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1](2021)在《《和平日报》(兰州版)文艺副刊研究》文中提出从上世纪90年代报刊研究热开始,报刊研究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关注,也引发了多种学科研究报刊的方法,基于此,研究报刊生成机制与现代文学的关系,丰富了现代文学研究的路径。1946年11月至1949年8月《和平日报》(兰州版)是隶属于国民党军方的报纸,该报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兰州的国事民情。在国民党垄断舆论的背景下,围绕《和平日报》(兰州版)文艺副刊的现代知识分子秉持文化传播使命,探索西北现代文学发展的道路,积极建设西北文化。受战时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其文艺副刊作品具有地域性、阶段性及抗争性等特点,反映了民国时期甘肃文学生态的变迁,呈现出独特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历史价值。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正文部分有六章。第一章“时代语境与发展历程”梳理从《扫荡报》到《和平日报》(兰州版)的发展历程及报纸在特定时期的办刊理念和编辑策略。第二章“精彩纷呈的文艺副刊”主要介绍《和平日报》(兰州版)文艺副刊的类型及编辑艺术。以上两章力求整体把握报纸并还原报纸副刊的真实面貌。第三章“探索西北现代文艺道路”主要对《和平日报》(兰州版)文艺副刊编辑同仁及作家的文学理念及文艺活动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考辨,包括学习鲁迅精神与提倡新现实主义、文艺大众化与文学再革命、诗歌运动及其理论倡导、诗歌社团及其活动、兰州演剧活动等方面,揭示其对西北文艺运动的贡献。第四章“面向现实和时代的新诗创作”以新诗为研究对象,诗歌既暴露讽刺黑暗现实,又描写了战时人民生活的实景,并真挚抒写了西北风情,诗人们将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结合,以满腔热情抒发内心抱负及对和平的希望,自觉担负实现新诗现代化的美学思想的使命。第五章“雅俗共赏的小说创作”以小说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历史文化语境析读小说内容,包括关注现实与聚焦民生、眷念都市与回归乡村、演义历史与观照现实,探讨作家试图融合西北地方特色和寻求艺术的创新与突破的现实性及通俗性意义。第六章“风格多样的散文创作”以散文为研究对象,作家们秉持对西北地域文化及西北文化精神的认可,在散文创作中切实记录生命观感、思索生命存在的意义、发掘西北独特的美学风貌,包括个体生命的悲愤和希望及西北人情世态考察。第四章至第六章从文艺副刊的诗歌、小说、散文文本入手,将文学创作与民国甘肃历史语境、特定时代的文化气候及区域的基本文化精神结合,系统探析作家的文化心理,展现西北现代文学独具个性魅力的形态。总而言之,《和平日报》(兰州版)文艺副刊作为媒介传播的载体充分发挥了报纸宣传的功能,搭建了文学话语表达的平台,及时向大众传播西北现代文艺。并以文学干预现实的方式表达反抗意识,宣传民主和平的思想。论文借此将《和平日报》(兰州版)文艺副刊带入研究者们的视野,为现代西北地区报纸发展及文学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希望学界对地域文化多一点关注,发掘西北文化的独特价值。
谭锦旭,谭凯伦[2](2019)在《凤凰金梦(上、中、下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谨以此片献给——为创建独立民主、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而流血牺牲、不断奋斗的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上集1.天空(梦境)一场暴风雨过后,蓝天、丽日重现。一对凤凰从天际飞来,愈来愈近。双双在空中盘旋、飞舞的凤凰。万众欢呼声中,展翅飞翔的凤凰迎着东方朝阳飞去,它们金光灿烂,光耀宇宙。
