲突下所存在的局限。第三章聚焦黄人的文学创作实践研究,从题材、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解读黄人的诗歌与词,分析其所体现的新旧特征,最后综合论述黄人创作的成绩与不足,以及较文学理论存在的滞后性。后三章主要是围绕黄人的教育、出版、社团等文学活动展开,探讨他与近代文科教育、文学出版、文学社团发展的关系,体现了黄人严谨与开放的学术风气及对民主自由的热切追求。第四章梳理了黄人的求学活动、教育活动,尤其突出黄人对中国文科教育所作的贡献。黄人在东吴大学十三载,通过教学布道、讲学唱和、编写教材、主笔学报等教育活动,在思想启蒙、文科教育、培养人才等方面对近代文科教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第五章分析黄人在中国近代出版转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尤其是他与小说林社、国学扶轮社的关系,从黄人的报刊、图书出版活动中可以看出,他一方面倡导保存国粹,另一方面也积极引进了西学新知,既批判了封建文化专制,又传播了西方民主思想,对传统出版业向近代出版业的转型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最后一章则考察黄人与中国近代社团转型的关系,社团活动在黄人的文化活动中比例较大。本章中黄人入南社之契缘、入南社后的活动及其与南社同人的交游是重点,体现了在近代社团转型过程中,“新”与“旧”文化的碰撞。而黄人在社团的创作、文化、交游活动,不仅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和革命文学的发展,也代表了一代知识分子在历史变革中勇于担当、以笔为戎的真实写照。概之,黄人之一生,历经了半个世纪的世事沧桑,见证了时代的风云巨变,是中国近代文学转型的一个“推动者”和“见证者”。他的文学思想、创作与活动等,都体现了新旧文化过渡、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时期的矛盾与融合。他的身上,既有传统文人积极入仕的济世情怀、感时伤世的忧患意识、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坚守,困囿于时代的保守与局限,又有近代新型知识分子“启蒙救国”的远大理想、批判封建专制文化的革新精神、对民主自由的热切追寻和和立足于中西比较的创新精神。他既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承袭了李白、李贺、王仲瞿、龚自珍等先贤遗风;又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有许多独立之见和创新之举,对吴梅、王謇、陈乃乾、陈大悲等后辈学者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学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黄人是不可忽视的一位,需要将其放置中国近代文学转型的大背景下,做更全面更客观的研究,同时分析他的典型意义。

宋世瑞[9](2018)在《清代顺康雍乾四朝笔记小说研究》文中提出笔记小说为古代说部之一种,具有子学的根本属性,它以载记、论议、考证、叙事为基本言说方式,以笔记为表现形式,具有“裨治体、助名教、广见闻、资考证、垂典制、供谈笑、益神智”的价值功能,并呈现出多种美学风格。目前学界或称其为“笔记”“小说笔记”“说部笔记”,或称其为“子部小说”“国学小说”,名虽异而实多同,要皆为一家之言、《汉志》以来史志中之谓也。笔记小说之着录兼该子、史两部,然以子部为权重、史部为支流,史部支流实亦子学之一种云。以时下之观念,大而言之,“笔记小说”与其说是一种文类,不如说它是一个分散的集合体,其内部体裁众多;小而言之,笔记小说为小说叙事之一体,是“小说四体”(章回体、话本体、传奇体、笔记体)之一。本文拟研究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一百余年间的笔记小说(部分论述延伸至嘉庆年间),在搜集、整理近五百种笔记小说作品的基础上,探讨了笔记小说的时代变迁、内部类别、作品体派、小说思想等多个问题,划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的“正名”问题。在文献综述与研究回顾的基础上,采用回溯、比较等研究方法,探讨了民国、清代“笔记小说”的用语习惯,主张在清代小说观念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笔记小说”概念,考察笔记小说在清代初中期的变迁,从而进行类别、文体、思想等方面研究。第二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创作的变迁研究,以康熙四十年与乾隆三十年为时间节点,分为三个时段,根据时代背景对每个时段笔记小说的内部诸类别之变迁进行描述,并总结其成就,概括每一时段的特点。第三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类别的研究,本章把笔记小说分为野史笔记、杂家笔记、地理杂记、稗官故事等四个类别,首先针对每一个类别进行学理探讨,其次是对此类别在本期的创获及其特征进行评述,并总结其特点。第四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体派的研究,也是文体学理论在笔记小说领域的一次运用。本章对该时期凸显出来的四个体派即“渔洋说部体”“板桥体”“说粤体”“聊斋体”进行研究,分析其文体渊源,描述其形成的过程,并指出各自的特征。第五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批评研究。清代前中期的笔记小说批评资源,主要集中于书目、序跋、评点三个方面。书目研究主要对笔记小说在清代诸类属的出入情况进行考察,序跋研究是清人对笔记小说的类别、性质、功能、审美等问题的探讨,评点则是对八种笔记小说的评点话语进行探讨。结语部分是对上述章节内容的总结,针对“笔记小说”的理解分歧,提出乾隆以后特别是晚清民国时段的笔记小说研究,应当建立起以《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为中心的研究范式。

