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凌云[1](2018)在《霍达小说生命意识的美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古至今,对于生命问题的探索一直是人类思考和关注的焦点,生命意识作为人类基本特性之一,是区别于其他物种的关键。文学是抒发个人生命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真正的文学总是以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反映生命、感悟生命、超越生命,引导人们正确地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对人类生命形态的一种凝练和升华。霍达是一位杰出的回族女作家,从她踏入文坛以来为我们创作了许多耳熟能详的作品。她的小说以“生命”为视角,内容涵盖广泛,在对生命的观照过程中呈现了对生命存在、生命价值等的独特理解。本文中试图采用文献分析法、文本细读法、多学科整合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究其小说中蕴涵的浓烈的生命意识。全文总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本文在广泛收集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归纳,梳理并总结了霍达小说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创新点和不足。其次,将本文中的“生命意识”界定为: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从社会、历史、现实等角度出发关照生命存在,探寻生命个体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心理活动和价值选择,探究其背后的生命意义。主要包括:生命的悲剧意识和生命的关怀意识。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对霍达小说生命意识的表现进行了阐释。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生命的悲剧意识。在霍达的小说中,主要人物在对生命存在、生命价值的思考和追求过程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冲突,个人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无法真正实现生命的独立,虽主要人物在面对现实生存困境时往往都能采取主动、积极进取地态度,以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进行不屈不挠地抗争,但进步的力量总是因其自身力量的弱小在抗争中呈现出失败的状态,因而总是充满了悲剧性。第二,生命的关怀意识。在霍达小说中主要人物强烈的、美好的生命理想往往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实现,因而作者希望在对历史、现实地深刻反思中探索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力求将个人与社会、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寻求它的社会根源,重振一种生机勃发、绵延不绝的生命意识,流露出对生命的浓浓关怀。第二章重点对霍达小说生命意识的成因进行了概述。霍达小说的生命意识植根于现实生活,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特殊的民族身份为她的小说提供了鲜明地创作动机,深厚的民族情感是她内心情绪的真实流露,外部文化环境的宽松为她的创作提供了现实土壤,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西方文化的浸染深化了她生命意识的厚度。可以说,霍达小说生命意识的形成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受到了社会环境各个方面的影响。第三章从审美的视角来解读和探讨霍达小说中的生命意识。主要内容包括:自由平等的生命诉求。霍达的小说具有明显的生命本质、生命立场和固定的价值取向。她以其独有的生命体悟将对生命的深切思考转化为理性的思索,表达着自己独特的生命情绪、情感,意志和欲望,给读者以撼人心魄的心灵冲击,展示了对“平等”“自由”生命理想的自觉追求和向往,传达出一种深邃的人文主义理性精神;幽深圣洁的审美意象。霍达崇尚和讴歌美。她的小说中反复出现“月”意象,本节试图通过探究“月”意象独特的象征义,力图将“月”的永恒和生命轮回意识相呼应,传达一种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生命力。第四章分析了小说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霍达的小说记录历史和时代事迹,将个人的信仰、意志融入作品中,多方面彰显了人性善恶和民族精神全貌,具有浓郁的诗情。小说中对生命意识的细致描绘和深刻探讨揭露了国民弱点,树立了理想的生命价值观,重建了民族精神,展示了一定的精神深度和深厚的哲理性内涵。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霍达小说的生命意识是作者在人生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生命感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关怀和尊重,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倾向。对霍达小说中的生命意识进行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学理意义和现实意义,必将对回族文化乃至整个中国的文学进步和社会发展产生积极、深远地影响。
