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关注日本出版业新动向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关注日本出版业的一种新走向(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红[1](2017)在《中国主题出版研究(2003-2016年)》文中提出“主题出版”的正式提法源于2003年新闻出版总署的主题出版工程。此后的十四年间,主题出版围绕着党和国家工作不同时期的工作主线,出版了一系列主题出版物,既不乏精品力作,又打造了诸多畅销图书。主题出版影响力与日俱增,双效益也在力求最大发挥,目前业界已经出现相关研究,但缺乏一定的历史性和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本文系统考察了主题出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认为体现国家意志是主题出版的内涵;主题出版活动由来已久,几乎与整个人类文明史相同步,与人类出版史相伴随,存在于每一个比较完整的社会形态之中,并在每个历史阶段担负着重要使命,尤其在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党和执政党的过程中,发挥了思想上层建筑对于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其在党的事业发展中的不可或缺性,实现了其肩负的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传播的重要使命。本文创新性地把2003年以来的主题出版分为初始期(2003-2006年)、成长期(2007-2012年)、快速发展期(2013-2016年)三个阶段,总结了政府管理层面、行业层面、企业层面、市场层面的主题出版经验,并尝试总结出主题出版的规律性,认为主题出版具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互动发展规律,“有为”在前、“无为”在后的发展规律,与精品出版的融合发展规律。本文分析了主题出版面临的挑战,认为主题出版要长期发展必须解决好以下矛盾:一是数量规模与质量的矛盾,二是学术性与大众化的矛盾,三是时效性与长期性的矛盾,四是服务政治与服务大局的矛盾。最后,文章预测了中国主题出版的七个发展趋势,认为未来政府管理部门对主题出版的引导方向更加精准;主题出版的作用指向更加清晰;泛主题出版对出版机构的驱动作用更强;主题出版将与数字出版更加紧密结合;主题出版的需求侧更加稳定;主题出版的供给侧更加丰富;主题出版影响更加持久、广泛。由此给出中国主题出版的对策建议,即国家管理层面要对主题出版做好“顶层设计”;出版企业层面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结合地方特色;出版科研层面要密切关注主题出版实践,成立专门研究机构。