何忠华[10](2018)在《文化家族的蒙学教育与文学养成 ——以清代江南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有清一代,文化家族的蒙学教育达到我国古代教育史上之顶峰,家族文学的培养和传承方式也在清代趋于完善,而人文鼎盛、文化家族聚集的江南则代表了蒙学和文学发展的最先进水平,其家族教育和文学培养之模式成为古代教育的典范。随着文教的兴盛,江南逐渐形成了崇文尚学的文化核心,并形成了重科举和尚儒业的家族风气。江南文化家族大多为家族子弟准备了丰富的蒙学读物,从识字学文、常识教育到伦理道德读本,再到经史典籍,加上各类家规家训,构成了丰富而完善的蒙学读物体系。文化家族在教育子弟过程中探索出了很多有效的教育方法,提升了家族子弟的读书效率并改善了教育效果。江南人较为看重家族内部的文学传承,“父子兄弟,一门师友”的传承形式极为常见,伴随着家学和族学的发展,清代江南形成了很多特色鲜明而较为完善的家族书塾和书院,成为教育家族子弟的专门场所。随着家族文学的兴盛,清代江南出现了大量的家族文学社团,其以研讨科举和诗文为主,促进了家族文学的发展,扩大了家族文学的影响。清代江南思想观念较为开放,对待女教和女性文学的观念逐步发生变革,女教逐渐兴盛,女性文化教育大量出现,女性文人迅速增多,其文学活动也日益兴盛,促使女性文学在清代达到顶峰。研究江南文化家族的蒙学教育与文学养成,可以窥测整个清代文化家族的教育概况,并探知家族子弟文学养成的基本过程。

二、略论笠翁和随园:以“饮食·男女”为中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论笠翁和随园:以“饮食·男女”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1)李渔小说创作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李渔小说的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思路、创新点和选题意义
第一章 李渔的生平经历与文学观念
    第一节 李渔文学活动的背景
        一、资本萌芽下文化市场的形成
        二、传播行业促进阅读群体的扩大
        三、政治动荡与自觉的职业选择
    第二节 李渔的文学思想概观
        一、“市”与“士”同构下的娱乐主义
        二、“无声戏”颠覆下的风流道学
        三、“尚奇求新”的创造法则
第二章 叙事创作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情节结构的新奇性
        一、袖手于前:整体构思
        二、力戒荒唐:取材现实
        三、确立主脑:一人一事
        四、紧密针线:缀连成篇
    第二节 人物形象的真实性
        一、基于真实的人物虚构
        二、追求机趣的人物语言
    第三节 语言表达的通俗性
        一、意浅词近
        二、脱俗尖新
第三章 小说叙述的说书表达
    第一节 “说书场”的叙述时空
        一、呼应开合的叙述章法
        二、天人互通的叙述时间
        三、古为今用的叙述意象
    第二节 “说话人”的叙述干预
        一、引发阅读注意的指点
        二、实现寓教于乐的评论
        三、强化主观意志的干预
第四章 叙事文学中的创作主体
    第一节 正气:创作者的传世之心
        一、作家的道德修养
        二、作品的道德影响
    第二节 识、学、力:创作者的能力修养
        一、“识”而知略
        二、“学”而敢略
        三、“力”而善略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袁枚随园栖居范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选择随园:“仓生如予何?大笑东山东”
    第一节 传统“非仕观”的影响
        一、高蹈远遁,性爱丘山
        二、劳动耕读,田园之乐
        三、弃官从商,隐于市肆
        四、乡居着述,设帐教学
    第二节 乾嘉时期的“园隐”之风
        一、“园隐”观念的成熟
        二、多元“治生”选择
    第三节 “舍官而取园”
        一、人生境遇
        二、出处之思
        三、人称于地
第二章 打造随园:“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第一节 私人空间
        一、个性建构
        二、闲情审美
    第二节 公共空间
        一、活动中心
        二、内外沟通
第三章 立性灵派:“提笔先需问性灵,风裁休划宋元明”
    第一节 随园诗兴
        一、性灵缘起
        二、性灵之声
        三、艺术特征
    第二节 主盟文坛
        一、文人交游
        二、广招女弟子
第四章 日常园居:“人欲当处,即是天理”
    第一节 食撰之乐
        一、适口为珍
        二、饮食之道
    第二节 风流本色
        一、狎妓蓄优
        二、品色护花
    第三节 江山之助
        一、游山玩水
        二、模山范水
第五章 经营之道:“人言君达人,胡为治区区?”