刘汝兰[3](2011)在《尘埃下的似锦繁花 ——中国现代儿童诗史论》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现代儿童诗与新文学几乎同时诞生,建国前后和新时期以来都曾有过其辉煌的时期。但是,由于传统的文学观念制约,以及受众的阅读心理和审美趣味要求,从整个儿童文学体系来看,儿童诗歌乃是一种非主流的文体,远没有童话和儿童小说那样的创作实绩以及社会影响。所以,尽管现代儿童诗歌也曾为现代文学史提供了不少的文学经典,也曾为中国儿童的心灵塑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相对于童话和儿童小说等主流文体以及新兴的绘本文学,儿童诗歌的研究状况是不容乐观的。在20世纪的现代文学史书写中,现代儿童诗一直处于被严重遮蔽的状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新诗史中,几乎不论哪种版本都没有或者甚少提及儿童诗人。自中国儿童诗歌诞生以来,虽然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路程,中国儿童诗歌至今没有一本系统的诗歌史,“五四”时期至建国前长达30年的现代儿童诗的历史和理论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在现代儿童文学诞生之初,不断涌现的各种各样的现代儿童报刊为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学舞台,成为各种儿童文学作品诞生的摇篮。因此,本人从1919年-1949年的现代儿童报刊入手,在掌握第一手史料的情况下,对现代儿童诗歌的发展进程和规律进行探讨,力图厘清其发展脉络,探索其内部的艺术规律。在此基础上,力图用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接受美学等理论来梳理、解读现代儿童诗歌的发展历史。世界上没有渺小的体裁。不管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体裁,它都以自己独特的文本参与了一代又一代儿童的精神建构,滋养了他们童稚的心灵。作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文化运动到建国之前不到30年的时间里,现代儿童诗创作虽然没有取得像小说那样引人注目的成就,没有形成童话那样的泱泱大观,但自它诞生之日起,筚路蓝缕的诗人们在自己的艺术领域内从未停止过努力和探索,他们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拓荒与尝试,并不断地寻求着儿童诗歌内部的艺术发展规律。可以说,建国之后的种种儿童诗样式、主题、艺术类型,都可以在现代儿童诗河流的始发地找到其渊源。一个时代的儿童观直接制约了一个时代的儿童教育观和儿童文学观,如何看待儿童,直接影响了一个时代儿童文学的努力方向,包括题材、主题、创作方法等的选择及审美趣味的追求。现代儿童诗歌的发展历史,无疑就是一部儿童观的变化历史。30年的儿童诗歌用自己的发展历史阐述了一个事实:真正以儿童为本位的时代,对儿童生命尊重的时代,也往往是儿童诗繁荣发达的时代;30年间,现代儿童诗歌涌现了各种各样的诗歌样式和主题形式,但经得起时间冲洗、具有永恒价值和永恒生命的是那些深入儿童内宇宙、鲜活地再现儿童思维的诗歌。
寓真[4](2010)在《六十年史诗笔记》文中指出前言史诗,在辞典中通常释为"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或以古代传说为内容的叙事长诗"。这种释义显然受了西方文学的影响,以古希腊诗人荷马的《伊利亚特》为楷范,以为只有那种塑造英雄形象、充满神话色彩的长诗,才叫做史诗。殊不知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史诗的概念有别于西方,我们的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向有史诗之称。史诗意识一直