任晓勇[2](2014)在《民国唐诗学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将民国时期的唐诗研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对象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探讨,共分三编:上编是“文献叙录”,对民国年间发表、出版的各种类型的唐诗学方面的论文与着作做了尽可能全面的勾稽、分类和叙录。所含文献如下:重印的唐诗文献古籍共二百多种;新整理(含新选编)的唐诗别集和总集共八十多种;撰写的唐诗概论类与唐代诗人研究类的着作六十多部、论文三百多篇;此外其它与唐诗相关的论着共二百多部(篇)。在认真研读原始文本(一级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上述各类文献的体例、内容做了评介;注意将它们置于唐诗学发展史的语境里,揭示其演进特征和学术贡献。中编是“专题研究”,民国时期唐诗研究的内容相当广泛丰富,本文从中提炼出几个成绩突出或富有特色的专题加以探讨,梳理其研究历程、总结其学术意义。一.探讨民国学者对胡震亨《唐音统签》、季振宜《唐诗》所作的实际调查以及对《全唐诗》文献较全面深入的整理研究。二.评述在近现代中外文化大交流背景下,民国学者探索、考证李白生地在西域碎叶的历程,分析了他们如何突破校雠法的单一思路,而从跨文化交流的广阔视野中锁定焦点、多维求索、科学论断的原因。三.民国学者对“一流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几乎言人人殊,如有“古色古香”的比兴托寓说、新潮前卫的恋情性爱说、象征主义的多义联想说等等,这些阐释折射出现代多元共存的文艺思想,也趋向于对文学本质特征的准确把握。四.《秦妇吟》的失踪与重现是一个千年传奇,也是近现代中国发生的敦煌文物劫难的个案,本专题完整地考察了该诗被追寻、整理、探究的过程,评介了一批学者在语言文字的校释、失踪原因的考索等方面的贡献;并以该学术案例说明,民国学者为中国敦煌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辨析朱光潜与鲁迅对钱起《省试湘灵鼓瑟》的不同阐释,两人文学评价的标准不同,文学批评的方法也有差异。就标准言,朱光潜以“静穆”为文艺的最高境界;而鲁迅则强调文艺的刚性(斗争)品格。联系特殊的时代语境看,鲁迅正确,而朱说不合时宜。就方法言,鲁迅提倡的是以反映论为哲学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社会学;而朱光潜所用的则是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理论”。当前者遇到阐释障碍时,后者可补济前者之困;两法可以相容互辅。六.评介程千帆等人的唐诗学佚文,程先生擅长“借助于自然、社会诸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唐诗艺术进行崭新的阐释;其诗学特征是能够融会旧学与新知,并超越个别诗句、篇章的笺释而提炼出诗艺的规律。此外本文还提出了开展现代唐诗学文献辑佚的刍议。下编是“学者研究”,民国时期曾经编纂、撰写过与唐诗有关的着作或者论文的学人不少于二百位,取得一定成就的学者也有五十位以上。其中有几位学术大师,成就突出,影响深广,特予专门评价。他们是胡适、闻一多、陈寅恪和钱锺书。胡适论唐诗表现了鲜明的进化论观念、平民意识和自由精神,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其基本观点一新天下耳目,引领了一个时代的唐诗研究者们。闻一多致力于唐诗学二十多年,对清编《全唐诗》文献做了初步的科学的整理,其学术经验和成果都被当代学人所继承。他对诗歌艺术有极高的领悟能力,对唐代诗史做了精深的论述,对许多诗人和诗歌作品进行了精湛的品评。陈寅恪精于考证,将“文史互证”法运用于唐代诗歌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此外他还融合中外“比较研究”方法,对“元白”等人“同一性质题目之作品”进行了严谨的考证和分析,从而说明了“文学演化之迹象”与“文人才学之高下”。钱锺书不重“背境”,而偏好于文本的内部探究,他对唐诗的对仗艺术和使用语助虚词的情况有细密而系统的梳理、辨析,对李贺“长吉体”语言的奇诡奥秘做了清晰的揭示。在方法上,他是跨越中西、打通各科。其“打通”法具有范式意义,也指示着未来世界人文学科的一种新走向。从晚清至民元,唐诗学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就民国本身三十多年而言,唐诗学更是在不断推进。清末民元,有些学者受进化论等西学影响,表达过轻视格律、推崇自然的诗学理念。“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学人们热情宣传民主、科学观念和个性解放思想,刷新了唐诗研究者的目光,革新了唐诗学论着的风貌。1930年前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开始被一些知识分子接受,并尝试运用于唐诗研究;与此同时更多的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理论被译介到中国,研究者们既植根于本土的文化沃壤,又广泛汲取异质的养分,并勇于进行多方面的创造,从而把古老的唐诗学推进到现代化的新阶段。

刘咏华[3](2011)在《日本中小型出版社顽强突围的经验及其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本中小出版社面对持续的萧条,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尽管也有曲折,但其努力卓有成效,并逐渐站稳了脚跟。这种努力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对于我国的中小出版社具有启示意义。