    第一节 山中事业
        一、多重身份
        二、文化产业
    第二节 身份经营
        一、社交网络
        二、文化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北美汉学视阈下的清代诗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北美汉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
    二、北美古典诗词研究的“文论本位”倾向
    三、北美清代诗词“文本本位”研究的缺位
    四、研究范围和分期理由
第一章 20 世纪50—70 年代北美清代诗词研究的兴起
    第一节 二战后美国区域研究兴起与东亚研究重心的转移
        一、美国汉学研究的政治-经济模式:李又安《人间词话》译介
        二、美国汉学研究的人文-社会模式:《中国文学批评方法:从孔子到梁启超》
    第二节 美国反西方文学经典与中国古典诗词选集的涌现
        一、词选作为一种批评方式:《中国词选》(1965)
        二、引入中国诗歌传统:《葵晔集:中国历代诗词曲选集》中的清代诗词
        三、对清词经典化地位的认同:白之《中国文学选集》中的清初与晚清词
    第三节 西方女性经典作家的失语与清代女性诗歌选集的滥觞
        一、“垮掉派教父”雷克斯罗斯对清代女性诗作的译介
        二、北美中国女性古典诗歌选集意义的再思考
第二章 20 世纪80-90 年代后期北美清代诗词研究的发展期
    第一节 美国汉学的新趋势与清代诗词阐释理论的多元化
    第二节 清代断代诗词选集的出现及其意义:
        一、清代诗词的异域经典重构:《待麟集:清代诗词》(1986)
        二、诗画互印的审美趣尚:《哥伦比亚元、明、清诗选》(1986)中的清代题画诗
    第三节 世界文学选集丛书中的清代诗词
        一、文本家族:宇文所安《中国文学选集》(1996)
        二、对“纯文学”的“拓”与“破”:梅维恒《哥伦比亚中国古典文学选集》(1994)
    第四节 多维度诗词研究的人本主义批评向度
        一、重审边缘化创作主体:保罗·若普的明清青楼诗歌研究
        二、“男性主体视角”与“越界说”:方秀洁的朱彝尊情词研究
        三、“情”与“忠”合一的诗学主张:孙康宜的陈子龙诗词研究
    第五节 叶嘉莹的清词研究:语义学与阐释学互补的研究模式
第三章 新世纪之交北美清代诗词研究的深入期
    第一节 走向文化研究的发展态势
    第二节 李惠仪对清诗研究的文化视角
        一、历史记忆与审美超越
        二、易代创伤与清诗中的女性形象
    第三节 诗歌研究透现缙绅阶层的文化心理
        一、方秀洁:洪亮吉怀旧诗研究
        二、孙康宜:钱谦益的诗歌创作与历史地位
        三、曼素恩:完颜恽珠与《正始集》
        四、舒衡哲:奕寰诗歌研究
    第四节 “物”文化作为研究的切口:施吉瑞《随园:袁枚的人生、文学批评与诗歌创作》(2003)
    第五节 宗教文化作为清代诗歌研究的进路
        一、严志雄:流放诗僧函可
        二、齐皎翰:基督教诗歌研究
        三、管佩达:比丘尼诗歌研究
    第六节 女性诗歌研究的里程碑:伊维德、管佩达《彤管:帝制中国时期的女作家》(2004)
第四章 近十年北美清代诗词研究
    第一节 跨文化交流视野中的诗词研究学术对话
    第二节 中国文学史中英文版本的跨文化反响
        一、《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中的清代诗词
        二、《剑桥中国文学史》中的清代诗词
    第三节 施吉瑞的郑珍自然诗研究——跨文化生态主义视角
    第四节 清代女性诗词研究体系的建构
        一、易代女性诗学:国族创伤性别越界
        二、拓展闺阁视阈:文化视角历史视角
        三、主题研究细化:女性游历女性编者
余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与戏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本论文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现状
    第三节 文献回顾与研究概况——研究综述
第一章 “海陵地区”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特征
    第一节 “海陵地区”的历史概念
    第二节 “海陵地区”的地域空间
    第三节 “海陵地区”的地域文化
    第四节 “海陵文化”的戏曲特征
第二章 明清“海陵地区”的文化家族
    第一节 源远流长的中国家族文化
    第二节 明清“海陵地区”的家族文化