本刊编辑部[5](2001)在《相约新世界 走进您心里——新春献辞》文中指出 长河流日夜,弹指挥手间。新的世纪在你我的祈盼与喜悦中悄然而至。千年伊始,世纪之初,我们谨向广大读者、作者和发行人员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并祝你们新年愉快,事业兴旺,阖家欢乐! 在刚刚过去的世纪里,我们的祖国从山河破碎到强大统一,从贫穷落后到繁荣昌盛,谱写了光彩夺目的篇章。农业哺育着日益强大的中华民族,用占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成功地进入了供求平衡、丰年有余的农业发展新阶段。勤劳勇敢的中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时代语境与发展历程 |
| 第一节 《扫荡报》的发展历程 |
| 第二节 《和平日报》(兰州版)的创办 |
| 第二章 精彩纷呈的文艺副刊 |
| 第一节 丰富多样的副刊类型 |
| 第二节 别出心裁的编辑艺术 |
| 第三章 探索西北现代文艺道路 |
| 第一节 文艺理论的探索 |
| 第二节 诗歌运动及理论倡导 |
| 第三节 诗歌社团及其活动 |
| 第四节 兰州演剧活动的繁荣 |
| 第四章 面向现实和时代的新诗创作 |
| 第一节 黑暗现实的暴露与讽刺 |
| 第二节 苦闷彷徨中找寻希望 |
| 第三节 真挚抒写西北风情 |
| 第五章 雅俗共赏的小说创作 |
| 第一节 关注现实与聚焦民生 |
| 第二节 眷念都市与回归乡村 |
| 第三节 演义历史与观照现实 |
| 第六章 风格多样的散文创作 |
| 第一节 个体生命的悲愤和希望 |
| 第二节 西北人情世态的考察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 上集 |
| 1.天空 (梦境) |
| 2.室内 |
| 3.天空 |
| 4.上海闸北一弄堂 |
| 5.舞厅里 |
| 6.舞池里 |
| 7.旷野战场 |
| 8.团指挥所前 |
| 9.上海锦江饭店 |
| 10.中央苏区国家银行造币厂 |
| 11.十九路军宋振坤旅旅部 |
| 12.江东募捐办 |
| 13.井冈山中央造币厂 |
| 14.刘耀华家 |
| 15.战场上 |
| 16.刘耀华别墅前 |
| 17.上海凤凰银行门前 |
| 18.上海凤凰银行门内 |
| 19.福建省国民党部 |
| 20.宋振坤凤凰老家 |
| 21.上海凤凰银行总经理室 |
| 22.美中银行总经理肋理室 |
| 23.上海锦江饭店包厢 |
| 24.上海凤凰银行总经理室 |
| 25.战场上 |
| 26.上海凤凰银行总经理室 |
| 27.战场上 |
| 28.战地医院内 |
| 29.上海金兴华家 |
| 30.台儿庄战场 |
| 31.上海银行企业界联谊会会场 |
| 32.凤凰银行总经理室 |
| 33.上海街道上 |
| 34.宋振坤师部 |
| 35.重庆金兴华家 |
| 36.宋振坤师部 |
| 37.重庆凤凰银行 |
| 38.宋振坤师部 |
| 39.战场上 |
| 40.上海街道上 |
| 41.上海锦江饭店包厢 |
| 42.重庆金兴华家 |
| 43.延安陕甘宁边区银行 |
| 44.南京凤凰银行 |
| 45.宋振坤军部 |
| 46.南京胜利分行 |
| 47.宋振坤军部 |
| 48.胜利分行办公室 |
| 49.南京国民党部大楼 |
| 50.南京金兴华家 |
| 51.南京国民党部办公室 |
| 52.宋振坤军部 |
| 53.南京凤凰银行胜利分行总经理办公室 |
| 54.宋振坤军部 |
| 55.南京凤凰银行胜利分行总经理办公室 |
| 56.宋振坤军部 |
| 57.南京凤凰银行 |
| 58.南京雨花台附近 |
| 59.宋振坤军部 |
| 60.南京凤凰银行 |
| 61.南京国民党党部 |
| 62.上海金兴华家 |
| 63.宋振坤军部 |
| 64.上海凤凰银行总经理室 |
| 中集 |
| 65.上海金兴华家 |
| 66.上海凤凰银行 |
| 67.上海凤凰银行总部 |
| 68.锦江饭店包厢内 |
| 69.上海金兴华家 |
| 70.宋振坤军部 |
| 71.上海金兴华家 |
| 72.宋振坤军部 |
| 73.上海凤凰银行 |
| 74.上海锦江饭店包厢 |
| 75.宋振坤军部 |
| 76.上海金兴华家 |
| 77.上海金兴华家 |