赵文[4](2009)在《《生活》周刊与城市平民文化》文中指出《生活》周刊1925年10月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于上海。初期为该社的机关刊,后在邹韬奋主持下,逐步发展演变为都市通俗文化生活杂志。九·一八事变前,《生活》行销海内外,尤其受到城市平民阶层的欢迎。九·一八事变后,《生活》宗旨发生很大变化,以针砭时弊,宣传抗日救国、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成为一份着名的新闻时政刊物。1933年12月,《生活》出至第八卷第50期时被国民党当局查封。初创时的《生活》,因人手不足,经费短缺,面临极大困难。为了生存发展,1926年邹韬奋接办《生活》后,及时调整办刊方向,积极走市场化发展道路,由此带来了刊物销量和广告的激增,造成了《生活》的兴旺发达。在此过程中,《生活》正确处理事业性与商业性的关系,努力追求“民治、民有、民享”的办刊理想。《生活》的经济自立、精神自由为其城市平民文化的营造构筑了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独立的空间与平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都市大众社会业已成形,日益增长的市民文化生活消费需求,催生了都市通俗大众传媒的繁荣与发展,通俗报刊等大众传媒普遍介入市民大众的日常生活,直接参与创制都市大众文化。《生活》编者、作者与读者彼此间形成了一种超越亲缘、地缘的对话关系与沟通网络,结成了一个声气相通的文化群落,在实现平衡/互换良性大众传播模式的同时,围绕着与城市中下职员阶层民众切身相关的各种问题,通过投稿、通信、讨论等方式,于信息传递、情感沟通、思想交流激荡中,共同营造孕育出一种雅俗共赏、务实向上、与时俱进的都市大众文化——《生活》城市平民文化。这一文化傲然超越于“权”和“钱”,是一科真正属于城市平民的都市大众文化。《生活》城市平民文化由《生活》的相关内容反映出来,具体地体现在城市平民的日常生活、求学就业、恋爱婚姻、娱乐休闲等各方面。在日常生活上,它积极提倡现代生活方式,努力倡导量入为出、合理有度、正当健康的理性消费和娱乐休闲;在求学择业上,它主张工读自修,自学成才,通过“进德修业”,依靠个人奋斗努力开辟一条学业、事业成功之路;在恋爱婚姻上,它鼓励城市平民青年大胆冲破封建旧传统、旧礼教的束缚,勇敢追求个人婚恋自由自主和小家庭的幸福生活……。《生活》城市平民文化,反映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城市小资产阶层青年在人生过渡成长过程中思想观念、价值行为等方面由传统向现代的嬗变,折射出他们在求学就业、婚恋家庭、个人与社会关系等社会化问题上的困惑与追求。《生活》城市平民文化属于现代早期都市大众文化。从地域、源流、主体的角度来看,它具有海派都市性、民主科学性和平民青年性三个特征。它的功能具体表现在调适城市平民心理精神,导引其现代人格塑造,促使其政治觉醒三个方面。《生活》周刊及其城市平民文化追寻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关心现代人格塑造,关注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精神导向,对城市平民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思想价值取向乃至整个都市大众文化的积极的现代性转变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时局环境的变化,以娱情消费为主要特征的上海都市大众文化逐步走向衰微,而《生活》城市平民文化则日渐转变成为左翼文化。

王兰伟[5](2008)在《欲望的梦境 ——中文原创商业网络小说论》文中研究指明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网络文学便随之崛起。网络文学诞生之初,作者大多是以非功利的姿态从事写作。而当第一批网络小说的代表作如《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告别薇安》、《悟空传》等作品的实体书出版并取得不俗的销量之后,无论是作者还是网站都看到了网络小说的巨大商机,从此,网络小说的商业化进程便愈演愈烈。当几家着名的文学网站如起点中文网、幻剑书盟、17K文学网、逐浪小说网等先后被收购之后,公司化的运营方式更使网络小说的写作与阅读均成为一种商业活动,而VIP收费机制也由此走向正规,从此,一种可以被称为商业网络小说的作品渐渐成为网络小说的主流。在以往对网络文学的研究中,论者多侧重于网络文学的非功利性,而这一点在商业网络小说中却被颠覆。为了最大程度地吸引读者,商业写作自不免带有其独特的特点。弗洛伊德在《作家与白日梦》里曾经提到作家的每次写作都是一次幻想的完成,而这幻想便是作家未满足的愿望。以往有人认为弗洛伊德的观点过于武断,然而,当我们将此观点与商业网络小说的写作加以印证时,却发现它实在相当恰切。在商业网络小说界,有两个词是非常流行的:一个是“爽”,一个是“意淫”。所谓爽,就是要作者写得爽,读者读得爽,而传统的文以载道在这里被尽数抛弃,最终形成了商业网络小说重想象,求轻快的总体风格;意淫这个词实际是达到爽的途径。现实的世界颇多无奈,而小说的世界却可以让读者的潜在愿望尽数实现。不过,这只是一种单方面的幻想,只能说是意淫。写作观念的变化,自然也影响到其创作特色的变化。综观众多商业网络小说作品,并对其试加归纳,可以看出商业网络小说大致有以下主要特点:一、从独抒性灵到主观意淫;二、类型化色彩突出;三、追求宏伟架构。论文将结合具体作品对这些特点加以阐述分析。《诛仙》、《鬼吹灯》等小说的红火足以说明商业网络小说的影响力,尽管有些学者对商业网络小说的创作现状持否定态度,但是,如果我们抱着负责任的态度去思考,就不应该简单地无视它的存在。本文正是出于此目的,对商业网络小说加以考察,总结其创作特色,并对其发展趋势与走向加以探讨,以方便学界了解这一新兴的文学类型。