    第三节 明清“海陵地区”的文化家族
    第四节 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艺文传统
第三章 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戏曲活动
    第一节 海陵文化家族的戏曲创作
    第二节 海陵文化家族的戏曲批评
    第三节 海陵文化家族的戏曲表演
第四章 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文化繁荣的原因
    第一节 特殊政治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 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教育科举文化的影响
    第四节 泰州学派思想的影响
    第五节 家族婚姻关系的影响
    第六节 家族文人交游的影响
第五章 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对戏曲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对戏曲表演的影响
    第三节 对戏曲传播的影响
第六章 “望族之首曲乐传”——泰州宫氏家族与戏曲
    第一节 泰州宫氏世系
    第二节 宫氏家族文人与戏曲
    第三节 宫敬轩与《海岳圆传奇》
第七章 “俞家声伎甲江南”——泰州俞氏家族与戏曲
    第一节 俞氏家族世系与民族属性
    第二节 清代泰州俞氏家族文人群
    第三节 俞氏家班的演剧与文人题咏
第八章 “寒儒子弟作佳剧”——兴化顾氏家族与戏曲
    第一节 兴化顾氏世系与戏曲家顾麟瑞
    第二节 顾麟瑞的交游与着述
    第三节 顾麟瑞的戏曲创作
第九章 “兄弟曲家竞风流”——泰州仲氏家族与戏曲
    第一节 泰州仲氏家族世系与文人群
    第二节 仲振奎生平与戏曲创作
    第三节 仲振履生平与戏曲创作
第十章 “父子接力刻巨着”——泰州沈氏家族与戏曲
    第一节 泰州沈氏与“海陵本”《桃花扇》的刊刻
    第二节 沈默的家世与生平
    第三节 沈氏家族文人刊刻评阅《桃花扇》的原因
第十一章 “三代藏曲留后世”——泰州高氏家族与戏曲
    第一节 高岱瞻的家世与生平
    第二节 高氏家族的藏曲与校曲
    第三节 高氏家族的三峰园演剧
第十二章 “叔侄分别谱传奇”——海安徐氏家族与戏曲
    第一节 海安徐氏世系与徐信、徐昫生平
    第二节 海安徐氏家族文人群
    第三节 徐信与《遗臭碑政绩传奇》
    第四节 徐鹤孙与《秣陵秋传奇》
第十三章 “海陵世家演氍毹”——其他文化世家与戏曲
    第一节 兴化宗氏家族与戏曲
    第二节 如皋陈氏家族与戏曲
    第三节 靖江朱氏家族与戏曲
    第四节 如皋徐氏家族与戏曲
    第五节 如皋范氏家族与戏曲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陈文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上编:陈文述的生平与交游
    第一章 陈文述家世戚属
        第一节 家世渊源
        第二节 手足情深
        第三节 妻妾之争
        第四节 家族联姻
    第二章 陈文述生平经历
        第一节 成长经历与科举过程(1771~1805)
        第二节 薄宦生涯与海运波折(1806~1826)
        第三节 入道心迹与仕进抉择(1827~1845)
    第三章 幕府交游:以阮元及其幕宾为中心
        第一节 陈文述与阮元的师生情谊
        第二节 陈文述与诗人幕宾的交游
        第三节 陈文述与学者幕宾的交游
    第四章 诗学交游:以苏州“桂叶书堂”为中心
        第一节 陈文述“桂叶书堂”交游圈概况
        第二节 陈文述与萧抡的诗学切磋
        第三节 陈文述与舒位《乾嘉诗坛点将录》的关系
    第五章 书画交游:以与钱杜诗画合作为中心
        第一节 陈文述与钱杜的诗画交流缘起
        第二节 陈文述与钱杜的诗画合作三例
        第三节 陈文述与钱杜的诗画理论交流
    第六章 疑案杂考:以顾太清“痛诋云伯”案为中心
        第一节 《颐道堂戒后诗存》中的题诗与和诗
        第二节 遭顾太清痛诋之原因试探
        第三节 此事与“丁香花案”的关系
下编:陈文述的着述与诗学
    第一章 陈文述着作考述
        第一节 诗集
        第二节 小集
        第三节 文集
        第四节 诗文评
        第五节 词集、善书及其他
    第二章 早年绮丽:对“梅村体”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色丽而节和:陈文述对“梅村体”的继承