陈栋[2](2017)在《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俐侏人”是世居于云南省临沧市的一个彝族支系。在其长期对外封闭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了族群独特而又相对独立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文化系统。通过对相关历史和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并结合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对俐侏本土文化研究人员进行的深度访谈和对俐侏本土文物进行的归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俐侏人的族群渊源、地域分布和人口流动等社会情况,以及俐侎人的民间信仰、节庆礼仪、生活方式、族群语言等文化特征。由于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俐侏社会的封闭状况逐渐被打破并进入急剧变化期,因此很多社会矛盾如民族识别的遗留问题、独特文化的消亡问题等开始凸显。俐侎地区的学校教育正是在这种区域社会变迁和族群存续困境的大背景下,得以大力推进和整体变革的。通过对俐侏地区的十余所学校进行参与式观察,对相关教师、学生、教育管理人员和其他社会人士进行深度访谈,可以发现俐侎地区学校复刻了国家教育的普遍模式并鲜有区域和民族特色,具有维稳和支边的地方性意义。而俐侎地方教育中的本土课程和地方知识等本土化努力均行动迟缓且权力微弱。俐侎地区学校教育的内容及形式通过俐侏学生和学校教师为载体,向俐侏人的社会生活渗透;同时俐侏社会中的组织型和个体型力量,又对俐侏学生的教育成就、俐侏地区学校的整体发展产生支持和制约作用。镶嵌于俐侎社会场域中的教育场域自在且自为地与周遭社会环境进行规则和资源的互换与对流。俐侎族群的早恋早婚、懒散宽松的文化习性和害羞腼腆、实用实际等心理习性,与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本匮乏等知识因素、打工潮和精准扶贫等时代因素、外向型和去民族化等教育体制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了俐侏学生的教育成就。在俐侎族群文化场域与惯习的作用下,绝大多数俐侎学生得到了家庭、社会对他们教育成就获得方面的纵容与护佑,而这种文化机制恰恰形成了一个社会闭环,维持了俐侏族群的人口和文化的再生产。在空间、时间和意义上都已深埋入俐侎族群生活场域的国家教育体制,通过在这个民族、边疆、农村三重边缘化的区域社会中,传播和制造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等意识形态共识,从而达成维稳和接轨的功能。少数俐侏学生在结构化的教育及社会环境中,通过身份、行为和观念三个维度上的微权力运作,利用和转化了家庭、学校的各种规则与资本,达成了对族群传统社会、文化和心理结构的抵制与反哺,迎合了主流价值观和教育成就体系的偏好,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成就,并与其他学生一起推动了区域社会变迁。基于以上调查分析,并对研究者在田野和书斋中的双向建构过程进行反思,可以尝试构建一种中层理论意义上的区域教育社会学。
薛媛元,李润霞[3](2014)在《2011年新诗期刊研究论文索引》文中研究说明一月1.《1976年的穆旦和他的诗歌》,李茹君,《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期,第21页。2.《〈21世纪诗歌排行榜〉键入3个关键词》,刘霄,《中华读书报》,2011年1月12日,第2版。3.《爱的祭奠》,李天靖,《诗潮》,2011年第1期,第60-61页。4.《爱的三重名义——论吉狄马加诗歌情感意向的演进》,张碧,《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144—146页。5.《艾青与惠特曼诗歌女性形象比较》,刘苗,《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67-71页。6.《暗冷而优雅的语调:阿毛诗歌的姿态》,夏可君,《红岩》,2011年第1期,第168—169页。