诸葛蔚东[6](2004)在《关注日本出版业的一种新走向》文中认为 前不久,笔者随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访日代表团,就日本的出版业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考察。在访问中,一个最大的感受是,日本的出版业正在经历一种结构性的变革。 在战后很长一个时期内,得益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的出版业也一直保持一个良好的增长趋势,出书品种在不断增

二、关注日本出版业的一种新走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注日本出版业的一种新走向(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主题出版研究(2003-2016年)(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本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 主题出版:内涵、特征及意义
    2.1 主题出版的内涵与特征
        2.1.1 主题出版的内涵与外延
        2.1.2 主题出版的特征
        2.1.3 主题出版的类型
        2.1.4 主题出版与专业出版、大众出版、教育出版的关系
    2.2 主题出版活动的历史
        2.2.1 人类文明史中的主题出版活动
        2.2.2 中国历史中的主题出版活动
    2.3 主题出版的功能和意义
        2.3.1 主题出版体现了思想上层建筑对于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作用
        2.3.2 主题出版对党的事业发展不可或缺
        2.3.3 主题出版肩负着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使命
3 中国主题出版的现状、经验与规律
    3.1 中国主题出版的发展现状
        3.1.1 中国主题出版的初始期(2003-2006年)
        3.1.2 中国主题出版的成长期(2007-2012年)
        3.1.3 中国主题出版的快速发展期(2013-2016年)
    3.2 中国主题出版的经验
        3.2.1 政府管理层面的主题出版经验
        3.2.2 行业层面的主题出版经验
        3.2.3 企业层面的主题出版经验
        3.2.4 市场层面的主题出版经验
    3.3 主题出版的规律
        3.3.1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互动发展规律
        3.3.2 “有为”在前、“无为”在后的发展规律
        3.3.3 与精品出版的融合发展规律
4 中国主题出版面临的挑战
    4.1 主题出版面临的挑战
        4.1.1 挑战之一:面临数量规模与质量的矛盾
        4.1.2 挑战之二:面临严肃性与大众化的矛盾
        4.1.3 挑战之三:面临时效性与长期性的矛盾
        4.1.4 挑战之四:面临服务政治与服务大局的矛盾
    4.2 主题出版面临挑战的原因分析
        4.2.1 对主题出版的认识不到位
        4.2.2 出版行业管理缺乏引导力
        4.2.3 出版企业缺少发展规划
        4.2.4 主题出版推广工作不当
        4.2.5 读者有效需求严重不足
5 中国主题出版的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
    5.1 中国主题出版的发展趋势
        5.1.1 政府管理部门的引导方向更加精准
        5.1.2 主题出版的作用指向更加清晰
        5.1.3 泛主题出版对出版机构的驱动作用更明显
        5.1.4 主题出版将与数字出版更加紧密结合
        5.1.5 主题出版的需求侧更加稳定
        5.1.6 主题出版的供给侧更加丰富
        5.1.7 主题出版的影响更加持久广泛
    5.2 中国主题出版的对策建议
        5.2.1 国家管理层面:做好“顶层设计”
        5.2.2 出版企业层面:对接国家战略,结合地方特色
        5.2.3 出版科研层面:成立专门研究机构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2)民国唐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本选题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三、本选题的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上编 文献叙录
    第一章 重印的唐诗文献古籍
    第二章 新整理的别集、总集
    第三章 概论类
    第四章 诗人研究类
    第五章 其它相关论着
中编 专题研究
    第六章 《全唐诗》底本的调查与文献研究
    第七章 跨文化视域下的学术突破——李白出生地的发现
    第八章 “无题”诗谜解人多——多元文艺思想的折光
    第九章 走出“学术伤心史”——《秦妇吟》的发现与研究
    第十章 标准不同方法亦异——朱光潜与鲁迅论《湘灵鼓瑟》辨析
    第十一章 名家遗珍——朱自清、程千帆佚文评介
下编 学者研究
    第十二章 胡适:进化观念、平民意识与自由精神
    第十三章 闻一多:文献整理与诗艺阐释
    第十四章 陈寅恪:诗史互证与比较研究
    第十五章 钱锺书: 文本分析与打通方法
结语:民国唐诗学的成就与学术思想方法的演进
    一、基本成绩
    二、主要内容
    三、演进历程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3)日本中小型出版社顽强突围的经验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本中小出版社的脱困策略
    1. 依靠“协作出版”赢得喘息时间
    2. 减少退货, 从降低新书品种抓起
    3. 在传统出版的基础上, 探索新的出版形式
    4. 围绕“大教育”做综合文章
二、对我国中小出版社发展的启示
三、结语