        第二节 世俗而炫奇:陈文述对“梅村体”的发展
    第三章 中年求变:徘徊于用世与藻丽之间
        第一节 诗集比较:从才藻之作到风人之作
        第二节 诗观转变:从藻饰到明道
        第三节 删诗改存:从反悔到迷茫
    第四章 晚年入道:对李白的推崇与仿效
        第一节 对李白仙隐者形象的接受
        第二节 对李白诗学的师法与评议
        第三节 与学李诗人的交游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明清笺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明清笺纸图像的文献叙事结构
    二、明清笺纸的相关概念与研究方法
    三、明清笺纸的研究价值及文献综述
第一章 明清制笺史发展概略
    第一节 明代砑光笺的转变
        一、宋元砑光笺至晚明的转变
        二、传自宣德宫笺的松江谈笺
    第二节 晚明江南制笺业的繁荣
        一、苏笺与吴门张氏
        二、金陵萝轩变古与十竹斋穷工极变
    第三节 清代笺纸的适时性与多样化
        一、李渔的芥子园名笺
        二、清宗室怡亲王府制角花笺
        三、嘉兴“山静居图皆金阁造”笺纸
    第四节 清末南、北两大制笺中心的形成
        一、京津地区的南纸店
        二、苏松地区的笺扇庄
        三、其它地区的制笺业发展
第二章 明清制笺主体及笺纸的谱系
    第一节 制笺主人及其制笺室名、堂号
        一、制笺主人的创作意图
        二、笺纸的行市和价格
        三、明清制笺的室名、堂号
    第二节 笺纸的类目及其图像系统
        一、制笺的选题与分类
        二、制笺选题的图像来源
        三、屠隆《笺纸铭》与方于鲁《方氏墨谱》
    第三节 画稿、刻印技艺对笺纸图像的表达
        一、画稿优劣决定了笺纸的品第高下
        二、刻印的巧拙关系着制笺的成败
    第四节 传教士与明末丘比特之笺
        一、西方图像的传播与融入
        二、笺纸传播天主图像的契机
    第五节 文人士大夫私家制笺的流行
        一、文士私家笺纸别于笺肆
        二、闺阁、女史、侍婢制笺
第三章 明清文士用笺的审美趣味
    第一节 明清文士书仪注重用笺
        一、明代拜帖盛行副启为要
        二、明末徽州人创制的题头画
        三、文人用笺的审美要求
    第二节 金石博古笺的赏玩与考据
        一、朴学影响下的清代金石考据学
        二、名物训诂、博而好古的金石派制笺
        三、清代金石博古笺题材的多样性
        四、金石博古笺与金石学研究
    第三节 从笺纸风尚看明清文士的经世思想
        一、晚明笺纸图像中呈现的“道德经世”
        二、清代“经世致用”思想下制笺的发展
    第四节 明清名人用笺与尺牍、手札的鉴定
        一、笺纸的翻版与仿造
        二、笺纸的署年与纪年
        三、笺纸与名人尺牍、手札的鉴定
第四章 明清画笺与绘画艺术
    第一节 明清画笺与笺谱、画谱
        一、画谱出类者可以入笺
        二、辑笺成谱亦可视作画谱
    第二节 苏杭嘉地区“诗画笺”的兴起
        一、源于笺谱画诗的诗画笺
        二、诗画谱对诗画笺的影响
        三、画笺比画谱更加广为流传
    第三节 技艺相交的拱花与?画
    第四节 画笺促进文人画的传播与发展
        一、制笺主人临写的名家笔意
        二、从历代画作中寻找制笺选题
        三、嘱托当世名家为制笺画稿
第五章 制笺中心与南、北方画坛
    第一节 清末京津地区南纸店与京津画派
        一、秉承传统、兼通海西的京津南纸店
        二、北方南纸店与京津画派的发展
    第二节 清末苏松地区的笺扇庄与海上画派
        一、开埠后商业文化中的笺扇庄
        二、南方笺扇庄与海上画派的崛起
    第三节 南纸店、笺扇庄与早期美术社团
        一、以笺肆为中心的书画家群体
        二、由笺肆向现代商业画会的转变
结语
附表:明清(民国)时期制笺之室名、堂号一览表及图录刊载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乾嘉文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上、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文学思想史研究综述
        二、何为“文学”?何为“文学思想”?——立足于清代文学的考察
        三、何以“文学思想史”?