刘秋芝[4](2010)在《口头表演与文化阐释 ——西北回族口头传统的“确认”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前,回族口头传统的搜集、整理和研究集中出现了一批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却深受当时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浸染”,“文人改造”的痕迹较为明显。其原因是回族通用汉语汉字,并与汉族最为广泛、最为亲密地杂居。而其他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或因交流沟通的障碍,或因居住的集中,他们的口头传统受政治思潮、阶级斗争意识的影响较轻。再者,此时对回族口头传统的研究有“以偏盖全”的倾向,把一些地方性的口头传统笼统地视为所有地区回族所共有的。故这一时段积累的回族口头传统文本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失真的情况,而建立在“不真实”资料基础之上的研究,也肯定是有所偏颇,不够全面的。因此笔者对回族口头传统进行了初步的“确认”。同时,笔者站在现代学术视野的立场上运用民俗学、人类学等理论重新阐释了西北回族口头传统。西北回族口头传统具有独特的民族特征和多彩的地域文化特色。它以汉语为载体,承载着以伊斯兰宗教文化为内核、汉族文化为主体的回族穆斯林文化。西北回族口头传统的伊斯兰文化色彩十分浓厚,展现了西北多元的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在世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我们要进一步做好西北回族口头传统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对珍藏在回族老人口头心中的口头传统进行录音录像、记录整理,保存他们的口述资料,建立西北回族口头传统资料库,进一步发掘口头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社会文化价值。
李树江[5](2001)在《王正伟回族民间文化研究述评三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本文从民族特色入手 ,论述了王正伟对回族民间文化的研究。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 三、生命意识内涵的界定 |
| 第一章 霍达小说生命意识的表现 |
| 第一节 生命的悲剧意识 |
| 第二节 生命的关怀意识 |
| 第二章 霍达小说生命意识的形成 |
| 第一节 生命体验与创作追求 |
| 第二节 中西文化的共同熏陶 |
| 第三章 霍达小说生命意识的审美解读 |
| 第一节 自由平等的生命诉求 |
| 第二节 幽深圣洁的生命意象 |
| 第四章 霍达小说生命意识的价值分析 |
| 第一节 霍达小说生命意识的审美价值 |
| 第二节 霍达小说生命意识的文化价值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导论 |
| 一、选题缘由 |
| 二、文献综述 |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 四、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
| 五、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
| 第一章 俐侎人的族群身份与生存状况 |
| 第一节 俐侏人概况 |
| 一、族群名称及其历史渊源 |
| 二、族群地域分布情况 |
| 三、族群人口发展及流动情况 |
| 第二节 俐侎人的生存环境及其社会生活 |
| 一、俐侎人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 |
| 二、历史遭遇的地域投射:俐侎人的社会生活变迁 |
| 三、俐侎人的总体教育状况 |
| 第三节 现今俐侎人社会生活中所遭遇的主要困境 |
| 一、民族识别的遗留问题 |
| 二、政策待遇的忽视问题 |
| 三、独特文化的消亡问题 |
| 第二章 俐侎人的族群风俗与社会文化 |
| 第一节 自然崇拜与万物有灵:俐侎人的民间信仰 |
| 一、万物有灵:祭社林、田地、山神、畜神、龙洞等 |
| 二、多神崇拜:祭家庙、土庙、石佛 |
| 三、俐侎人的禁忌和习惯法 |
| 第二节 家堂祭祀与族内融通:俐侎人的节庆礼仪 |
| 一、“桑沼哩”:俐侎人的情人节 |
| 二、火把节:俐侎人的“团圆节” |
| 三、春节和其他节日:对祖先的敬畏与祈求 |
| 第三节 早婚内婚与葬祭以礼:俐侎人的婚丧嫁娶 |
| 一、婚姻 |
| 二、丧葬 |
| 三、生育 |
| 第四节 靠山吃山与自给自足:俐侎人的衣食住行 |
| 一、一袭黑衣掩映下的风华:俐侎人的服饰文化 |
| 二、靠山吃山的简约自然:俐侎人的饮食文化 |
| 三、依山而居的大通房:俐侎人的建筑文化 |
| 四、“交通基本靠走”:俐侎人的出行方式 |
| 第五节 心口相传与自我强化:俐侎人的语言文化 |
| 一、俐侎人的民族语言 |
| 二、俐侎人的民歌小调 |
| 三、俐侎人的民间故事 |
| 第三章 俐侎学生学校教育生活的田野调查 |
| 第一节 复刻:国家教育的区域化写照 |
| 一、学校日常教育结构 |
| 二、教育管理活动结构 |
| 第二节 守望:学校教育的地方性意义 |
| 一、教育维稳 |
| 二、教育支边 |
| 第三节 洞察:地方教育的本土化努力 |
| 一、教育场域中的本土课程 |
| 二、学校场域中的地方知识 |
| 第四章 俐侎学生社会教育生活的田野调查 |
| 第一节 嵌入与共变:社会场中的教育场域 |
| 一、俐侎地区的社会发展与教育变革 |
| 二、俐侎地区的社会力量的教育作为 |
| 第二节 早婚与懒散:俐侏族群文化的教育影响 |
| 一、早恋早婚:小登科压倒大登科 |
| 二、懒散宽松:族群生活习性的教育制约 |