| 78.上海凤凰银行 |
| 79.宋振坤军部 |
| 80.上海外滩 |
| 81.上海凤凰银行 |
| 82.上海凤凰银行 |
| 83.长沙宋振坤家 |
| 84.上海外滩 |
| 85.火车上 |
| 86.长沙宋振坤家 |
| 87.北京中行董事室 |
| 88.北京长安街 |
| 89.长沙宋振坤家 |
| 90.北京金兴华家 |
| 91.抗美援朝前线 |
| 92.北京中山公园 |
| 93.朝鲜前线文工团院内 |
| 94.北京长安街 |
| 95.朝鲜前线文艺演出现场 |
| 96.湖南军区医院病房 |
| 97.北京红墙外 |
| 98.长沙宋振坤家 |
| 99.央行副行长办公室 |
| 100.长沙宋振坤家 |
| 101.北京金兴华家 |
| 102.长沙宋振坤家 |
| 103.北京金兴华家 |
| 104.长沙宋振坤家 |
| 105.北京中山公园 |
| 106.长沙宋振坤家 |
| 107.北京金兴华家 |
| 108.长沙宋振坤家 |
| 109.北京长安街 |
| 110.长沙宋振坤家 |
| 111.北京金兴华夫妇卧室 |
| 112.凤凰宋振坤家 |
| 113.凤凰宋振坤家 |
| 114.北京中山公园 |
| 115.凤凰宋振坤家 |
| 116.北京央行 |
| 117.凤凰宋振坤家 |
| 118.北京中山公园 |
| 119.凤凰宋振坤家 |
| 120.北京长安街 |
| 121.凤凰宋振坤家 |
| 122.北京金兴华夫妇卧室 |
| 123.凤凰宋振坤家 |
| 124.北京中山公园 |
| 125.北京长安街 |
| 126.北京金兴华家 |
| 127.台北金灿银行大门前 |
| 128.台北金灿银行 |
| 129.北京中山公园 |
| 130.北京金兴华家 |
| 131.北京长安街 |
| 132.北京金兴华家门前 |
| 133.北京金兴华家 |
| 134.凤凰宋振坤家 |
| 下集 |
| 135.北京金兴华家 |
| 136.凤凰宋振坤家 |
| 137.北京中山公园 |
| 138.凤凰宋振坤家 |
| 139.北京金兴华夫妇卧室 |
| 140.凤凰宋振坤家 |
| 141.北京长安街 |
| 142.凤凰宋振坤家 |
| 143.纽约刘耀华家 |
| 144.北京金兴华家 |
| 145.凤凰宋振坤家 |
| 146.北京中山公园 |
| 147.凤凰宋振坤家 |
| 148.北京中山公园 |
| 149.台北金灿银行 |
| 150.北京长安街 |
| 151.凤凰机砖窑前 |
| 152.北京红墙外 |
| 153.修建中的凤凰山公路 |
| 154.北京中山公园 |
| 155.凤凰台上 |
| 156.北京中山公园 |
| 157.凤凰宋振坤家 |
| 158.北京长安街 |
| 159.凤凰台上 |
| 160.北京中山公园 |
| 161.凤凰集团公司门前 |
| 162.北京长安街 |
| 163.凤凰抗日游击队营地 |
| 164.北京中山公园 |
| 165.凤凰神殿内 |
| 166.北京长安街 |
| 167.凤凰梅花林 |
| 168.北京金兴华家门口 |
| 169.凤凰敬老院 |
| 170.北京金兴华家 |
| 171.凤凰集团会客厅 |
| 172.北京中山公园 |
| 173.台北金灿银行 |
| 174.北京长安街 |
| 175.凤凰宋振坤家 |
| 176.北京长安街 |
| 177.凤凰樱花林 |
| 178.北京红墙外 |
| 179.凤凰山巅 |
| 180.北京中山公园 |
| 181.凤凰索道最高处 |
| 182.北京金兴华家 |
| 183.北京中山公园 |
| 184.凤凰栗子林 |
| 185.北京人民大会堂前 |
| 186.凤凰瀑布玻璃桥上 |
| 187.北京长安街 |
| 188.凤凰宋振坤家 |
| 189.北京中山公园 |
| 190.凤凰台上 |
| 191.北京长安街 |
| 192.凤凰宋振坤家 |
| 193.北京红墙外 |
| 194.凤凰宋振坤家 |
| 195.北京金兴华夫妇卧室 |
| 196.凤凰台上 |
| 197.北京中山公园 |
| 198.台北金灿银行 |
| 199.北京天安门前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 |
| 二、儿童诗及其特质 |