(4)《生活》周刊与城市平民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生活》周刊的创办、宗旨与栏目
    第一节 《生活》周刊的创办
    第二节 《生活》周刊宗旨及其杂志性质转变
    第三节 《生活》周刊的主要栏目
    注释
第二章 《生活》周刊的发行、广告及其发展运作
    第一节 《生活》周刊的发行
    第二节 《生活》周刊的广告
    第三节 《生活》的发展运作之道
    注释
第三章 《生活》城市平民文化的营造
    第一节 邹韬奋与《生活》周刊
    第二节 《生活》周刊的作者、读者
    第三节 《生活》城市平民文化的营造
    注释
第四章 《生活》城市平民文化的主要内容(一)
    第一节 日用与消费
    第二节 娱乐与休闲
    注释
第五章 《生活》城市平民文化的主要内容(二)
    第一节 求学与就业
    第二节 婚恋与家庭
    注释
第六章 《生活》城市平民文化的特点与功能
    第一节 《生活》城市平民文化的特点
    第二节 《生活》城市平民文化的功能
    注释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5)欲望的梦境 ——中文原创商业网络小说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商业网络小说的成长之路
    (一) 商业书站的崛起
    (二) 商业网络小说的内涵界定
二、商业网络小说的创作特色
    (一) 由独抒性灵到主观意淫
    (二) 类型化创作
    (三) 长篇巨制与宏大架构
三、商业网络小说的新走向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关注日本出版业的一种新走向(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主题出版研究(2003-2016年)[D]. 李建红. 武汉大学, 2017(01)
  • [2]民国唐诗学研究[D]. 任晓勇. 安徽师范大学, 2014(03)
  • [3]日本中小型出版社顽强突围的经验及其启示[J]. 刘咏华. 现代出版, 2011(05)
  • [4]《生活》周刊与城市平民文化[D]. 赵文. 复旦大学, 2009(11)
  • [5]欲望的梦境 ——中文原创商业网络小说论[D]. 王兰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08(10)
  • [6]关注日本出版业的一种新走向[J]. 诸葛蔚东. 出版发行研究, 2004(01)


日本生活论文 文学论文 文化论文 生活论文 读书论文

上一篇:相约新世界,走进你心——新年寄语
下一篇:寻找乐趣之外的意义