    中:乾嘉文学思想研究综述
        一、乾嘉文学与文学思想史料略述
        二、乾嘉时期文学史、思想史、学术史研究综述
    下:范围、框架、思路
        一、关于“乾嘉”
        二、论文的基本框架与主要思路
第一章 乾嘉文学思想展开的背景
    第一节 乾嘉历史与文化政策
    第二节 乾嘉时期的思想史、学术史概况
    第三节 乾嘉文学概述(上):流派概述(附理论批评)
    第四节 乾嘉文学概述(下):历时性考察
第二章 政治压抑下的文学主潮
    第一节 御制文学、科举制度、台阁文艺
    第二节 官方修书与文体正变
    第三节 盛世中的变音
第三章 朴学背景下的创作转向
    第一节 “学人”与“文人”、“考据”与“辞章”之争
    第二节 从推重学养到逞才炫博
第四章 个性解放与艺术的精致
    第一节 晚明的潜流
    第二节 两种精致化追求的离合
    第三节 女性观念与女性文学的变化
第五章 叙事文学中的文学思想新貌
    第一节 自寓、自况向自传性的进发
    第二节 集大成与雅文学化
    第三节 文言叙事文学的体制创新
结语:何以乾嘉?
参考文献

(8)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的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概念的界说
    三、前贤研究概况
        (一)黄人着述整理
        (二)黄人生平研究
        (三)黄人《中国文学史》研究
        (四)黄人文学理论研究
        (五)黄人文学编纂研究
        (六)黄人文学创作研究
    四、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意义
第一章 黄人与近代新型文学史的书写
    第一节 从“文苑传”“艺文志”“书目提要”再到“中国文学史”
        一、文苑传:为文学家立传
        二、艺文志: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三、书目提要:指示门径
        四、“文苑传”、“艺文志”、“书目提要”与“文学史”的区别
    第二节 从国外的“中国文学史”到国人自着文学史
        一、早期西方、日本学者所撰“中国文学史”
        二、国人自着文学史的发生
    第三节 黄人《中国文学史》的独创性和开创性
        一、思想上的开拓性
        二、观念上的开创性
        三、内容上的创新之处
        四、体例上的创新之处
        五、方法上的创新之处
    第四节 黄人《中国文学史》的矛盾与局限
        一、《中国文学史》的矛盾
        二、《中国文学史》的局限
    第五节 黄人《中国文学史》之影响
        一、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影响
        二、对中国文学史编写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批评的新变
    第一节 中国近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生
    第二节 黄人的小说理论
        一、古、近代小说理论之衍变
        二、黄人小说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黄人小说理论的局限
        四、黄人小说理论之影响与贡献
    第三节 黄人的戏曲理论
        一、晚清戏曲理论批评概况
        二、黄人戏曲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黄人对元、明戏曲的批评
        四、黄人戏曲理论之影响与贡献
    第四节 黄人的诗学理论
        一、晚清诗坛之概况
        二、黄人诗歌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黄人对唐、清两代诗人的评价
        四、黄人诗学理论评价
    第五节 黄人的词学理论
        一、晚清词学概况
        二、黄人词论的主要内容
        三、黄人词论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人的文学创作实践
    第一节 黄人文学创作概况
    第二节 黄人的诗歌创作
        一、黄人诗歌创作的主题
        二、黄人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三、“诗界革命”背景下的黄人诗歌
    第三节 黄人的词创作
        一、黄人词题材
        二、黄人词的特点
        三、晚清词学视野中之黄人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人与中国近代文科教育的转型
    第一节 书院制度的近代化与新式学校的产生
    第二节 黄人的求学活动
        一、私塾教育的“旁听生”
        二、博览群书,广涉诸学
    第三节 黄人的教育活动
        一、黄人早期的教育活动
        二、黄人与东吴大学
    第四节 黄人对近代教育的贡献
        一、思想启蒙方面
        二、文科教育方面
        三、培养人才方面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出版之转型