| 三、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儿童的发现"与"儿童诗"的诞生 |
| 第一节 20世纪初期"儿童的发现" |
| 一、全新的儿童观 |
| 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
| 三、"无意思之意思"的儿童文学观 |
| 第二节 "儿童诗"的诞生 |
| 一、《晨报副镌》:首次提出"儿童诗"的名称和概念 |
| 二、《歌谣》与儿歌运动的流行 |
| 第二章 现代儿童诗的兴起(1922~1930) |
| 第一节 现代儿童诗的兴盛与多种路向的探索 |
| 一、创作儿歌的兴盛 |
| 二、故事诗迅猛发展 |
| 三、趣诗(歌):对幽默和趣味的自觉追求 |
| 四、封面诗:诗歌与绘画的结合 |
| 五、歌词创作:诗歌与音乐的联袂 |
| 第二节 主题的开拓:展示"我的世界" |
| 一、塑造全新的现代儿童形象——"世界的王" |
| 二、突出游戏主题,探讨游戏精神 |
| 三、揭示儿童丰富多彩的内宇宙 |
| 四、描绘儿童与宇宙万物的鲜活对话 |
| 第三节 自觉的理论研究 |
| 一、关于儿童诗的理论研究 |
| 二、关于儿歌童谣的理论研究 |
| 第四节 外来的养分 |
| 一、童话的译介影响了新的儿童文学观的产生 |
| 二、诗歌领域内的吸收和借鉴 |
| 第五节 重要诗人诗作 |
| 一、郑振铎的诗歌创作 |
| 二、吕伯牧的诗歌创作 |
| 三、俞平伯的《忆》与童年再现 |
| 第三章 在纷繁交织的变化中发展(1930~1936) |
| 第一节 诗歌风格:从"仙国"走向现实 |
| 一、风格转变的时代原因与理论背景 |
| 二、风格转型前的儿童诗歌风格 |
| 三、风格转型后的儿童诗歌 |
| 第二节 诗歌主题:从丰富多样日益走向单一 |
| 一、自然——永恒的主题 |
| 二、母爱主题 |
| 三、游戏主题 |
| 四、爱国主题逐渐占据主流地位 |
| 第三节 儿童:从"我的世界"走向"时代和社会" |
| 一、儿童观和教育观的变化 |
| 二、儿童形象——新时代的"小先生""小工人" |
| 第四节 审美追求:从"无意思"到有意义 |
| 一、"无意思"的诗歌 |
| 二、有意义的诗歌 |
| 三、新的诗歌形式——可贵的探索 |
| 第五节 代表诗人及诗作 |
| 一、秋山的封面诗(童话诗)创作 |
| 二、现实主义儿童诗的代表诗人姜元琴 |
| 三、陈醉云:徘徊于"无意思"与"有意义"之间 |
| 第四章 在战火硝烟中艰难前行(1937~1945) |
| 第一节 现代儿童诗歌创作的萎缩 |
| 第二节 奏响抗战主旋律 |
| 一、抗战主题成为文学的主流 |
| 二、理想儿童的塑造 |
| 三、难童——新的形象系列 |
| 四、弘扬英雄主义和爱国精神 |
| 第三节 现实对想象的放逐 |
| 一、诗歌沦为宣传的武器 |
| 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及其流弊 |
| 第四节 战争时代审美性与工具性的背离与融合 |
| 一、审美性与工具性的背离 |
| 二、审美性与工具性的融合 |
| 第五章 现代儿童诗歌的成熟与多元化发展(1945~1949) |
| 第一节 各类儿童诗歌的复苏及成熟 |
| 一、蓬勃发展的儿歌 |
| 二、洋溢着乐观昂扬之美的歌曲创作 |
| 三、故事诗的复兴 |
| 四、图画诗的兴旺 |
| 五、童话诗的成熟 |
| 第二节 诗歌的种类细化与多元格局 |
| 一、题材丰富多样 |
| 二、诗歌种类细化与诗体增多 |
| 三、诗歌风格精彩纷呈 |
| 四、向艺术性的回归 |
| 第三节 对儿童内宇宙的深入探索与开拓 |
| 一、崭新的儿童观 |
| 二、儿童形象:"大我"与"小我"的统一 |
| 三、从价值观的层面探讨儿童与成人的对立 |
| 第四节 儿童文学理论建设的成熟及诗学观念的外来影响 |
| 一、儿童文学理论的深入探讨 |
| 二、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对儿童诗学观念的深远影响 |
| 第五节 郭风的儿童诗创作 |
| 一、用生命与心灵进行写作 |
| 二、对儿童想象的尊重与解放 |
| 三、儿童化的语言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