| 第三节 害羞与实用:俐侎族群心理的教育影响 |
| 一、害羞腼腆:封闭环境下的闭塞心理 |
| 二、实用实际:打工潮的影响和追逐眼前利益 |
| 第五章 俐侎学生教育成就的社会学分析 |
| 第一节 护佑与闭环:俐侏族群文化对学生教育成就的影响 |
| 一、社会护佑:俐侎族群文化传统对学生的“放任自流” |
| 二、社会闭环:俐侎族群文化传统对族群再生产的维持 |
| 第二节 维稳与接轨:教育体制对俐侎学生教育成就的影响 |
| 一、维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结构化功能 |
| 二、接轨:国家教育结构的同化与涵化作用 |
| 第三节 抵制与反哺:俐侎学生在结构化环境中的微权力 |
| 一、文化抵制:对族群传统社会结构的反抗与超越 |
| 二、文化反哺:由俐侎学生推动的区域社会变迁 |
| 第六章 反思与奠基:从田野经验到迈向区域教育社会学 |
| 第一节 走进田野:田野调查的初见与追索 |
| 一、初入田野:满腔热诚和不知所措交织的旅程 |
| 二、再访田野:灵活变通与随时跟进并存的探险 |
| 第二节 形成文本:田野资料的处理与运用 |
| 一、处理访谈资料:录音的整理、筛选和取用 |
| 二、处理纸质文献:材料的归类、编码和提取 |
| 第三节 未来之路:迈向一种“区域教育社会学” |
| 一、“区域教育社会学”何以可能 |
| 二、区域教育社会学的田野经验 |
| 三、区域教育社会学的实践反思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问题提出 |
| 一、西北回族口头传统搜集整理和研究的成就 |
| 二、西北回族口头传统研究的不足 |
| 第二节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相关学术概念 |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 二、相关问题及学术概念 |
| 第三节 本文的材料来源及框架结构 |
| 第一章 回族的神话问题 |
| 第一节 回族有无神话的学术论争 |
| 第二节 回族神话的“确认” |
| 小结 |
| 第二章 西北回族传说与文化记忆 |
| 第一节 传说的种类 |
| 一、人物传说 |
| 二、历史传说 |
| 三、风物传说 |
| 第二节 西北回族特有传说——传奇 |
| 一、人神之间——强化特殊身份 |
| 二、“打开的天堂之门” |
| 小结 |
| 第三章 西北回族民间故事的“确认”与研究 |
| 第一节 生活故事 |
| 一、处世道德故事 |
| 二、机智人物故事 |
| 三、“回回识宝”故事 |
| 第二节 幻想故事 |
| 一、神奇婚姻故事 |
| 二、动物故事 |
| 三、鬼狐精怪 |
| 第三节 寓言的思想观念与口头叙事特征 |
| 一、类型诠释 |
| 二、口头叙事特征 |
| 三、回汉寓言比较 |
| 第四节 笑话的种类与文化内涵 |
| 一、幽默笑话 |
| 二、诙谐笑话 |
| 三、讽刺笑话 |
| 第五节 故事表演的生活语境 |
| 一、家庭生活语境 |
| 二、社会生活语境 |
| 三、“吃人婆婆”故事圈的发现 |
| 四、故事演述中的互动与民族风格 |
| 小结 |
| 第四章 西北回族“花儿” |
| 第一节 回族“花儿”研究述评及其文本考据 |
| 一、回族“花儿”研究述评 |
| 二、“花儿”文本考据 |
| 第二节 回族“花儿”的语言与音乐基因 |
| 一、多种语汇成份的糅合 |
| 二、域外音乐基因与本土音乐的融合 |
| 第三节 西河坝“花儿”表演 |
| 小结 |
| 第五章 西北回族婚礼中的口头表演传统 |
| 第一节 宴席曲的“确认”与演唱程式 |
| 一、文本“确认”与研究现状 |
| 二、演唱程式 |
| 三、表演角色与规则 |
| 第二节 “贺哈来目”与“表针线” |
| 一、“贺哈来目”表演 |
| 二、“表针线”说唱 |
| 小结 |
| 第六章 西北回族叙事诗的文化解读 |
| 第一节 叙事诗的“确认” |
| 一、求证《马五哥与尕豆妹》 |
| 二、《索菲娅诉苦》补遗 |
| 第二节 爱情叙事诗的文化意蕴 |
| 一、从个体经验到集体口述诗 |
| 二、回族女性的文化人格 |
| 第三节 田野随访:走近大山深处的回族女性 |
| 小结 |
| 第七章 西北回族童谣 |
| 第一节 回族童谣的种类 |
| 一、游戏歌谣 |
| 二、故事歌谣 |
| 三、摇篮歌谣 |
| 四、讽喻歌谣 |
| 五、逗乐歌谣 |
| 第二节 童谣的社会作用 |
| 小结 |
| 第八章 西北回族生活谚语 |
| 第一节 谚语中的思想文化 |
| 一、谚语中的传统道德伦理观 |
| 二、谚语中的知识体系 |
| 第二节 从汉族谚语看回族谚语 |
|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一、西北回族口头传统代表篇目及部分作品选录 |
| (一) 散文类 |
| (二) 韵文类 |
| (三) 叙事诗 |
| 二、西北回族口头传统主要研究成果索引 |
| (一) 回族口头传统着作 |
| (二) 回族叙事诗《马五哥与尕豆妹》、《紫花儿》的学术论文 |
| (三) 回族“花儿”专门研究论文 |
| (四) 回族宴席曲学术论文 |
| (五) 回族传说学术论文 |
| (六) 回族民间故事学术论文 |
| (七) 回族谚语学术论文 |
| 在校期间发表成果 |
| 致谢 |
| “咬”定特色不放松 |
| 回族民间传说故事丛书《金汤瓶·五花石》前言 |
| 《回族传承文化实录》序 |
| (一) |
| (二) |
| (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