    第一节 晚清出版概况
    第二节 黄人创办的报刊
    第三节 黄人与小说林社
        一、黄人与小说林社的关系
        二、黄人在小说林的编辑、出版活动
        三、黄人与小说林社同人的交游
        四、黄人对小说林社的影响
    第四节 黄人与国学扶轮社
        一、国学扶轮社创办的背景与时间
        二、黄人与国学扶轮社的关系
        三、黄人在国学扶轮社的文学史、辞书编纂与古籍刊印活动
        四、黄人与“国学扶轮社”同人的交游
        五、黄人对国学扶轮社的影响与贡献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社团之转型
    第一节 近代社团的发展及其特点
    第二节 黄人与三千剑气社
    第三节 黄人与南社
        一、黄人入南社之缘由
        二、黄人入南社后活动概述
        三、《南社丛刻》所选黄人之诗文
        四、黄人与龚自珍诗风之比较
        五、黄人与南社同人的交游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9)清代顺康雍乾四朝笔记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笔记小说”之研究现状及其问题存在
        (一)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
        (二)目前笔记小说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二、晚清民国之“笔记小说”概念辨析
        (一)“笔记小说”概念缘起
        (二)晚清民国之笔记小说研究
        (三)晚清民国学人关于“笔记小说”概念的分歧
        附:民国之“笔记”概念
    三、本文“笔记小说”之概念及适用范围
        (一)清代“小说”的多重意义
        (二)清代“说部笔记”“小说笔记”与今日之“笔记小说”
        (三)“笔记小说”在清代的适用范围
        (四)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及结构
第一章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分期与变迁
    第一节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分期
    第二节 顺治元年——康熙四十年:晚明小说的延续与新朝气象的展露
    第三节 康熙四十一年——乾隆三十年:杂家笔记的崛起与稗官故事的消歇
    第四节 乾隆三十一年——乾隆六十年:野史笔记之外的诸体并兴
    小结
第二章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类别与着述特征
    第一节 野史笔记类
        一、野史与小说:叙事与“传闻异辞”
        二、野史笔记与“杂史小说”
        三、前四朝野史笔记类之着述特征
        四、小结
    第二节 杂家笔记类
        一、杂家笔记与笔记小说
        二、前四朝杂家笔记类之着述特征
        三、小结
    第三节 地理杂记类
        一、地理杂记与笔记小说
        二、前四朝地理杂记类之着述特征
        三、小结
    第四节 稗官故事类
        一、笔记小说与“子部小说”
        二、前四朝稗官故事类小说之着述特征
        三、小结
    结语 笔记小说诸类型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三章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体派之形成与特征
    第一节 “渔洋说部体”
        一、“渔洋说部”的命名
        二、“渔洋说部”概念下之作品
        三、“渔洋说部”的特征
        四、“渔洋说部体”影响下诸作品
        五、小结
    第二节 “板桥体”
        一、“板桥体”之源头
        二、“板桥体”之形成
        三、“板桥体”之基本特征
        四、小结
    第三节 “说粤体”
        一、“说粤体”在康乾时期的存在情况
        二、清代康乾年间“说粤体”的基本特征
        三、小结
    第四节 “聊斋体”
        一、《聊斋志异》与其他文体的渊源
        二、《聊斋志异》之文本构成
        三、“聊斋体”的形成及乾隆年间之体派呈现
        四、小结
    结语
第四章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批评之形式与内涵
    第一节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书目
        一、前四朝书目概观
        二、笔记小说在本期书目之多样化着录及出现的问题
        三、本期书目中的笔记小说批评状况
        四、小结
    第二节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序跋
        一、关于笔记小说的写作姿态、类别划分与功能指向
        二、关于笔记小说的批评:性质探讨与审美倾向
        三、小结
    第三节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评点
        一、《玉光剑气集》
        二、《匡林》《谔崖脞说》《亚谷丛书》《稗贩》
        三、《楚庭稗珠录》
        四、《聊斋志异》《续板桥杂记》
        小结
总结
顺康雍乾笔记小说叙录
清代顺康雍乾四朝笔记小说作品表征图表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文化家族的蒙学教育与文学养成 ——以清代江南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相关研究概念的界定
        一、清代江南的地域范围
        二、“文化家族”所指与实际内涵
        三、蒙学教育的概念及基本内容
    第二节 清代江南蒙学与家族文学之研究现状
        一、清代江南蒙学研究概况
        二、清代江南文化家族及其文学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创新
        一、基本研究思路
        二、论文创新及研究价值
第一章 江南文化家族崇文重教之风的形成
    第一节 江南文化家族风气的转变和族学的兴起
        一、从尚武到尚文风气之转变与文化重心的形成
        二、科举的兴盛与重教之风的形成
        三、义庄和族学的兴起对文化家族教育的推动
    第二节 崇文尚学的文化核心之形成
        一、江南文化家族崇文风尚的形成
        二、江南文化家族尚学之风的形成
    第三节 清代江南文化家族重科举尚儒业之风
        一、清代江南重视科举的家族之风
        二、江南文化家族重视儒业的传统
第二章 清代江南文化家族的蒙学教育和文化教育
    第一节 清代江南文化家族的教育理念
        一、以德育为本的圣贤教育
        二、文化家族注重诗礼传家
    第二节 清代江南文化家族之教育读物
        一、识字与常识教育及伦理道德启蒙读物
        二、关乎治家和修身的各类家规与家训
        三、立学之基的儒学经典和文史经典
    第三节 江南文化家族的教育方法
        一、读书治学须懂得灵活变通
        二、读书多重经史而轻杂家
        三、读书方法类举
第三章 清代江南文化家族内部的文学养成
    第一节 “父子兄弟,一门师友”的家学传承形式
        一、父子相授受的家学传承形式
        二、兄弟兼师友的学习方式
    第二节 清代江南的家族书院与书塾
        一、关乎科举和文治的江南家族书院
        二、家族书院突破服务科举的功能转变
    第三节 清代江南地区家族文社及其意义
        一、关乎科考功名的江南家族文社
        二、清代江南家族文社之风貌
第四章 清代江南文化家族的女性教育及文学养成
    第一节 清代江南文化家族的女教观念变革
        一、风气变革和知识女性的普遍出现
        二、由母亲教授子女知识文学的兴起
    第二节 清代江南女性启蒙读物和文学读物
        一、传统的识字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读物
        二、清代江南专为女子制定的家训和家规
        三、清代江南女性通经学文的经史读物
    第三节 清代江南女性的文学活动
        一、清代江南才女的结社唱和之风
        二、江南才女编印诗词文集之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及主持课题
致谢

四、略论笠翁和随园:以“饮食·男女”为中心(论文参考文献)

  • [1]李渔小说创作思想研究[D]. 李春彩. 江南大学, 2020(01)
  • [2]袁枚随园栖居范式研究[D]. 陈思娴.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3]北美汉学视阈下的清代诗词研究[D]. 邹丽丹. 吉林大学, 2019(02)
  • [4]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与戏曲研究[D]. 钱成.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1)
  • [5]陈文述研究[D]. 赵婧. 上海大学, 2019(03)
  • [6]明清笺纸研究[D]. 王宇.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7]乾嘉文学思想研究[D]. 张昊苏. 南开大学, 2019(05)
  • [8]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的转型[D]. 车兰兰. 江西师范大学, 2018(02)
  • [9]清代顺康雍乾四朝笔记小说研究[D]. 宋世瑞.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10]文化家族的蒙学教育与文学养成 ——以清代江南为中心[D]. 何忠华. 苏州大学, 2018(01)


文学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艺术论文 文化论文 泰州学派论文

上一篇:徐悲鸿后殖民时代的意义
下一篇:面对新世纪文学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